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
定价:58.00元
作者: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010860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3辑)》(作者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收录了《朱子与中国文化》、《朱熹“主静”思想的现代诠释》、《朱熹诗经学与宋人关系考》、《论朱熹的科学思想方法》、《太谷学派的道统渊源及其思想特点》、《道教对人类生命起源的追索》等文章。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陆深《俨山集》中的《诗微》研究朱子与中国文化朱熹“主静”思想的现代诠释《资治通鉴纲目》及其注释、阐发与御批朱子论子思《中庸》之道统朱熹诗经学与宋人关系考论朱熹的科学思想方法太谷学派的道统渊源及其思想特点道教对人类生命起源的追索关于妈祖其人及生辰祭日若干问题的考析边塞环境与河陇历史文化地理格局海洋环境与闽南文学的创作意识传统思想与地域文化对严复早年的影响西学东渐中的“林译小说”基督教对郑振铎新文学观生成的影响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教学理论——读1905年版《清语文典》周澍与《台阳百咏》述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次的《集刊(第三辑)》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它没有故作高深地堆砌宏大叙事,而是直面当代国学研究中存在的具体难点和争议点。例如,有一组关于古典文学批评中“兴观群怨”理论的现代诠释的讨论,汇集了几位学者的不同观点。他们并没有试图达成一个统一的结论,而是清晰地呈现了各自的论据和逻辑起点,甚至互相提出了尖锐的质疑。这种呈现方式非常健康,它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到这场学术对话中来,去权衡哪一种解释更具说服力。这种开放性的讨论,比那种看似圆满实则僵化的定论,要鲜活得多。它让我明白,学术研究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提问过程。阅读时,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还有没有更好的解释角度?”、“这个前提是否需要重估?”这样的想法,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知识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有结论,这对于提升个人的思维质量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名为《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的书籍,光是厚重和扎实的装帧就让人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与学术的庄严。我拿到手后,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国学研究者,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忱驱使我想要一探究竟。集刊的整体编排结构非常清晰,目录的设置详略得当,引导读者迅速定位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我注意到其中几篇关于宋代理学心性论的考辨文章,其论述之细致,引文之精确,简直令人叹服。作者们显然是下了苦功,不仅在文献梳理上做到了旁征博引,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核心概念的把握和阐释,展现出一种既遵循传统义理又结合现代学术视野的独特视角。特别是对于某一特定学派核心人物的某个晦涩观点的解读,那种层层剥茧、深入肌理的分析过程,让原本感觉像是空中楼阁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拿起手边的其他工具书进行交叉验证,这种带着“求真”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集刊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收录了多少成果,更在于它所呈现出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态度,这对于任何想要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一座宝贵的灯塔,指引着严谨治学的方向。
评分我是一个对古代哲学史脉络非常关注的业余爱好者,这本书中关于先秦诸子思想流变的部分,无疑是此次阅读的重头戏。与其他汗牛充栋的选集不同,这里的文章似乎更专注于“辨析”而非“综述”。它们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概括某个学派的全部思想,而是敏锐地抓住了某一历史转折点上,关键人物对前人理论的“微调”或“颠覆”之处。我记得有一篇专门对比了甲乙两派在“天人感应”概念上的微妙差异,作者通过对同一历史事件在两位思想家著作中的不同记载,推导出其背后本体论基础的根本分歧。这种深入到词义和语境深处的考证,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智力满足感。阅读这些文章,就像是跟着几位顶尖的“侦探”一起,试图还原几千年前的思想家们思考时的真实轨迹。它要求你必须放慢速度,反复咀嚼每一个论点背后的逻辑链条,绝不接受任何含糊其辞的结论。对于想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我们民族性格的人来说,这部分内容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评分坦白说,集刊的某些篇目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门槛是偏高的,但正是这种高标准,才让它显得弥足珍贵。我浏览到一篇关于敦煌文书中的某个特定佛教仪轨的语言学分析,开头部分的术语和引用的文献列表就足以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一旦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其论证过程的逻辑性是无可挑剔的。作者极其严谨地分析了古老的梵文词汇在传入汉地并逐渐本土化过程中发音和含义的变迁,甚至涉及到中古汉语的声母和韵母变化。这种精微到发丝的研究,体现了学术研究的极致追求——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学术探索是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专业知识储备的。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掌握其中的每一个技术细节,但光是领略到这种对待学问的敬畏之心和探求真理的执着,就已经收获良多了。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同行间的交流报告,它展示了当前领域内最前沿、最尖端的“硬核”研究成果。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其实略显朴素,但一旦沉浸到内容中,那种朴实的外表立刻就被其内在的丰沛学识所掩盖。我最欣赏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我本来以为国学集刊无非就是聚焦于几部大部头经典,结果这次的第三辑里,居然有探讨明清小说中民间信仰对文人阶层审美趣味影响的论文。这个切口非常新颖,它没有停留在对文本的表面解读,而是将社会史、民俗学乃至人类学的观察视角巧妙地融入进来,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研究框架。比如,其中一篇关于某一地方戏曲声腔变迁与地方政治权力更迭关联性的论述,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听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辩论,充满思辨的火花。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他用扎实的田野调查(或者说是对地方志的深度挖掘)作为支撑,使得原本抽象的文化现象获得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考据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国学”边界的认知,它不再是故纸堆里的陈旧知识,而是鲜活地与当代社会文化生态产生共振的活水源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