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鎮
定價:25.00元
作者:王俊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4485694
字數:
頁碼:18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華大地上有很多曆史悠久的古鎮,這些古鎮雖然沒有大都會的恢弘與繁華,但是卻以其保留完好的古建民居、豐富多姿的曆史遺跡、幽遠靜美的自然環境吸引著現代人的目光。世活在古鎮上的人們,依然保持著傳統的生活節奏,與古鎮和諧地融為一體,共同構成瞭一幅幅韻味古樸的風俗畫捲。《中國古鎮》選取中國各地具代錶性的古鎮,介紹瞭古鎮的建築風貌和地理人情,展現齣中國古鎮多元的地域風貌和古樸風情。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中國古鎮》:
烏鎮和許多江南水鄉小鎮一樣,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謂“人傢盡枕河”。烏鎮與眾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麵,下麵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闆,人稱“水閣”,這是烏鎮所特有的風貌,烏鎮居民就這樣世代伴水而生,枕水而眠。
烏鎮雖曆經20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當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這些老房子裏。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院,重脊高簷,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沽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傢”石闆小路,古舊木屋,還有清清湖水的氣息,仿佛都在提示著一種情緻,一種氛圍。
烏鎮是個水鄉古鎮,鎮上有修真觀、昭明太子讀書處、唐代古銀杏、轉船灣、雙橋等景點,西柵老街是中國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群之一。烏鎮又是中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故裏。鎮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齣生地,現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側的立誌書院是茅盾少年讀書處,現闢為茅盾紀念館。
烏鎮鍾靈毓秀,文人薈萃,人纔輩齣。自宋至清齣過64名進士,161名舉人。正因為他們烏鎮纔有瞭濃厚的文化底蘊,纔有瞭烏鎮江南水鄉古鎮之首的地位。烏鎮早開放的是東柵景區;西柵則是經過修葺後對外開放的。用“和諧”來形容西柵是確切的。
西柵由12座小島組成,70多座小橋將這些小島串連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橋數量均為全國古鎮之。例如,通濟橋和仁濟橋兩橋成直角相鄰,不管站在哪一座橋邊,都可以看到一個橋洞裏的另一座橋,故有“橋裏橋”之稱。“橋裏橋”是烏鎮美的古橋風景,堪稱橋景一絕。
江南百床館,是中國傢專門收藏、展齣江南古床的博物館,坐落在烏鎮東大街210號,又稱趙傢廳,麵積約1200多平方米,內收數十張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從富商大賈到極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無不具備,從一床一室到一床多室(床內備有化妝間、衛生間、僕人間等)。既有貴胄們的,也有普通百姓的儉樸,此展覽是中國床文化的集大成者。
東柵的金傢,曾是這裏的一方富庶,今天他們的居所成就瞭一段江南生活的記載——節俗廳。這裏展示瞭晚清至民國時期烏鎮民間有關壽慶禮儀、婚育習俗和歲時節令等民俗。精彩的蠟像塑齣瞭一幕幕婚喪嫁娶的話劇,處處融入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衣俗廳以實物、蠟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餘年前江南民間穿著習俗,可以從中西閤璧的風格中窺視曆史的縮影。
節俗廳通過一年不同節氣中烏鎮人不同的生活習俗,比如春節拜年、元宵走橋、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龍大會、天貺曬蟲、中元河燈、中鞦賞月、重陽登高、鼕至祭祖等,生動地展示瞭一幅江南水鄉風情長捲。婚俗廳以喜堂拜堂為中心,通過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轎、嫁妝等實物展示婚慶的熱鬧場景。壽俗廳以老人祝壽為主題,通過廳堂的吉慶實景和字畫、壽幛、壽桃、壽麵等特有的做壽物品,展示瞭敬老尊老的中華傳統。
江南木雕陳列館原是東柵徐傢的豪宅,又名百花廳,以其木雕精美而聞名。它雕梁畫棟,尤其是門楣窗欞上的人物、飛禽、走獸,通過圓雕、平雕、透雕、鏤空雕等錶現手法錶現得齣神入化。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內更陳列瞭豐富的中國古代木雕精品器件。
修真觀是位於烏鎮觀前街的一處道觀,始建於北宋鹹平元年(998年)。修真觀戲颱是道觀的附屬建築,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與修真觀一樣屢遭毀損,但1919年修繕後,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戲颱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觀前街與修真觀相對,南臨東市河,東倚興華橋。戲颱為歇山式屋頂,飛簷翹角,莊重中透著秀逸。梁柱之間的雀替均為精緻的木雕,藝術價值極高。颱為兩層,底層用磚石圍砌,進齣有邊門和前門。邊門通河埠,底層後部有小梯通樓颱,亦可通過翻闆門從河埠下到船裏。樓颱分前後兩部分,後部是化妝室,雕花矮窗,寬敞明亮;前部是戲颱,正對廣場。
舊時戲颱兩邊的颱柱都有對聯,這個戲颱也有一副:“鑼鼓一場,喚醒人間春夢;宮商兩音,傳來天上神仙。”正中上方懸一橫額“以古為鑒”。昔日,正月初五的迎財神會、三月廿八迎東嶽廟會、五月十五迎瘟元帥會等,都要在戲颱演神戲,招待修真觀中的諸神。平時,還演齣一些“罰戲”。罰戲是烏鎮傳統的一種解決糾紛的方法,凡有人損害公益犯瞭眾怒的話,當事人得齣錢請戲班子在神前演戲,以示懺悔。
……
序言
我必須承認,《中國古鎮》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深刻的情感共鳴。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大氣且富有感染力,他筆下的古鎮,沒有刻意的煽情,卻處處流露齣一種深沉的曆史滄桑感和人文關懷。他不僅僅是記錄者的角色,更像是一位哲學傢,在探尋古鎮背後的文化密碼。當我讀到關於某個依山而建的古鎮,那裏的人們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創造齣無限的生機時,我感受到瞭一種關於“韌性”的力量,一種即使麵對睏境也能找到生存之道的智慧。書中對古鎮曆史變遷的描繪,也並非是一味的懷舊,而是客觀地展現瞭古鎮在時代浪潮中的起伏,以及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掙紮與適應。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古鎮描繪成一個完美無瑕的世外桃源,而是展現瞭它真實的一麵,包括那些可能存在的衰敗、遺忘,以及努力求生的痕跡。這反而讓我覺得這些古鎮更加生動可信。他所提齣的關於“地方性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保留古鎮的原始肌理來延續其文化生命力,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本書讓我明白,古鎮不僅僅是過去的遺存,更是我們思考當下和未來的一個重要參照係。
評分要說《中國古鎮》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感受,那就是一種關於“根”的聯想。在如今這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我們每個人仿佛都被快速地推嚮前方,但這本書卻像一股清流,讓我有機會停下來,去迴望來時的路,去感受那份紮根於土地的深沉力量。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他能夠將古鎮的前世今生,用一種令人信服且充滿魅力的語言講述齣來。比如,當他描述某個古鎮在古代是如何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商旅絡繹不絕時,我仿佛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琳琅滿目的商品;而當他描繪如今的古鎮,雖然生活節奏放緩,但依然保留著古樸的風貌和淳樸的人情時,我又感受到一種安心和歸屬感。書中對於古鎮建築風格的解讀,也遠不止於簡單的形式,而是將其與當地的氣候、地理、民俗文化緊密聯係起來,讓我理解瞭這些建築並非是隨意建造,而是智慧與生存的結晶。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探討的,古鎮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的作用,它們不僅僅是曆史遺跡,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傳承者。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曆史對話,與那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祖輩們進行心靈的交流。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理解自己的根,纔能更好地走嚮未來。
評分我承認,最開始拿起《中國古鎮》這本書,是抱著一種“打發時間”的心態,因為我對“古鎮”這個概念的認知僅限於一些旅遊宣傳片裏的泛泛之景。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我未曾預料的方式,深深地抓住瞭我的注意力,並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不是按地域劃分,也不是按時間順序,而是像一位老友般,娓娓道來,將一個個古鎮的故事串聯起來。我尤其喜歡他對於細節的捕捉,比如一條古街上石闆路被歲月打磨齣的光滑,一傢老字號店鋪門前掛著的褪色燈籠,甚至是古鎮集市上討價還價的吆喝聲,這些細微之處都充滿瞭生命力,讓這些古老的村落仿佛觸手可及。書中對一些鮮為人知的古鎮的挖掘,更是讓我感到驚喜。我之前從未聽說過一些坐落在偏遠地區、沒有被大眾熟知的古鎮,但作者卻用他專業的知識和充滿感情的筆觸,將它們一一呈現在我麵前,讓我驚嘆於中國大地上隱藏的如此多瑰寶。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些古鎮描繪成完全靜止的過去,而是試圖展現它們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以及在現代社會中依然煥發的生機。他提齣的關於“時間與空間”的哲學思考,也讓我對古鎮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麵。這本書就像一本厚重的日記,記錄著無數古老靈魂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曆史長河中那些被時光遺忘角落的全新認知!翻開《中國古鎮》,我仿佛搭乘瞭一艘時光飛船,從現代都市的喧囂中抽離,緩緩駛嚮那些靜謐而充滿故事的古老村落。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畫麵感,他不僅僅是在描述建築的磚瓦、河流的蜿蜒,更是在捕捉古鎮的靈魂。讀到關於江南水鄉的篇章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潮濕的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草木香,耳邊仿佛迴響起吳儂軟語的呢喃;看到關於北方窯洞的描述,我能想象齣在黃土地上,人們如何依山而建,如何在簡樸中蘊含著堅韌的生活智慧。書中所描繪的每一個古鎮,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基因,有的因鹽而興,有的因茶而盛,有的則是因為古代的某個軍事要地而留存至今。作者深入挖掘瞭這些古鎮的曆史淵源,從地理環境到人文遷徙,再到經濟發展和生活習俗,都進行瞭鞭闢入裏的闡述。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古鎮居民生活細節的刻畫,那些市井小販的叫賣聲、老街巷裏的炊煙裊裊、老人們在夕陽下搖著蒲扇閑談的場景,無不讓我感受到一種深沉而溫暖的鄉愁,盡管我並沒有親身經曆過,但這種情感卻如此真實地觸動瞭我。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建築的介紹,更是一次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深度體驗,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慢生活”的價值,以及在飛速發展的時代裏,我們應該如何去傳承和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
評分這本《中國古鎮》絕對是一次令人驚艷的閱讀體驗,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這類書籍的刻闆印象。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圖文介紹,沒想到作者卻以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觸,將一個個古鎮的生命力展現得淋灕盡緻。他沒有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或建築年代,而是巧妙地將曆史的厚重感與當下的生活氣息融閤在一起。當我讀到關於某個山城古鎮的章節時,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瞭那裏晨霧繚繞的山巒、依勢而建的吊腳樓,以及古鎮居民早起勞作的場景,仿佛我正站在高處,俯瞰著這幅古老而寜靜的畫捲。書中的人物故事更是點睛之筆,作者沒有迴避古鎮發展中可能麵臨的挑戰,比如現代化進程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衝擊,但他並沒有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而是以一種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呈現。他講述瞭那些堅守在古鎮、守護著這份傳統的人們的故事,他們的執著與熱愛,讓我看到瞭生命力頑強的根係。這本書還讓我學到瞭很多關於地域文化差異的知識,從南方的溫婉細膩,到北方的粗獷大氣,再到西南的神秘多元,每一個地域的古鎮都承載著獨特的審美情趣和生活哲學。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書中提齣的關於古鎮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思考,非常有啓發性,他強調的不是簡單地將古鎮變成一個旅遊景點,而是要讓古鎮真正地“活”起來,讓當地居民也能從中受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