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廢用-賈玉銘生平及思想研究

以信廢用-賈玉銘生平及思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德龍 著
圖書標籤:
  • 賈玉銘
  • 近代史
  • 思想史
  • 人物傳記
  • 清末民初
  • 學術研究
  • 史學
  • 傳記
  • 近代思想
  • 曆史人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嚮美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20309684
商品編碼:29596868765
包裝:平裝-膠訂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1-01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本書對賈玉銘的生平和思想的形成進行瞭分析和探討。中西文化交流是1個相互理解的過程,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賈玉銘對異質文化的詮釋既傳承瞭世界軸心文明的原初思想,又充滿瞭中guo本土化元素。賈玉銘理解西方文化的方式有藉鑒意義,其所創經學詮釋模式也有現實意義,他以單純“信”的狀態廢棄瞭“用”的欲望,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麵糾正瞭庸俗實用主義傾嚮,在*今也有消解*思想衝ji社會秩序的作用。賈玉銘的思想以大眾化、生活化、本土化的特點,以“信”廢“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塑造瞭“中guo人理解世界”的文明對話模式。

目錄
 緒論(1)   1 研究緣起(1)   二 學術史迴顧(5)   三 研究路徑、史料與概念說明(11) 上篇   *1章 基督信仰的形成(21)   *1節 傢族信仰的傳承(21)   1 齣生地及時間略考(21)   二 傢族變遷(24)   三 受洗(26)   *二節 教會教育(28)   1 入讀濰縣樂道院(28)   二 進入登州文會館(31)   三 經曆神跡,選擇神科(34)

 緒論(1)

  1 研究緣起(1)

  二 學術史迴顧(5)

  三 研究路徑、史料與概念說明(11)

上篇

  *1章 基督信仰的形成(21)

  *1節 傢族信仰的傳承(21)

  1 齣生地及時間略考(21)

  二 傢族變遷(24)

  三 受洗(26)

  *二節 教會教育(28)

  1 入讀濰縣樂道院(28)

  二 進入登州文會館(31)

  三 經曆神跡,選擇神科(34)

  小結 偶遇、灌輸、神意——信仰建構的自然狀態(38)

&xbsp;

  *二章 教會生活實踐(41)

  *1節 追求自立,倡導閤1(41)

  1 奮興布道,牧養教會(42)

  二 愛教而自立(45)

  三 宗派聯盟,精神閤1(48)

  *二節 追求屬靈,*倡靈修(56)

  1 創辦靈光報社(56)

  二 參與成立“信行救guo十人團”(64)

  小結 封閉、單1、靈修——信仰生活的實踐方式(71)

&xbsp;

  第三章 神學教育實踐(73)

  *1節 差會體製內的知識傳授(73)

  1 進入金陵神學院(73)

  二 主辦函授科並編寫教材(79)

  三 反對新神學(86)

  *二節 保守立場中的靈命培養(91)

  1 進入華北神學院(92)

  二 離kai華北神學院(101)

  三 任金陵女子神學院院長(105)

  第三節 民間處境下的靈修生活(114)

  1 憑信心創立中guo基督徒靈修學院(115)

  二 “以靈修功夫,代神學教育”(119)

  三 抗戰時期及戰後靈修學院的變遷(126)

  小結 釋經、神學、靈修——信仰者的宗教貢獻(135)

&xbsp;

  第四章 巨變中的持守與調適(137)

  *1節 被動適應與消*調適(138)

  1 處理美guo津貼問題(138)

  二 批判“*政治”觀點(143)

  *二節 有限參與“三自”運動(146)

  1 “三自”運動“源頭不濁”(146)

  二 靈修學院“隨緣不變,不變隨緣”(152)

  第三節 “信”的睏境(159)

  1 “孤du”離世(159)

  二 自睏與他用(162)

  小結 調適、參與、睏境——信仰者的處境選擇(165)

下篇

  第五章 靈命神學的建構(171)

  *1節 教義神學在中guo的文化睏境(172)

  1 非儒(173)

  二 替道(175)

  三 排佛(176)

  *二節 靈命神學的形成(178)

  1 靈命(179)

  二 靈程(181)

  三 靈交(183)

  第三節 信仰忠誠:靈命神學處境化存在策略(186)

  小結 閤道、非教、忠信——靈命神學處境化選擇(190)

&xbsp;

  第六章 靈命神學的西學淵源(192)

  *1節 加爾文改革宗精神的影響(193)

  *二節 貴格會的“內在靈光”(198)

  第三節 普利茅斯弟兄會時代論及內裏生命觀念(202)

  小結 長老會、貴格會、弟兄會——靈命神學的西方淵源(208)

&xbsp;

  第七章 以“信”廢“用”:靈命神學的價值(210)

  *1節 廢政治之用(210)

  1 以“基督”為中心(211)

  二 qiax韆禧年末世觀(215)

  *二節 廢經濟之用(218)

  1 十字架的愛(219)

  二 “化俗務為shexg工”(222)

  第三節 廢文化之用(226)

  1 “*世而入世,入世而*世”(227)

  二 “靈性理性化,理性靈性化”(230)

  三 “道成肉身,肉身成道”(232)

  小結 無功、無己、無名——靈命神學的現實意義(235)

&xbsp;

  結語 以“信”理解世界(238)

  參考文獻(241)

  後記(257)

顯示全部信息

穿越時空的迴響:個體生命與時代洪流的交織 在這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無數個體如星辰般閃耀,他們的生命軌跡與所處時代的巨變緊密相連,共同譜寫著波瀾壯闊的篇章。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名垂青史的偉人,也非詳述某一次驚天動地的革命,而是試圖在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下,探尋那些在時代變革中默默前行,用個體的方式迴應社會變遷的生命故事。它關注的是那些可能未被主流史書濃墨重彩地記載,卻在曆史的細微之處留下瞭獨特印記的人物。 我們試圖追溯的,是一群在特殊曆史時期,或是經曆瞭劇烈社會轉型,或是身處思想激蕩前沿的人物。他們的生活,或許充滿瞭時代的烙印,從日常的點滴到重要的抉擇,無不摺射齣時代的精神麵貌。他們可能是在舊的秩序崩塌時,艱難探索新可能性的知識分子;他們可能是在社會變遷的洪流中,努力守護傳統價值的精神傳承者;他們也可能是在時代洪流的縫隙中,以個人的方式尋求安身立命之所的平凡個體。 本書的研究方法,並非簡單地羅列人物的生平事跡,而是力求深入挖掘他們之所以成為“那個時代的人”的深層原因。我們將從曆史的大背景齣發,勾勒齣他們所處的時代圖景:經濟的轉型、政治的變動、思想的解放與束縛、文化的衝擊與融閤……這些宏觀的社會力量,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個體命運的?他們的選擇,又在多大程度上迴應著時代的呼喚或挑戰?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聚焦於這些個體獨特的“思想”與“行動”。“思想”並非抽象的理論體係,而是貫穿於他們生活、工作、人際交往中的價值取嚮、價值判斷和價值追求。它們可能體現在他們對待教育的態度上,對待職業的選擇上,對待傢庭的責任上,對待社會不公的看法上,乃至對待個人理想的堅持上。這些思想,無論多麼微小,都如同火花,在點亮個體生命的同時,也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提供瞭鮮活的視角。 而“行動”,則是思想的外化,是思想轉化為實踐的橋梁。我們關注的行動,並非宏大的政治運動,而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在個人領域內,體現個體價值觀和選擇的行動。例如,一位教育者如何在新舊教育體製夾縫中,探索適閤自己的教學方式;一位手藝人如何在高科技衝擊下,堅守傳統技藝並尋求創新;一位普通人在社會動蕩中,如何盡力維護傢庭的安寜與尊嚴。這些行動,雖然個體化,卻能摺射齣更普遍的時代精神,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能動性。 本書的研究並非要建構一套普適性的理論模型,而是希望通過對一個個具體生命個體的細緻考察,展現曆史的復雜性與豐富性。我們認識到,曆史並非鐵闆一塊,每一個時代都有其內在的張力與矛盾。而個體,恰恰是這些張力與矛盾最直接的承載者和迴應者。通過理解他們的生活,我們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到,曆史的進程是如何由無數個體的選擇與行動匯聚而成。 因此,本書將嘗試解答一係列引人深思的問題:在時代劇變的浪潮中,個體如何保持自我?在價值觀的衝突與碰撞中,個體如何確立自己的立足點?在有限的資源和機遇麵前,個體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這些問題,不僅是曆史研究的課題,更是當下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可能麵臨的生存命題。 我們將力求采用嚴謹的學術態度,通過搜集曆史文獻、口述史料、私人信件、日記筆記等多種史料,對所研究的個體進行立體化的呈現。我們關注的,是那些被曆史的巨輪碾過,卻在塵埃落定之後,依然能夠被我們細心發掘齣的生命故事。這些故事,或許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跡,沒有驚心動魄的戲劇衝突,但它們同樣充滿力量,能夠觸動人心,引發我們對曆史、對生命、對時代的深刻反思。 本書的目標,是為讀者提供一個更為多元、更為貼近真實的視角來理解曆史。它希望通過展現個體的生命韌性與思想光輝,喚起我們對曆史的敬畏之心,對生命的熱愛之情,以及對當下社會的深刻洞察。我們相信,每一個生命的故事,都蘊含著時代的密碼,都值得被認真傾聽和深入研究。通過這樣的研究,我們不僅是在迴顧過去,更是在為理解現在和塑造未來,汲取智慧與力量。 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去感受那些在曆史深處迴響的生命之歌。它不是一個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是一係列鮮活的人物畫像,它們共同繪製齣一幅幅生動而深刻的時代畫捲,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肌理中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所展現齣的不屈與智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以信廢用-賈玉銘生平及思想研究》著實吸引瞭我。我一直對近代中國哲學史,特彆是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試圖連接傳統與現代的學者們充滿好奇。賈玉銘這個名字,雖然在主流的哲學史敘述中可能不那麼耀眼,但“以信廢用”這個概念本身就極具張力,讓人不禁聯想在價值多元的當下,我們是否也麵臨著類似的選擇睏境——是堅守某種“信”,以至於在實踐中顯得“廢”,還是為瞭“用”,而不得不對“信”有所妥協?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賈玉銘的思想根源,分析他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個人際遇,以及他的學術探索如何迴應瞭當時的社會挑戰。尤其想瞭解,他所提齣的“信”究竟指嚮何處,這種“信”的堅守又在哪些方麵“廢”瞭“用”?這其中是否有值得我們反思的普適性智慧?我猜想,作者可能通過梳理賈玉銘的傳記資料,結閤其著作和相關文獻,試圖勾勒齣一個立體豐滿的學術形象,並藉此探討中國近代思想史中一個重要的理論麵嚮。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理解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傳承與變遷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對這個被略微忽視的學術人物及其思想産生濃厚的興趣。

評分

作為一個對哲學史脈絡梳理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總是被那些試圖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找平衡的思想傢所吸引。《以信廢用-賈玉銘生平及思想研究》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很好奇,這位賈玉銘先生究竟是誰?他的“信”與“用”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一種深刻的矛盾與張力?我猜測,本書會從賈玉銘的生平入手,勾勒齣他在動蕩年代的學術軌跡,以及這些經曆如何塑造瞭他的思想。然後,重點會放在“以信廢用”這一核心概念的闡釋上。我希望作者能夠清晰地梳理齣賈玉銘所信奉的“信”究竟是什麼,是某種宗教信仰,還是某種道德原則,抑或是對某種哲學理論的堅持?而這種堅持,又在何種程度上,或者在哪些具體的方麵,導緻瞭“用”的缺失或低效?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看到,在追求某種純粹性或理想化的過程中,可能會付齣怎樣的代價。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研究,更是對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麵對時代巨變時,如何在理念與實踐之間艱難求索的一種思想記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深刻的哲學啓示,讓我們反思當下社會中,我們又在遵循怎樣的“信”,又因此“廢”瞭怎樣的“用”。

評分

讀到《以信廢用-賈玉銘生平及思想研究》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掙紮與抉擇的畫麵。我猜想,這本書的主角賈玉銘,大概是一位在傳統與現代的十字路口,有著深刻思考的學者。這個“以信廢用”的命題,著實引人深思。它暗示著一種理想的堅持,卻可能帶來瞭現實的睏境。我期待作者能夠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揭示賈玉銘的思想內涵。首先,他所信奉的“信”究竟是何物?是儒傢經學中的某個核心價值?是某個新興的西方哲學流派?還是他個人融會貫通後形成的獨特信念?其次,這種“信”又是如何導緻“用”的“廢”?是因為其思想過於超前,不接地氣?還是因為其堅守的原則與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格格不入?或者,這是一種對“用”的內在反思,認為某些“用”可能違背瞭更根本的“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史料和細緻的分析,幫助我理解賈玉銘的思想形成過程,以及他在那個變革時代的生存智慧(或睏境)。這或許是一本能夠引發讀者對自身價值選擇和現實行為進行深刻反思的著作。

評分

《以信廢用-賈玉銘生平及思想研究》這個書名,讓我感到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曆史厚重感。熟悉的是,中國近代史中充滿瞭各種思想的碰撞與融閤,知識分子們在探索國傢齣路的過程中,也常常麵臨著理念與現實的巨大鴻溝。“以信廢用”這個提法,立刻觸動瞭我對這種兩難境地的敏感。我猜測,作者在撰寫這本書時,一定做瞭大量的史料考證工作,試圖還原賈玉銘的真實麵貌。我非常好奇,賈玉銘所處的時代是怎樣的?他又是如何在這個時代中,形成瞭他獨特的“信”?我猜想,這種“信”可能是一種他對某種真理的執著,一種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或者是一種對某種文化根基的堅守。而“廢用”,又意味著什麼?是實踐上的無力,還是理論上的偏頗?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賈玉銘的“信”是如何在具體的人生際遇和學術探索中,體現齣“廢用”的特質,並由此引發我們對當下社會中,那些看似美好但難以實現的理念的思考。這或許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們得以審視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淹沒卻依然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思想火花。

評分

當我在書店看到《以信廢用-賈玉銘生平及思想研究》這個書名時,我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住瞭。首先,“賈玉銘”這個名字,雖然不屬於那些傢喻戶曉的哲學大傢,但“以信廢用”這個命題卻充滿瞭一種深刻的哲學意味,讓我感到好奇。我猜測,這本書的作者一定對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有著深入的研究,並且能夠從史料中挖掘齣那些被忽略但卻具有重要價值的思想人物。我非常希望瞭解,賈玉銘所說的“信”,究竟是指什麼?是某種宗教的虔誠?是對某種哲學原則的堅守?還是對某種價值的純粹追求?而“廢用”,又意味著什麼?是他在實踐中遇到瞭阻礙,還是他的理論脫離瞭實際,無法發揮作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通過對賈玉銘生平的細緻梳理,結閤他對“以信廢用”這一命題的獨特解讀,為我打開一扇理解近代中國思想發展的新視角。或許,這本書能讓我們看到,在追求崇高理念的過程中,個體所經曆的掙紮與不易,以及這種掙紮所帶來的思想上的啓示。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深入的分析,讓我們從一個獨特的角度,重新審視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