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镇
定价:25.00元
作者: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4485694
字数:
页码:1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华大地上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古镇,这些古镇虽然没有大都会的恢弘与繁华,但是却以其保留完好的古建民居、丰富多姿的历史遗迹、幽远静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现代人的目光。世活在古镇上的人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节奏,与古镇和谐地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一幅幅韵味古朴的风俗画卷。《中国古镇》选取中国各地具代表性的古镇,介绍了古镇的建筑风貌和地理人情,展现出中国古镇多元的地域风貌和古朴风情。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古镇》:
乌镇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一样,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谓“人家尽枕河”。乌镇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乌镇居民就这样世代伴水而生,枕水而眠。
乌镇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沽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旧木屋,还有清清湖水的气息,仿佛都在提示着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乌镇是个水乡古镇,镇上有修真观、昭明太子读书处、唐代古银杏、转船湾、双桥等景点,西栅老街是中国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乌镇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故里。镇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生地,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侧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读书处,现辟为茅盾纪念馆。
乌镇钟灵毓秀,文人荟萃,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正因为他们乌镇才有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才有了乌镇江南水乡古镇之首的地位。乌镇早开放的是东栅景区;西栅则是经过修葺后对外开放的。用“和谐”来形容西栅是确切的。
西栅由12座小岛组成,70多座小桥将这些小岛串连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例如,通济桥和仁济桥两桥成直角相邻,不管站在哪一座桥边,都可以看到一个桥洞里的另一座桥,故有“桥里桥”之称。“桥里桥”是乌镇美的古桥风景,堪称桥景一绝。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坐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从富商大贾到极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无不具备,从一床一室到一床多室(床内备有化妆间、卫生间、仆人间等)。既有贵胄们的,也有普通百姓的俭朴,此展览是中国床文化的集大成者。
东栅的金家,曾是这里的一方富庶,今天他们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记载——节俗厅。这里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婚丧嫁娶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
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比如春节拜年、元宵走桥、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龙大会、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生动地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情长卷。婚俗厅以喜堂拜堂为中心,通过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轿、嫁妆等实物展示婚庆的热闹场景。寿俗厅以老人祝寿为主题,通过厅堂的吉庆实景和字画、寿幛、寿桃、寿面等特有的做寿物品,展示了敬老尊老的中华传统。
江南木雕陈列馆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它雕梁画栋,尤其是门楣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雕、平雕、透雕、镂空雕等表现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
修真观是位于乌镇观前街的一处道观,始建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19年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旧时戏台两边的台柱都有对联,这个戏台也有一副:“锣鼓一场,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正中上方悬一横额“以古为鉴”。昔日,正月初五的迎财神会、三月廿八迎东岳庙会、五月十五迎瘟元帅会等,都要在戏台演神戏,招待修真观中的诸神。平时,还演出一些“罚戏”。罚戏是乌镇传统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法,凡有人损害公益犯了众怒的话,当事人得出钱请戏班子在神前演戏,以示忏悔。
……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历史长河中那些被时光遗忘角落的全新认知!翻开《中国古镇》,我仿佛搭乘了一艘时光飞船,从现代都市的喧嚣中抽离,缓缓驶向那些静谧而充满故事的古老村落。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他不仅仅是在描述建筑的砖瓦、河流的蜿蜒,更是在捕捉古镇的灵魂。读到关于江南水乡的篇章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香,耳边仿佛回响起吴侬软语的呢喃;看到关于北方窑洞的描述,我能想象出在黄土地上,人们如何依山而建,如何在简朴中蕴含着坚韧的生活智慧。书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古镇,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有的因盐而兴,有的因茶而盛,有的则是因为古代的某个军事要地而留存至今。作者深入挖掘了这些古镇的历史渊源,从地理环境到人文迁徙,再到经济发展和生活习俗,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古镇居民生活细节的刻画,那些市井小贩的叫卖声、老街巷里的炊烟袅袅、老人们在夕阳下摇着蒲扇闲谈的场景,无不让我感受到一种深沉而温暖的乡愁,尽管我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这种情感却如此真实地触动了我。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介绍,更是一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深度体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慢生活”的价值,以及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应该如何去传承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我承认,最开始拿起《中国古镇》这本书,是抱着一种“打发时间”的心态,因为我对“古镇”这个概念的认知仅限于一些旅游宣传片里的泛泛之景。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我未曾预料的方式,深深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并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按地域划分,也不是按时间顺序,而是像一位老友般,娓娓道来,将一个个古镇的故事串联起来。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细节的捕捉,比如一条古街上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出的光滑,一家老字号店铺门前挂着的褪色灯笼,甚至是古镇集市上讨价还价的吆喝声,这些细微之处都充满了生命力,让这些古老的村落仿佛触手可及。书中对一些鲜为人知的古镇的挖掘,更是让我感到惊喜。我之前从未听说过一些坐落在偏远地区、没有被大众熟知的古镇,但作者却用他专业的知识和充满感情的笔触,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面前,让我惊叹于中国大地上隐藏的如此多瑰宝。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古镇描绘成完全静止的过去,而是试图展现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焕发的生机。他提出的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哲学思考,也让我对古镇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日记,记录着无数古老灵魂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必须承认,《中国古镇》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大气且富有感染力,他笔下的古镇,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处处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和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记录者的角色,更像是一位哲学家,在探寻古镇背后的文化密码。当我读到关于某个依山而建的古镇,那里的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生机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关于“韧性”的力量,一种即使面对困境也能找到生存之道的智慧。书中对古镇历史变迁的描绘,也并非是一味的怀旧,而是客观地展现了古镇在时代浪潮中的起伏,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挣扎与适应。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古镇描绘成一个完美无瑕的世外桃源,而是展现了它真实的一面,包括那些可能存在的衰败、遗忘,以及努力求生的痕迹。这反而让我觉得这些古镇更加生动可信。他所提出的关于“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保留古镇的原始肌理来延续其文化生命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明白,古镇不仅仅是过去的遗存,更是我们思考当下和未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评分要说《中国古镇》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那就是一种关于“根”的联想。在如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仿佛都被快速地推向前方,但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让我有机会停下来,去回望来时的路,去感受那份扎根于土地的深沉力量。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他能够将古镇的前世今生,用一种令人信服且充满魅力的语言讲述出来。比如,当他描述某个古镇在古代是如何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商旅络绎不绝时,我仿佛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而当他描绘如今的古镇,虽然生活节奏放缓,但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和淳朴的人情时,我又感受到一种安心和归属感。书中对于古镇建筑风格的解读,也远不止于简单的形式,而是将其与当地的气候、地理、民俗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让我理解了这些建筑并非是随意建造,而是智慧与生存的结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探讨的,古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作用,它们不仅仅是历史遗迹,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者。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辈们进行心灵的交流。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解自己的根,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评分这本《中国古镇》绝对是一次令人惊艳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这类书籍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图文介绍,没想到作者却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将一个个古镇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建筑年代,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当下的生活气息融合在一起。当我读到关于某个山城古镇的章节时,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那里晨雾缭绕的山峦、依势而建的吊脚楼,以及古镇居民早起劳作的场景,仿佛我正站在高处,俯瞰着这幅古老而宁静的画卷。书中的人物故事更是点睛之笔,作者没有回避古镇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比如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但他并没有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而是以一种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呈现。他讲述了那些坚守在古镇、守护着这份传统的人们的故事,他们的执着与热爱,让我看到了生命力顽强的根系。这本书还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地域文化差异的知识,从南方的温婉细腻,到北方的粗犷大气,再到西南的神秘多元,每一个地域的古镇都承载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关于古镇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非常有启发性,他强调的不是简单地将古镇变成一个旅游景点,而是要让古镇真正地“活”起来,让当地居民也能从中受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