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三輯)
定價:58.00元
作者: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0108607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0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3輯)》(作者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收錄瞭《硃子與中國文化》、《硃熹“主靜”思想的現代詮釋》、《硃熹詩經學與宋人關係考》、《論硃熹的科學思想方法》、《太榖學派的道統淵源及其思想特點》、《道教對人類生命起源的追索》等文章。本書適閤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目錄
陸深《儼山集》中的《詩微》研究硃子與中國文化硃熹“主靜”思想的現代詮釋《資治通鑒綱目》及其注釋、闡發與禦批硃子論子思《中庸》之道統硃熹詩經學與宋人關係考論硃熹的科學思想方法太榖學派的道統淵源及其思想特點道教對人類生命起源的追索關於媽祖其人及生辰祭日若乾問題的考析邊塞環境與河隴曆史文化地理格局海洋環境與閩南文學的創作意識傳統思想與地域文化對嚴復早年的影響西學東漸中的“林譯小說”基督教對鄭振鐸新文學觀生成的影響日本明治後期北京官話語法教學理論——讀1905年版《清語文典》周澍與《颱陽百詠》述略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其實略顯樸素,但一旦沉浸到內容中,那種樸實的外錶立刻就被其內在的豐沛學識所掩蓋。我最欣賞的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跨學科”的視野。我本來以為國學集刊無非就是聚焦於幾部大部頭經典,結果這次的第三輯裏,居然有探討明清小說中民間信仰對文人階層審美趣味影響的論文。這個切口非常新穎,它沒有停留在對文本的錶麵解讀,而是將社會史、民俗學乃至人類學的觀察視角巧妙地融入進來,構建瞭一個立體化的研究框架。比如,其中一篇關於某一地方戲麯聲腔變遷與地方政治權力更迭關聯性的論述,讀起來簡直像是在聽一場高水平的學術辯論,充滿思辨的火花。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有力,他用紮實的田野調查(或者說是對地方誌的深度挖掘)作為支撐,使得原本抽象的文化現象獲得瞭堅實的物質基礎。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考據完美結閤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國學”邊界的認知,它不再是故紙堆裏的陳舊知識,而是鮮活地與當代社會文化生態産生共振的活水源頭。
評分這次的《集刊(第三輯)》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其強烈的“問題意識”。它沒有故作高深地堆砌宏大敘事,而是直麵當代國學研究中存在的具體難點和爭議點。例如,有一組關於古典文學批評中“興觀群怨”理論的現代詮釋的討論,匯集瞭幾位學者的不同觀點。他們並沒有試圖達成一個統一的結論,而是清晰地呈現瞭各自的論據和邏輯起點,甚至互相提齣瞭尖銳的質疑。這種呈現方式非常健康,它鼓勵讀者主動參與到這場學術對話中來,去權衡哪一種解釋更具說服力。這種開放性的討論,比那種看似圓滿實則僵化的定論,要鮮活得多。它讓我明白,學術研究並非終點,而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提問過程。閱讀時,我的腦海中不斷浮現齣“還有沒有更好的解釋角度?”、“這個前提是否需要重估?”這樣的想法,這本書成功地激發瞭我對知識進行批判性反思的能力,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既有結論,這對於提升個人的思維質量至關重要。
評分這本名為《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三輯)》的書籍,光是厚重和紮實的裝幀就讓人感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與學術的莊嚴。我拿到手後,便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雖然我並非專業的國學研究者,但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熱忱驅使我想要一探究竟。集刊的整體編排結構非常清晰,目錄的設置詳略得當,引導讀者迅速定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我注意到其中幾篇關於宋代理學心性論的考辨文章,其論述之細緻,引文之精確,簡直令人嘆服。作者們顯然是下瞭苦功,不僅在文獻梳理上做到瞭旁徵博引,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核心概念的把握和闡釋,展現齣一種既遵循傳統義理又結閤現代學術視野的獨特視角。特彆是對於某一特定學派核心人物的某個晦澀觀點的解讀,那種層層剝繭、深入肌理的分析過程,讓原本感覺像是空中樓閣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拿起手邊的其他工具書進行交叉驗證,這種帶著“求真”的閱讀體驗本身就是一種享受。集刊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收錄瞭多少成果,更在於它所呈現齣的研究方法和學術態度,這對於任何想要從事人文學科研究的人來說,都是一座寶貴的燈塔,指引著嚴謹治學的方嚮。
評分坦白說,集刊的某些篇目對於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來說,閱讀門檻是偏高的,但正是這種高標準,纔讓它顯得彌足珍貴。我瀏覽到一篇關於敦煌文書中的某個特定佛教儀軌的語言學分析,開頭部分的術語和引用的文獻列錶就足以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然而,一旦堅持讀下去,你會發現其論證過程的邏輯性是無可挑剔的。作者極其嚴謹地分析瞭古老的梵文詞匯在傳入漢地並逐漸本土化過程中發音和含義的變遷,甚至涉及到中古漢語的聲母和韻母變化。這種精微到發絲的研究,體現瞭學術研究的極緻追求——不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學術探索是需要極大的專注力和專業知識儲備的。雖然我可能無法完全掌握其中的每一個技術細節,但光是領略到這種對待學問的敬畏之心和探求真理的執著,就已經收獲良多瞭。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同行間的交流報告,它展示瞭當前領域內最前沿、最尖端的“硬核”研究成果。
評分我是一個對古代哲學史脈絡非常關注的業餘愛好者,這本書中關於先秦諸子思想流變的部分,無疑是此次閱讀的重頭戲。與其他汗牛充棟的選集不同,這裏的文章似乎更專注於“辨析”而非“綜述”。它們沒有試圖麵麵俱到地概括某個學派的全部思想,而是敏銳地抓住瞭某一曆史轉摺點上,關鍵人物對前人理論的“微調”或“顛覆”之處。我記得有一篇專門對比瞭甲乙兩派在“天人感應”概念上的微妙差異,作者通過對同一曆史事件在兩位思想傢著作中的不同記載,推導齣其背後本體論基礎的根本分歧。這種深入到詞義和語境深處的考證,非常考驗讀者的耐心,但也帶來瞭巨大的智力滿足感。閱讀這些文章,就像是跟著幾位頂尖的“偵探”一起,試圖還原幾韆年前的思想傢們思考時的真實軌跡。它要求你必須放慢速度,反復咀嚼每一個論點背後的邏輯鏈條,絕不接受任何含糊其辭的結論。對於想真正理解中國古代思想如何一步步塑造瞭我們民族性格的人來說,這部分內容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