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废用-贾玉铭生平及思想研究

以信废用-贾玉铭生平及思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德龙 著
图书标签:
  • 贾玉铭
  • 近代史
  • 思想史
  • 人物传记
  • 清末民初
  • 学术研究
  • 史学
  • 传记
  • 近代思想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敏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9684
商品编码:29596876787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对贾玉铭的生平和思想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中西文化交流是1个相互理解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贾玉铭对异质文化的诠释既传承了世界轴心文明的原初思想,又充满了中guo本土化元素。贾玉铭理解西方文化的方式有借鉴意义,其所创经学诠释模式也有现实意义,他以单纯“信”的状态废弃了“用”的欲望,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纠正了庸俗实用主义倾向,在*今也有消解*思想冲ji社会秩序的作用。贾玉铭的思想以大众化、生活化、本土化的特点,以“信”废“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塑造了“中guo人理解世界”的文明对话模式。

目录
 绪论(1)   1 研究缘起(1)   二 学术史回顾(5)   三 研究路径、史料与概念说明(11) 上篇   *1章 基督信仰的形成(21)   *1节 家族信仰的传承(21)   1 出生地及时间略考(21)   二 家族变迁(24)   三 受洗(26)   *二节 教会教育(28)   1 入读潍县乐道院(28)   二 进入登州文会馆(31)   三 经历神迹,选择神科(34)

 绪论(1)

  1 研究缘起(1)

  二 学术史回顾(5)

  三 研究路径、史料与概念说明(11)

上篇

  *1章 基督信仰的形成(21)

  *1节 家族信仰的传承(21)

  1 出生地及时间略考(21)

  二 家族变迁(24)

  三 受洗(26)

  *二节 教会教育(28)

  1 入读潍县乐道院(28)

  二 进入登州文会馆(31)

  三 经历神迹,选择神科(34)

  小结 偶遇、灌输、神意——信仰建构的自然状态(38)

&xbsp;

  *二章 教会生活实践(41)

  *1节 追求自立,倡导合1(41)

  1 奋兴布道,牧养教会(42)

  二 爱教而自立(45)

  三 宗派联盟,精神合1(48)

  *二节 追求属灵,*倡灵修(56)

  1 创办灵光报社(56)

  二 参与成立“信行救guo十人团”(64)

  小结 封闭、单1、灵修——信仰生活的实践方式(71)

&xbsp;

  第三章 神学教育实践(73)

  *1节 差会体制内的知识传授(73)

  1 进入金陵神学院(73)

  二 主办函授科并编写教材(79)

  三 反对新神学(86)

  *二节 保守立场中的灵命培养(91)

  1 进入华北神学院(92)

  二 离kai华北神学院(101)

  三 任金陵女子神学院院长(105)

  第三节 民间处境下的灵修生活(114)

  1 凭信心创立中guo基督徒灵修学院(115)

  二 “以灵修功夫,代神学教育”(119)

  三 抗战时期及战后灵修学院的变迁(126)

  小结 释经、神学、灵修——信仰者的宗教贡献(135)

&xbsp;

  第四章 巨变中的持守与调适(137)

  *1节 被动适应与消*调适(138)

  1 处理美guo津贴问题(138)

  二 批判“*政治”观点(143)

  *二节 有限参与“三自”运动(146)

  1 “三自”运动“源头不浊”(146)

  二 灵修学院“随缘不变,不变随缘”(152)

  第三节 “信”的困境(159)

  1 “孤du”离世(159)

  二 自困与他用(162)

  小结 调适、参与、困境——信仰者的处境选择(165)

下篇

  第五章 灵命神学的建构(171)

  *1节 教义神学在中guo的文化困境(172)

  1 非儒(173)

  二 替道(175)

  三 排佛(176)

  *二节 灵命神学的形成(178)

  1 灵命(179)

  二 灵程(181)

  三 灵交(183)

  第三节 信仰忠诚:灵命神学处境化存在策略(186)

  小结 合道、非教、忠信——灵命神学处境化选择(190)

&xbsp;

  第六章 灵命神学的西学渊源(192)

  *1节 加尔文改革宗精神的影响(193)

  *二节 贵格会的“内在灵光”(198)

  第三节 普利茅斯弟兄会时代论及内里生命观念(202)

  小结 长老会、贵格会、弟兄会——灵命神学的西方渊源(208)

&xbsp;

  第七章 以“信”废“用”:灵命神学的价值(210)

  *1节 废政治之用(210)

  1 以“基督”为中心(211)

  二 qiax千禧年末世观(215)

  *二节 废经济之用(218)

  1 十字架的爱(219)

  二 “化俗务为shexg工”(222)

  第三节 废文化之用(226)

  1 “*世而入世,入世而*世”(227)

  二 “灵性理性化,理性灵性化”(230)

  三 “道成肉身,肉身成道”(232)

  小结 无功、无己、无名——灵命神学的现实意义(235)

&xbsp;

  结语 以“信”理解世界(238)

  参考文献(241)

  后记(257)

显示全部信息

《道济天下:贾玉铭与近世中国的精神转型》 序言 在中国近代史上,思想的激荡与变革如同翻涌的潮水,深刻地塑造着民族的未来。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中,总有一些杰出的人物,他们以其独特的思想光芒,引领着时代的走向,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贾玉铭,这位在中国近代哲学、教育、社会改革等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便是其中一位值得深入探究的代表。他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内涵,不仅折射出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特点,更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创新,以及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深邃思考。 本书《道济天下:贾玉铭与近世中国的精神转型》,旨在深入挖掘贾玉铭先生的生平事迹,梳理其思想体系,并着重探讨其思想对于近世中国精神转型的意义与影响。我们并非仅仅将贾玉铭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简单的陈列,而是试图通过对其思想的细致剖析,揭示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其思想的现代价值。 第一章 贾玉铭的时代背景与早期经历 任何伟大的思想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土壤。本章将首先勾勒出贾玉铭所生活的清末民初的社会图景。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变革的时代:古老的帝国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摇摇欲坠,传统价值体系受到严峻挑战,新的思潮如潮水般涌入,社会各界都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贾玉铭的童年与青年时代是如何度过的?他的家庭环境、早期教育,以及个人性格的形成,又如何为他日后的思想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将追溯贾玉铭的家族渊源,了解其成长环境的文化氛围。他是否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早期教育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是否接触到了新兴的西学?这些早期的经历,无疑对其日后的思想取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会通过搜集珍贵的史料,如家族谱牒、回忆录、当时的报刊记载等,力图呈现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年轻贾玉铭,为理解其日后的思想建树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哲学思想的溯源与演进 贾玉铭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哲学思想更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本章将着力梳理其哲学思想的渊源,并考察其思想的演进过程。他深受哪些中国传统哲学流派的影响?例如,儒家、道家、佛家等,在贾玉铭的思想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他又如何看待这些传统思想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贾玉铭如何吸收和回应外来的哲学思潮?在那个西学东渐的时代,西方哲学,如康德、黑格尔、功利主义等,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贾玉铭是如何与这些新的思想进行对话的?他是在全盘接受,还是在批判吸收?他是否提出了融合中西哲学的独特见解? 我们将细致分析贾玉铭在哲学上的主要观点,例如他对“道”、“体用”、“仁”、“知行”等传统概念的重新诠释,以及他对近代哲学前沿问题的思考。我们会关注其在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等方面的独特贡献,力图展现其哲学思想的系统性与创造性。通过深入解读其代表性哲学著作,如《xxxx》(假设性书名),展现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第三章 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实践 贾玉铭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如何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他如何看待近代教育的使命?在那个传统私塾教育面临转型,新式学堂开始兴起的时代,贾玉铭的教育理念具有怎样的超前性? 本章将重点探讨贾玉铭在教育上的主张,例如他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他如何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健全人格,而非仅仅传授知识。他是否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他是否创办或参与创办了具有影响力的学堂?他的教育思想又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们会考察贾玉铭与当时其他教育家之间的思想交流与辩论,分析其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所遇到的挑战与取得的成就。通过研究他撰写的教育论著、校史资料以及学生的回忆,勾勒出贾玉铭作为一位教育家的形象,并评估其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社会改革的关切与建言 近代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动荡与变革,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贾玉铭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必然对这些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关切。本章将深入探讨贾玉铭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诊断,以及他提出的改革方案。 他关注哪些具体的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妇女地位、民族危机等等。他是如何从他的哲学思想出发,来分析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的?他是否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例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我们将考察贾玉铭在社会改革方面的具体行动,他是否参与了相关的社会团体或运动?他如何与当时的改革者们进行思想交流,甚至可能产生分歧?通过分析他撰写的关于社会问题的文章、报告,以及他在公众场合的演讲,呈现其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社会进步的热切期盼。 第五章 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任何思想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传播的广度和影响的深度。贾玉铭的思想是如何传播的?他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向社会大众传播他的理念?例如,著作、讲学、报刊、教育等。 他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否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辩论?他的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革者产生了怎样的启发?本书将着力考察贾玉铭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分析其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我们还会探讨贾玉铭思想在不同群体中的接受程度,例如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社会各界人士等。他的思想是否被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阐释?我们也将尝试追溯贾玉铭的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其思想精华是否仍然能够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启示。 结论 贾玉铭先生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实践,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道济天下:贾玉铭与近世中国的精神转型》正是希望通过对贾玉铭生平及思想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展现这位杰出人物在中国近代精神转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对一位伟大思想家精神世界的探索,是对一个时代精神变迁的梳理。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贾玉铭,理解他的思想,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在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重温贾玉铭的思想,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 致谢 本书的完成,离不开各位学者、研究机构以及相关资料提供者的支持与帮助。在此,我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此处将列出本书引用的主要文献,以体现学术严谨性。) 附录 (可能包含贾玉铭年谱、代表性著作篇目等,以供读者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以信废用”,仅仅是这个标题就足以让我眼前一亮,它直接点出了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哲学命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可能触及到决策、价值判断乃至于历史进程的深层逻辑。将此与“贾玉铭生平及思想研究”结合,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从一个具体人物的生平经历中,提炼出如此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主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贾玉铭的人生轨迹,包括他的学术渊源、思想演变、以及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角色和影响。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将如何阐释贾玉铭思想中关于“信”的内涵,以及他对“用”的界定。例如,在贾玉铭的哲学体系中,“信”是否仅仅指诚信,还是包含了更广泛的原则性或信念?而他所追求的“用”,又是指实际的社会效益,还是某种更内在的精神价值?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认识贾玉铭这位思想家,更能让我通过他的视角,反思我们在追求进步与效率的现代社会中,是否也面临着类似的“以信废用”的困境,以及我们该如何智慧地应对。

评分

听到“以信废用”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与此相关的哲学和伦理学概念。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学研究的切入点,更是一个触及人性核心的议题。我想,作者在研究贾玉铭生平及思想时,必然会深入挖掘其思想体系中关于“信”的定义和“用”的衡量标准。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具体地勾勒出贾玉铭的学术轨迹,他早年的学习经历,他受到哪些学派的影响,以及他是如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更关键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贾玉铭在面对现实困境时,是如何处理“信”与“用”之间的矛盾的?例如,在政治斗争中,为了坚守某些原则,他是否可能放弃了某些实际的政治利益?或者,在追求某个目标的过程中,他对“信”的理解是否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我对作者能否通过扎实的史料考证,呈现出一个立体、丰满的贾玉铭形象,并且清晰地梳理出他思想的逻辑脉络,感到十分好奇。这本书,在我看来,很可能是一次关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博弈的深刻审视。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以信废用”,这个说法在很多语境下都可能让人产生误解,但与“贾玉铭生平及思想研究”结合在一起,立刻指向了一个更深邃的学术探讨。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特别是儒家学派内部的流变与争论非常感兴趣,而贾玉铭这个名字,虽然不像孔孟那样耳熟能详,但其研究的切入点——“以信废用”,无疑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哲学问题。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但在追求效率和实际效果的时候,是否会不可避免地牺牲某些“有用”的东西?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深入剖析这种张力,从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中,寻找思想的源头和演变。我对作者是如何梳理贾玉铭的思想脉络,又是如何通过他的生平来印证或阐释“以信废用”这个核心概念感到非常期待。我猜想,作者可能要探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贾玉铭是如何看待“信”与“用”之间的关系的,他是否提出了某种融合或者取舍的理论?而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又会如何影响他的思想,又或者他的思想又如何指导了他的行为?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标题所揭示的对一个长期存在的哲学困境的关注。古往今来,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为人处世,如何平衡原则与现实,如何权衡道德理念与实际效用,始终是一个难题。“以信废用”,这个表述看似尖锐,但背后却蕴含着对人性、社会结构乃至道德体系的深刻反思。我很好奇,作者在研究贾玉铭的生平与思想时,是如何具体展开论述的。是围绕着贾玉铭的某个具体事件,来分析他“信”的坚守与“用”的失落?还是通过他提出的某个重要理论,来解读他对于“信”与“用”之间复杂关系的认知?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否能将贾玉铭的思想置于更广阔的中国思想史背景下进行比较分析,例如,他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他的思想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发展还是革新?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能够引发读者对当代社会中类似困境的思考,例如,在商业诚信、政治决策、教育理念等领域,“以信废用”的警示是否仍然具有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像一个精巧的哲学命题,极具吸引力。“以信废用”这四个字,就足以引发我深入的思考。它似乎在暗示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哲学困境,即在坚守某种信念或原则(信)的时候,可能会付出牺牲实际效果或效率(用)的代价。将这个命题与“贾玉铭生平及思想研究”联系起来,我立刻对这位历史人物及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象着,作者一定会在书中详细介绍贾玉铭的生平经历,他的成长背景、学术道路、社会活动,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贾玉铭的思想内核,特别是他对于“信”与“用”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他是如何定义“信”的?他的“用”又是以何为标准?他是否提出过某种理论来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抑或是一种明确的价值取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窗口,并从中获得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