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李商隱是晚唐成就高的詩人,時人將他與杜牧並稱「小李杜」,與溫庭筠閤稱「溫李」。他的詩繼承風騷精神,融入漢魏風骨,詩作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語言精粹,色彩富麗,音律明朗。擅用迷離的意象、繁複的典故,使得詩歌含蓄婉麯,意蘊深邃。能鎔鑄陶淵明、李白、杜甫等大傢之長,又別齣心裁而自成一體,影響當代與後世詩人極為深遠。本書以明汲古閣刊《唐人八傢詩》之《李義山集》為底本,參校多種善本與相關資料,選錄李商隱詩中思想性、藝術性高,且為各階段的代錶作共三百四十六首。校勘精審,注譯準確,並力求引齣每個典故的齣處和原文,使讀者在欣賞時能清晰明瞭。研析則精彩深入且言之有據,並提引本書選錄的李商隱其他詩作相互印證,是現代讀者欣賞、研究李商隱詩歌的佳選擇。
作者簡介
硃恒夫,男,1959年9月齣生。江蘇濱海人。在南京大學中文係獲得文學學士、文學碩士與藝術學博士學位。後進入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獲得人事部頒發的博士後證書。曾到美國加州伯剋利大學等學校訪問與教學。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華藝術論叢》主編、中國儺戲學會副會長、中國戲麯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古代戲麯學會常務理事、上海戲劇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古典文學研究會理事、國傢重點教材《中國戲麯史》首席專傢。1997年被評為江蘇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1999年被江蘇省委授予「時代之子」稱號。2001年被評為上海市教育係統優秀黨員。2003年被同濟大學師生推舉為「同濟大學十佳教師」。獲得過國傢民間文藝著作獎「山花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等多種獎項。 齣版有《新譯花間集》、《新譯高僧傳》、《目連戲研究》、《宋明理學與古代小說》、《中國文學史疑案錄》、《中國京昆》、《論戲麯的藝術歷史與藝術》、《花間集注析》、《史通注釋》、《高僧傳校注》、《古代小說與戲麯互動關係之研究》、《中華大典——戲麯小說捲》、《灘簧考論》、《中國戲麯美學》、《江淮神書》等十多部,在《文學遺產》、《文獻》、《世界宗教研究》、《文藝研究》、《戲劇藝術》、《明清小說研究》等雜誌上發錶長篇學術論文一百多篇。主講過的課程有《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化史》、《中國戲麯史》、《中國小說史》、《民俗文化》、《經典戲劇解析》、《寫作學》等。
初讀這本書的目錄結構,便能感受到編者在梳理脈絡上的匠心獨運。它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羅列,而是似乎構建瞭一種內在的邏輯關聯,引導讀者在不同的主題和意境之間進行穿梭與對比。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使得原本可能略顯晦澀的篇章,在相互映照之下,展現齣更為鮮活和多維的麵嚮。我特彆留意瞭那些小標題的設置,它們像是精準的嚮導,在引導我們進入特定情境的同時,又留下瞭足夠的空間供讀者自行體悟和想象。這種平衡的藝術,讓這本書讀起來既有體係感,又不失散文般的靈動與自由,仿佛在經曆一場精心策劃卻又充滿偶遇的文學漫步。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在“嚴肅”與“可讀性”之間搭建起瞭一座優雅的橋梁。它既具備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性,保證瞭文本呈現的準確無誤和深度挖掘,但同時,它又被設計得如此友好和迷人,以至於任何一個對美好文字心存嚮往的普通讀者,都可以毫無壓力地享受閱讀的樂趣。它不是那種隻能束之高閣、偶爾翻閱的“大部頭”,而是真正可以融入日常生活,在清晨的咖啡時間、深夜的臥榻之畔,都能與之産生連接的夥伴。這種成功地將高雅藝術普及化的努力,是值得高度贊揚的,它讓那些曾經覺得遙不可及的美,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溫存的魅力。
評分作為一名對文學史略知一二的愛好者,我尤其欣賞這本書在輔助材料上的豐富與剋製。注釋部分的處理非常得體,它們並非是冗長拖遝的學術說教,而是恰到好處地在關鍵之處點亮瞭曆史背景或典故的脈絡,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星辰,指引著迷失的目光,卻又不至於喧賓奪主,打斷閱讀的流暢性。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編排哲學,使得即便是對特定曆史時期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地跟上文本的節奏,從而更專注於作品本身的情感張力和藝術錶現力。書末的導讀或評論選摘,也提供瞭多角度的思考入口,為深度研究提供瞭堅實的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典雅而不失現代感的排版,初次翻開時便給人一種沉靜而又充滿期待的心情。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講究,觸感溫潤,墨色清晰,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對於一個熱衷於精讀經典文本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加分項。尤其是章節標題和引文的字體處理,透露齣一種對文本本身的尊重,仿佛每一頁都在低語著文字背後的故事與情感。而且,這本書的開本設計非常適中,無論是放在書架上作為裝飾,還是隨身攜帶在通勤途中細細品味,都顯得恰到好處,讓人愛不釋手。裝幀的用心程度,往往預示著內容編排上的細緻與嚴謹,讓人不禁好奇,這內部的世界究竟會帶來怎樣的驚喜。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翻譯部分,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再創造”。它沒有陷入那種生硬地逐字對應,而是巧妙地捕捉到瞭原文的韻味和神髓,用一種當代讀者依然能夠深刻感知的語言將其重新呈現齣來。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迴味那些精妙的詞句,它們既忠實於原作的意境,又在用詞上展現齣一種恰到好處的現代詩感,使得那些流傳已久的情感意象,在今天依然能夠擊中人心。這種譯者與作者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需要極高的文學敏感度和語言功底,而這本書顯然做到瞭這一點,它讓讀者在享受經典之美的同時,也領略到瞭譯者本人的文學纔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