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62441793 通信与信号系统实验教程 重庆大学出版社 罗中华,吴振庚

9787562441793 通信与信号系统实验教程 重庆大学出版社 罗中华,吴振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中华,吴振庚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原理
  • 信号与系统
  • 实验教程
  • 通信系统
  • 信号处理
  • 重庆大学
  • 高等教育
  • 电子工程
  • 通信工程
  • 罗中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41793
商品编码:2952899184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与信号系统实验教程

定价:24.00元

作者:罗中华,吴振庚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5624417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三部分,部分为信号与系统实验,第二部分为通信原理实验,第三部分为移动通信实验,实验内容非常丰富,实验较为独立,由浅人深,具有很强的层次感和时代性,是一本很适合大专院校在校生学习和相关人员参考的实验指导书。

目录


部分 信号与系统 实验
使用说明
实验一 阶跃响应与冲激响应
实验二 滤波器(有源、无源)
实验三 锯齿波信号的分解
实验四 方波信号的分解
实验五 锯齿波信号的合成
实验六 方波信号的合成
实验七 相位、幅度对波形合成的影响
实验八 二阶网络状态轨迹
实验九 非线性系统的混沌现象
实验十 高阶巴特沃思滤波器
第二部分 通信原理 实验
实验一 各种模拟信号源 实验
实验二 CPLD可编程数字信号发生器 实验
实验三 活路终端发送和接收滤波 实验
实验四 抽样定理与PALM调制解调 实验
实验五 增量调制编译码系统 实验
实验六 脉冲编码调制PCM
实验七 时分多路复用PCM
实验八 VCO锁相环电路 实验
实验九 二相BPSK(DPSK)调制解调 实验
实验十 数字同步技术
实验十一 FSK调制解调 实验
实验十二 AMI/HDB3编译码过程 实验
实验十三 通信信道误码测试 实验
实验十四 通信系统综合 实验
实验十五 计算机串口通信 实验
第三部分 移动通信 实验
实验一 M序列发生 实验
实验二 Gold序列发生 实验
实验三 白噪声特性 实验
实验四 CPLD数字频率合成器 实验
实验五 正交载波发生器 实验
实验六 GMSK调制 实验
实验七 GMSK解调 实验
实验八 正交中频调制 实验
实验九 正交中频解调 实验
实验十 CDMA扩频发射 实验
实验十一 CDMA解扩接收 实验
实验十二 汉明编解码 实验
实验十三 多径衰落信道特征 实验
实验十四 CDMA扩频通信的抗深度衰落 实验
实验十五 CDMA通信系统在白噪声信道通信 实验
实验十六 CDMA扩频通信中地址码的搜索与捕获 实验
实验十七 计算机扩频通信系统 实验
实验十八 数字频率合成及跳频 实验
实验十九 QPSK调制与解调 实验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现代通信网络技术视角,从基础原理到前沿应用,涵盖了当前通信领域的核心知识与关键技术。本书重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导,帮助读者构建扎实的专业基础,并能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第一部分:通信网络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及关键性能指标。 第一章:通信网络概述 1.1 通信网络的演进与发展 从早期电报、电话网络到现代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的历史脉络梳理。 关键技术节点,如分组交换、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等的发展对网络架构和功能的影响。 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展望,包括5G/6G、物联网、人工智能在通信中的作用。 1.2 通信网络的基本组成 用户设备 (UE): 智能手机、电脑、IoT终端等,及其在网络中的功能和接口。 接入网络: 无线接入技术(Wi-Fi, LTE, 5G NR)、有线接入技术(DSL, 光纤到户FTTH)的原理与比较。 核心网络: 骨干网、移动核心网(EPC, 5GC)、数据中心网络的架构、功能与互联互通。 传输网络: 光纤传输系统(DWDM, OTN)、微波传输、卫星通信等技术,及其在承载业务中的作用。 网络节点与设备: 路由器、交换机、基站、服务器、防火墙等设备的功能、分类及工作原理。 1.3 网络协议与分层模型 OSI参考模型: 七层模型的详细介绍,各层的功能、协议栈及互操作性。 TCP/IP协议族: TCP/IP四层(或五层)模型的介绍,TCP、UDP、IP、HTTP、FTP等核心协议的原理、工作流程及应用。 网络协议的设计原则: 简洁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健壮性等。 协议分析工具: Wireshark等抓包工具的使用介绍,用于理解协议交互过程。 1.4 通信网络性能指标 带宽 (Bandwidth): 定义、测量方法及对通信速率的影响。 延迟 (Latency): 定义、产生原因(传播延迟、处理延迟、排队延迟)及对实时应用的影响。 吞吐量 (Throughput): 定义、测量方法及与带宽的区别。 丢包率 (Packet Loss Rate): 定义、产生原因及对数据传输可靠性的影响。 抖动 (Jitter): 定义、产生原因及对音视频流的影响。 可靠性 (Reliability): 定义、度量方法及网络容错设计。 可用性 (Availability): 定义、度量方法及服务质量 (QoS) 的概念。 第二章:数据通信技术 2.1 数据传输介质与编码 传输介质: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单模、多模)、无线电波(频谱利用、频段划分)。 信号编码: 线路编码(NRZ, Manchester)、信源编码(PCM, DPCM)、信道编码(Hamming, Reed-Solomon)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调制解调技术: AM, FM, PSK, QAM等模拟调制与数字调制技术,及其在不同通信场景下的选择。 2.2 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 原理、特点、优缺点(如时分复用TDM、频分复用FDM),适用的场景。 报文交换: 原理、特点、优缺点,与电路交换的对比。 分组交换: 原理、特点、优缺点(如统计时分复用STDM),现代网络的主要交换方式。 交换设备的实现: 交换机(二层、三层)、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及功能。 2.3 路由技术 路由算法: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RIP)、链路状态路由算法(OSPF)、路径向量路由算法(BGP)的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 路由表维护与更新: 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 流量工程: 路由策略对网络流量分布的影响,以及优化流量路径的方法。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原理、功能及在IPv4地址枯竭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现代通信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 本部分将聚焦于当前主流的通信网络架构,如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等,并深入探讨支撑这些网络的关键技术。 第三章:互联网技术与应用 3.1 IP网络架构 IP地址规划与分配: IPv4与IPv6的区别、地址结构、子网划分、CIDR。 域名系统 (DNS): 工作原理、域名解析过程、DNS服务器的类型与作用。 互联网路由体系: AS (Autonomous System) 概念,BGP协议在互联网骨干网中的作用。 3.2 TCP/IP协议详解 TCP协议: 连接建立(三次握手)、数据传输(拥塞控制、流量控制)、连接释放(四次挥手)。 UDP协议: 无连接、不可靠传输的特点,适用场景(DNS, VoIP)。 HTTP/HTTPS协议: Web访问的核心协议,请求/响应模型,HTTPS的安全机制。 FTP/SFTP协议: 文件传输协议,安全传输机制。 DHCP协议: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自动分配IP地址。 3.3 网络服务与应用 Web服务: WWW、Web服务器(Apache, Nginx)的部署与配置。 电子邮件服务: SMTP, POP3, IMAP协议。 文件共享与存储: FTP, NFS, SMB协议。 远程访问: SSH协议。 流媒体技术: RTSP, RTMP等。 3.4 网络安全基础 防火墙: 分类、工作原理、配置策略。 入侵检测/防御系统 (IDS/IPS): 工作原理及部署。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原理、类型(IPsec VPN, SSL VPN)、应用场景。 加密技术: 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数字签名。 第四章: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4.1 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1G, 2G, 3G, 4G, 5G/6G: 各代技术的关键特征、技术突破与应用场景的演进。 关键技术: FDMA, TDMA, CDMA, OFDMA, MIMO, Beamforming, Network Slicing等。 4.2 4G LTE网络架构 终端 (UE): 核心网和接入网的接口。 E-UTRAN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NodeB的功能与部署。 EPC (Evolved Packet Core): MME, SGW, PGW, HSS等核心网网元的功能。 移动性管理: 小区切换、越区切换的机制。 4.3 5G NR网络架构 5G NR (New Radio): 核心技术(毫米波、大规模MIMO、网络切片)。 5GC (5G Core): Service-Based Architecture (SBA), CUPS, UA C/U P的功能。 RAN (Radio Access Network): gNB的功能,CU/DU分离。 网络切片: 实现不同业务的服务质量保证。 4.4 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OFDMA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原理、优势及在LTE/5G中的应用。 MIMO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天线技术,提高频谱效率和链路可靠性。 Beamforming: 波束赋形技术,定向传输,提高信号质量和覆盖范围。 QoS (Quality of Service) 管理: 在移动网络中如何保证不同业务的服务质量。 第五章:无线局域网 (WLAN) 技术 5.1 WLAN标准与协议 IEEE 802.11系列标准: 802.11a/b/g/n/ac/ax (Wi-Fi 6), 各标准的特点、频段、速率和技术差异。 CSMA/C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WLAN中的介质访问控制机制。 WPA/WPA2/WPA3: 无线安全协议,加密方式和认证机制。 5.2 WLAN网络设计与部署 AP (Access Point) 的选型与部署: 覆盖范围、信道规划、干扰管理。 无线覆盖与漫游: 移动终端在AP之间的无缝切换。 WLAN安全策略: SSID隐藏、MAC地址过滤、用户认证。 5.3 WLAN的扩展应用 Mesh网络: 无线自组网技术。 PoE (Power over Ethernet): 供电和数据传输的融合。 Wi-Fi Direct: 点对点通信技术。 第三部分:新兴通信技术与实践 本部分将介绍当前通信领域的前沿技术,以及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掌握的工具和方法。 第六章:物联网 (IoT) 通信技术 6.1 物联网概述与架构 IoT的概念、应用场景: 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医疗健康。 IoT体系架构: 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 6.2 典型IoT通信协议 低功耗广域网 (LPWAN): LoRa, NB-IoT, Sigfox。 短距离无线通信: Bluetooth (BLE), Zigbee。 消息队列遥测传输 (MQTT): 轻量级发布/订阅协议,适用于IoT设备之间的通信。 CoAP (Constrained Application Protocol): 适用于资源受限设备的HTTP替代协议。 6.3 边缘计算与IoT 边缘计算的优势: 降低延迟、减少带宽消耗、提升数据隐私。 边缘计算在IoT中的应用: 数据预处理、实时分析、智能决策。 第七章:软件定义网络 (SDN) 与网络功能虚拟化 (NFV) 7.1 SDN原理与架构 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的分离: 开放的南向接口(如OpenFlow)和北向接口。 SDN控制器: central management, intelligence. SDN的应用: 网络自动化、灵活性、集中管理。 7.2 NFV原理与架构 网络功能虚拟化: 将硬件网络功能(如防火墙、负载均衡器)转化为软件,运行在通用硬件上。 VNF (Virtualized Network Function): 虚拟网络功能。 NFVI (NFV Infrastructure): 虚拟化基础设施。 MANO (Management and Orchestration): 管理与编排系统。 NFV的应用: 降低成本、加速业务部署、提高灵活性。 7.3 SDN/NFV的结合应用 SD-WAN (Software-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 基于SDN和NFV技术实现的企业广域网优化。 第八章:通信网络安全与管理 8.1 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 常见的网络攻击: DDoS攻击、SQL注入、XSS攻击、钓鱼攻击。 网络安全策略: 访问控制、身份认证、数据加密、漏洞扫描与修复。 安全审计与监控: 日志分析、入侵检测系统。 8.2 网络管理体系 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网络管理协议,用于监控和控制网络设备。 网络监控工具: Zabbix, Nagios等。 自动化运维: 脚本化管理、配置管理工具(Ansible, Puppet)。 故障排除与优化: 常见的网络故障及其解决思路。 实践指导 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将穿插相关的实践案例和指导,例如: 使用Wireshark分析网络流量 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实现互联互通 搭建简单的Web服务器和DNS服务器 模拟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切换过程 部署和管理无线局域网 利用MQTT协议实现简单的IoT设备通信 使用Mininet等工具模拟SDN网络环境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现代通信网络的复杂性与精妙之处,并为未来在通信工程、网络技术、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初学者,当我拿到这本《通信与信号系统实验教程》时,内心是充满忐忑的。我担心书中充斥着我无法理解的数学公式和复杂的工程术语。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通信与信号系统这两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实验项目。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噪声和失真处理的部分。在实际通信过程中,噪声和失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本书通过实验,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它们对信号质量的影响,并教会了我一些基本的去噪和信号恢复技术。通过调整噪声的参数,我可以看到信号的形态如何变化,以及如何通过滤波等方法来改善信号质量。这种亲身体验,远比单纯阅读理论要深刻得多。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复杂的信号世界中,找到清晰的路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个“实战模拟器”。它非常注重将抽象的通信与信号系统理论,转化为可以亲手操作的实验项目。我以前学习信号处理时,总是对一些概念感到模糊不清,比如卷积、相关性等。但通过书中的实验,我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的物理意义和实际应用。 我尤其喜欢关于误码率(BER)测试的章节。在实际通信系统中,误码率是衡量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这本书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步骤,让我能够搭建一个简易的通信链路,并测量不同调制方式和信道条件下的误码率。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我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哪些因素会影响误码率,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这种“用数据说话”的学习方式,让我对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硬核”教材,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但又想深入了解通信和信号系统原理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星。这本书没有像很多入门读物那样,上来就给你一堆抽象的概念和公式,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验设计,让你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理论。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傅里叶变换的实验部分,不同于以往照本宣科的讲解,这里提供了非常直观的演示,通过调整信号参数,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频谱的变化,这种“眼见为实”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加深了我对傅里叶变换在信号分析中重要性的认识。 更棒的是,书中的实验设备和软件的介绍非常详尽,甚至提供了源代码参考。虽然我初期对一些复杂的实验步骤感到有些畏惧,但跟着书里的指导一步步操作,最终都能顺利完成。每次成功运行一个实验,都能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这也激励我继续深入下去。对于那些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或者正在为相关专业课程头疼的同学,我强烈推荐这本教材。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通往通信与信号系统世界的实践指南,帮助你真正掌握这个领域的“十八般武艺”。

评分

这本《通信与信号系统实验教程》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像一本纯粹的学术书籍,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你探索未知的领域。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理论,但它巧妙地将这些理论融入到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滤波器设计的章节,我以前总是对各种滤波器类型感到困惑,但通过书中提供的实验,我能够亲手搭建一个低通滤波器,观察其频率响应曲线,并理解不同参数对滤波效果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讲解实验原理时,语言非常清晰易懂,避免了生涩难懂的术语堆砌。即使是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比如采样定理,也能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验来解释。我曾经因为对这个定理理解不清而苦恼,但通过书中的实验,我能够直观地看到欠采样和过采样的区别,以及它们对重建信号的影响。这本教材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你“是什么”,更教你“为什么”和“怎么做”,这种能力培养对于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至关重要。

评分

对于长期在理论海洋中遨游,却缺乏实践经验的信号处理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及时雨。它摆脱了传统实验教材的刻板印象,更注重培养读者的工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种通信系统模型搭建的讲解,从最基础的调制解调到复杂的信道编码,每一个环节都提供了可操作的实验步骤和清晰的理论解释。 我曾经尝试过自己搭建一个简单的ASK调制解调系统,但总是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本书提供的实验指导,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很多问题出在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透彻,以及缺乏规范的实验流程。通过书中的实验,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搭建,更理解了每个模块的设计思路和优化方法。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让我对通信系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为我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