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盘活 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
定价:52.00元
作者:王千马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4345612
字数:
页码:32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雷履泰、盛宣怀、胡雪岩到马化腾、马云,从日升昌、宁波帮、到招商银行、平安集团、、……中国民间金融不仅让人民使用资金便利和快捷,刺激了商品经济以及市场在中国的发展。如果想读懂中国经济的变革,就必须要了解中国民间金融的生长。
《盘活 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着眼于中国民间金融自山西票号诞生后的百余年历史风云,梳理了山西票号、安徽典当、宁波、广东十三行、民国时期的“南三北四”,直到今天的互联网金融这一发展脉络,从中挖掘出中国民间金融在这百年来的传奇以及智慧,赞颂它们在牟利的同时,坚守信誉、积极服务民众、扶持实体经济、力促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并联手对抗外来的金融霸权的壮举。
但是,民间的“非理性”因子,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让中国民间金融逐渐由主体走向了边缘。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如何给民间金融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空间,让民间金融*好地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如何重新厘定民间金融于当今中国之意义,《盘活 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给予了自己客观和理性的思考。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千马,出版人,知名青年新生态作家。现为蓝狮子企业研究院创意总监。如今致力于中国商帮及城市文化研究。主编有青年书《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出版有《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以及文学作品《媒体这个圈》《她比时尚寂寞》《无所适从的荷尔蒙》。
文摘
《盘活 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
其一,它从资本方面来说,并不是面向社会广泛,而是家族式的,合伙性质的。这种方式使资金来源范围有限,使资金的筹集渠道和规模受到很大的局限。相反的是,西方的银行实行的是股份制,但这种股份制显然跟前面所提到的银股和身股,并不是一回事情。那只是笼络人才的手段,而它推动的则是资本社会化以及生产社会化。当银行通过这种方式将更多的资金收为己用,它的“财大气粗”就自然而然。
曰后,进入中国的汇丰银行,甚至掌控了中国市场上的银根,手一紧,银根就紧,手一松,银根就宽裕。
相比之下,票号这种“生理缺陷”,让它终只能仰人鼻息。
其二,票号的资本不仅依赖于东家,而且由东家承担“无限责任”一一这和西方实行股份制,且是有限责任的股份制同样有很大区别。尽管这体现了东家的诚信,但是万一经营不善,就万劫不复,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票号的“再生长”能力,且让东家的心态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变化。
其三,票号虽然很能赚钱,但它们总是赚多少分多少,也不留公积金。这对员工来说,像是个好事情,但这却使票号不能逐渐滚动发展,扩大规模。像曰升昌,获利能力虽然很高,但分红也很大。高的一次分红,每股红利与本金相等,也是1.2万两。据载,光绪年间,曰升昌就曾结账分红七八次。
其四,和华尔街给了美国100多年的工商业腾飞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相比,山西的票号却没有大规模投资于新式产业,始终在汇兑、拆借的领域内画地为牢。当新式产业的话语权握在外人手上的时候,票号在曰后的繁荣也成了无源之水。
其五,票号自创立之初,不仅自身追求诚信,而且在向外人发放贷款时,一直采取的就是信誉贷款制度,不论贷出多大款项,都只看重对方的人格和信誉,“万两银子一句话”,不需要对方进行任何抵押。
这无疑是给了贷款者以方便,而且让人觉得很有面子一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商人们都觉得以抵押品借款妨碍体面,是别人对自己人品或者说面子的看低。要知道,面子文化是中国为根深蒂固的一种文化,影响了诸多中国人的人生选择。但这样一来,票号虽然赢得了客户,潜在的风险却非常大。
其六,它没有面向社会吸收普通的小额储蓄存款。这种碎片化的资金,尽管质量不高,但数量却是众多,处理得好,也能聚沙成塔,但偏偏被票号有意无意地忽略。对票号来说,它更喜欢来钱快来钱大的“项目”。
比如,票号就喜欢做一些达官贵人的生意。这也很好理解。一方面,官员自身的积余应是不少,毕竟社会上都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另一方面。官员的手中还掌握着权力,巴结好了,还能从他们手中无息或者低息拉到可以动用的公款,这就意味着票号能获得巨额的无息或者低息的资金。《山西票庄皮行商务记》曾记载有这样的故事,“考前清定例,凡属官款,在京是存国库;在省则存藩库;在票庄者,官场与老板(老帮)私人情耳,故不行息也。所以票庄各码头之老板(老帮)之人,必选干练精明,应酬娴雅者充之,方能胜任而愉快。盖博得长官之欢心,青蚨”自然疑为飞来也。昔有某君为某分号老板(老帮),聪明干练,都雅宜人,到处官场往来,大有饮醇自醉之风。唯天性豪爽,不吝小费,起居衣食,亦备极讲究,忌之者以谗于总号长(大掌柜)。号长(掌柜)曰:‘某之奢吾岂不知然每年结利之多,他人皆不若伊。须知伊之者,非奢也,其意实为号事计耳。
盖不如此则交游不广,官路不通,而利微矣。如伊之奢何害也,请退与言。’闻者皆谓号长(掌柜)知人而善任。而票庄老板(老帮)各号中如此人者,尚多多也。老板(老帮)如此,伙友可知;一号如此,他号可知”。这让人不免唏嘘,要知道,票号在治理过程中一直强调防贪,但为结交官府拼命花钱,却是正当无比,是为票号做的好事,也是别人想批评也批评不得的。事实上,票号结交宫府带来的利益也印证了文中这个老板(老帮)很有先见之明,同治年间,四川将军崇实把多年榨取所得,交由票号汇往北京,票号主坚不吐露崇实交汇的金额,仅仅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人们获知票号“年来得将军汇银费十三万两”一一你想想,汇费都如此之高,崇实的本钱该有多少!从这个小故事我们还能得知,票号不仅巴结官府,而且在保密性上还尤为注意。这也是宫府愿意和票号一起做“生意”的原因所在。
这种意愿到次战争之后,变得更为强烈。
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各行省都要按时按规定向指定口岸汇解战争赔款。距离近一点的没什么困难,但远一点的行省,则变得有些头大。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意味着有轻则革职、重则杀头的危险。它们只能主动寻求票号的帮忙。这倒中了票号的下怀。
……
序言
作为一名对历史和金融都有所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对民间金融这个话题抱有极大的好奇。在我看来,民间金融是中国经济肌体中一个充满活力却又常被忽视的组成部分。它不像官方金融机构那样受到严格的规制,却在更广阔的民间土壤中生根发芽,为社会经济的流动注入了独特的活力。我尤其好奇,在经历了百年风云的洗礼之后,中国的民间金融是如何演变的?它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又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幕,讲述那些在民间金融领域叱咤风云的人物和故事。也许,书中会描绘出清末民初时期,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兴衰;抑或是,改革开放初期,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并为经济腾飞贡献力量。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中国的民间金融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理解它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被身边的一系列金融事件弄得有点晕头转向,从P2P的爆雷到各种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总觉得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难守。这时候,一本关于“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的书,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灯,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智慧和经验。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用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来讲述。比如,在战争年代,民间借贷是如何支撑起家庭生计的?在改革开放初期,那些小额贷款公司、当铺又是如何悄然兴起的?又或者,在某些经济低迷的时期,民间金融是否扮演了“托底”的角色,帮助中小企业度过了难关?我非常想知道,在经历过无数次的经济周期和政策调整后,中国的民间金融是如何保持其顽强的生命力的,又是如何不断地适应和创新,以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今天的金融困惑提供一些历史的启示,让我们从中找到应对当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反映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底层逻辑的书籍充满兴趣。这本书的名字《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恰恰触动了我这方面的敏感神经。在我看来,民间金融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借贷,它更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文化传承,甚至是一种经济智慧的体现。我非常好奇,在过去的百年里,中国的民间金融是如何在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变动的背景下,展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它如何适应战争、改革、开放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如何应对来自官方金融的挑战和挤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生动的案例,例如,在某个时期,民间信贷是如何帮助农民渡过难关的;或者,在某个经济转型期,民间资本又是如何找到新的出路,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民间金融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所蕴含的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深邃的蓝底搭配烫金的书名,仿佛诉说着一段漫长而波澜壮阔的故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我一直对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些隐藏在民间,却又默默支撑着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间金融,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生活气息。它不像国家银行那样高高在上,而是深深扎根于乡土,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很好奇,在这百年的风云变幻中,这些民间金融机构是如何生存、发展、甚至经历起伏的?它们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记?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中国民间金融图景。也许里面会讲述一些充满智慧的民间借贷方式,或者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能够找到生存之道的金融组织。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充满期待,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领域,而且从封面来看,它也具备了引人入胜的潜质。
评分我是一个对经济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每次看到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宏大叙事,我总会好奇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细节,尤其是那些与普通民众生活紧密相连的部分。民间金融,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角落。它不像主流金融那样受到官方的严格监管和统一指挥,却在市场的角落里,以更加灵活、更加贴近民情的方式运作着。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故事,讲述那些在民间金融领域默默耕耘、甚至改变了地方经济面貌的人物和事件。我希望能读到一些关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民间金融的特色,比如南方沿海地区的钱庄,北方乡村的互助会,或是西南地区的票号。这些不同形式的民间金融,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在特定社会经济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它们的成功与失败,又为后世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次深入的、接地气的历史回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