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弘光纤通信系统(修订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9787563512997顾畹仪,

正版弘光纤通信系统(修订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9787563512997顾畹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畹仪,李国瑞 著
图书标签:
  • 光纤通信
  • 通信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9787563512997
  • 顾畹仪
  • 十一五规划教材
  • 修订版
  • 正版
  • 电子信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玄岩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512997
商品编码:2952862206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9-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光纤通信系统(修订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定价:35.00元

作者:顾畹仪,李国瑞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563512997

字数:

页码:4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光纤通信系统(修订版)》系统地介绍了光纤的传输理论: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性质,光源的直接调制和间接调制;光接收机的组成,噪声的分析和接收机灵每度的计算;单信道和WDM数字光纤传输系统的组成、关键技术和总体设计;光网络的发展概况和类型,光传送网和自动变换光网络的结构、原理、关键技术和应用;大容量长距离光纤传输中的影响因素及共支撑技术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光纤通信系统(修订版)》力求理论上的系统性、技术上的时新性和应用上的实用性。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光纤通信系统(修订版)》可作为信息通信类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类硕士研究生教材,也可供重点院校的本科生使用,或作为相关科技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绪论
章 光纤的传输理论
第2章 光源和光调制
第3章 光接受机
第4章 光纤通信系统
第5章 WDM光网络
第6章 WDM长距离光纤传输的支撑技术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光纤通信基础原理与实践》 内容简介: 《光纤通信基础原理与实践》是一本深入探讨光纤通信领域核心概念、关键技术以及实际应用的专业教材。本书旨在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类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提供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可作为从事光纤通信系统设计、研发、维护等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共分为十六章,内容覆盖了从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光信号的产生与传输,到光信号的接收与处理,再到光网络的构建与管理等各个环节。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理论阐述深入浅出,辅以大量的图表、实例和习题,力求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光纤通信系统全面的认知框架,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光纤通信系统导论与基础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首先介绍光纤通信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包括其在电信网、互联网、数据中心、有线电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随后,详细阐述了光纤通信相对于传统电通信的优势,如带宽大、传输损耗低、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等。最后,概述了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光源、光调制器、传输光纤、光放大器、光接收机、光解调器等关键组件,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 光波的产生与探测: 本章深入探讨了光波的产生机理,重点介绍了半导体激光器(LD)和发光二极管(LED)两种常用光源的工作原理、特性参数(如波长、输出功率、光谱宽度、调制特性)及其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选择。对于光信号的探测,详细介绍了光电二极管(PD)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等光接收器件的工作原理、响应特性、量子效率、暗电流等关键参数,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 第三章 传输介质——光纤: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之一,详细介绍了光纤的结构、种类及其光传输原理。首先阐述了光的折射、全反射等基本光学定律,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光纤作为导波结构的工作机制。接着,详细介绍了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的结构特点、模场直径、数值孔径等参数,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传输速率和距离下的性能差异。此外,还深入探讨了光纤中的传输损耗(如吸收损耗、散射损耗、弯曲损耗)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光纤中的色散现象(如模间色散、材料色散、波导色散)及其对信号传输质量的影响,并介绍了提高光纤传输性能的各种技术手段。 第二部分:光信号的调制、传输与接收 第四章 光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本章聚焦于如何将电信号有效地编码成光信号进行传输。详细介绍了强度调制(IM)和直接调制(DM)等基本调制方式,以及更高级的相干光通信中的相位调制(PM)和频率调制(FM)。同时,还探讨了码型编码(如NRZ、RZ)、加扰和差分编码等数字信号编码技术,以提高信号的鲁棒性和频谱利用率。在解调部分,介绍了直接检测(DD)和相干检测(CD)两种主要的解调方式,并分析了它们的性能特点和适用场景。 第五章 光放大技术: 随着光纤通信系统传输距离的不断增加,信号的衰减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本章详细介绍了各种光放大技术,特别是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工作原理、关键参数(如增益、噪声系数、输出功率)及其在长距离传输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介绍了其他类型的光放大器,如半导体光放大器(SOA)和拉曼放大器,并分析了它们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第六章 光接收机: 光接收机是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负责将传输过来的微弱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进行后续处理。本章详细分析了光接收机的组成(包括光电探测器、前置放大器、限幅放大器、时钟恢复电路、数据再生电路等),并深入探讨了接收机的噪声源(如散粒噪声、热噪声、拍噪声)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此外,还介绍了误码率(BER)的计算和影响因素,以及提高接收机灵敏度的各种优化策略。 第三部分:光网络与系统性能 第七章 光网络的架构与发展: 本章将光纤通信系统置于更宏观的网络层面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光网络的定义、基本原则以及其在电信传输网、接入网、数据通信网等不同层级中的作用。接着,详细阐述了无源光网络(PON)、有源光网络(AON)等不同的网络架构,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此外,还介绍了当前光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如波分复用(WDM)技术、光开关和光路由等。 第八章 波分复用(WDM)技术: 波分复用技术是实现光纤大容量传输的核心技术之一。本章详细介绍了WDM的原理,包括多路信号如何在同一根光纤中以不同的波长进行传输,以及如何进行波长选择和分离。重点介绍了密集波分复用(DWDM)和稀疏波分复用(CWDM)两种主要技术,并分析了它们在提高网络带宽方面的优势。同时,还探讨了WDM系统中光器件的要求,如窄线宽光源、高隔离度的合波/分波器等。 第九章 光网络的性能评估与优化: 为了确保光纤通信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性能评估和优化至关重要。本章介绍了评估光网络性能的关键指标,如传输带宽、信噪比(SNR)、误码率(BER)、时延、抖动等。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仿真工具和实际测试手段对网络性能进行分析和诊断。此外,还讨论了针对不同网络瓶颈进行优化的策略,包括链路预算分析、功率管理、动态带宽分配以及故障诊断与恢复机制。 第四部分:先进光通信技术与应用 第十章 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 在高功率、高数据速率的光纤通信系统中,光纤本身的非线性效应会显著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本章详细介绍了光纤中主要的非线性效应,如克尔效应(自相位调制、交叉相位调制、四波混频)和受激布里渊散射(SBS)、受激拉曼散射(SRS)等。分析了这些效应的机理、对信号的影响以及常用的抑制和补偿方法。 第十一章 相干光通信技术: 相干光通信技术是新一代光通信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能够大幅提高频谱效率和传输距离。本章详细介绍了相干光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利用本地振荡器与接收信号进行相干叠加,从而提取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信息。重点讲解了各种调制格式(如QPSK、16QAM、64QAM)以及其对信息传输容量的提升。同时,还讨论了相干接收机、数字信号处理(DSP)在相干光通信中的关键作用。 第十二章 光网络的保护与恢复: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可靠性成为设计的重中之重。本章详细介绍了光网络中的各种保护和恢复机制,包括1+1保护、1:1保护、N+1保护等保护方案,以及它们的配置和切换方式。同时,还介绍了路径保护、节点保护等更复杂的保护策略,以及网络重路由和故障检测等恢复机制,旨在确保在发生网络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通信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业务中断时间。 第十三章 光纤到户(FTTH)与接入网技术: 光纤通信的普及离不开接入网技术的进步。本章聚焦于当前主流的光纤接入技术,特别是光纤到户(FTTH)的发展现状和技术特点。详细介绍了无源光网络(PON)中的GPON、EPON等技术,分析了它们在带宽分配、组网方式、上行/下行速率等方面的差异。此外,还探讨了FTTH在建设成本、部署难度、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优势和挑战。 第十四章 数据中心光互连: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应用的兴起,数据中心的通信需求呈爆炸式增长。本章详细介绍了数据中心内部光互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重点阐述了短距离、高带宽、低延迟的光互连解决方案,如SFP、QSFP、OSFP等光模块,以及SR、DR、FR、LR等不同速率和传输距离的标准。同时,还探讨了数据中心内部光网络的设计原则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十五章 光纤通信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章对光纤通信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讨论了诸如下一代高速光网络(如Tb/s级别传输)、可见光通信(VLC)、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在光网络中的应用(如智能路由、故障预测)、以及光子集成电路等前沿技术。旨在启发读者思考光纤通信未来的发展潜力与挑战。 第十六章 习题与实验: 本章提供了各章节内容的配套习题,涵盖了从基本概念到复杂计算的各类问题,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此外,还提供了一系列典型的光纤通信实验项目,涵盖了光纤参数测量、光源/接收机特性测试、简单光通信链路搭建等,旨在让读者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本书的编写力求做到内容准确、系统、实用,语言生动,图文并茂。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能够对光纤通信系统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循序渐进的,从基础的光学原理讲到具体的通信系统。但是,我注意到有些章节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或者说,某些关键的过渡概念被一带而过。比如说,在从光信号的产生讲到光信号的传输,中间涉及到光调制和解调的部分,虽然有介绍,但感觉不够连贯,让我觉得像是跳过了几个重要的步骤。我希望能在章节之间增加一些“承上启下”的说明,或者在每章的结尾设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读者思考下一章的内容。另外,关于一些新兴的光通信技术,比如相干光通信或者光子集成技术,书中提到的内容相对较少,这让我觉得它可能更侧重于一些基础理论的介绍,而对于当前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沿,涉及得还不够全面。对于想要了解最新技术动态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可能略显不足。

评分

这本书在某些内容的详略上,我觉得可以做一些调整。有些理论部分,比如数学公式的推导,写得非常详细,这对于想深入研究的人来说固然是好事,但对于很多初学者或者想快速掌握核心概念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冗长。反过来,在一些非常实用或者容易引起读者困惑的地方,比如不同类型光缆的适用场景分析,或者在实际布线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工程细节,书中的介绍就显得有些简略了。我希望作者能在内容分配上更注重读者的需求,对于需要详细阐述的理论,可以考虑将其放到附录或者作为可选阅读材料,而将更多的篇幅用来讲解实际应用中的细节和注意事项。此外,书中没有提供任何在线资源链接,比如相关的软件工具、仿真平台或者更深入的学习资料,这对于希望进一步探索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它在理论深度上确实做得不错,很多章节都对相关的物理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但是,对于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系统设计和故障排查,这本书给出的指导就显得相对薄弱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系统设计原则、设备选型考量,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挑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在介绍光纤的损耗时,书里列举了很多种衰减的类型,但是关于如何通过合理的网络规划来最小化这些损耗,或者在实际部署中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就提得不够深入。同样,在讲到光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时,如果能结合一些实际的测试方法和结果分析,那会更有指导意义。我一直觉得,技术书籍的价值不仅在于传递理论知识,更在于教导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这本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有时候读起来真的需要一点耐心。很多句子结构都比较复杂,尤其是那些技术性的描述,常常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我理解通信系统本身就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但如果能在表达上更精炼一些,或者在关键点上增加一些总结性的说明,会更容易让读者抓住重点。举个例子,在讲到某个衰减机制时,作者连续用了好几个长句来解释,虽然意思是对的,但读完后我脑子里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画面,感觉信息量很大,但吸收起来却有些吃力。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更直接、更简洁的表述方式,或者在段落开头用一句话概括中心思想,然后详细展开。有时,我也会觉得书中的例子不够多,或者不够典型,无法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如果能增加一些实际工程中的案例分析,或者介绍一些当前行业内的热门技术和应用,那将会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真的太少了,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原理和结构时,如果能有多一些清晰的图示,哪怕是示意图也好,都会大大提升理解的效率。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想象那些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的路径,以及各个组件的工作原理,如果书中有一些流程图或者剖面图,肯定能事半功倍。而且,某些章节的理论推导,虽然说起来条理清晰,但缺少了直观的辅助,总感觉像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深入地体会其中的精妙。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这方面有所改进,让读者更容易掌握那些抽象的概念。此外,一些概念的解释,虽然没有错误,但有时过于学术化,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有些门槛,如果能穿插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或者用更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解释,或许能让理论知识变得更生动有趣。总之,在概念的呈现和可视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期待能有更丰富的视觉元素来帮助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