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第二卷)上、下册
定价:248.00元
作者:王扬宗,曹效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0302595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2.82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全面梳理了60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的发展历程,以档案文献和当事人的亲历资料等为基础,记录了院属科研、公共支撑和公司企业等单位的概况、机构沿革、科研方向的发展演变、重要科研成果、人才教育和创新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其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全书附有大量的统计数据,学术性与资料性兼具。
本书既可作为广大科研人员、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史学者、历史学者等专业人员的案头工具,也可供对中国当代史、当代科技史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目录
第二卷(上册)
前言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第二卷(下册)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科学时报社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
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国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中科资源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个人对于历史的兴趣点往往集中在那些“幕后英雄”的故事上,那些推动时代车轮默默前行的小机构和小人物。通常情况下,宏大的叙事很容易掩盖掉这些重要的细节,我们总能记住那些闪耀的名字和著名的事件,却很少去深究支撑这些成就背后的组织架构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来的。因此,阅读过程中,我更关注的是那些组织机构的变迁轨迹,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职能侧重是如何调整的,以及这些调整背后所代表的时代风向。我尤其留意了那些关于院系合并、搬迁、以及名称变更的记载,每一次微小的变动,背后都牵扯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命运和方向的抉择。这种自下而上的观察视角,让我对整个科研体系的韧性与适应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远比单纯阅读某个重大科研成果的介绍要来得更有血有肉,更能体会到“筚路蓝缕”的真实含义。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得相当有格调,米白色的封面配上深沉的墨绿色字体,一眼看上去就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虽然我手里拿的只是其中的一册,但光是触摸那略带纹理的纸张,就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下的功夫。你知道,对于这种严肃的学术历史著作来说,视觉上的体验其实是打开阅读兴趣的第一把钥匙。很多专业书籍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封面设计得平淡无奇,让人望而却步。但“院属单位简史”这套书明显在这方面做了功课,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兼顾了读者的审美需求。翻开内页,字体的选择也颇为考究,既保证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又不失清晰度,尤其是一些老照片和旧文件的影印件,处理得非常精细,细节还原度很高,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来看,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资料汇编,而是一件用心打磨的作品,它的外在形态,已经为即将展开的深厚内容做好了最好的铺垫。
评分阅读这类带有强烈纪实色彩的著作时,最考验作者功力的地方就在于如何平衡“史料的堆砌”与“叙事的流畅性”。我发现这套书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相当老道。它显然是基于海量的档案资料整理而成,很多数据和事实是毋庸置疑的硬核干货,但编撰者似乎很有意识地避免了将书写成枯燥的年鉴。他们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关键节点的叙述性文字,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机构沿革,读起来竟然有种时间推移的带入感。这就像是看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尽管每一帧画面都是真实的影像资料,但通过专业的叙事节奏控制,信息量巨大的内容被消化成了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故事线。这对于非专业出身的普通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也使得那些专业领域内的人士在回顾历史时,能够获得更清晰的脉络感,而不是淹没在繁复的行政记录之中。
评分从学术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这套“简史”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参照系,它展示了如何进行系统性的机构历史梳理和编纂工作。对于任何想要研究中国现代科学体系是如何建立和运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替代的“工具书”。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这些机构是如何被塑形的”。这种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能力,对于构建更宏观的中国近现代科学史图景,具有奠基性的意义。我尤其欣赏它在保持客观公正性上的努力,尽管涉及到历史上的某些争议性时期或决策,编撰者也尽量采用了克制和审慎的笔调,力求还原事实原貌,而不是进行主观的价值评判。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份值得信赖的学术信物。
评分每当读到一些描述早期科研工作条件的段落时,总会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与感慨。那个年代,资源匮乏,物质条件极其艰苦,但科研人员那种近乎偏执的热情和坚守,是如今许多人难以想象的。比如关于某些实验设备从零开始的引进、自制过程的描述,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白手起家”的艰辛。比起现在便捷的科研环境,早期科研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更像是一场对意志力的考验。这种历史的对比,不光是知识上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创新”的真正含义——创新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精神上的不屈服于困境。读完这些记载,总感觉自己也受到了某种无形的激励,仿佛能感受到那一代科学家们投身科研时的那种纯粹的、不计个人得失的理想主义情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