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全九册、第六版典藏本)(国人一生的书)9787532633531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

辞海(全九册、第六版典藏本)(国人一生的书)9787532633531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辞书出版社 著
图书标签:
  • 辞海
  • 工具书
  • 百科全书
  • 综合类
  • 参考书
  • 文化
  • 国学
  • 典藏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33531
商品编码:2963043324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辞海(全九册、第六版典藏本)(国人一生的书)
作者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定价 3900.00元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 9787532633531
出版日期 2011-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辞海》是当代中国的极具的大型综合性辞典。“对不对,查《辞海》”,已成为广大读者的口头禅。一书在手,常用的单字、语词和百科词语,包括重要的名词、概念、术语、成语、国名、人名、地名、组织、机构、事件、会议、著作、文件、决议等等,均可查到。
  《辞海(第六版)》彩图本收单字字头17914个,比第五版增加近400个,附繁体字、异体字4400余个;词条127200余条,比第五版增加4200余条;字数2300余万字,比第五版增加200余万字;图片16000余幅,与第五版相当。本版删去词目7000条,新增词目12300余条,条目修订面超过三分之一。
  《辞海(第六版)》增加和充实了中国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的条目。包括增补和充实了等有关邓理论的系列条目。增收了等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系列条目。增收了等有关科学发展观及其系列条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条目形成系列,同时,使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的条目形成系列。
  在中国经受了十年“”的灾难后,国际上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苏东事件”,几乎一夜之间,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一时间,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成为许多人的疑问。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国党人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和社会主义大旗,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无限生命力。《辞海(第六版)》在这方面有别于前几版的是,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系统地反映并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关系到人类命运问题在中国的*发展,并使之发扬光大。
  《辞海(第六版)》突破以往只收古代汉语的惯例,增收五千余条、两万个义项的现代汉语。如(赖)(lài),除保留第五版5个义项外,第六版又新增了5个现代汉语义项,即:诬赖、责怪、不好(坏)、无赖、当离开而不肯离开。这些义项与新增的现代汉语词目等一样,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同时,增收了等有关网络的词语。现代汉语和网络用语,在人们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增收这两方面的条目,无疑能使《辞海》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时代。
  《辞海(第六版)》增加及修订了大量科学技术条目,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面貌。如,,反映了从1999年11月到2008年9月,发射“神舟”1号至7号的发射历程,前四次发射完成不载人飞行试验;后三次分别完成载1名、2名、3名宇航员的载人飞行试验。是2007年中国探月工程。是中国自主建立的代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的导航定位和通信系统。汶川特大地震时,调兵遣将、抢险救灾,就使用了这个系统。
  《辞海(第六版)》新增了以及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支持的社区活动——等。
  2006年国际天文学会通过决议,认为冥王星不符合太阳系行星的条件,因而从太阳系行星中除名。从而使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成为八大行星。据此,《辞海(第六版)》有关条目作了修正和反映。
  《辞海(第六版)》新增了体现生命科学这重大发展的以及深入认识人体组织的等条目。“核糖核酸组学”于上世纪末提出,是探索生命奥秘的概念,与“基因组学”“糖组学”等都是生命科学的基石。“糖组学”被美国的《科技评论》定为“行将改变世界的十大新兴技术之一”。用于检测人体,有望提高肝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辞海(第六版)》新增了反映我国新的建设成就的标志性工程和建筑。如新增(世界座跨径超千米的斜拉桥)(世界长的跨海大桥)(鸟巢)(水立方)、(折扇)等。
  《辞海(第六版)》在历史地理方面,尽量采纳学术研究公认的新成果,力求反映*信息。如三国人物原生年不详。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有人在《三国志宗预传》发现有延熙十年(247年)邓芝时七十岁的记载。据此推算邓的生年应为公元178年。本版依此补加了邓芝的生年,解决了一个多年的悬案。又如,霸王别姬的,原稿为“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经查,自上世纪50年和60年代沱河改道,使“垓下”处于沱河南岸。据此改“垓下”为在今安徽固镇东北沱河南岸。又如,,原有“秦亡,为项羽所焚毁”之说。第六版改为:“历代相传:秦亡,为项羽所焚毁。21世纪初,中国文物考古专家实地勘察,认为此说尚难成立”。地理方面,如重庆市改为直辖市,韩国首都“汉城”改为“首尔”,柬埔寨的“磅逊”改为“西哈努克市”,缅甸首都迁至“内比都”,以及所有国家、州、省、市、县等的人口、面貌的变化,都作了修改和更新。各学科类似修改,举不胜举。
  《辞海(第六版)》在文学方面,增收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作品,包括等,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空白。外国文学增收了知名作品,如奥地利的、意大利的等。
  《辞海(第六版)》在出版方面,增加了等。在出版物方面,和分别补充了二版和六版的内容,增收经过45年时间编纂、包含31142种植物的等。
  《辞海(第六版)》新增了去世的外知名人物,如里根、叶利钦、阿拉法特、、苏哈托、范文同、、薄一波、华国锋、张学良、宋美龄、陈立夫、张春桥、巴金、冰心、费孝通、苏步青、谈家桢、陈芳允、陈省身、谢晋等。中国知名学者季羡林、任继愈于2009年7月去世,因《辞海》彩图本已经制版,无法增收。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拟在第六版普及本、缩印本和豪华本中予以增收。
  如果说时间是历史和时代的步伐,那么也可以说,《辞海》就是历史和时间的脚印。社会和自然比较重要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新中国60年来发展和变化,基本上都会在《辞海》中得到反映。近十年来的情况,除了上述例举外,无论是会议如;计划如我国的、欧盟的;会谈如;共识如;著作如、*的;公约如;组织如;主义如;事件如;决定如;流行疾病和自然灾害如,如此等等,《辞海(第六版)》中应有尽有。
  可见,一版又一版《辞海》,不啻是历史和时代的大事记、档案馆和里程碑。所以说,用《辞海(第六版)》贺庆新中国六十华诞,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作者简介

夏征农,1904年生,2008年逝世。江西丰城人。先后就学于金陵大学、复旦大学。1926年加入中国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任复旦大学共青团支部书记。1929年入狱。1931年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宣传部秘书,随后调至团中央宣传部主编《海上青年》。1933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主编《新认识》。历任新四军军政治部统战部副部长兼部长,苏中军区军政委员会秘书长,苏中公学教育长、政治部主任、校长,华中建设大学副校长,济南特别市委副书记,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部长。1978年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1979年任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社联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届全国代表。八大代表,十二大列席代表,十三大、、和特邀代表。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作编为《夏征农文集》等。
  陈至立,1942年生,福建仙游人。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
生。1961年加入中国党。曾是美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研究所访问学者。英国诺丁汉大学荣誉法学博士,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荣誉教授,泰国易三仓大学荣誉博士。长期从事铁电、压电材料、器件及相变行为研究,在弛豫型铁电体弥散相变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上海市科技工委党委书记,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委副书记;国家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国务委员,分管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工作;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孔子学院总部届理事会主席。现任全国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第十三届、十四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


   目录

前言
凡例
汉汉拼音音节表
卷(A-C)
第二卷(D-G)
第三卷(H-J)
第四卷(K-M)
第五卷(N-R)
第六卷(S-T)
第七卷(W-X)
第八卷(Y-Z阿拉伯数字和外文字母》
第九卷(附录 索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鸿篇巨制,洞悉古今: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化典籍 这部鸿篇巨制,汇集了人类文明积淀的智慧精华,以其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考据,构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部浓缩了数千年文明进程的文化史诗。 溯源探微: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全书的根基,深植于中华文明的文字之源。它以详尽的篇幅,对汉字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甲骨文的神秘刻痕,到金文的庄重铸造,再到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脉络,每一种书体的更迭,都清晰地映照出社会形态和思想观念的流转。 对于每一个核心词条的释义,都力求做到“溯源而上,穷尽其变”。它不满足于给出当下的通用定义,而是追溯其在古代文献中的最早出现形式、引申义的产生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境差异。例如,对于一个探讨哲学概念的词汇,它会引用《诗经》、《楚辞》中的早期用法,对照诸子百家的阐述,再结合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的后续发展,勾勒出该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张力。 这种对文字“生命史”的追溯,使得读者能够真正把握中华文化的内在逻辑和思维方式。它揭示了某些常用语汇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意蕴,是理解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钥匙。 经纬万象: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广度与深度 此书的第二个核心价值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知识覆盖面。它以严谨的编纂原则,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熔于一炉,形成了一个相互印证、自洽圆满的知识网络。 在人文领域, 它对历史事件的记载,绝非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注重事件的社会背景、关键人物的生平轨迹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对史学典籍的引用和注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即便是专业研究者,也能从中发掘出新的参考角度。 在哲学与宗教方面, 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阐述尤为精到。它不仅解释了核心教义,更细致地梳理了各流派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渗透的历史过程。例如,对“心学”的阐释,会清晰地界定其与“理学”的区别,并追溯其在明代知识分子群体中广泛传播的社会动因。对于佛教传入后的本土化过程,也提供了详实的文本依据。 在艺术与文学领域, 这套书提供了对中国古典诗词、戏曲、绘画、书法、园林艺术的系统性梳理。对重要作家、艺术家及其代表作的介绍,不仅仅是生平履历的罗列,更侧重于对其艺术风格的精妙提炼和在艺术史上的定位。读者可以从中系统学习到历代主要的文学流派特征,以及不同时代审美趣味的微妙变化。 自然科学的严谨呈现, 虽然立足于中华文化的研究,但对天文、地理、数学、医药等领域的收录同样毫不含糊。它注重收录中国古代在这些领域取得的独特成就,例如对古代农学著作的精要概括,对传统医药理论体系的结构化呈现,以及对古代历法计算方法的清晰讲解。 编纂之精:体系构建与学术标准 这部典籍之所以能成为“一生之书”,关键在于其近乎苛刻的编纂标准和科学的体系结构。它摒弃了以往某些工具书的零散和主观性,力求建立一套客观、权威、可信赖的知识索引系统。 条目选择的代表性: 编纂者在筛选条目时,始终以“对理解中国文化乃至世界知识体系的必要性”为标准,确保了覆盖面广而不失深度。每一个被选入的条目,都经过多位专家的反复审校,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引文的规范性与出处标注: 在引用古代文献或权威著作时,该书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对每一条引文的来源、版本都做了清晰的标注。这极大地提升了其作为研究资料的实用价值,使得读者可以顺藤摸瓜,直接追溯到原始文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体系的科学性: 全书的结构组织逻辑严密,从基础的字词义理,到宏大的历史地理,再到精微的科学技术,层层递进,相互关联。这种结构设计使得读者在查阅单一信息点的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 总而言之,这部典籍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它不仅是国人在求学、治学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权威参考,更是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渴望构建全面知识体系的读者,值得珍藏并反复研读的精神财富。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映照出我们民族的智慧光芒,是沉淀历史、启迪未来的文化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阅读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奢侈”的。它的开本、字体、留白,都体现了对读者眼睛的呵护,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查阅”的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快速搜索,只求得到一个大概的答案。但这套书教导我们,真正的理解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挖掘词语背后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重量。它不是提供一个答案,而是引导你探索一整条知识链条。我曾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仅仅围绕一个关于古代度量衡的词条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对古代的商业运作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信息,而是构建了一个严谨、可靠且充满魅力的文化知识体系,是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底蕴的人,都绕不开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古典文学和历史算是有所涉猎,但翻开这本大部头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知识面不过是沧海一粟。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史。每一次查阅,都像进行了一次小型的学术探险,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词条出发,最终会引申出诸多相关的典故、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我随手翻到“唐诗”的条目下,那种详尽的考证和注释,让我这个自诩为古诗爱好者的人都感到震撼。它没有用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语言,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流派梳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那些罕见的古籍引用,标注得极其精准,让人不得不佩服编纂者的严谨和功力。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也相当出色,厚重却不失典雅,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品味的象征。对于真正热爱钻研学问的人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镇山之宝,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乐趣和知识的盲点,那种充实感是其他任何书籍都难以比拟的。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是想解决一些工作中遇到的专业术语的疑惑,但渐渐地,它成为了我“精神上的度假胜地”。每当生活节奏太快,感到焦躁不安时,我会随意从中抽取一本,打开一个完全不相关的章节,比如古代的哲学思想或是某一朝代的风俗习惯。这种“迷失”在知识的海洋里,反而带来了一种奇特的平静感。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一些哲学概念的阐释,那些抽象的、难以言喻的思想,通过精准的定义和丰富的例证,变得清晰而有画面感。它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晦涩的古文转化为可以理解的现代语境,同时又保留了原有的文化韵味。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建立了一个稳固的知识基石,让我们不再被那些流于表面的解释所迷惑。拥有它,就像拥有了一位最博学、最有耐心的私人导师,随时待命,随时解答。

评分

我记得第一次捧起这套书时,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压迫——压力是源于对未知知识的敬畏。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快速阅读”和“碎片化知识”的书籍,它要求你沉下心来,带着敬意去对待每一个字、每一个解释。举个例子,我在研究某个古代官职的演变时,原本以为网上能查到大概信息,结果对比之下,网络资料的肤浅暴露无遗。这套书的解释不仅涵盖了词义的本源,还细致地梳理了其在不同朝代的职权变化、地位升降,甚至牵扯到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礼仪制度。这种层层递进的深度解读,让我感到自己不是在“看书”,而是在和历史对话。它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即便是如此庞杂的信息量,也处理得井井有条,目录和索引的设计极其人性化,极大地降低了查阅的难度。对于我这种需要频繁进行背景资料核对的研究者来说,它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保证了资料的准确性,避免了因信息源头不权威而产生的错误。

评分

我身边的朋友大多对这种“大部头”望而却步,觉得它过于学术化,不适合大众阅读。但我的体验恰恰相反。我认为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我原本的知识结构是比较偏向某一领域的,但这套书像一个强大的校准器,将我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更宏大、更系统的知识网络。比如,在查阅地理名词时,它会自然地带出相关的历史变迁、文学描述甚至是艺术风格的演变。这种跨学科的连接,是现代搜索引擎难以提供的“智慧连接”。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专门收录的、已经失传的词汇的考证,那种“复活”古老词汇的成就感,非常美妙。而且,这套书的收藏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代表着一个出版社对学术尊重的最高体现,是值得传世的珍品,是对未来一代学习者的最好馈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