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1)
1 研究緣起(1)
二 學術史迴顧(5)
三 研究路徑、史料與概念說明(11)
上篇
*1章 基督信仰的形成(21)
*1節 傢族信仰的傳承(21)
1 齣生地及時間略考(21)
二 傢族變遷(24)
三 受洗(26)
*二節 教會教育(28)
1 入讀濰縣樂道院(28)
二 進入登州文會館(31)
三 經曆神跡,選擇神科(34)
小結 偶遇、灌輸、神意——信仰建構的自然狀態(38)
&xbsp;
*二章 教會生活實踐(41)
*1節 追求自立,倡導閤1(41)
1 奮興布道,牧養教會(42)
二 愛教而自立(45)
三 宗派聯盟,精神閤1(48)
*二節 追求屬靈,*倡靈修(56)
1 創辦靈光報社(56)
二 參與成立“信行救guo十人團”(64)
小結 封閉、單1、靈修——信仰生活的實踐方式(71)
&xbsp;
第三章 神學教育實踐(73)
*1節 差會體製內的知識傳授(73)
1 進入金陵神學院(73)
二 主辦函授科並編寫教材(79)
三 反對新神學(86)
*二節 保守立場中的靈命培養(91)
1 進入華北神學院(92)
二 離kai華北神學院(101)
三 任金陵女子神學院院長(105)
第三節 民間處境下的靈修生活(114)
1 憑信心創立中guo基督徒靈修學院(115)
二 “以靈修功夫,代神學教育”(119)
三 抗戰時期及戰後靈修學院的變遷(126)
小結 釋經、神學、靈修——信仰者的宗教貢獻(135)
&xbsp;
第四章 巨變中的持守與調適(137)
*1節 被動適應與消*調適(138)
1 處理美guo津貼問題(138)
二 批判“*政治”觀點(143)
*二節 有限參與“三自”運動(146)
1 “三自”運動“源頭不濁”(146)
二 靈修學院“隨緣不變,不變隨緣”(152)
第三節 “信”的睏境(159)
1 “孤du”離世(159)
二 自睏與他用(162)
小結 調適、參與、睏境——信仰者的處境選擇(165)
下篇
第五章 靈命神學的建構(171)
*1節 教義神學在中guo的文化睏境(172)
1 非儒(173)
二 替道(175)
三 排佛(176)
*二節 靈命神學的形成(178)
1 靈命(179)
二 靈程(181)
三 靈交(183)
第三節 信仰忠誠:靈命神學處境化存在策略(186)
小結 閤道、非教、忠信——靈命神學處境化選擇(190)
&xbsp;
第六章 靈命神學的西學淵源(192)
*1節 加爾文改革宗精神的影響(193)
*二節 貴格會的“內在靈光”(198)
第三節 普利茅斯弟兄會時代論及內裏生命觀念(202)
小結 長老會、貴格會、弟兄會——靈命神學的西方淵源(208)
&xbsp;
第七章 以“信”廢“用”:靈命神學的價值(210)
*1節 廢政治之用(210)
1 以“基督”為中心(211)
二 qiax韆禧年末世觀(215)
*二節 廢經濟之用(218)
1 十字架的愛(219)
二 “化俗務為shexg工”(222)
第三節 廢文化之用(226)
1 “*世而入世,入世而*世”(227)
二 “靈性理性化,理性靈性化”(230)
三 “道成肉身,肉身成道”(232)
小結 無功、無己、無名——靈命神學的現實意義(235)
&xbsp;
結語 以“信”理解世界(238)
參考文獻(241)
後記(257)
顯示全部信息我對這本書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其標題所揭示的對一個長期存在的哲學睏境的關注。古往今來,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為人處世,如何平衡原則與現實,如何權衡道德理念與實際效用,始終是一個難題。“以信廢用”,這個錶述看似尖銳,但背後卻蘊含著對人性、社會結構乃至道德體係的深刻反思。我很好奇,作者在研究賈玉銘的生平與思想時,是如何具體展開論述的。是圍繞著賈玉銘的某個具體事件,來分析他“信”的堅守與“用”的失落?還是通過他提齣的某個重要理論,來解讀他對於“信”與“用”之間復雜關係的認知?尤其讓我感興趣的是,作者是否能將賈玉銘的思想置於更廣闊的中國思想史背景下進行比較分析,例如,他與其他思想傢的觀點有何異同,他的思想是對前人理論的繼承、發展還是革新?更進一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是能夠引發讀者對當代社會中類似睏境的思考,例如,在商業誠信、政治決策、教育理念等領域,“以信廢用”的警示是否仍然具有生命力?
評分“以信廢用”,僅僅是這個標題就足以讓我眼前一亮,它直接點齣瞭一個極具探討價值的哲學命題。這並非一個簡單的道德說教,而是可能觸及到決策、價值判斷乃至於曆史進程的深層邏輯。將此與“賈玉銘生平及思想研究”結閤,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從一個具體人物的生平經曆中,提煉齣如此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學術主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細緻地描繪賈玉銘的人生軌跡,包括他的學術淵源、思想演變、以及他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角色和影響。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將如何闡釋賈玉銘思想中關於“信”的內涵,以及他對“用”的界定。例如,在賈玉銘的哲學體係中,“信”是否僅僅指誠信,還是包含瞭更廣泛的原則性或信念?而他所追求的“用”,又是指實際的社會效益,還是某種更內在的精神價值?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讓我認識賈玉銘這位思想傢,更能讓我通過他的視角,反思我們在追求進步與效率的現代社會中,是否也麵臨著類似的“以信廢用”的睏境,以及我們該如何智慧地應對。
評分聽到“以信廢用”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與此相關的哲學和倫理學概念。這不僅僅是一個曆史學研究的切入點,更是一個觸及人性核心的議題。我想,作者在研究賈玉銘生平及思想時,必然會深入挖掘其思想體係中關於“信”的定義和“用”的衡量標準。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具體地勾勒齣賈玉銘的學術軌跡,他早年的學習經曆,他受到哪些學派的影響,以及他是如何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更關鍵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探討賈玉銘在麵對現實睏境時,是如何處理“信”與“用”之間的矛盾的?例如,在政治鬥爭中,為瞭堅守某些原則,他是否可能放棄瞭某些實際的政治利益?或者,在追求某個目標的過程中,他對“信”的理解是否會發生微妙的變化?我對作者能否通過紮實的史料考證,呈現齣一個立體、豐滿的賈玉銘形象,並且清晰地梳理齣他思想的邏輯脈絡,感到十分好奇。這本書,在我看來,很可能是一次關於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博弈的深刻審視。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像一個精巧的哲學命題,極具吸引力。“以信廢用”這四個字,就足以引發我深入的思考。它似乎在暗示著一種不容忽視的哲學睏境,即在堅守某種信念或原則(信)的時候,可能會付齣犧牲實際效果或效率(用)的代價。將這個命題與“賈玉銘生平及思想研究”聯係起來,我立刻對這位曆史人物及其思想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想象著,作者一定會在書中詳細介紹賈玉銘的生平經曆,他的成長背景、學術道路、社會活動,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環境。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剖析賈玉銘的思想內核,特彆是他對於“信”與“用”之間關係的獨到見解。他是如何定義“信”的?他的“用”又是以何為標準?他是否提齣過某種理論來調和兩者之間的矛盾,抑或是一種明確的價值取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理解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紮的窗口,並從中獲得啓發。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以信廢用”,這個說法在很多語境下都可能讓人産生誤解,但與“賈玉銘生平及思想研究”結閤在一起,立刻指嚮瞭一個更深邃的學術探討。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思想史,特彆是儒傢學派內部的流變與爭論非常感興趣,而賈玉銘這個名字,雖然不像孔孟那樣耳熟能詳,但其研究的切入點——“以信廢用”,無疑觸及到瞭一個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哲學問題。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強調誠信的重要性,但在追求效率和實際效果的時候,是否會不可避免地犧牲某些“有用”的東西?這本書似乎就是要深入剖析這種張力,從一位曆史人物的生平經曆中,尋找思想的源頭和演變。我對作者是如何梳理賈玉銘的思想脈絡,又是如何通過他的生平來印證或闡釋“以信廢用”這個核心概念感到非常期待。我猜想,作者可能要探討在特定的曆史時期,賈玉銘是如何看待“信”與“用”之間的關係的,他是否提齣瞭某種融閤或者取捨的理論?而他在現實生活中的經曆,又會如何影響他的思想,又或者他的思想又如何指導瞭他的行為?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瞭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