基本信息
书名:儿童阅读的世界Ⅰ:早期阅读的心理机制研究
定价:108.00元
作者:张厚粲、李文玲、舒华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3032131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入选国家图书出版基金的国际儿童阅读研究丛书;全球学者齐聚,中文阅读*前沿研究的集结;从心理机制到生理机制,从教育理论到社会实践,全面涵盖早期阅读的方方面面;中国心理学泰斗 张厚粲 荣誉主编、国际阅读学会前主席 理查德安德森 鼎力支持。
内容提要
语言、文字在大脑中是如何加工的? 适用于所有阅读形式的理论模型真的存在吗? 中文、英文的认知加工过程是一样的吗? 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加工的速度、深度、广度是一样的吗?本书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回答了关于早期阅读心理加工机制的诸多问题;系统介绍了与儿童早期阅读相关的理论模型、影响因素以及阅读障碍儿童的追踪研究;汇集了全球多个国家与地区学者,集中呈现了有关中文阅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
目录
部分 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模型章 语言能力的迁移——中英双语儿童的阅读发展 【美国】乔舒亚戴维斯、王敏第2章 语言习得理论——存在所有语言通用的理论模型吗?【加拿大】乔治乔治乌第3章 儿童第二语言阅读发展的关键——SVR模型的适用性及其扩展【中国】陶沙、王翠翠、徐琴芳第二部分 儿童阅读发展的影响因素第4章从语音、语素到正字法——中英文阅读的影响因素模型 【加拿大】许宝慧、陈曦、亚历山德拉戈塔尔多第5章 简体字与繁体字阅读的差异——主流中文社会中,环境因素的差异及其对儿童中文学习的影响【中国香港】莫剑宏、吕颖芯、凯瑟琳麦克布莱德第6章 从单词拼读到阅读发展——从跨语言视角看中英文复合词语素意识和阅读发展【美国】张洁、董琼第7章 元语言意识的影响力——一种跨语言学习的基本能力【美国】幸田惠子第8章 多元语言环境的影响力——早期双语经历对儿童句法和构词元语意能力发展的影响【美国】郭丽蓁、陈卓、金兑珍第三部分 阅读障碍儿童研究第9章 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发展——一项关于芬兰语和汉语的追踪研究【芬兰】海奇莱汀恩、简厄斯金【中国】李宜逊、苏萌萌、李虹0章 阅读时,孩子在看什么?——视觉注意与汉语儿童的语文能力发展【中国香港】刘铎
作者介绍
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身兼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参事,曾任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UPsyS) 副主席、国际心理学杂志(IJP) 编委、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等重要职务,获特殊贡献津贴。张厚粲教授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近七十年,为中国心理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贡献,荣获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贡献奖、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艰苦成就奖”,是公认的中国心理学奠基者。 李文玲,美国传腾国际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心理系做博士后研究,随后作为高级研究科学家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儿童阅读研究中心从事儿童阅读方面的研究。曾担任中美跨国阅读比较研究项目(Spencer基金资助)负责人,是美国教育研究学会(AERA)、美国国家儿童教育学会(NAEYC)、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ACTFL)会员。研究方向包括:儿童阅读跨文化研究、双语研究、儿童语言能力测评、阅读分级、审辩和创造性思维等。 舒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报》副主编,曾担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理科心理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兴趣包括:言语知觉加工的脑机制、儿童语言和阅读发展轨迹及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以及阅读障碍的认知神经机制和早期预测指标。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对教育领域略有了解的家长,我深知早期阅读对于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性。这本书的题目《儿童阅读的世界Ⅰ:早期阅读的心理机制研究》瞬间吸引了我,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觉得非常核心且值得深入挖掘的领域——“心理机制”。我想知道,当一个孩子第一次接触到书本,第一次听到一个故事,他的内心世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是如何从一个完全不懂符号的孩子,逐渐变成一个能够沉浸在书本世界中的小读者的?这个过程是如何与他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甚至社会性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书中是否会分析,为什么有些孩子天生对阅读充满热情,而有些孩子却表现出抗拒?是否存在一些特定的阅读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符合孩子早期阅读的心理发展规律?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些深层次的原因,让我能够以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引导我的孩子走上阅读之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教认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简洁大气,封面上的儿童插画也充满了童趣,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是一本关于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一直觉得,阅读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拓展,尤其是在孩子幼年时期。所以我一直对早期阅读的心理过程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副标题“早期阅读的心理机制研究”更是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想了解,孩子的大脑是如何处理文字信息的?他们是如何将听到的声音与看到的文字联系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不是有一些心理因素,会影响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例如,孩子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否与他们的情绪有关?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基于心理学研究的洞见,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孩子在阅读中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甚至每一个小小的困惑。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且深入,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评分刚拿到这本《儿童阅读的世界Ⅰ:早期阅读的心理机制研究》,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从书名来看,就足以勾起我对孩子阅读启蒙的好奇心。我一直相信,孩子对文字的最初接触,绝对不是简单的“识字”那么简单,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有趣的心理学原理。比如,孩子是如何从看到一个个无意义的符号,慢慢转化为能够理解的意义的?这个过程是不是像搭积木一样,一点点构建起来?他们的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探讨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理解和处理阅读信息时,有哪些显著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不是有一些特定的“敏感期”,是我们家长需要抓住的?另外,关于早期阅读的“乐趣”和“习惯”培养,书中是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一些科学的指导?毕竟,让孩子爱上阅读,比让他们认识多少字更重要。这本书的题目就很有吸引力,让我对孩子未来阅读能力的培养充满期待,希望书中能给我一些启发和实用的方法。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孩子阅读过程的书,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些阅读书单或者阅读技巧的书。《儿童阅读的世界Ⅰ:早期阅读的心理机制研究》这个书名,给了我极大的希望。我理解,“心理机制”是指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和过程。那么,对于儿童早期阅读而言,这其中究竟包含了哪些复杂的心理过程呢?我想知道,孩子是如何建立起对文字的“意义”的理解的?这是否涉及到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模仿?书中是否会分析,孩子在阅读时,他们的注意力是如何被吸引和保持的?以及,当他们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句子时,他们是如何应对的?这些心理层面的互动,往往是我们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察觉但又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透镜,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孩子内心在阅读时发生的那些“看不见”的活动,从而更精准地进行引导和支持,让他们真正爱上阅读,并在阅读中获得成长。
评分在选购儿童读物时,我常常会留意那些能够激发孩子思考和探索的书籍。《儿童阅读的世界Ⅰ:早期阅读的心理机制研究》这个书名,虽然听起来有些学术化,但“心理机制”这个词汇,却让我感受到它可能蕴含着许多关于孩子思维方式和学习过程的深刻见解。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释孩子最初接触阅读时的“费解”和“惊喜”?他们是如何逐渐理解书中的情节,并从中提取信息的?这个过程是否涉及到孩子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比如因果关系、时间顺序等等?另外,我一直认为,阅读不仅仅是接受信息,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尤其是在孩子的早期阶段。书中是否会探讨,阅读如何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在阅读中,是否会“脑补”出书中的画面,或者对故事情节进行二次创作?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理解孩子与书本之间的奇妙互动,并从中获得一些指导,帮助我为孩子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其早期阅读发展的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