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发展与动因(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研究) |
| 作者 | 沈华柱 |
| 定价 | 58.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 ISBN | 9787542661074 |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数 | |
| 页码 | 363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发展与动因(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研究)》的研究对象集中于中国体育电视产业,分析这一产业形成过程及其种种动因。 《发展与动因(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研究)》作者对中国体育电视产业形成的历史和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同时以CCTV-5为例,考察其中的主要发展节点,并寻找产业形成和发展过程背后的历史性动力,试图对中国体育电视产业发展作出规律性的解释。 |
| 作者简介 | |
| 沈华柱,江西湖口人,博士,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先后于江西师大、南昌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获汉语言文学学士、比较文学硕士、广告学博士学位。1997年来,在媒体、广告、品牌、营销及咨询领域有着十五年以上丰富、高端专业实践经验。并曾在《九江日报》、《中国改革报》从事多年新闻报道工作,2002年初进入中央电视台广告部负责品牌管理、宣传推广工作,2005年始转任CCTV北京未来广告公司副总经理,先后负责CCTV-5、CCTV-8全频道广告经营;2011年任职上市公司亿利资源集团品牌总监,曾获中国具影响力十大营销策划人等荣誉称号。2012年后投身广告教育,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教师、品牌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先后主持和参与多个重要课题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专业文章数十万字,出版《对话的妙悟》、《体育营销》等专著。 |
| 目录 | |
| 导论 一 研究对象与意义 二 相关研究文献 三 理论与方法 四 历史分期 编 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的形成过程 章 开创与挫折:中国体育电视的前20年(1958-1978) 节 1958-1966:开创期与群众体育 第二节 1966-1978:挫折期与政治挂帅 第三节 开创期与挫折期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 振兴与腾飞:追赶世界的步伐(1978-1994) 节 1978-1986:在民族一国家旗帜下的激荡 第二节 1986-1990:北京亚运前的迅速增长 第三节 1990-1994:专业化的追赶 第四节 振兴与腾飞期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产业与创新:中国体育电视的市场繁荣期(1994-2011) 节 足球节目与产业化起步 第二节 创新平台:体育专业频道 第三节 大赛报道与专业实力进步 第四节 产业繁荣期发展规律与动力 第四章 高潮与:走向北京奥运与国际化(2001-2008) 节 2001-2005:世纪初的体育电视发展高潮 第二节 2005-2008:跨越的北京奥运报道周期 第三节 北京奥运期间:无与伦比的奥运报道 第四节 竞争与联合:地方台体育节目的多元化发展 第五节 北京奥运周期发展规律与动力 第二编 专业分析:节目,频道,管理 第五章 体育电视节目生产的专业化发展策略 节 体育新闻:专业化打造观众忠诚度 第二节 专题栏目:从精品化到品牌化、产业化 第三节 赛事节目:从技术、包装到理念的突破 第六章 频道专业化:机构、品牌与技术 节 CCTV-5体育频道的发展由来 第二节 体育频道的机构和人才 第三节 品牌化目标下体育频道编排与包装的发展 第四节 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 第七章 管理、激励与运营机制 节 灵活有效的人才机制 第二节 激励创造的团队文化 第三节 专业化的市场与广告机制 第三编 动因分析:制度,市场,文化 第八章 政治、经济与制度性动力 节 体育电视的政治性动力 第二节 体育电视的经济性动力 第三节 体育电视的制度性动力 第九章 基础性动力: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发展 节 竞技体育发展的推动 第二节 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 第十章 广告经营与媒介产业化动力 节 媒体广告经营的推动 第二节 广告主投放行为变化及对节目变迁的影响 第十一章 文化动力:受众特征与趣味、认同的变迁 节 体育电视受众特征及收视趣味的变迁 第二节 体育电视节目中的受众认同 第四编 产业分析:竞争,路径,趋势 第十二章 SCP视角下的产业竞争分析 节 收视和广告份额决定了体育电视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广告经营目标与赛事版权竞争的依存关系 第三节 广告竞争的差异策略引发不同后果 第四节 产业结构的突破在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实现 第十三章 结论:我国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 节 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概述 第二节 多重动力的历史交织 第三节 产业变迁的“路径依赖” 第四节 后奥运问题与产业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导论 一 研究对象与意义 二 相关研究文献 三 理论与方法 四 历史分期 编 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的形成过程 章 开创与挫折:中国体育电视的前20年(1958-1978) 节 1958-1966:开创期与群众体育 第二节 1966-1978:挫折期与政治挂帅 第三节 开创期与挫折期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 振兴与腾飞:追赶世界的步伐(1978-1994) 节 1978-1986:在民族一国家旗帜下的激荡 第二节 1986-1990:北京亚运前的迅速增长 第三节 1990-1994:专业化的追赶 第四节 振兴与腾飞期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产业与创新:中国体育电视的市场繁荣期(1994-2011) 节 足球节目与产业化起步 第二节 创新平台:体育专业频道 第三节 大赛报道与专业实力进步 第四节 产业繁荣期发展规律与动力 第四章 高潮与:走向北京奥运与国际化(2001-2008) 节 2001-2005:世纪初的体育电视发展高潮 第二节 2005-2008:跨越的北京奥运报道周期 第三节 北京奥运期间:无与伦比的奥运报道 第四节 竞争与联合:地方台体育节目的多元化发展 第五节 北京奥运周期发展规律与动力 第二编 专业分析:节目,频道,管理 第五章 体育电视节目生产的专业化发展策略 节 体育新闻:专业化打造观众忠诚度 第二节 专题栏目:从精品化到品牌化、产业化 第三节 赛事节目:从技术、包装到理念的突破 第六章 频道专业化:机构、品牌与技术 节 CCTV-5体育频道的发展由来 第二节 体育频道的机构和人才 第三节 品牌化目标下体育频道编排与包装的发展 第四节 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 第七章 管理、激励与运营机制 节 灵活有效的人才机制 第二节 激励创造的团队文化 第三节 专业化的市场与广告机制 第三编 动因分析:制度,市场,文化 第八章 政治、经济与制度性动力 节 体育电视的政治性动力 第二节 体育电视的经济性动力 第三节 体育电视的制度性动力 第九章 基础性动力: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发展 节 竞技体育发展的推动 第二节 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 第十章 广告经营与媒介产业化动力 节 媒体广告经营的推动 第二节 广告主投放行为变化及对节目变迁的影响 第十一章 文化动力:受众特征与趣味、认同的变迁 节 体育电视受众特征及收视趣味的变迁 第二节 体育电视节目中的受众认同 第四编 产业分析:竞争,路径,趋势 第十二章 SCP视角下的产业竞争分析 节 收视和广告份额决定了体育电视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广告经营目标与赛事版权竞争的依存关系 第三节 广告竞争的差异策略引发不同后果 第四节 产业结构的突破在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实现 第十三章 结论:我国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 节 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概述 第二节 多重动力的历史交织 第三节 产业变迁的“路径依赖” 第四节 后奥运问题与产业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后记 |
这本书的书脊设计也颇具匠心,即便是放在高高的书架上,也能一眼看出它的不凡。那种字体选择和色彩搭配的克制,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学术的权威性和市场的可读性。它没有用力过猛地去标榜自己有多么“热门”,而是依靠内在的品质去吸引真正有需求的人群。对于像我这样,对特定领域有持续探究欲望的读者来说,这种低调的奢华感反而更具吸引力。它传达出一种信息:这本书的内容值得被珍藏和反复研读,它不是昙花一现的流行话题,而是能够经受住时间检验的专业积累。
评分这本书的纸张触感非常舒服,油墨的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这对于一个长时间阅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我特别欣赏它在视觉呈现上所营造的那种专业氛围,厚重的装帧给人一种可靠感,仿佛手中握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籍,而是一份经过时间淬炼的珍贵资料集。阅读时,那种纸张与指尖的摩擦声,都让人感觉与知识的接触更加真实和立体。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浪潮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有些深奥的思考,只有在实体书的沉静氛围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安放和消化,让人愿意放慢脚步,去真正咀嚼文字背后的深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感觉到的是一种对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尊重。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沉浸在书页的内容里,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个行业脉络时所下的苦功。特别是那种对宏观环境与微观实践之间张力的捕捉,让我对接下来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似乎不满足于停留在现象的表层描述,而是试图挖掘出那些驱动整个产业向前滚动的深层逻辑。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力,从装帧的细节上就已初现端倪,让人确信这绝非一本浮光掠影的读物,而是一份沉甸甸的研究报告,值得我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
评分从书籍的整体厚度和重量来看,我能预感到这是一部内容量极其丰富的著作。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时间去“啃”的经典。我喜欢这种沉甸甸的感觉,它意味着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塞入了大量的观察、分析和论证。这种信息密度,对于真正想了解一个行业发展脉络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它承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一条完整的思维路径,引导读者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攀登至复杂问题的核心。这种厚度本身就是一种对读者智力投入的邀请,让人跃跃欲试,准备好迎接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装帧风格在细节处理上颇为讲究,它没有采用那种过度花哨的修饰,而是用一种内敛而有力的设计语言来传达其主题的严肃性。这种设计哲学似乎也暗示了书中内容的基调——务实、深入、不哗众取宠。在翻阅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编辑团队在排版和字距上的精心考量,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和信息的接收效率。一本好的学术著作,不仅要内容扎实,阅读体验也同样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近乎完美。它让复杂的概念和数据流动起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有节奏感的思想表达,这让我对作者如何组织和呈现其研究成果有了更高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