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过程控制
定价:23.50元
作者:陈雪亭,张日东,左燕 等,薛安克,孔亚广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040373936
字数:
页码:2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过程控制》以工业过程控制典型应用技术为主,内容覆盖过程特性、控制技术、控制系统和执行器、工程设计规范及应用范例等。全书共分12章:章为绪论,介绍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相关技术指标;第2章为过程建模与过程特性,主要介绍典型过程特性及其数学描述,并介绍过程特性参数的获取方法;第3章为简单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参数整定技术;第4章为复杂控制系统,包括串级、前馈、比值、均匀、分程、选择等;第5章为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以及主要计算机控制产品介绍;第6章为流体输送设备控制,介绍离心泵及离心压缩机的控制;第7章为反应器控制,介绍典型反应器的基本控制方案;第8章为传热设备控制,介绍了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动态特性及基本控制方案;第9章为精馏塔控制系统,介绍了精馏塔的原理及基本控制方案;0章为火力发电厂大型单元机组的自动控制,介绍了单元机组控制系统、锅炉燃烧系统的控制、锅炉给水控制系统及蒸汽温度控制系统;1章为冶金工业过程控制,简要介绍了氧气转炉炼钢控制和初轧生产过程的控制;2章为间歇过程控制,介绍了间歇生产过程的特点及间歇过程控制方案。
《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过程控制》重在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控制工程应用背景及控制系统体系的描述,介绍基本分析方法时,对问题的引出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相应章节介绍了基本分析方法后,尽量给出相应的工程实例进行分析。
《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过程控制》既可作为大专院校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教材,也适用于从事测量、检测、控制等系统研究、设计和开发的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过程控制系统
1.2.1 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
1.2.2 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1.2.3 过程控制系统结构及方框图
1.2.4 控制工艺图的组成及符号解释
1.3 过渡过程及品质指标
1.3.1 稳态性能指标
1.3.2 动态性能指标
1.4 小结
习题
第2章 过程建模与过程特性
2.1 典型受控过程
2.1.1 过程的数学描述
2.1.2 纯滞后过程
2.1.3 单容过程
2.1.4 多容过程
2.1.5 具备反向特性的过程
2.1.6 不稳定过程
2.1.7 过程特性参数
2.2 过程数学模型建立
2.2.1 机理建模方法
2.2.2 实验建模方法
2.3 小结
习题
第3章 简单控制系统
3.1 简单控制系统结构组成
3.1.1 储液罐液位控制系统
3.1.2 蒸汽加热器温度控制系统
3.1.3 简单控制系统组成
3.2 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
3.2.1 简单控制系统设计举例
3.2.2 系统设计原则与步骤
3.2.3 对象特性对控制质量的影响
3.2.4 被控变量的选择
3.2.5 操纵变量的选择
3.2.6 控制系统的调试与投运
3.3 控制器及其参数整定
3.3.1 三种常规的控制规律
3.3.2 控制器的选型
3.3.3 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
3.4 调节阀
3.4.1 气动调节阀的结构
3.4.2 调节阀流量特性
3.4.3 气动调节阀选型
3.5 小结
习题
第4章 复杂控制系统
4.1 串级控制系统
4.1.1 工作原理及分析
4.1.2 系统设计
4.1.3 调节器选型及参数整定
4.2 前馈控制系统
4.2.1 前馈控制系统的几种结构形式
4.2.2 前馈控制规律的实施
4.3 大迟延过程系统
4.3.1 常规控制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4.3.2 预估补偿控制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4.4 比值控制系统
4.4.1 比值控制系统的类型
4.4.2 比值系数的计算
4.4.3 比值控制方案的实施
4.4.4 比值控制系统的投运和整定
4.5 均匀控制系统
4.5.1 均匀控制系统的由来和目的
4.5.2 均匀控制的特点
4.5.3 均匀控制方案
4.6 分程控制系统
4.6.1 分程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4.6.2 分程控制系统的方案实施
4.7 选择性控制系统
4.7.1 概述
4.7.2 选择控制设计应用
4.7.3 其他选择控制系统
4.8 阀位控制系统
4.8.1 概述
4.8.2 阀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4.9 非线性控制系统
4.10 小结
习题
第5章 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
5.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5.1.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5.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
5.2 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
5.2.1 概述
5.2.2 DCS的网铬结构及功能
5.2.3 DCS的硬件结构及功能
5.2.4 DCS的软件结构及功能
5.2.5 DCS的工程化设计
5.3 典型DCS控制系统
5.3.1 和利时DCS控制系统
5.3.2 Honey WellPKS控制系统
5.4 小结
习题
第6章 流体输送设备控制
6.1 泵和压缩机的基本控制
6.1.1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6.1.2 离心泵的工作特性
6.1.3 离心泵的控制方案
6.2 离心压缩机防喘振控制
6.2.1 离心压缩机的喘振
6.2.2 离心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系统的设计
6.2.3 测量出口流量的可变极限流量防喘振控制
6.2.4 离心压缩机串并联时的防喘振控制
6.3 小结
习题
第7章 反应器控制
7.1 概述
7.1.1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7.1.2 反应器温度数学模型
7.2 反应器的基本控制方案
7.2.1 反应器的出料压力控制
7.2.2 反应器的串级控制与分段
……
第8章 传热设备控制
第9章 精馏塔控制系统
0章 火力发电厂大型单元机组的自动控制
1章 冶金工业过程控制
2章 间歇过程控制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过程控制系统
1.2.1 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
1.2.2 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1.2.3 过程控制系统结构及方框图
1.2.4 控制工艺图的组成及符号解释
1.3 过渡过程及品质指标
1.3.1 稳态性能指标
1.3.2 动态性能指标
1.4 小结
习题
第2章 过程建模与过程特性
2.1 典型受控过程
2.1.1 过程的数学描述
2.1.2 纯滞后过程
2.1.3 单容过程
2.1.4 多容过程
2.1.5 具备反向特性的过程
2.1.6 不稳定过程
2.1.7 过程特性参数
2.2 过程数学模型建立
2.2.1 机理建模方法
2.2.2 实验建模方法
2.3 小结
习题
第3章 简单控制系统
3.1 简单控制系统结构组成
3.1.1 储液罐液位控制系统
3.1.2 蒸汽加热器温度控制系统
3.1.3 简单控制系统组成
3.2 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
3.2.1 简单控制系统设计举例
3.2.2 系统设计原则与步骤
3.2.3 对象特性对控制质量的影响
3.2.4 被控变量的选择
3.2.5 操纵变量的选择
3.2.6 控制系统的调试与投运
3.3 控制器及其参数整定
3.3.1 三种常规的控制规律
3.3.2 控制器的选型
3.3.3 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
3.4 调节阀
3.4.1 气动调节阀的结构
3.4.2 调节阀流量特性
3.4.3 气动调节阀选型
3.5 小结
习题
第4章 复杂控制系统
4.1 串级控制系统
4.1.1 工作原理及分析
4.1.2 系统设计
4.1.3 调节器选型及参数整定
4.2 前馈控制系统
4.2.1 前馈控制系统的几种结构形式
4.2.2 前馈控制规律的实施
4.3 大迟延过程系统
4.3.1 常规控制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4.3.2 预估补偿控制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4.4 比值控制系统
4.4.1 比值控制系统的类型
4.4.2 比值系数的计算
4.4.3 比值控制方案的实施
4.4.4 比值控制系统的投运和整定
4.5 均匀控制系统
4.5.1 均匀控制系统的由来和目的
4.5.2 均匀控制的特点
4.5.3 均匀控制方案
4.6 分程控制系统
4.6.1 分程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4.6.2 分程控制系统的方案实施
4.7 选择性控制系统
4.7.1 概述
4.7.2 选择控制设计应用
4.7.3 其他选择控制系统
4.8 阀位控制系统
4.8.1 概述
4.8.2 阀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4.9 非线性控制系统
4.10 小结
习题
第5章 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
5.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5.1.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5.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
5.2 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
5.2.1 概述
5.2.2 DCS的网铬结构及功能
5.2.3 DCS的硬件结构及功能
5.2.4 DCS的软件结构及功能
5.2.5 DCS的工程化设计
5.3 典型DCS控制系统
5.3.1 和利时DCS控制系统
5.3.2 Honey WellPKS控制系统
5.4 小结
习题
第6章 流体输送设备控制
6.1 泵和压缩机的基本控制
6.1.1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6.1.2 离心泵的工作特性
6.1.3 离心泵的控制方案
6.2 离心压缩机防喘振控制
6.2.1 离心压缩机的喘振
6.2.2 离心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系统的设计
6.2.3 测量出口流量的可变极限流量防喘振控制
6.2.4 离心压缩机串并联时的防喘振控制
6.3 小结
习题
第7章 反应器控制
7.1 概述
7.1.1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7.1.2 反应器温度数学模型
7.2 反应器的基本控制方案
7.2.1 反应器的出料压力控制
7.2.2 反应器的串级控制与分段
……
第8章 传热设备控制
第9章 精馏塔控制系统
0章 火力发电厂大型单元机组的自动控制
1章 冶金工业过程控制
2章 间歇过程控制
这本《过程控制》教材,我是抱着极大的期待去翻阅的。它作为“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中的一员,我期望它能像一股清流,直接触及自动化工程实践的核心。翻开书,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精心设计的图表和模型,它们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示了复杂的控制原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PID控制的章节,它并没有止步于理论推导,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参数整定方法在实际工业场景中的应用效果,例如在化工生产中如何根据工艺特点选择最优的整定策略,以及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下如何进行自适应调整。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典型的工程案例分析,这些案例的选择非常贴合实际生产需求,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的。例如,在对某个离心泵的流量控制进行案例分析时,教材不仅讲解了其背后的控制逻辑,还详细列举了可能遇到的干扰源以及对应的抑制方法,甚至还涉及了传感器选型和执行器匹配等关键环节,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真的是从工程落地出发,非常扎实。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过程模型建立的讲解,不仅仅是罗列了几种方法,而是结合实际的辨识过程,一步步引导读者如何从实际数据中提取有用的模型信息,这对于理解和设计更复杂的控制系统至关重要。这种接地气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也让我对未来从事自动化工程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购买这本《过程控制》教材,主要是想系统地梳理一下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并且寻找一些能够提升控制系统性能的新思路。这本书在“反馈控制”部分,对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它们的物理意义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积分环节的“抗积分饱和”措施的讲解,它不仅列举了常见的抗饱和方法,还详细分析了不同方法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这对于解决实际生产中因积分环节长期累积而导致的系统震荡问题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另外,书中对“前馈控制”的介绍,也让我眼前一亮。一直以来,我对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前馈信息来提高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感到困惑,而这本书通过几个典型的应用实例,清晰地展示了前馈控制的原理和设计要点,并详细阐述了如何结合反馈控制,形成更优的控制结构,这对于我优化现有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很多概念的阐述都非常到位,让我能够快速地理解和吸收。对于有一定工程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作为一名在自动化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总是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深化理解、解决实际难题的工具。这本《过程控制》教材,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其对先进控制策略的讲解,例如模型预测控制(MPC)和模糊逻辑控制。MPC的部分,教材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数学原理上,而是着重于其在多变量耦合系统中的应用,比如在炼油厂的装置优化过程中,如何利用MPC来同时协调多个变量,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这让我受益匪浅。模糊逻辑控制的章节,则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在缺乏精确数学模型的情况下,利用专家的经验知识来设计鲁棒的控制器,这在很多传统方法难以处理的非线性、时变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对各种控制算法的比较分析也非常到位,它不仅仅列出算法的优缺点,更会结合具体的工程背景,分析在何种情况下选择哪种算法更为合适,这对于工程师在实际项目中进行技术选型非常有指导意义。此外,教材中对于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探讨,也让我感受到了其在工程伦理层面的考量,这在自动化系统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过程控制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对如何将这些先进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对于这本书的评价,我想从其“工程应用型”这个定位出发。它确实做到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避免了空泛的理论说教。我在阅读关于“伺服控制”的章节时,发现它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伺服电机本身的控制原理,而是将伺服系统置于整个自动化生产流程中进行分析,例如在数控机床上,伺服系统的性能如何直接影响到加工精度和效率。教材中对于伺服系统中的位置、速度、电流环的协调配合,以及如何处理外部干扰和负载变化等问题,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论述,并且提供了相应的工程实现建议。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先进控制”部分的介绍,它不仅仅是介绍了模型预测控制(MPC)和自适应控制等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些具体行业的应用实例,展示了这些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保障安全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例如,在流程工业中,利用MPC实现能量优化和产品质量的精确控制,这让我看到了自动化技术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清晰,插图生动,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概念。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教材,对于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自动化工程师的学生和年轻工程师来说,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从一个刚接触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视角来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在此之前,我对过程控制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课本上一些基础的传递函数和闭环响应分析。然而,《过程控制》这本书,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过程变差”的章节,它不仅仅是解释了什么是“过程变差”,更重要的是,它分析了在不同的工业过程中,“过程变差”是如何产生,以及对控制系统性能造成怎样的影响。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示和简化模型,让我非常直观地理解了例如死区、饱和、非线性等现象,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让我觉得,原来控制工程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公式,更是理解和解决“不完美”的现实问题。书中的“控制器整定”部分,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介绍了几种整定方法,而是强调了“根据过程特性整定”这一核心理念,并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南,让我知道如何通过对被控对象的初步观察来选择合适的整定方法,而不是盲目套用。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体验,对于提升我的工程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过程控制的魅力所在,也激发了我深入学习的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