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德国移民子女教育研究
定价:25.00元
作者:刘丽丽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5004842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越来越多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在德国生活、定居并繁衍后代,德国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移民国家。《德国移民子女教育研究》以德国移民子女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多元文化这一时代潮流为研究视角,研究分析了德国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德国移民子女教育的现状(包括学校体制、语言环境以及学业成就)、德国以及联邦各州旨在帮助移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政策以及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教育政策启示等问题。
目录
导言
章 移民与移民教育的相关理论
节 移民、移民教育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第二章 德国移民现状及其对移民子女教育的影响
节 德国外国人政策变迁及其对移民构成的影响
第二节 德国移民历史、现状与未来
第三节 德国移民现状对移民子女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德国移民子女教育现状
节 德国移民子女教育的学校体制分析
第二节 德国移民子女教育的语言环境分析
第三节 德国移民子女教育的学业成就分析
第四章 德国移民子女教育政策
节 德国移民子女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跨文化教育的制定与实施
第二节 旨在帮助移民子女的教育政策考察
第三节 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的移民子女语言教育
第五章 德国移民子女教育评析
节 德国移民子女教育政策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 德国移民子女教育政策分析
第三节 德国移民子女教育对我国教育的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刘丽丽,1970年生,河北省青县人,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200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8年,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学术研究。曾获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资助,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教育系学习一年。作者长期
文摘
序言
抛开社会结构和政策层面,我更感兴趣的是教学法与课堂实践的微观世界。想象一下,一位身处异国他乡的教师,面对一个充满了不同母语、不同学习习惯和不同家庭期望的班级,他们如何构建一个既包容又高效的学习环境?这本书是否深入探讨了情境化学习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将移民学生熟悉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数学、科学或文学的教学内容中,使知识的获取过程变得更加有意义和内在驱动力。我期待看到一些创新的课程设计案例,这些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展示日”,而是真正融入日常教学、促进学生间深度理解与合作的机制。此外,师生关系在这一情境下也变得至关重要。一个敏感、具有文化胜任力的教师,能否成为学生在陌生环境中重要的“桥梁”和“安全港”?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教师的反思日志或第一手访谈,记录他们在面对文化冲击和教学挑战时的真实心路历程,那将是极具感染力的内容,远胜于冰冷的理论阐述。
评分最后,作为一位潜在的教育管理者或政策制定者,我关注的是评估与持续改进的循环。任何教育项目,如果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评估机制,都难以实现长期的成功。我非常好奇,针对移民子女的特殊教育项目,其长期追踪研究的成果如何?是仅仅关注毕业率和考试分数,还是更深入地评估了他们的社会融入度、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职业发展轨迹?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探讨了家长参与度这一关键变量。移民家庭的家长由于语言、工作时间或对新教育体系的不熟悉,往往难以有效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书中是否提出了创新的、能够有效赋能家长的策略,将他们从被动的“被告知者”转变为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协作者”?这种双向互动的评估和反馈系统,是确保教育投入能够带来实际成效的生命线。如果本书能揭示出哪些评估指标最能准确预测长期成功,并提供一个可复制的、基于数据的持续优化模型,那么它对任何致力于提升教育质量的机构都将是不可或缺的指南。
评分《德国移民子女教育研究》这本书的标题确实引人注目,但作为一位对教育议题抱有深厚兴趣的读者,我更关注的是那些普遍性的、跨文化的教育挑战与机遇,而非仅仅聚焦于特定的国家背景。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联想到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体系如何适应多元文化的现实。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身份认同的构建在移民后代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一个孩子如何能够在继承原籍文化的同时,又能成功融入新的社会结构,这中间的张力与平衡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难题。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深入的案例分析,比如在语言习得、价值观冲突以及社群归属感缺失等问题上,哪些教育干预措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培养出既能独立思考,又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如果书中能触及到关于“双重文化资本”的培养,即如何让移民子女的多元背景成为一种优势而非负担,那无疑会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梳理这些复杂的社会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议题,尤其是在面对不同代际移民家庭的需求差异时,教育策略的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从一个更广阔的全球公民教育的视角来看待这本书,我关注的是教育如何培养能够应对全球化复杂性的未来人才。移民子女,由于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往往天然地具备了多重视角的能力。他们理解“他者”的处境,能够更容易地在不同认知框架间切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这个积极的角度切入,探讨如何系统地将这种“跨界经验”转化为一种核心竞争力。这不仅仅是学习一门外语那么简单,而是关于思维模式的开放性。书中是否讨论了如何设计课程来促进学生对全球性议题,如气候变化、人权、全球治理等,进行多维度、去中心化的探讨?如果教育能成功地将移民身份转化为一种“全球化适应力”的证明,那么这本书的意义将远远超出德国国界本身。它会成为探讨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份重要参考,强调教育需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够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开出普世价值之花的个体。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教育公平视角来看,这本书的潜在价值是巨大的,因为它触及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深层结构性问题。我们知道,移民家庭往往更容易陷入社会经济的劣势地位,这直接反映在他们子女的教育成果上。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描绘这种“起跑线不平等”的。难道仅仅是语言障碍造成的吗?还是学校文化与家庭文化之间的系统性错位导致了持续的偏见或资源获取的困难?我更关注的是,书中是否批判性地审视了现行教育评估体系的文化偏倚性。如果评估工具本身就是建立在主流文化假设之上,那么它在衡量非主流背景学生的潜力时,无疑会产生误判,从而固化了教育的阶层壁垒。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早期干预项目的实证数据,比如那些致力于跨文化沟通培训的教师发展项目,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打破这种固化的不平等。真正的教育研究不应该只停留在描述现象的层面,更应该指向政策改革的可能路径,提供切实可行的路线图,以确保每一个孩子,无论其出身如何,都能享有高质量的受教育权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