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帮孩子成为棒
定价:29.80元
作者:北京启智心理教育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向东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02950934
字数:
页码:2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6岁的孩子就要进入小学,从那一刻起,孩子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全面发展,这将成为他以后十几年生活的主旋律。
上小学的孩子开始学会思考,他们越来越希望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逐渐会用系统的方式去组织信息,这些新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接受新的任务和学习。但是,孩子要获得全面发展,必须依靠家长和教师的帮助,我们的目的是对小学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有一个深刻的分析,以便帮助孩子学得更好。
家长只有积极研修为人父母之道与教子之道,才能帮助孩子成功。
对于您的孩子来说,功课难吗?家庭作业多少才合适?您应该从教师那里了解什么?……书中会回答这些问题,对您在家里与孩子的活动提出建议,列出一些问题供您向老师咨询。
内容提要
我们希望《家有儿女上小学:帮孩子成为棒》能帮您:帮助孩子作好上学的准备,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懂得怎样向老师和其他家长提问题和交流经验,怎样与老师配合,怎样与孩子互动和沟通,怎样辅导孩子学习,怎样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孩子。书中列举了许多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能教会孩子自制、自信、有礼貌、上进、分享、得到快乐、追求成功。
家长只有积极研修为人父母之道与教子之道,才能帮助孩子成功。
爱孩子必须先了解他,了解他的生理、心理需求,了解他的情绪表现和在校的学习情况。如果不能与孩子很好地沟通,你的关心和爱护恐怕对他没有裨益。甚至适得其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二、富于营养的快乐早餐
1。早餐给孩子吃什么呢?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大量营养,早餐尤其重要。
孩子往往喜欢喝过多饮料,吃少量蔬菜、水果和粮食,喜欢吃炸土豆条、汉堡包等,早晨上学时“因没有时间”,不愿吃早饭或只买些零食充饥,午饭又吃得很少。这种饮食习惯造成的结果是,孩子的身体难以正常发育,要么矮小或呈豆芽菜体型,要么是脂肪过剩的胖墩。
很多营养学家对小学生的早餐提出了具体内容,早餐供应的能量要满足上午的脑力活动需求和身体成长需要。
大脑是人的高级神经中枢,它主管着人体感觉、运动、思维、记忆、注意力、语言以及学习等各种复杂的活动。大脑在紧张工作中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当大脑得不到能源和营养素的补充时,工作能力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可能造成低血糖症状。因此,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才能让孩子学习好,记忆好。
大脑需要的营养首先是蛋白质。蛋白质中含有谷胱甘肽,谷胱甘肽是脑细胞“生锈”的克星。它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和各种鱼和肉中。
糖类也是大脑必需的,它可以转化为葡萄糖。糖能顺利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组织被脑细胞利用。脑本身对糖的储存量很少,所以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高低对脑的工作能力有很大影响,因此,孩子膳食中只有蛋白质是不够的,应当吃量的糖类,如米饭、馒头、包子、面条等,以保证向大脑提供足够的糖。有的孩子早餐只有牛奶和鸡蛋,这是不合理的,家长应注意增加孩子膳食结构中的糖类。否则,可能由于脑得不到糖的供应而罢工,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活动。
大脑还偏爱脂肪中的卵磷脂。卵磷脂有助于神经组织释放一种称作乙酰胆碱的物质,这对增强脑的记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黄豆、蛋黄中含有较丰富的卵磷脂,尤其是鹌鹑蛋中,卵磷脂的含量是较高的。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是大脑必需的,各种维生素可以从各种蔬菜、水果中获得,而核桃、芝麻、板栗、花生等于果都能补充脑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锌、硒等。
需要注意的事,应该让孩子少吃盐和糖。食盐过多,会诱发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要培养孩子自幼习惯于清淡口味,平时少食咸菜、咸鱼、咸蛋、咸肉等。吃糖太多也不好,会诱发肥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白砂糖食入过多对人的大脑细胞分裂和增殖有的负面影响。饭前吃糖还影响食欲,减少正餐时其他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经常这样就可能造成孩子体质差、不健壮,影响大脑发育。一般认为,每日每公斤体重对糖的摄入以不超过0。5克为宜。
孩子理想的早餐应包括新鲜果汁、瘦肉片、鸡蛋和面包(馒头)片。
2。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
很多孩子早晨不愿意吃饭,多方劝说,却只喝一杯饮料。
孩子不爱吃饭的原因很多,让孩子感到早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无疑会增加孩子的胃口,当然,孩子不能过于疲倦,否则没有食欲;孩子也要有从容吃早点的时间;早餐要有诱惑力,必须有孩子真正喜欢吃的东西。全家人要一起愉快、从容地进餐。
如果孩子还是不肯吃早餐,不要用争吵的方法解决它,可试用以下方法:
(1)使早餐变得有趣尽量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悠然自得地进餐,使吃饭成为一种消遣,而不仅仅是为了补充营养。孩子愿意有自己的饭碗和茶杯什么的,都要满足。不要训斥孩子,在吃饭时与孩子在一起,此时也是孩子开心的时候。
(2)和孩子一起筹划早餐如果你让孩子帮着计划1周的早餐或带他去商店购买食品,那么他胃口会更好。当然,我们认为要由你负责营养的搭配。
(3)每周让孩子自选一两次早点7~8岁的孩子如果自己安排部分早点,会是他们很开心的一件事情,如果让孩子每周能一到两次跟着父母去超市,并让孩子自己挑选一顿健康的早餐。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去品尝自己挑选的食物,并为这一过程感到快乐。
(4)改变传统的早餐如果孩子不愿吃传统的早餐,你可以变些花样。比如把牛奶和冰淇淋搅拌在一起,让他吃流质的早餐。在苹果上涂花生酱……只要营养适当,不必拘泥食品的形式。
(5)使食物多样化早餐可以少而精,不断变换花样可以防止孩子感到厌烦。如果孩子突然不想再吃他以前喜欢的食品时,不要强迫他,把它放到一边,或者把它同其他食品配起来吃。
(6)让孩子与同伴一起吃早餐不应该把孩子一个人留在那里吃饭,孩子喜欢同别人一起吃饭。孩子吃饭时,即使家长不能守在旁边,也要经常到房间里去看看他。要让孩子有个“伴”,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找一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坐在桌旁。
序言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是东拼西凑的二手信息,但这一本绝对是独树一帜的清流。它最吸引我的是其深入骨髓的“系统性思考”模式。作者似乎不满足于停留在表象的技巧层面,而是不断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教育方式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例如,书中对于“规则设定”的讨论,就远超出了“要立规矩”这么简单。它详尽地解释了规则背后的“边界感”与“安全感”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无效的规则只会催生反抗,而清晰、一致且有商榷空间的规则,才是孩子建立秩序感的基石。这种深层次的剖析,让我对以往很多家庭内部的冲突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发现,很多争吵的根源不在于孩子不听话,而在于我们大人没有清晰地传达我们期望的“结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思考书中提出的概念,比如“有意识的养育”(Intentional Parenting),它要求父母在每一个互动前都进行一次“内在的自检”。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都显得非常专业且有分量,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常读常新的典藏之作。
评分这本大部头读起来完全没有预想中的枯燥感,简直是给所有在“鸡娃”和“躺平”之间摇摆不定的父母们一剂强心针。作者的文笔极具画面感,特别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韧性”(Grit)的那几章,描述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失败的庆祝”这一部分,它颠覆了我一直以来认为“成功才是唯一目标”的固有观念。书中提到,很多伟大的发明和成就都源于无数次尝试和失败,而父母的态度恰恰决定了孩子是否敢于在安全范围内探索未知。书中提供的具体操作方法非常实用,比如“失败复盘三问法”,即“你学到了什么?”、“下次你会尝试什么不同?”、“这件事对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三问引导孩子将挫折转化为成长的燃料,而不是自我否定的理由。此外,书中对“阅读习惯的养成”那一节的分析也极其到位,它没有推荐多少必读书单,而是聚焦于如何营造一种“沉浸式的阅读氛围”,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但语言却充满了温度,它不是冰冷的理论指导,而是温暖的同行者的鼓励,让人读完后立刻有冲动想去实践,去拥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不完美”。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它对“内在评价体系”的构建的强调。在如今这个充满各种外部评价标准(如学业成绩、才艺等级、社交媒体点赞数)的时代,如何确保孩子的心灵不被这些外在的噪音所裹挟,是每个家长的心头大患。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如何将外部的成功定义,转化为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感”。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巧妙的练习,比如引导孩子记录“我今天的努力清单”,而不是“我今天的成绩单”。这个细微的转变,却有着惊人的力量,它让孩子开始关注过程中的投入和体验,而不是仅仅盯着最终的结果。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共情”的层次划分,从表面的“我理解你难过”,到深层的“我看到你因为……而感到……”的细致区分,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倾听远不止于语言的复述。这本书读起来,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育儿速成指南”,它更像是一份需要用心体悟的“人生哲学指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个体生命尊重和珍视的教育观。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释然”。我过去总被一种“时间不够用”的焦虑感驱动着,总觉得孩子在某些方面“落后”了。而这本书,非常有力地批判了这种“时间竞赛”的教育观。它不是去教你如何“挤时间”让孩子学更多的技能,而是教你如何“高质量地度过时间”,如何识别出那些真正能促进孩子心智成熟的关键“窗口期”。书中关于“游戏的力量”的论述尤其精彩,它把自由玩耍提升到了与正规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更高,因为它是个体创造力和社会性发展的试验场。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说服力,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而是充满同理心,仿佛作者自己也曾经历过同样的迷茫与挣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们重新定义了“成功”——一个内心丰盈、有能力应对生活起伏的人,远比一个只会考高分的机器更值得我们去培养。我合上书本时,感觉自己对未来多了一份宁静的掌控感,不再被外界的声音牵着鼻子走,而是能更坚定地按照自己对孩子成长的理解前行。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教育理念的教科书,作者将复杂的育儿理论以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赋能式教育”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教孩子“做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引导孩子建立内在驱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书中对“延迟满足”的阐述,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结合了大量真实的家庭场景,让我这个平时对孩子要求比较急躁的家长,开始学着放慢脚步,真正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精妙绝伦,每一个小故事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原理,但读起来却毫不费力,就像和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者在咖啡馆里聊天。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一些教育习惯,特别是关于“赞美”的艺术。以前总觉得多夸奖是好事,但书里指出,过度或不真实的赞美反而会削弱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转而寻求外部认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公式,而是一套灵活的思维框架,让我在面对日常琐碎的亲子互动时,能有更从容、更富有建设性的应对策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不再战战兢兢地怕“做错”决定,而是充满信心地去探索和陪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