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卫星导论 蒋卫国 等 9787030437303

遥感卫星导论 蒋卫国 等 97870304373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卫国 等 著
图书标签:
  • 遥感
  • 卫星遥感
  • 遥感导论
  • 地球观测
  • 对地观测
  • 图像处理
  • 空间信息
  • 地理信息系统
  • GIS
  • 蒋卫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437303
商品编码:2942147264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遥感卫星导论
作者 蒋卫国 等
定价 49.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 9787030437303
出版日期 2016-05-01
字数 350
页码
版次 3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文摘

   序言
序言

《遥感卫星导论》是一本由蒋卫国等人编著,科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遥感卫星技术基础知识框架,涵盖了遥感的基本原理、传感器类型、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方法,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第一章 遥感概论 本章首先阐述了遥感(Remote Sensing)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强调了遥感作为一种非接触式探测手段,在观测地球环境、资源监测、灾害预警等方面的不可替代性。遥感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观测视野,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海量的数据支持。本章将追溯遥感技术从早期光学成像到现代多谱段、高光谱、雷达等多种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并介绍遥感在军事、民用、科研等领域的早期应用案例,为后续章节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第二章 地球大气圈的遥感 大气圈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天气预报、空气质量监测具有关键意义。本章将重点介绍利用遥感技术对大气圈进行探测的方法和原理。内容包括: 大气遥感基础: 讲解大气成分(如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等)对电磁波的吸收、散射和透射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影响遥感信号的获取。 大气参数反演: 介绍如何通过遥感数据反演大气温度、湿度、气溶胶粒子、臭氧浓度等关键参数。例如,利用红外和微波传感器探测大气温度垂直廓线,利用可见光和近红外传感器监测气溶胶光学厚度和粒子谱分布。 大气成分监测: 讨论如何利用多谱段和高光谱传感器识别和定量监测大气中的痕量气体,如温室气体(CO2, CH4)和污染物(SO2, NOx, O3),以及它们对气候变化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云和降水遥感: 介绍利用可见光、红外和微波传感器探测云的类型、高度、厚度、相态以及降水的分布和强度。重点关注降水监测在天气预报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辐射收支与能量平衡: 讲解如何利用卫星观测的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能量收支,分析地球的辐射平衡状况,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第三章 地表遥感 地表是人类活动最频繁、资源最集中的区域,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对于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本章将系统介绍地表遥感的技术与应用。 地表基本物理特性: 讲解地表物质(土壤、植被、水体、岩石等)的反射、透射和发射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随其组成、结构、水分含量、表面粗糙度等因素变化。 植被遥感: 详细阐述利用多谱段和高光谱遥感技术对植被进行监测的方法。包括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植被类型识别、健康状况评估等。重点介绍植被指数(如NDVI)的计算、应用及其局限性。 土壤遥感: 讨论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土壤水分、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侵蚀状况等信息的方法。涉及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和微波等波段的应用。 水体遥感: 介绍遥感技术在水体监测中的应用,包括陆地水体(湖泊、河流、湿地)的面积、水位、水质(叶绿素a、悬浮物、透明度)监测,以及海洋(海温、叶绿素、海冰)的观测。 地表覆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LULC)分类: 深入讲解遥感影像的分类原理、方法和技术。介绍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面向对象的分类等多种分类算法,以及如何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获取与应用: 讲解如何通过立体像对、干涉雷达(InSAR)等技术获取DEM,以及DEM在地形分析、水文模型、滑坡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章 遥感传感器原理与类型 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的“眼睛”,其性能直接决定了遥感数据的质量和应用范围。本章将深入剖析各类遥感传感器的成像原理和技术特点。 电磁波谱与遥感: 回顾电磁波谱的划分,重点介绍遥感常用的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和微波波段的物理特性以及它们在大气穿透性和地物响应方面的差异。 成像机理: 详细讲解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成像原理,包括: 光学传感器: 讲解多谱段成像仪(如Landsat系列、Sentinel-2)、高光谱成像仪(如AVIRIS、Hyperion)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上的权衡。 热红外传感器: 介绍探测地表温度和地物热辐射特性的原理,以及其在地表温度反演、热异常监测方面的应用。 微波传感器: 被动微波传感器: 介绍其探测地表自然发射的微波辐射,用于测量土壤湿度、海冰、海面温度等。 主动微波传感器(雷达): 重点介绍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工作原理,包括其全天候、全天时的成像能力,以及它对地表形貌、粗糙度、介电常数等敏感性。介绍极化SAR(PolSAR)和干涉SAR(InSAR)技术在形变监测、地表粗糙度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传感器参数: 讲解影响传感器性能的关键参数,如空间分辨率(分辨率、重访周期)、光谱分辨率(谱段数量、中心波长、带宽)、辐射分辨率(量化比特数)、信噪比等,并分析这些参数对遥感应用的影响。 第五章 遥感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遥感数据的获取是整个遥感应用流程的起点,而预处理则是保证数据质量和后续分析有效性的关键步骤。 遥感卫星平台: 介绍不同类型的遥感卫星平台,包括极地轨道卫星(如Landsat, Sentinel-1/2/3, MODIS)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如GOES, Meteosat),分析它们的轨道特性、重访周期和覆盖范围。 遥感数据获取流程: 描述从数据申请、下载到初步处理的整个流程。 几何校正: 讲解几何畸变产生的原因(如地球曲率、传感器姿态、地形起伏等)及其校正方法。包括辐射校正、地形校正、正射校正等。 辐射定标: 阐述遥感传感器接收到的辐射亮度的物理意义,以及如何通过辐射定标将原始DN值转换为具有物理意义的大气顶亮度和地表反射率。 大气校正: 介绍大气对遥感信号的影响(吸收、散射),以及大气校正的原理和方法,以获取地表真实反射率。 影像镶嵌与裁剪: 描述将多景影像拼接成一个连续影像,以及根据研究区域需求进行影像裁剪的操作。 第六章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章将深入探讨遥感影像的多种处理与分析技术,是实现遥感数据价值的关键环节。 影像增强: 介绍各种影像增强技术,如对比度拉伸、直方图均衡化、滤波(平滑滤波、锐化滤波)等,以改善影像的视觉效果,突出地物特征。 影像分类: (与第三章的LULC分类内容呼应,此处侧重于算法的实现与细节)详细介绍监督分类(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等)和非监督分类(K-means、Isodata等)的具体步骤和优缺点。讨论面向对象分类(OBIA)的优势。 特征提取: 介绍如何从遥感影像中提取有用的特征,如纹理特征、光谱特征、形状特征等,为后续的分析和应用提供依据。 变化检测: 讲解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变化检测的方法,识别地表发生的变化,如城市扩张、森林砍伐、农田变化等。介绍影像差值法、变化向量分析法、监督分类变化检测等。 遥感影像信息反演: 介绍如何利用遥感影像反演地表各种参数,如地表温度、植被指数、土壤水分、叶面积指数等,并讨论反演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 讲解利用立体影像或干涉雷达数据构建三维地表模型,以及遥感影像的三维可视化技术。 第七章 遥感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本章将聚焦于遥感技术在各个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展示其强大的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监测: 水资源管理: 监测地表水体、地下水、降雨、蒸发蒸腾等,评估水资源分布与利用状况。 土地资源调查: 监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评估土地退化、沙漠化、土壤侵蚀等。 矿产资源勘探: 利用光谱信息识别潜在矿产分布区。 林业监测: 监测森林覆盖、森林火灾、病虫害等。 灾害监测与评估: 洪水监测: 快速获取洪水淹没范围,评估灾情。 地震灾害: 监测地震引发的地表形变、滑坡、火灾等。 地质灾害: 监测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火灾监测: 实时监测火点,评估火势蔓延。 农业生产: 作物估产: 预测作物产量,优化种植结构。 精准农业: 精准施肥、灌溉,提高农业效率。 病虫害预警: 早期发现作物病虫害。 城市与区域规划: 城市扩张监测: 掌握城市发展态势,优化城市规划。 环境影响评估: 评估大型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交通网络分析: 监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 海洋科学: 海温监测: 监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气候变化。 海洋污染监测: 监测油污、赤潮等。 海冰监测: 监测海冰范围、厚度,对航运和气候研究有重要意义。 地球科学基础研究: 地质构造研究: 利用DEM和InSAR技术分析地壳形变。 气候变化研究: 监测全球温度、冰川变化、海平面上升等。 生态系统监测: 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生物多样性。 第八章 遥感数据处理软件与标准 本章将介绍常用的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工具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为读者提供实践指导。 主流遥感软件介绍: 介绍ERDAS IMAGINE, ENVI, ArcGIS (Spatial Analyst/Image Analyst), Google Earth Engine等具有代表性的遥感数据处理软件,阐述它们的功能特点、优势和适用范围。 开源遥感软件: 介绍GRASS GIS, QGIS等开源软件,及其在遥感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遥感数据标准: 介绍常用遥感数据格式(如GeoTIFF, HDF, NetCDF)以及数据分发和共享的标准,了解行业规范。 元数据与数据质量评估: 强调元数据的重要性,介绍数据质量评估的基本方法和指标。 第九章 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本章将对遥感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展望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潜力。 高分辨率、高光谱、高时间分辨率遥感: 介绍下一代遥感卫星的发展趋势,如更高空间分辨率的商业卫星,更密集的光谱响应,以及更频繁的重访周期。 多源数据融合: 探讨不同类型遥感数据(光学、微波、激光雷达等)以及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地面观测数据、模型数据等的融合技术,以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遥感中的应用: 重点介绍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AI技术在遥感影像分类、目标识别、变化检测、参数反演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大数据与云计算: 讨论海量遥感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作用。 实时遥感与灾害预警: 展望遥感技术在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自然灾害方面的能力提升。 遥感应用领域的拓展: 预测遥感技术在智慧城市、健康监测、文化遗产保护、行星探测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阐述,《遥感卫星导论》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遥感知识体系,使其能够理解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掌握遥感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地球科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球环境变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系统介绍遥感技术如何应用于环境监测的书籍。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罗列了遥感的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概念与实际的地球环境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书中关于植被监测、水体变化、土地利用演变等章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遥感数据如何揭示森林砍伐、城市扩张、甚至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案例分析感到震撼。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图示和实例,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我惊喜地发现,原来通过分析卫星图像,我们可以如此直观地看到地球正在发生的变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遥感技术并非仅仅是科研人员的工具,它更是我们普通人了解地球、认识环境问题的重要窗口。它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也让我更加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书籍,能够将科学知识以更加亲民的方式传递给公众,让我们一起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一种“姑且看看”的心态来翻阅这本书的,因为我对遥感领域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零基础。然而,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适合我这种“小白”。它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遥感,它有哪些应用领域。然后,它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各种遥感卫星的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遥感图像的获取和预处理。让我觉得特别好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堆复杂的公式和专业术语,而是尽量用清晰的比喻和形象的图解来解释问题。比如,在解释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如何反映地物的不同特性时,作者就将其类比为我们用不同的“眼睛”去看待事物,从而获取不同的信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我没有感到强烈的挫败感,反而越来越觉得遥感技术是有趣且实用的。即使是对于一些相对抽象的原理,例如辐射传输方程,作者也提供了简化的解释,让我能够理解其核心思想,而无需陷入繁复的数学推导。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起点,让我对遥感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愿意继续深入探索。

评分

作为一个在规划设计领域工作的从业者,我一直关注如何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高效率和精度。遥感技术,尤其是其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不仅系统地介绍了遥感卫星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它详细阐述了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分类、城市扩张监测、基础设施规划等方面的应用。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遥感技术在解决实际规划问题上的巨大价值。例如,如何利用多光谱影像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如何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监测城市的发展变化,这些都为我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思路和方法。书中对于不同遥感数据产品的介绍,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分析,也让我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虽然书中并没有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但它为我构建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宏观的应用框架,这对于我理解和运用遥感技术进行规划设计至关重要。我从中获得的启发,将直接指导我如何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利用遥感技术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

我原本是对遥感这一领域持有一种近乎“神秘”的态度,总觉得那是高科技的代名词,距离我这样普通的应用开发者有些遥远。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本书,想着或许能从中窥见一些技术实现的端倪。读下来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遥感的技术原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建立在清晰的物理规律和数学模型之上。作者对于传感器工作原理的阐述,特别是其成像机制的剖析,让我恍然大悟。书中对于不同类型传感器的优缺点对比,以及它们各自适用的场景,也给出了非常直观的说明。尽管我更关注的是如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开发,这本书提供的基础理论知识,却恰恰是我所欠缺的。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的卫星会获取到不同类型的数据,为什么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预处理。书中对于图像质量评价和辐射定量的介绍,也让我意识到,仅仅拿到原始数据是不够的,理解数据的质量和物理含义同样重要。对于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的“前传”,它告诉我了我手中工具的“前世今生”,以及它们背后的科学依据。这对于我日后在具体项目开发中,更加精准地选择和运用遥感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年代感,但正是这种低调的风格,让我在拿到它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太高的预期。我是一名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初涉的在校学生,对于遥感这一概念,最初的理解仅限于“从天上拍照看地面”这样一种模糊的概念。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大量专业术语。尽管一开始有些吃力,但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循序渐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耐心地引导着初学者一步步走进遥感的世界。从历史的渊源,到不同传感器的原理,再到图像的获取和处理,每一个环节都介绍得细致入微。尤其是关于电磁波谱和传感器光谱响应的章节,让我对遥感图像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发现,遥感并非简单的拍照,而是一门高度交叉的学科,融合了物理学、光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这本书提供的基础框架,对于我今后深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后面的应用篇,但仅凭前期的理论铺陈,我就已经感受到了遥感技术巨大的潜力,以及其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的重要作用。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遥感知识殿堂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