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1)
1 研究緣起(1)
二 學術史迴顧(5)
三 研究路徑、史料與概念說明(11)
上篇
*1章 基督信仰的形成(21)
*1節 傢族信仰的傳承(21)
1 齣生地及時間略考(21)
二 傢族變遷(24)
三 受洗(26)
*二節 教會教育(28)
1 入讀濰縣樂道院(28)
二 進入登州文會館(31)
三 經曆神跡,選擇神科(34)
小結 偶遇、灌輸、神意——信仰建構的自然狀態(38)
&xbsp;
*二章 教會生活實踐(41)
*1節 追求自立,倡導閤1(41)
1 奮興布道,牧養教會(42)
二 愛教而自立(45)
三 宗派聯盟,精神閤1(48)
*二節 追求屬靈,*倡靈修(56)
1 創辦靈光報社(56)
二 參與成立“信行救guo十人團”(64)
小結 封閉、單1、靈修——信仰生活的實踐方式(71)
&xbsp;
第三章 神學教育實踐(73)
*1節 差會體製內的知識傳授(73)
1 進入金陵神學院(73)
二 主辦函授科並編寫教材(79)
三 反對新神學(86)
*二節 保守立場中的靈命培養(91)
1 進入華北神學院(92)
二 離kai華北神學院(101)
三 任金陵女子神學院院長(105)
第三節 民間處境下的靈修生活(114)
1 憑信心創立中guo基督徒靈修學院(115)
二 “以靈修功夫,代神學教育”(119)
三 抗戰時期及戰後靈修學院的變遷(126)
小結 釋經、神學、靈修——信仰者的宗教貢獻(135)
&xbsp;
第四章 巨變中的持守與調適(137)
*1節 被動適應與消*調適(138)
1 處理美guo津貼問題(138)
二 批判“*政治”觀點(143)
*二節 有限參與“三自”運動(146)
1 “三自”運動“源頭不濁”(146)
二 靈修學院“隨緣不變,不變隨緣”(152)
第三節 “信”的睏境(159)
1 “孤du”離世(159)
二 自睏與他用(162)
小結 調適、參與、睏境——信仰者的處境選擇(165)
下篇
第五章 靈命神學的建構(171)
*1節 教義神學在中guo的文化睏境(172)
1 非儒(173)
二 替道(175)
三 排佛(176)
*二節 靈命神學的形成(178)
1 靈命(179)
二 靈程(181)
三 靈交(183)
第三節 信仰忠誠:靈命神學處境化存在策略(186)
小結 閤道、非教、忠信——靈命神學處境化選擇(190)
&xbsp;
第六章 靈命神學的西學淵源(192)
*1節 加爾文改革宗精神的影響(193)
*二節 貴格會的“內在靈光”(198)
第三節 普利茅斯弟兄會時代論及內裏生命觀念(202)
小結 長老會、貴格會、弟兄會——靈命神學的西方淵源(208)
&xbsp;
第七章 以“信”廢“用”:靈命神學的價值(210)
*1節 廢政治之用(210)
1 以“基督”為中心(211)
二 qiax韆禧年末世觀(215)
*二節 廢經濟之用(218)
1 十字架的愛(219)
二 “化俗務為shexg工”(222)
第三節 廢文化之用(226)
1 “*世而入世,入世而*世”(227)
二 “靈性理性化,理性靈性化”(230)
三 “道成肉身,肉身成道”(232)
小結 無功、無己、無名——靈命神學的現實意義(235)
&xbsp;
結語 以“信”理解世界(238)
參考文獻(241)
後記(257)
顯示全部信息這本書的標題《以信廢用-賈玉銘生平及思想研究》著實吸引瞭我。我一直對近代中國哲學史,特彆是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試圖連接傳統與現代的學者們充滿好奇。賈玉銘這個名字,雖然在主流的哲學史敘述中可能不那麼耀眼,但“以信廢用”這個概念本身就極具張力,讓人不禁聯想在價值多元的當下,我們是否也麵臨著類似的選擇睏境——是堅守某種“信”,以至於在實踐中顯得“廢”,還是為瞭“用”,而不得不對“信”有所妥協?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賈玉銘的思想根源,分析他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個人際遇,以及他的學術探索如何迴應瞭當時的社會挑戰。尤其想瞭解,他所提齣的“信”究竟指嚮何處,這種“信”的堅守又在哪些方麵“廢”瞭“用”?這其中是否有值得我們反思的普適性智慧?我猜想,作者可能通過梳理賈玉銘的傳記資料,結閤其著作和相關文獻,試圖勾勒齣一個立體豐滿的學術形象,並藉此探討中國近代思想史中一個重要的理論麵嚮。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理解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傳承與變遷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對這個被略微忽視的學術人物及其思想産生濃厚的興趣。
評分作為一個對哲學史脈絡梳理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總是被那些試圖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找平衡的思想傢所吸引。《以信廢用-賈玉銘生平及思想研究》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很好奇,這位賈玉銘先生究竟是誰?他的“信”與“用”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一種深刻的矛盾與張力?我猜測,本書會從賈玉銘的生平入手,勾勒齣他在動蕩年代的學術軌跡,以及這些經曆如何塑造瞭他的思想。然後,重點會放在“以信廢用”這一核心概念的闡釋上。我希望作者能夠清晰地梳理齣賈玉銘所信奉的“信”究竟是什麼,是某種宗教信仰,還是某種道德原則,抑或是對某種哲學理論的堅持?而這種堅持,又在何種程度上,或者在哪些具體的方麵,導緻瞭“用”的缺失或低效?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看到,在追求某種純粹性或理想化的過程中,可能會付齣怎樣的代價。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研究,更是對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麵對時代巨變時,如何在理念與實踐之間艱難求索的一種思想記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深刻的哲學啓示,讓我們反思當下社會中,我們又在遵循怎樣的“信”,又因此“廢”瞭怎樣的“用”。
評分讀到《以信廢用-賈玉銘生平及思想研究》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掙紮與抉擇的畫麵。我猜想,這本書的主角賈玉銘,大概是一位在傳統與現代的十字路口,有著深刻思考的學者。這個“以信廢用”的命題,著實引人深思。它暗示著一種理想的堅持,卻可能帶來瞭現實的睏境。我期待作者能夠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揭示賈玉銘的思想內涵。首先,他所信奉的“信”究竟是何物?是儒傢經學中的某個核心價值?是某個新興的西方哲學流派?還是他個人融會貫通後形成的獨特信念?其次,這種“信”又是如何導緻“用”的“廢”?是因為其思想過於超前,不接地氣?還是因為其堅守的原則與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格格不入?或者,這是一種對“用”的內在反思,認為某些“用”可能違背瞭更根本的“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史料和細緻的分析,幫助我理解賈玉銘的思想形成過程,以及他在那個變革時代的生存智慧(或睏境)。這或許是一本能夠引發讀者對自身價值選擇和現實行為進行深刻反思的著作。
評分《以信廢用-賈玉銘生平及思想研究》這個書名,讓我感到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曆史厚重感。熟悉的是,中國近代史中充滿瞭各種思想的碰撞與融閤,知識分子們在探索國傢齣路的過程中,也常常麵臨著理念與現實的巨大鴻溝。“以信廢用”這個提法,立刻觸動瞭我對這種兩難境地的敏感。我猜測,作者在撰寫這本書時,一定做瞭大量的史料考證工作,試圖還原賈玉銘的真實麵貌。我非常好奇,賈玉銘所處的時代是怎樣的?他又是如何在這個時代中,形成瞭他獨特的“信”?我猜想,這種“信”可能是一種他對某種真理的執著,一種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或者是一種對某種文化根基的堅守。而“廢用”,又意味著什麼?是實踐上的無力,還是理論上的偏頗?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賈玉銘的“信”是如何在具體的人生際遇和學術探索中,體現齣“廢用”的特質,並由此引發我們對當下社會中,那些看似美好但難以實現的理念的思考。這或許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們得以審視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淹沒卻依然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思想火花。
評分當我在書店看到《以信廢用-賈玉銘生平及思想研究》這個書名時,我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住瞭。首先,“賈玉銘”這個名字,雖然不屬於那些傢喻戶曉的哲學大傢,但“以信廢用”這個命題卻充滿瞭一種深刻的哲學意味,讓我感到好奇。我猜測,這本書的作者一定對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有著深入的研究,並且能夠從史料中挖掘齣那些被忽略但卻具有重要價值的思想人物。我非常希望瞭解,賈玉銘所說的“信”,究竟是指什麼?是某種宗教的虔誠?是對某種哲學原則的堅守?還是對某種價值的純粹追求?而“廢用”,又意味著什麼?是他在實踐中遇到瞭阻礙,還是他的理論脫離瞭實際,無法發揮作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通過對賈玉銘生平的細緻梳理,結閤他對“以信廢用”這一命題的獨特解讀,為我打開一扇理解近代中國思想發展的新視角。或許,這本書能讓我們看到,在追求崇高理念的過程中,個體所經曆的掙紮與不易,以及這種掙紮所帶來的思想上的啓示。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深入的分析,讓我們從一個獨特的角度,重新審視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