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听力训练体系
定价:18.00元
作者:李国棋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63938223
字数:
页码:12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系统地进行听力训练是音响教育和技术研修的重要一环。听力训练系统包括实际感受声音的音调高低、音量大小、声音音色、时值长短等,还包括音乐的频率特性、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声音记忆等。通过试听比较和分析各种声音的差异,判断产生声音差异的物理原因,有助于提高音响工作者的听力。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1/3频程中心频率复合音的练习”,提示音为1/3频带中心频率粉红噪声(PinkNoise)。播放声音让学生回答复合音中心频率。由于这个练习与图示均衡器标注完全相同,建立倍频程和1/3频程中心频率复合音的听感,就显得十分重要,有助于音响设备的频率操作。
“判断声压级差的练习”是培养音量大小听感与对应物理量声压级差的练习。声压级的单位用dB表示,与声音特性相关的很多指标也都规定以dB为计量单位。对dB的感性是音响工作者不可缺少的能力。
训练使用一段持续10秒钟左右的音乐,反复重放,提示衰减几dB,然后记忆,要求学生回答重放音乐的声压级差。声压级差的变化幅度从10dB开始,以后缩小到相差5dB,相差2dB。相差10dB时非常简单,很快就能掌握。相差5dB时也容易被分辨,但是相差2dB时就变得相当难了。
与音乐音响频谱特性相关的练习称为“音乐频率特性的练习”,播放标准音乐和某一频带被提上后的相同音乐,让学生比较标准音和比较音的不同,判断在哪个频带上被提升。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感受音乐音响特性的不同对音色的影响。同时,记忆各个音乐频率特征。
“判断复合音成分数的练习”、“判断频谱成分比例的练习”是听取各种各样的合成声音,判断构成测试声音的频率成分或成分比例,感受频谱成分和音色的对应关系。在这些练习中使用的声源都是计算机合成的波谱声音。
以上所述练习,对理解音响心理量和对应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十分有益。
……
序言
绪论
何谓“听力训练体系”
听力训练的目的
听力训练的内容
听力训练的效果
听力训练的历史
章 声音的基础知识
1.1 振动和波
1.1.1 声音的本质
1.1.2 声音的计量
1.1.3 声音的传播
1.1.4 声音的衰减
1.1.5 声音的频率分析
1.2 入耳的听觉感受
1.2.1 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2.2 响度感觉
1.2.3 音调感觉
1.2.4 音色感觉
1.2.5 和谐感觉
1.2.6 空间感觉
第二章 听力训练体系
2.1 声音基本特性的听力训练
2.1.1 辨别音调高低的训练
2.1.2 辨别音量大小的训练
2.1.3 辨别声音长短的训练
2.1.4 辨别声音音色的训练
2.2 音乐特性的判断
2.2.1 音乐的相对声压级差的判断
2.2.2 音乐重放频率特性的判断
2.3 特定声音的记忆
2.3.1 常用声学测试信号的记忆
2.3.2 噪声的记忆
2.3.3 临界频带
2.3.4 混响时间的判断训练
第三章 听力训练软件
3.1 《神耳》的运行环境
3.1.1 硬件要求
3.1.2 软件环境
3.1.3 听力训练体系内容明细表
3。2 主菜单
3.2.1 绪论
3.2.2 检查设备
3.3 听力训练
3.3.1 纯音相对音调高低的判断
3.3.2 纯音频率的记忆
3.3.3 噪声中心频率的记忆
3.3.4 纯音相对音量大小的判断
3.3.5 纯音相对长短的判断
3.3.6 高次谐波成分的判断
3.3.7 频谱分布的判断
3.3.8 频率失真度的判断
3.3.9 调制频率的记忆
3.3.10 音色的判断
3.3.11 音量的判断
3.3.12 音乐高频切除的判断
3.3.13 音乐低频切除的判断
3.3.14 音乐峰型提升的判断
3.3.15 音乐谷型衰减的判断
3.3.16 常用声学测试信号的识别
3.3.17 噪声信号的识别和记忆
3.3.18 混响时间的演示
3.4 听力测试
3.4.1 注册页面
3.4.2 考试页面
3.4.3 成绩及评价页面
第四章 听力训练体系的研究
4.1 听能形成在中国的实践
4.1.1 什么是听能形成
4.1.2 听能形成的训练内容
4.1.3 听能形成系统的训练方式
4.2 听力训练与测试条件
4.2.1 听力练习的诸多问题
4.2.2 训练效果的验证
4.2.3 音响设备的现状
4.2.4 未来的听能形成
4.3 “听觉演示”在中国的再实践
4.3.1 何为“听觉演示”
4.3.2 “听觉演示”的主要内容
4.3.3 “听觉演示”的工具
4.4 听觉与审美
4.4.1 引言
4.4.2 听力行为模型
4.4.3 “高级的”听觉感官
4.4.4 听的美学感受
参考文献
第一段评价 拿到这本《声音的交响》时,我正处在一个对语言学习感到前所未有的瓶颈期。市面上关于听力提升的书籍,大多都像是在提供一份冷冰冰的“语法清单”或者“词汇宝典”,读起来枯燥乏味,根本无法激发我真正的学习兴趣。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将听觉世界的复杂性娓娓道来。它没有急于灌输技巧,而是先带你进入一种“聆听”的状态。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语境感知”的剖析。比如,书中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在某些语境下,一个细微的语调变化能彻底颠覆句子的本意,这种对“非文字信息”的强调,让我意识到以往的训练方法有多么局限。它教导的不是如何“解码”语言,而是如何“感受”语言背后的情绪和意图。书中的案例选取非常巧妙,从街头艺人的即兴对白到高层次的学术辩论,覆盖面极广,让人感觉自己真的走入了那个语言环境之中。它不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陪着你一起探索声音的奥秘,逐步打开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大门。看完前几章,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捕捉日常对话中的停顿、重音和语速变化,这带来的进步是立竿见影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远超我预期的任何技巧性训练。
评分第三段评价 对于我这种已经学习了多年外语,但在实际交流中仍感到“卡壳”的人来说,大部分听力材料都显得过于“书面化”和“标准化”了。《噪音中的清晰度》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有效听力”的认知。它将重点放在了真实世界中那些最让人头疼的元素上:背景噪音、口音差异、以及说话人之间的互相打断。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透视能力”,能够准确捕捉到学习者在真实场景中遇到的所有痛点。书中关于如何系统性地应对“口音干扰”的部分,我给予最高的评价。它不是简单地推荐多听几种口音,而是分析了不同口音在元音和辅音发音机制上的根本差异,并提供了一套针对性的“发音模仿→听觉识别”的训练流程。我按照书中的步骤,针对性地模仿了一些我过去难以辨识的连读和弱读现象,效果立竿见影。更棒的是,它还讨论了“听力疲劳的心理建设”,教导我们如何调整心态,接受不完美理解的状态,从而避免因追求完美而产生的焦虑。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紧凑,每一页都信息量饱满,读起来让人有一种“物超所值”的满足感。它真正将听力训练从“语言技能”提升到了“环境适应能力”的层面。
评分第五段评价 最近我开始尝试将学习目标转向更具挑战性的非虚构类材料,却发现对复杂句式和专业术语的接受度成了新的障碍。《思维的拓宽:听力与理解的整合》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它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听力输入与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深度关联,从而实现“听而不忘”。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充满了对知识探索的热忱。它摒弃了传统的分级练习,而是直接引入了大量来自科学讲座、历史纪录片等高密度信息源的片段。其中关于“知识背景预热”的策略令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在接触新领域听力材料之前,花时间去了解其基本概念和核心词汇,能极大地降低大脑的解码成本。书中的“主题脉络绘制法”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听取长篇论述时,实时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可视化的知识结构图,即使某个细节没听清,也能通过整体框架推断出缺失的信息。这种从“技术层面”转向“认知策略层面”的提升,让我不再害怕那些信息量巨大的材料。读完它,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收声音,而是主动地与知识进行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能处理的听力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第四段评价 我习惯于通过回顾性分析来改进学习方法,因此,我更倾向于那些能提供深度案例分析和方法论对比的书籍。《高效聆听的解构》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的结构像是一部精密的工程蓝图,它将听力过程分解成了前置处理、信息提取、短期记忆缓冲和长期编码等多个阶段。对于我这种喜欢拆解事物运作原理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书中对“信息阻塞”现象的分析尤其深刻,它引用了多项心理声学实验数据,清晰地展示了大脑是如何在信息过载时自动“屏蔽”掉次要信息的,这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常常抓不住重点。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逆向工程”练习,例如,要求读者先听一段复杂的对话录音,然后尝试用最精炼的语言复述出对话中“决策点”的逻辑链条,而不是逐字逐句的复述。这种训练迫使大脑必须专注于关键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体现了严谨性,图表清晰,逻辑推导严密,读完后,我对自己的听力“黑箱”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感觉自己仿佛升级了大脑的听觉模块。
评分第二段评价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理论性内容容易感到厌倦的读者,尤其是在技能提升类书籍中,我更偏爱那些直接给出“操作指南”的作品。最初翻阅《耳畔的迷宫》时,我还有些担心它会过于侧重抽象的概念,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它巧妙地将深奥的认知科学原理,转化为一个个可以立即应用在日常听力练习中的“微习惯”。比如,书中提出的“主动预测”模型,详细指导了如何根据已有的信息片段,在潜意识层面预先构建接下来的对话走向。这简直是为我这种“听完就忘”的人量身定制的良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注意力资源管理”的建议,它清晰地阐述了为什么在长时间听力训练后,效率会急剧下降,并提供了一套科学的休息和切换模式的方法。我尝试了其中一个“五分钟沉浸式回顾”的练习,效果出奇的好,它帮助我巩固了那些转瞬即逝的细节信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极其严谨又充满洞察力的学者风格,但同时又避免了学术术语的堆砌,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消化其中的核心思想。它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让我感到自己不是在死记硬背,而是在重塑我的听觉处理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