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AD和DA转换9787030364968 科学出版社 (美)哈比,

智能AD和DA转换9787030364968 科学出版社 (美)哈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哈比 著
图书标签:
  • 智能AD转换
  • 智能DA转换
  • 模数转换器
  • 数模转换器
  • 信号处理
  • 模拟电路
  • 数字电路
  • 电子工程
  • 哈比
  • 科学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64968
商品编码:294545174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智能AD和DA转换
作者 (美)哈比,
定价 60.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364968
出版日期 2013-0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0.259Kg

   内容简介
近年来,工业变革带动了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技术的发展。在数模(DA)和模数(AD)的转换中,智能化的概念被提出,用来检测模拟量的缺陷并加以修正。
《智能AD和DA转换》首先介绍了当前数据转换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挑战,并在宏观上阐述了智能转换的概念。然后,应用智能转换的概念,结合两个设计实例,解决了具体的设计缺陷。后得出结论:应用智能转换的概念,转换器的芯片面积、功耗、静态精度和动态精度得到了改善,有效地提高了DA和AD的转换性能。
《智能AD和DA转换》适应面广,无论对于该学科的专家、教授、研究生,还是本科生、普通技术人员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目录
List of symbols and abbreviations
1. INTRODUCTION
2. AD AND DA CONVERSION
1 Introduction
2 Trends in applications
3 Trends in technology
4 Trends in system design
5 Performance criteria
6 Conclusion
3. SMART CONVERSION
1 Introduction
2 Smart concept
3 Application of the smart concept
4 Focus in this work
5 Conclusion
4. SMART DA CONVERSION
1 Introduction
2 Area of current-steering DACs
3 Correction of mismatch errors
4 Sub-binary variable-radix DAC
5 Designexample
6 Conclusion
5. DESIGN OF A SUB-BINARY VARIABLE-RADIX DAC
1 Schematic design
2 Layout
3 Self-measurement-circuit implementation
4 Experimental results
5 Conclusion
6. SMART AD CONVERSION
1 Introduction
2 Literature review
3 High-speed high-resolution AD conversion
4 Smart calibration
5 Conclusion
7. DESIGN OF AN OPEN-LOOP T&H; CIRCUIT
1 Literature review
2 Design goal
3 T&H; architecture
4 Sampling core architecture
5 Output buffer architecture
6 T&H; design
7 Experimental results
8 Conclusion
8. T&H; CALIBRATION
1 Introduction
2 T&H; accuracy
3 T&H; calibration method
4 Analog correction parameters
5 Digitally assisted analog correction
6 Simulation results
7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libration method and layout
8 Experimental results
9 Conclusion
9. T&H; CALIBRATION FOR TIME-INTERLEAVED ADCS
1 Introduction
2 Channel matching in time-interleaved T&H;磗
3 Channel mismatch calibration
4 Channel mismatch detection
5 Channel mismatch correction
6 Simulation results
7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libration method and layout
8 Experimental results
9 Conclusion
10. CONCLUSIONS
References
Index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数字世界的回声:探索信息转换的奥秘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精密复杂的科学实验,还是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数字设备,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物理过程:将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转化为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离散数字信息,反之亦然。这个过程,便是我们常说的模数转换(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 ADC)与数模转换(Digital-to-Analog Conversion, DAC)。它们如同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承载着信息流畅传递的重任,决定了我们所体验到的声音、图像、乃至所有数字化的感官输入的精确度和逼真度。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集成电路的详细型号或晦涩的技术标准,而是旨在为读者揭示模数和数模转换背后蕴含的普遍性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它们在广泛应用领域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模拟信号的特性,理解数字化的必要性,以及为何简单地“测量”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数字”。 模拟的海洋,数字的岛屿 在深入ADC和DAC的世界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理解“模拟”与“数字”的本质区别。自然界中的许多物理量,如温度、压力、声音的振幅、光的强度等,都以连续变化的形式存在。它们可以在任意两个数值之间取到无限多个值,如同无边无际的海洋。计算机和数字电路则只能处理离散的数据,它们将信息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有限的数值,如同海洋中的一个个岛屿。ADC的任务,就是将这无边无际的海洋“采样”并“量化”,最终将其转化为一个个离散的数字岛屿,让计算机能够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而DAC则恰恰相反,它将数字世界中的岛屿信息,重新“插值”并“重建”,使其成为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从而驱动扬声器发出声音,或在显示器上呈现图像。 模数转换(ADC):捕捉现实的精度 ADC的诞生,是人类能够真正意义上“聆听”和“看见”数字世界的基础。一个理想的ADC,需要精准地捕捉模拟信号的瞬时值,并将其映射到数字值。这其中涉及几个核心概念: 采样(Sampling): 模拟信号是连续的,为了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我们必须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对模拟信号进行周期性的测量,这个过程称为采样。采样率(Sampling Rate)是衡量ADC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它决定了每秒钟可以捕捉多少个信号点。奈奎斯特-香农采样定理告诉我们,为了无损地重构原始信号,采样率必须至少是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更高的采样率意味着对信号细节的捕捉越精细,尤其是在处理高频信号时至关重要。 量化(Quantization): 采样得到的模拟值仍然是连续的,需要将其映射到一个有限的离散数值集合中。这个过程称为量化。量化精度(Quantization Resolution)决定了ADC能够区分的最小模拟信号变化。通常以比特(bit)为单位表示,例如8位ADC可以将模拟信号分成2⁸=256个等级,而16位ADC则可以分成2¹⁶=65536个等级。更高的量化精度意味着更小的量化误差,从而获得更精细的数字表示。 编码(Encoding): 量化后的数值需要以二进制的形式表示,以便数字系统进行处理。 实现ADC的电路多种多样,各有优劣。本书将不会深入讲解具体的电路设计,但会介绍几种主流的转换原理,例如: 逐次逼近型ADC (SAR ADC): 这种ADC通过一个数模转换器(DAC)和比较器,迭代地搜索最接近输入模拟信号的数字值,效率较高,适用于大多数通用应用。 双斜率型ADC (Dual-Slope ADC): 这种ADC利用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将模拟信号的幅值与时间成正比,然后通过数字计数器测量时间,抗干扰能力较强,常用于精度要求高的场合。 Σ-Δ调制器ADC (Sigma-Delta ADC): 这种ADC采用过采样和数字滤波技术,可以在较低的采样率下实现很高的量化分辨率,特别适用于音频和测量领域。 流水线型ADC (Pipelined ADC): 这种ADC将转换过程分解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并行处理,可以实现很高的转换速度。 理解这些不同类型的ADC,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需要权衡采样率、分辨率、功耗以及成本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转换器。 数模转换(DAC):再现世界的灵动 如果说ADC是捕捉现实的工具,那么DAC就是重现现实的画笔。它接收数字信号,并将其重新转化为连续的模拟信号,驱动各种输出设备。DAC的核心在于将数字值“还原”为模拟电压或电流。 数字到模拟的映射: DAC的基本功能是将输入的数字代码(例如二进制数)映射到一个对应的模拟输出电压或电流。这个映射关系必须是线性的,并且保持高度的精确性。 保持(Holding): 由于DAC输出的是离散的电压/电流“阶梯”,为了使其更接近连续的模拟信号,通常需要一个“保持”机制,例如采样保持电路(Sample-and-Hold circuit),来平滑输出。 重建(Reconstruction): 理想情况下,DAC输出的应该是一个连续的函数,但实际输出的是一系列的脉冲。通过低通滤波器(Low-pass filter)可以滤除高频的数字噪声,从而重建出接近原始的模拟信号。 同样,DAC也有多种不同的实现方式,例如: 电阻网络型DAC (R-2R Ladder DAC):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理解的DAC结构之一,利用一组精密电阻构成一个梯形网络,根据输入的数字信号,按照二进制权重进行模拟信号的组合。 权电流型DAC (Weighted-Current DAC): 这种DAC利用不同的电流源,根据数字输入的位权进行开关控制,将电流进行加权求和,产生模拟输出。 Σ-Δ调制器DAC (Sigma-Delta DAC): 与Σ-Δ ADC类似,Σ-Δ DAC也利用过采样和数字滤波技术,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高分辨率的模拟输出。 理解不同DAC的原理,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它们在音频播放、视频输出、电机控制等领域如何将数字指令转化为实际的物理动作。 连接过去与未来:ADC/DAC的广阔天地 ADC和DAC并非孤立的技术,它们是连接数字世界与模拟现实的纽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从微观到宏观的无数领域: 通信系统: 无论是有线通信还是无线通信,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都离不开ADC和DAC。手机、路由器、基站等设备内部都集成着高速、高精度的ADC/DAC,以保证语音、数据等信息的准确传输。 音频与视频: 我们欣赏到的音乐、电影,其原始信号是模拟的。录音、剪辑、播放等过程都需要ADC将声音和图像数字化,而DAC则将数字信号还原为声音和图像。高保真音响、高清电视、数码相机等都依赖于高性能的ADC/DAC。 仪器仪表与测量: 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医疗诊断等领域,都需要对各种物理量进行精确测量。示波器、频谱分析仪、医疗影像设备等都离不开ADC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和显示。 控制系统: 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都需要对执行器进行精确控制。DAC将数字控制器发出的指令转化为模拟电压或电流,驱动电机、阀门等执行机构。 数字信号处理(DSP): ADC和DAC是实现DSP的基础。通过将模拟信号数字化,可以利用强大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对其进行滤波、压缩、增强等操作,实现各种复杂的功能。 新兴技术: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在人机交互、传感器数据融合等方面,都对ADC/DAC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更高的采样率、更低的功耗、更小的体积以及更低的噪声。 本书将不会止步于理论的介绍,更会引导读者思考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机遇。例如,如何在高噪声环境中实现准确的采样?如何在高频率下保持低功耗?如何平衡精度、速度和成本?这些都是在ADC和DAC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方向。 通过对ADC和DAC原理的深入了解,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电子设备的工作机制,更能激发我们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想象。这个连接模拟与数字的桥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不断扩展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让数字世界的每一次回声,都更加真实而动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原理介绍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信号转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工程问题,并且给出了非常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尤其是一些关于噪声抑制和抗干扰设计的章节,简直就是一本实战手册。作者的论述逻辑性极强,从基础概念的建立,到复杂系统的搭建,每一步都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方面内容的读者,也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高深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实例,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转换链条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集合,而是一个相互关联、有机整体,这对指导我未来的项目设计大有裨贴。

评分

这本书在案例分析和应用实例方面的丰富程度,实在令人赞叹。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大量引用了当前工业界最前沿的应用案例,从高精度医疗设备的信号采集,到工业控制中的实时数据处理,无所不包。这些案例的选取极具代表性,并且作者非常细致地剖析了在这些特定场景下,如何根据具体需求调整和优化转换器的参数与架构。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工程师来说,这些宝贵的“踩坑”经验和成功案例,简直是无价之宝。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我清晰地看到了理论知识是如何落地生根,并在实际复杂环境中发挥作用的,极大地增强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评分

坦率地说,我是一个对枯燥的教科书式写作感到非常抗拒的人,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作者的叙述方式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娓娓道来,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灌输。语言中不乏幽默感和恰到好处的个人见解,这使得原本可能非常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比如,在阐述某个经典算法的局限性时,作者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瞬间领悟了其设计哲学上的缺陷。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探索的热情。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尝试在脑海中复现出相关的实验场景。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很多传统教材难以提供的。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这个领域的认知边界。它不仅涵盖了标准化的设计流程,更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探讨了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比如低功耗设计、高速率提升以及与新兴计算范式的融合等议题。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似乎对整个领域的发展脉络有着深刻的洞察力。阅读这些前瞻性的内容时,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了技术发展的一个制高点上,能够更清晰地预判行业走向。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扎根于实践、放眼于未来的优秀参考书,它不仅解决了眼前的技术难题,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学习和研究的方向,具有极高的长期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印刷质量,让人一拿到手就感觉物超所值。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大气,主色调的运用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主题的专业性,但同时又不会让人觉得过于冰冷和难以接近。内页的排版布局也非常考究,文字和图表的间距处理得非常合理,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算法流程图,都能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深入研究技术细节的人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作者在细节上的把控,无疑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读者体验的重视。可以说,仅仅是翻阅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让人对接下来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绝对是同类技术书籍中的佼佼者,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