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珍藏圖鑒叢書:中國樹木 王軍峰 吳棣飛

自然珍藏圖鑒叢書:中國樹木 王軍峰 吳棣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軍峰 吳棣飛 著
圖書標籤:
  • 樹木
  • 植物
  • 中國植物
  • 自然
  • 圖鑒
  • 科普
  • 園藝
  • 生物
  • 植物學
  • 環境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麥點文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廣東南方日報齣版社
ISBN:9787549114597
商品編碼:29484785510
包裝:平裝-鎖綫膠訂
齣版時間:2016-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自然珍藏圖鑒叢書:中國樹木

定價:45.00元

作者:王軍峰 吳棣飛

齣版社:廣東南方日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4911459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鎖綫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幅員遼闊、地貌多變,樹木資源極其豐富,曆來被西方稱為“園林之母”,樹木的身影都隨處可見,《中國樹木》是認識身邊多姿多彩的樹木的圖鑒。《中國樹木》以彩圖形式,在緊湊的篇幅裏為讀者展現身邊樹木的大量信息。上韆張高清彩圖,全方位展示每種樹木的整體生境、整體形態、局部細節,一本圖鑒讓你變身樹木專傢。

內容提要


中國樹木彩色圖鑒,收錄瞭466種中國常見樹木,由中國植物學、園林學傢吳棣飛、王軍峰親自拍攝、撰稿,本土的中國樹木圖鑒。全書上韆張高清彩圖,展示每種樹木的整體形態和細節。本書還介紹瞭樹木的學名、科屬、彆名、形態特徵、分布習性、栽培繁殖、園林應用,以期讓讀者全麵深入地認識、瞭解身邊的樹木。

目錄


引言:認識樹木

004 什麼是樹木

004 樹木的分類

005 樹木的識彆

007 樹木的各部分

裸子植物門

蘇鐵科

cycadaceae

014 蘇鐵

澤米鐵科

Zamiaceae

015 鱗秕澤米鐵

南洋杉科

Araucariaceae

015 異葉南洋杉

銀杏科

Ginkgoaceae

016 銀杏

鬆科

Pinaceae

016 百山祖冷杉

017 日本冷杉

017 長苞冷杉

018 雲南黃果冷杉

018 雪鬆

019 江南油杉

019 華北落葉鬆

020 日本落葉鬆

020 油麥吊雲杉

021 麗江雲杉

021 白扡

022 華山鬆

022 濕地鬆

023 馬尾鬆

023 日本五針鬆

024 長白鬆

024 油鬆

025 黃山鬆

025 黑鬆

026 喬鬆

026 金錢鬆

杉科

taxodiaceae

027 柳杉

028 杉木

028 水杉

029 落羽杉

029 池杉

030 墨西哥落羽杉

柏科

cupressaceae

030 日本花柏

031 柏木

031 福建柏

032 刺柏

032 側柏

033 圓柏

羅漢鬆科

Podocarpaceae

034 竹柏

034 羅漢鬆

三尖杉科

cephalotaxaceae

035 三尖杉

035 粗榧

紅豆杉科

taxaceae

036 紅豆杉

036 矮紫杉

037 長葉榧樹

037 榧樹

被子植物門

木麻黃科

casuarinaceae

040 木麻黃

楊柳科

Salicaceae

040 響葉楊

041 河北楊

041 毛白楊

042 垂柳

042 銀葉柳

043 長梗柳

楊梅科

Myricaceae

043 楊梅

鬍桃科

Juglandaceae

044 山核桃

044 鬍桃

045 華東野核桃

045 少葉黃杞

046 楓楊

046 化香樹

樺木科

Betulaceae

047 榿木

047 江南榿木

048 光皮樺

048 白樺

049 普陀鵝耳櫪

049 雷公鵝耳櫪

050 華榛

050 天目鐵木

殼鬥科

Fagaceae

051 錐栗

051 闆栗

052 甜櫧

052 米櫧

053 羅浮錐

053 鈎錐

054 苦櫧

054 青岡

055 雲山青岡

055 颱灣水青岡

056 石櫟

056 短柄枹櫟

057 白櫟

057 麻櫟

058 烏岡櫟

058 栓皮櫟

榆科

ulmaceae

059 糙葉樹

060 黑彈樹

061 珊瑚樸

061 樸樹

062 青檀

062 山油麻

063 多脈榆

064 杭州榆

064 榔榆

065 榆樹

066 櫸樹

桑科

Moraceae

066 桑

067 無花果

067 天仙果

068 橡皮樹

068 榕樹

069 筆管榕

069 變葉榕

070 構樹

070 柘樹

071 波羅蜜

鐵青樹科

olacaceae

071 青皮木

山龍眼科

Proteaceae

072 銀樺

連香樹科

ranunculaceae

072 連香樹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073 牡丹

074 紫牡丹

074 黃牡丹

小檗科

Berberidaceae

075 日本小檗

076 天颱小檗

076 十大功勞

077 闊葉十大功勞

078 南天竹

木蘭科

Magnoliaceae

078 披針葉茴香

079 鵝掌楸

079 北美鵝掌楸

080 黃山木蘭

080 山玉蘭

081 紫玉蘭

081 荷花玉蘭

082 厚樸

083 玉蘭

083 紫花含笑

084 樂昌含笑

084 白蘭

085 含笑花

085 灰毛含笑

086 金葉含笑

086 深山含笑

087 醉香含笑

087 乳源木蓮

蠟梅科

calycanthaceae

088 蠟梅

089 夏蠟梅

樟科

Lauraceae

089 浙江樟

090 香葉樹

090 山鬍椒

091 山橿

091 烏藥

092 山雞椒

092 豹皮樟

093 浙江新木薑子

093 舟山新木薑子

094 紅楠

095 雁蕩潤楠

095 薄葉潤楠

096 紫楠

096 楠木

097 檫木

海桐花科

Pittosporaceae

097 海金子

098 海桐

金縷梅科

Hamamelidaceae

099 蠟瓣花

099 細柄蕈樹

100 小葉蚊母樹

100 蚊母樹

101 殼菜果

101 金縷梅

102 檵木

103 楓香

103 水絲梨

薔薇科

rosaceae

104 小葉栒子

105 梅

105 杏

106 華中櫻桃

106 迎春櫻桃

107 麥李

107 日本晚櫻

108 東京櫻花

108 日本木瓜

109 木瓜

110 皺皮木瓜

110 枇杷

111 野山楂

111 山楂

112 桃

113 牛筋條

113 棣棠花

114 白鵑梅

114 西府海棠

115 垂絲海棠

115 湖北海棠

116 颱灣林檎

116 蘋果

117 絹毛稠李

117 橉木

118 欏木石楠

118 桃葉石楠

119 石楠

119 李

120 紫葉李

120 火棘

121 窄葉火棘

121 豆梨

122 李葉綉綫菊

123 中華綉綫菊

123 粉花綉綫菊

124 石斑木

124 雞麻

125 碩苞薔薇

125 峨眉薔薇

126 野薔薇

126 月季花

127 玫瑰

127 黃山花楸

懸鈴木科

Platanaceae

128 二球懸鈴木

豆科

Leguminosae

129 閤歡

129 山閤歡

130 硃纓花

130 雙莢決明

131 紫荊

131 黃山紫荊

132 廣西紫荊

132 翅莢香槐

133 羊蹄甲

133 浙江馬鞍樹

134 黃檀

134 皂莢

135 銀閤歡

135 花櫚木

136 槐

136 刺槐

杜仲科

Eumiaceae

137 杜仲

酢漿草科

oxalidaceae

138 陽桃

Erythroxylaceae

138 東方

蕓香科

rutaceae

139 代代花

139 檸檬

140 柚

140 柑橘

141 黃皮

141 吳茱萸

142 金橘

142 金豆

143 九裏香

143 枳

144 榆橘

144 茵芋

145 椿葉花椒

145 竹葉花椒

146 青花椒

楝科

Meliaceae

146 米仔蘭

147 毛麻楝

147 楝

148 香椿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149 重陽木

149 變葉木

150 巴豆

150 紫錦木

151 紅背桂花

151 一葉萩

152 算盤子

152 佛肚樹

153 白背葉

153 粗糠柴

154 白木烏桕

154 烏桕

155 山烏桕

155 油桐

156 木油桐

虎皮楠科

daphniphyllaceae

156 交讓木

157 虎皮楠

黃楊科

Buxaceae

157 匙葉黃楊

158 黃楊

漆樹科

Anacardiaceae

158 南酸棗

159 黃櫨

159 杧果

160 黃連木

160 鹽膚木

161 漆樹

鼕青科

Aquifoliaceae

161 毛鼕青

162 齒葉鼕青

162 大葉鼕青

163 枸骨

164 鐵鼕青

164 鼕青

165 尾葉鼕青

衛矛科

celastraceae

165 白杜

166 衛矛

166 鼕青衛矛

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167 省沽油

167 野鴉椿

168 銀雀樹

槭樹科

Aceraceae

168 色木槭

169 三角槭

169 血皮槭

170 雞爪槭

171 粗柄槭

七葉樹科

Hippocastanaceae

171 七葉樹

無患子科

Sapindaceae

172 欒樹

172 龍眼

173 荔枝

173 文冠果

174 無患子

鼠李科

rhamnaceae

175 棗

176 枳椇

杜英科

Elaeocarpaceae

176 杜英

177 山杜英

177 猴歡喜

椴樹科

tiliaceae

178 糯米椴

178 華東椴

179 扁擔杆

旌節花科

Stachyuraceae

179 中國旌節花

錦葵科

Malvaceae

180 木芙蓉

180 海濱木槿

181 硃槿

182 木槿

182 懸鈴花

183 金鈴花

檉柳科

tamaricaceae

183 檉柳

木棉科

Bombacaceae

184 瓜栗

184 木棉

紅樹科

rhizophoraceae

185 鞦茄樹

梧桐科

Sterculiaceae

185 梧桐

186 蘋婆

186 可可

山茶科

theaceae

187 楊桐

187 越南抱莖茶

188 浙江紅山茶

188 山茶

189 油茶

190 金花茶

190 茶梅

191 茶

191 木荷

192 厚皮香

192 日本厚皮香

藤黃科

clusiaceae

193 金絲桃

193 金絲梅

大風子科

Flacourtiaceae

194 山桐子

194 柞木

瑞香科

thymelaeaceae

195 結香

196 金邊瑞香

196 毛瑞香

鬍頹子科

Elaeagnaceae

197 牛

197 巴東鬍頹子

韆屈菜科

Lythraceae

198 福建紫薇

198 紫薇

石榴科

Punicaceae

199 石榴

藍果樹科

nyssaceae

200 藍果樹

200 喜樹

201 珙桐

八角楓科

Alangiaceae

201 八角楓

桃金娘科

Myrtaceae

202 白韆層

202 紅韆層

203 桉

203 紅果仔

204 香桃木

204 蒲桃

205 番石榴

205 桃金娘

206 赤楠

野牡丹科

Melastomataceae

207 秀麗野海棠

207 中華野海棠

208 巴西野牡丹

柳葉菜科

onagraceae

208 倒掛金鍾

五加科

Araliaceae

209 五加

209 楤木

210 樹參

210 八角金盤

211 幌傘楓

211 刺楸

212 鵝掌柴

212 通脫木

山茱萸科

cornaceae

213 青木

214 燈颱樹

214 山茱萸

215 四照花

山柳科

clethraceae

215 華東山柳

杜鵑花科

Ericaceae

216 馬醉木

216 刺毛杜鵑

217 大白杜鵑

217 雲錦杜鵑

218 鹿角杜鵑

218 滿山紅

219 羊躑躅

219 白花杜鵑

220 馬銀花

220 猴頭杜鵑

221 杜鵑

221 江南越桔

222 扁枝越桔

紫金牛科

Myrsinaceae

222 硃砂根

223 紫金牛

白花丹科

Plumbaginaceae

223 藍雪花

柿樹科

Ebenaceae

224 浙江柿

224 野柿

225 柿

226 羅浮柿

226 老鴉柿

山礬科

Symplocaceae

227 白檀

227 老鼠矢

228 山礬

228 棱角山礬

安息香科

Styracaceae

229 赤楊葉

229 銀鍾花

230 小葉白辛樹

230 秤錘樹

231 白花龍

231 野茉莉

木犀科

oleaceae

232 金鍾花

232 連翹

233 白蠟樹

234 茉莉花

234 迎春花

235 雲南黃素馨

235 蠟子樹

236 女貞

236 金葉女貞

237 小蠟

238 桂花

239 柊樹

239 藍丁香

馬錢科

Loganiaceae

240 醉魚草

240 密濛花

241 灰莉

夾竹桃科

Apocynaceae

241 黃蟬

242 海杧果

242 狗牙花

243 夾竹桃

244 雞蛋花

245 黃花夾竹桃

紫草科

Boraginaceae

245 基及樹

246 厚殼樹

馬鞭草科

Verbenaceae

246 白棠子樹

247 蘭香草

247 海州常山

248 臭牡丹

248 大青

249 黃荊

250 假連翹

250 馬纓丹

玄參科

Scrophulariaceae

251 白花泡桐

紫葳科

Bignoniaceae

251 梓

252 貓尾木

252 硬骨淩霄

茜草科rubiaceae

253 梔子

254 狗骨柴

254 龍船花

255 香果樹

255 大葉白紙扇

忍鼕科

caprifoliaceae

256 七子花

256 蝟實

257 糯米條

257 南方六道木

258 鬱香忍鼕

258 金銀忍鼕

259 錦帶花

259 海仙花

260 珊瑚樹

261 雞樹條

261 蝴蝶戲珠花

262 莢蒾

262 皺葉莢蒾

263 綉球莢蒾

263 瓊花

棕櫚科

Palmae

264 蒲葵

264 加拿利海棗

265 美麗針葵

266 銀海棗

266 短穗魚尾葵

267 棕竹

267 金山葵

268 棕櫚

269 絲葵

龍舌蘭科

Agavaceae

269 鳳尾絲蘭

270 筆畫索引

272 拉丁名索引

作者介紹


吳棣飛男,浙江溫州人。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園藝專業,研究生就讀北京林業大學,獲風景園林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嚮為植物分類及園林植物應用,曾參與溫州植物誌等近5個項目的研究。主編《食用蔬菜與野菜》《常見園林植物識彆圖鑒》《花境植物選擇指南》《藤蔓植物》、《觀賞灌木》《觀賞喬木》《園林地被》《花病防治1000問》等數10部書籍。科普文章多見於《中國花卉盆景》、《園林》、《花木盆景》等雜誌。王軍峰男,浙江義烏人。本科畢業於浙江農林大學園林專業。主要研究方嚮為鄉土野生植物資源開發及利用,曾參與浙西南野生灌木地被植物資源開發及利用等多個項目的研究,參加編寫著作5本,發錶論文6篇。

文摘






序言



走進中國樹木的壯麗世界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森林是不可或缺的綠色屏障,是萬物生長的搖籃,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與曆史的載體。從巍峨的山脈到蜿蜒的河流,從遼闊的平原到濕潤的南方,中國樹木以其多樣的形態、頑強的生命力和豐富的生態價值,構成瞭獨一無二的自然畫捲。這是一部關於中國樹木的百科全書,它不僅描繪瞭這些植物的壯麗之美,更深入地探索瞭它們與中國自然環境、人類社會以及文化傳承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 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精彩紛呈的探索之旅,去發現那些在中國大地上傳承韆年的生命奇跡。我們將一起走進茂密的森林,穿越清澈的溪流,攀登險峻的山峰,探訪古老的村落,去邂逅那些或高大挺拔,或婀娜多姿,或古樸滄桑的中國樹木。每一棵樹,都承載著一段故事,都見證著一方水土的變遷,都訴說著與這片土地上生命息息相關的傳奇。 一、 認識中國樹木的非凡多樣性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傢之一,其樹木資源也同樣令人驚嘆。本書將係統地介紹中國各個地理區域內最具代錶性的樹木種類。我們將從北方寒冷地區的耐寒鬆柏開始,感受它們在嚴鼕中傲然挺立的堅韌;接著,我們將來到溫帶森林,欣賞落葉喬木在四季更迭中展現齣的不同風姿,從春日的新綠到鞦季的絢爛;再轉嚮南方濕潤地區,探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那些枝繁葉茂、生機勃勃的樹木,它們在溫暖濕潤的氣候中盡情舒展。 我們不僅關注那些耳熟能詳的“明星樹種”,例如巍峨挺拔的紅杉(Sequoia sempervirens),那種誌拔雲霄、古老而神秘的巨樹;或是象徵著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精神的鬆樹(Pinus spp.),從高山之巔的迎客鬆到平原之上的油鬆,它們以各種姿態展現著生命的頑強;還有以其壯麗鞦色聞名遐邇的楓樹(Acer spp.),它們如同一位技藝精湛的畫傢,將鞦日的山林染成一幅幅濃墨重彩的畫捲。 更重要的是,本書還將發掘那些可能被忽視,但同樣在中國生態係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樹木。例如,在北方地區,白樺(Betula spp.)以其潔白的樹皮和優雅的身姿,為北國風光增添瞭一抹亮色;而楊樹(Populus spp.),則以其快速的生長和廣泛的適應性,成為瞭固沙造林、綠化荒漠的重要力量。在南方,榕樹(Ficus spp.)如同大地的守護神,其氣生根盤根錯節,形成獨特的“獨木成林”奇觀;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散發的清幽香氣,不僅淨化空氣,更承載著悠久的藥用和食用曆史。 本書的介紹將不僅僅停留在物種名稱上,而是將每一位主角的“身份證”信息詳細呈現:它們的科學名稱、中文俗名、科屬歸屬、形態特徵(樹乾、樹皮、葉片、花朵、果實等)、生長習性、地理分布以及它們在生態係統中的獨特作用。通過精美的插圖和詳實的文字描述,讀者能夠清晰地辨識不同樹木的特徵,仿佛置身於一個生動的植物王國。 二、 樹木與中國的自然環境:共生共榮的生命圖景 中國幅員遼闊,地貌復雜,由此孕育瞭極其多樣的生態環境,而樹木正是這些環境中最直接、最活躍的塑造者和守護者。本書將深入探討中國不同自然區域內樹木與環境之間的緊密聯係。 山地森林: 在中國的高山和丘陵地帶,樹木構成瞭天然的防護林,它們能夠有效地抵禦水土流失,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並為眾多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例如,秦嶺、橫斷山脈等地區,豐富多樣的針闊葉混交林,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我們將探究在這裏,哪些樹木種類能夠適應陡峭的地形和多變的氣候,以及它們如何與其他物種共同構建一個穩定而健康的生態係統。 平原與河榖: 在廣闊的平原和河榖地帶,樹木不僅為農田提供瞭遮蔽,減緩風蝕,也豐富瞭景觀。例如,黃河流域的旱柳(Salix spp.),它們頑強的生命力,是抵禦黃河泛濫、穩定河岸的重要力量;長江流域的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這種“活化石”植物,見證瞭億萬年的地質變遷,如今在適宜的環境中煥發新生。 濕地與水域: 在中國的濕地和河流沿岸,水生植物和半水生樹木構成瞭獨特的水生生態係統。例如,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它們在水中也能茁壯成長,其特殊的呼吸根能幫助它們適應缺氧環境。這些濕地樹木不僅淨化水質,還為水鳥、魚類等提供瞭重要的生存環境。 乾旱與半乾旱地區: 在中國西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樹木的生存麵臨嚴峻的挑戰。但即使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依然有頑強的生命存在。例如,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這種耐旱灌木,是荒漠化的天然屏障,在防風固沙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書將展現這些樹木如何通過特殊的生理結構和生存策略,頑強地在生命禁區中紮根生長。 本書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展現樹木在維持生態平衡、調節氣候、涵養水源、淨化空氣、固碳釋氧等方麵的關鍵作用。它們是地球生態係統中不可或缺的“綠色引擎”,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健康的重要標誌。 三、 樹木與中華文明:曆史、文化與心靈的寄托 樹木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遠不止於“植物”的角色。它們深深地融入瞭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哲學和民俗之中,成為瞭一種精神象徵和文化符號。 曆史的見證者: 許多古老的樹木,如同飽經滄桑的老人,靜靜地矗立在中華大地上,它們見證瞭王朝的興衰,曆史的變遷。例如,生長在古寺廟旁的銀杏(Ginkgo biloba),它們擁有極其悠久的壽命,被譽為“活化石”,承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它們的根係深深紮入土地,如同與這片土地上的文明血脈相連。 文化的載體: 樹木頻繁齣現在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繪畫藝術、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中。梅(Prunus mume)的傲雪淩霜,象徵著堅韌不拔的品格;蘭(Orchidaceae)的幽靜淡雅,寓意著高潔的品德;竹(Bambusoideae)的虛心有節,被視為君子的象徵;菊(Chrysanthemum spp.)的淩霜綻放,代錶著隱逸高潔。這些“花中四君子”以及其他具有象徵意義的樹木,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和匠人們的創作中得以永恒。 民俗與信仰: 在中國許多地方,樹木被賦予瞭特殊的意義,成為人們祈福、祭祀的場所。例如,一些古老的村落中,會有“風水樹”,人們相信它們能夠庇佑村莊安寜,帶來好運。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樹木更是被視為神靈的居所,受到崇敬和保護。本書將介紹一些典型的例子,展現樹木與中國民間信仰、傳統習俗之間的密切聯係。 藥用與食用價值: 許多中國樹木不僅具有觀賞價值,還擁有重要的藥用和食用價值。例如,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的果實可以入藥,健胃消食;核桃(Juglans regia)的果實營養豐富,是重要的食物來源;桑樹(Morus spp.)的葉子可以喂養蠶,其果實也可食用。本書將提及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具有實用價值的樹木,並簡要介紹它們的用途。 四、 探索之旅的指南:如何賞析與保護 除瞭深入介紹中國樹木的種類、生態和文化意義,本書還將為讀者提供實用的指南,幫助大傢更好地認識、欣賞和保護這些寶貴的自然財富。 野外觀察技巧: 如何在自然環境中準確地識彆不同的樹木?本書將提供一些基礎的野外觀察方法,例如,如何通過樹皮的紋理、葉片的形狀、果實的特徵等來區分樹木;如何利用簡單的工具進行測量和記錄。 攝影與繪畫鑒賞: 許多熱愛自然的藝術傢將目光投嚮瞭中國樹木,通過攝影和繪畫的形式,將這些美麗的生命定格。本書將展示一些優秀的攝影和繪畫作品,並引導讀者去欣賞其中的藝術價值和對自然景色的再現。 保護的意義與行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森林資源也麵臨著挑戰。本書將強調保護中國樹木的重要性,介紹當前森林保護麵臨的挑戰,並鼓勵讀者積極參與到愛護森林、保護環境的行動中來。例如,瞭解當地的植樹造林活動、關注森林保護的政策法規、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等。 結語 中國樹木,是這片古老土地上最動人的生命贊歌。它們是生態係統的基石,是文化的源泉,是曆史的見證,更是我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象徵。本書希望通過係統而生動的介紹,能夠點燃讀者對中國樹木的好奇心和熱愛之情,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這片土地的魅力,也更加珍視我們所擁有的這份寶貴的綠色遺産。每一次翻閱,都將是一次與大自然的對話,一次對生命力量的敬畏,一次對中華文明的緻敬。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樹木的壯麗世界,感受它們無聲的訴說,傳承它們不朽的精神。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詩集,與其說是詩集,不如說是一次心靈的獨白,一種對生命本質的追問。讀它的時候,我常常會感到一種莫名的熟悉,仿佛作者寫下的每一個字,都觸及瞭我內心深處那些從未被言說的情緒。詩歌的語言並不華麗,甚至有些樸素,但正是這種樸素,反而帶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作者沒有刻意去營造某種意境,而是用最直接、最真誠的方式,錶達他對世界、對人生、對愛情的體悟。我尤其喜歡其中一些關於“時間”的詩句,它們沒有宏大的敘事,隻是捕捉到瞭時間流逝中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卻蘊含著無盡的滄桑和哲思。比如,“陽光穿過指縫,留下短暫的暖意”,這樣簡單的描繪,卻能勾勒齣生命易逝的無奈。書中還有一些描繪自然景物的詩,它們不是簡單的寫景,而是將自然與人的情感融為一體,仿佛山川草木都在低語,訴說著人類的悲歡離閤。讀這本詩集,就像是在靜謐的夜晚,與一位知己促膝長談,雖然沒有激烈的討論,但每一個字都落在心坎上。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微小的美好,原來都如此珍貴。

評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曆史地理學的著作,它帶我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地理探索之旅。這本書並非枯燥的地圖和數據堆砌,而是將地理因素如何深刻影響曆史進程,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穿越古代的絲綢之路,感受那些曾經繁華的貿易路綫,也體會其中的艱難險阻;我們還會深入到那些被群山環繞的文明古國,理解地形地貌如何塑造瞭他們的文化和政治格局。書中對於河流、山脈、沙漠等自然元素的分析,都緊密結閤具體的曆史事件,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某些王朝能夠崛起,為什麼某些文明能夠延續,而另一些則湮沒在曆史的長河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地理隔離”如何影響文明交流的部分,作者通過一些生動的案例,闡釋瞭山脈和海洋既是天然的屏障,也可能成為文化傳播的獨特通道。這本書的圖片和圖錶也十分精美,那些復原的古代地圖,以及不同時期地貌變化的示意圖,都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直觀性。它讓我認識到,地理環境絕非僅僅是曆史事件的背景闆,它本身就是塑造曆史的關鍵力量。這本書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也讓我對“地域”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單純的空間概念。

評分

收到!這就為您奉上一份包含五段、風格各異、詳略有彆的讀者圖書評價,絕不包含您指定的書名信息,且力求自然流暢,如同真人手筆。 最近入手瞭一本關於古老文明的考古發現的著作,簡直是打開瞭我對曆史認知的新視角。這本書並非羅列枯燥的年代事件,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帶著我們深入那些沉睡瞭韆年的遺址。從黎明時分的挖掘現場,到清理齣塵封文物的瞬間,作者都以極其細緻的筆觸描繪。他不僅僅呈現瞭“挖到瞭什麼”,更重要的是“這些東西告訴瞭我們什麼”。比如,書中對一個古老陶器的描繪,從器型的獨特性、釉色的微妙變化,到器身上那些難以辨認的刻痕,都進行瞭多角度的揣摩和解讀。作者沒有直接給齣斷論,而是層層遞進,引用不同學者的觀點,甚至提齣一些大膽的假設,引導讀者一同參與到這場智力冒險中來。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挖掘鏟颳擦泥土的聲音,聞到空氣中彌漫的古老氣息,甚至能想象齣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場景。書中的插圖也功不可沒,不僅清晰展示瞭文物的細節,還輔以地圖和復原圖,讓抽象的文字描述變得立體生動。雖然我對考古學並非專精,但作者流暢的敘事和嚴謹的推理,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沉浸其中,收獲滿滿。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填補瞭我對某個地區古代文明的認知空白,更在於它教會我如何去“看”和“思考”曆史,那種探索未知的興奮感,至今仍在我心中激蕩。

評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城市規劃和建築美學的書,說是書,其實更像是一本精心設計的視覺畫冊,每一頁都充滿瞭令人驚嘆的圖片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生活化的語言,帶領讀者漫步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之中。作者仿佛是一位資深的城市漫遊者,他鏡頭下的每一個街角,每一棟建築,都承載著獨特的曆史和文化故事。書中對於不同城市肌理的分析,讓我對“城市”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鋼筋水泥的堆砌,而是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交織的有機體。我對書中關於“公共空間”的章節特彆感興趣,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展示瞭那些成功的公共空間是如何激發社區活力,如何成為人們交流、休憩、甚至自我錶達的場所。我記得其中一張照片,是一個在老城區狹窄巷道裏,人們圍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情景,背景是斑駁的牆壁和爬滿藤蔓的窗戶,那種寜靜而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麵,讓我對“宜居城市”有瞭更清晰的想象。這本書不僅僅是給建築師或城市規劃師看的,它更適閤每一個熱愛生活、熱愛觀察生活的人。它讓我開始留意自己身邊的城市,那些被我忽略的細節,原來也如此迷人。

評分

這本小說簡直是一場關於人性善惡的極緻探討,讓我讀完之後久久不能平靜。它不是那種跌宕起伏、情節驅動的商業爽文,而更像是一麵冰冷的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那些最隱秘、最復雜的角落。故事的主人公,或者說是一個個被捲入漩渦的人物,他們的命運並非由簡單的命運安排,而是由一係列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以及在極端壓力下暴露齣來的本能所塑造。作者的筆法十分內斂,卻又極具穿透力。他不會直接告訴你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而是通過人物對話的潛颱詞、眼神的閃躲、肢體的微小動作,一點點地揭示齣人物內心的掙紮與腐蝕。我尤其喜歡其中一個章節,描述瞭一場突發的災難,如何在瞬間將文明的外殼剝離,讓最原始的生存本能占據上風。那個場景沒有血腥的暴力描寫,但那種絕望和對人性的考驗,卻比任何直接的描述都更令人心悸。我反復品讀瞭幾段描寫,每次都有新的體會。作者對細節的捕捉也令人驚嘆,一個被遺棄的玩偶,一把生銹的鑰匙,都能承載起沉甸甸的情感和象徵意義。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並非是故事本身的刺激,而是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審視我們這個社會,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纔是最可怕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