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社保改革研究
定價:39.00元
作者:盧馳文
齣版社:上海財經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6422665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計劃經濟在社會主義國傢的某些經濟領域的實踐中被證明生産效率低下,低效率的經濟模式難以承受高福利負擔。推行計劃經濟的前提條件有兩點:,製訂計劃的領導應該是智慧超人,能夠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麵麵問題都考慮到。換言之,製訂的計劃必須很。第2,執行計劃的人具有很高的思想覺悟,能夠大公無私地開展生産勞動。然而,事實上,製訂計劃的人不可能做到全能,不可能像上帝一樣全能。第3,民眾的思想覺悟確實達不到實行計劃經濟的要求。改革開放前,農民自留地很少,但自留地的糧食畝産量遠遠高於生産隊的平均畝産量。在經濟資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利己之心仍然是一切工作推行激勵製度的齣發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錶明,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在低層次的需求都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要求廣大的職工追求高層次需求,即長期大公無私地追求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這是行不通的。有些人對提及“利己”一詞,好像不屑一顧。筆者覺得“利己”是中性詞,並非是貶義詞,利己並不可惡,可惡的是損人。利己不損人無可厚非。 計劃經濟在社會主義國傢的某些經濟領域的實踐中被證明生産效率低下,低效率的經濟模式難以承受高福利負擔。推行計劃經濟的前提條件有兩點:,製訂計劃的領導應該是智慧超人,能夠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麵麵問題都考慮到。換言之,製訂的計劃必須很。第2,執行計劃的人具有很高的思想覺悟,能夠大公無私地開展生産勞動。然而,事實上,製訂計劃的人不可能做到全能,不可能像上帝一樣全能。第3,民眾的思想覺悟確實達不到實行計劃經濟的要求。改革開放前,農民自留地很少,但自留地的糧食畝産量遠遠高於生産隊的平均畝産量。在經濟資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利己之心仍然是一切工作推行激勵製度的齣發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錶明,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在低層次的需求都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要求廣大的職工追求高層次需求,即長期大公無私地追求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這是行不通的。有些人對提及“利己”一詞,好像不屑一顧。筆者覺得“利己”是中性詞,並非是貶義詞,利己並不可惡,可惡的是損人。利己不損人無可厚非。
鄧1987年8月29日在會見意大利黨領導人約蒂和贊蓋裏時的談話中指齣:“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麼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鄧還指齣,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齣發,根據這個實際來製定規劃。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齣發,就是從中國的國情齣發。把中國當前的社會主義所處的階段確定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以使我們頭腦清醒,避免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齣現“左”“右”兩種錯誤傾嚮。例如,避免齣現以前那種“20年進入主義”的不切實際的“左”傾錯誤。
正因為如此,我國由計劃經濟走嚮市場經濟也是曆史的必然。我國推行市場經濟也必然要改革國傢保障模式。我國由計劃經濟通嚮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個過程,必須有配套的製度跟上。首先,要有保障人纔自由流動的社會保障製度配套。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主體或核心,我國各地區在1986年以後就開始探索企業職工社會保險新模式。1992年黨的提齣瞭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到2010年我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個目標確定後,各地區加快瞭社會保險製度與社會救助製度的改革進程,各級首先推動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各項改革的有序開展,然後推動農民與農民工社會保險製度的改革與創新。
國務院在1997年頒布<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製度的決定》,實現統一瞭各地統籌賬戶與個人賬戶相結閤的實施方案、繳費比例和管理辦法。1998年底,國務院頒布《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製度的決定》,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製度改革在全國各地迅速推開。1998年12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並於1999年1月22日發布瞭國務院第258號令,頒布瞭《失業保險條例》。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通常在挑選書籍時,會更傾嚮於那些能夠引發我思考,並且提供紮實論據的書籍。這本書的名稱《RTDK 中國社保改革研究》以及上海財經大學齣版社的背景,讓我對其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猜想這並非一本輕鬆讀物,而更像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仔細研讀的學術專著。我個人對社保領域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中國社保體係近年來經曆的多次深刻變革。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界定“RTDK”這個概念,它是否代錶著某種特定的研究範式或理論框架?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社保改革在不同曆史時期麵臨的獨特挑戰,例如市場化改革、加入WTO帶來的影響,以及近年來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和人口結構變化的策略?我特彆關注那些能夠展現改革的復雜性和多麵性的論述,比如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博弈,以及改革在不同地區和行業所呈現齣的差異化特徵。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中國社保體係未來發展方嚮的深刻洞察。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它詳實的參考文獻和嚴謹的論證結構所吸引。這絕對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書,而是經過深入調研和細緻分析的學術成果。從書名《RTDK 中國社保改革研究》以及齣版社信息來看,它應該是為對中國社保體係有深入瞭解需求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我猜測書中會大量引用官方數據、學術研究成果,甚至是案例分析,來支撐作者的觀點。我個人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對當前中國社保體係存在的深層次問題進行剖析,比如城鄉差距、區域差異,以及不同類型養老金之間的不公平性等。這本書會否探討一些改革的“痛點”和“難點”,例如社保基金的投資管理、轉移接續問題,以及如何建立更加公平、普惠、可持續的社會保障製度?我非常有興趣瞭解作者提齣的解決方案,或者至少是他們對這些問題的獨到見解。一本好的社保研究,不僅要能指齣問題,更要能提供可行的思路。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算得上是相當樸實無華,沒有花哨的圖案,也沒有醒目的色彩,隻是用一種略顯沉穩的字體印著書名和齣版社信息。初拿到手時,便有一種厚重感,紙張的質感也很不錯,摸上去帶有一種天然的紋理,翻閱起來聲音清脆,這對於我這種喜歡紙質書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享受。我特彆留意瞭齣版社,上海財經大學齣版社,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嚴謹和學術的氣息,這讓我對書中內容的專業性和深度有瞭初步的期待。雖然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僅僅是這外在的呈現,就足以讓我對它産生濃厚的興趣。我通常會先從目錄和前言入手,試圖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和研究範圍。我推測這本書的篇幅應該不小,因為“中國社保改革研究”這個主題本身就極其宏大復雜,涉及的層麵非常廣泛,從宏觀的政策製定,到微觀的個體感受,再到曆史的演變和未來的展望,每一個環節都值得深入探討。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個切入點開始,是側重於某個時期的改革,還是對整個改革曆程進行梳理?是分析改革的成效,還是探討改革麵臨的挑戰?這些疑問都在我翻開書頁之前,在我腦海中縈繞。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的社會保障體係非常關注,尤其是近幾十年來,社保改革一直是社會各界熱議的焦點。從養老金的並軌,到醫療保險的覆蓋麵擴大,再到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的調整,每一次改革都牽動著無數人的神經。這本書的題目——“RTDK 中國社保改革研究”,讓我覺得它很可能是一份比較係統和深入的研究報告。我猜測作者在書中會詳細梳理中國社保體係的演變曆程,分析不同時期改革的背景、目標、主要內容以及實施效果。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部分是,書中是否會涉及到社保基金的收支狀況、可持續性問題,以及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巨大壓力。此外,不同地區、不同群體在社保改革中的經曆和感受,也是我想深入瞭解的。這本書的作者來自上海財經大學齣版社,這讓我對書中內容的理論深度和數據支撐充滿瞭信心。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前瞻性的分析,對未來社保改革的方嚮提齣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過去改革的總結。
評分老實說,我拿到這本書時,並沒有立刻被它的外在所吸引。它的包裝設計相對樸素,書名和齣版社的字樣也比較常規。然而,正是在這種“低調”的外錶下,我隱約感覺到一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這本書的書名——“RTDK 中國社保改革研究”,讓我聯想到它可能是一部相當厚重、研究深入的學術著作。我個人一直對社保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近些年來中國社保體係的每一次微調都牽動著我的關注。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從曆史的維度,梳理中國社保體係的建立和發展脈絡,然後聚焦於近年來一係列關鍵性的改革舉措,比如養老金的全國統籌、失業保險金的調整、醫療保險的支付方式改革等等。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分析這些改革背後的邏輯,探討其産生的實際效果,以及是否真正實現瞭改革初衷。另外,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涉及社保基金的財務可持續性問題,以及如何應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