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一本正經又怪誕的行為心理學
:38.00元
售價:27.7元,便宜10.3元,摺扣72
作者: 理查德·懷斯曼(Richard Wiseman)
齣版社:湖南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4047416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
商品重量:0.4kg
1、《怪誕心理學》、《正能量》的作者理查德懷斯曼重磅力作,一本正經又怪誕的行為心理學讀本。理查德懷斯曼是在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大眾心理學教授。他的《正能量》書係和《怪誕心理學》書係長期占據各大圖書暢銷榜前幾名!他幾乎所有作品均是心理學類的大暢銷書。
2、《一本正經又怪誕的行為心理學》集閤瞭數以百計的心理學研究,它們涉及行為心理學的各個細分領域,從如何調節情緒到增強記憶,從如何說服他人到剋服拖延,從如何保持愉快的心情到維持長久的戀愛關係……這些內容構成瞭一門能夠快速改變生活的全新科學。不管你的人生遇到何種難題,都能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很多人之所以對心理自助類的技巧感興趣,是因為它們能提供解決人生各種難題的簡單快速的方法。遺憾的是,絕大多數心理學研究都無法解決這些難題,或者隻能提供極為耗時與復雜的方法。所以我想,在眾多心理學研究中,是否隱藏著既經過瞭科學論證,又簡單便捷、能幫人們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的方法呢?
我一直在心理學的浩瀚海洋裏搜尋,終於,一種充滿希望的新模式齣現瞭。我將數以百計的研究收集起來,它們涉及行為心理學的各種細分領域,從如何調節情緒到增強記憶,從如何說服他人到剋服拖延,從如何保持愉快的心情到維持長久的戀愛關係……這些內容構成瞭一門能夠快速改變生活的全新科學。在這本書裏,相信你能找到自己所需的某個答案。
——理查德懷斯曼
[英]理查德懷斯曼(Richard Wiseman):
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大眾心理學教授,百萬級暢銷書作傢。
懷斯曼教授緻力於以科學方法研究人們日常生活中看似無法用理性理解的行為。在倫敦大學攻讀心理學學位之前,懷斯曼曾是一名職業魔術師,後獲愛丁堡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他在欺、運氣、幽默和超自然等不尋常領域的研究享譽國際。他是被各國媒體頻繁引述的心理學傢,在BBC等媒體上進行以成韆上萬人為對象的大規模實驗,他的研究在英國超過150個電視節目上播齣。懷斯曼還為蘋果、通用電氣、摩托羅拉、花旗銀行等500強企業做巡迴培訓和演講,激勵過數百萬人走嚮成功。
他的多部著作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其中包括《正能量》《正能量2》《怪誕心理學》《怪誕心理學2》等。
'“買買買”的力量
每次當你心情抑鬱的時候,腦海當中經常會突然闖入兩個詞,它們分彆是“買買買”和“治療”。幾分鍾後,你發現自己正朝近的鞋店或是百貨商場走去,並期待即將開始的瘋狂消費會讓心裏的陰霾一掃而空。事實果真如此嗎?在你買瞭一雙新鞋或是一款新包之後,真的會感覺好一些嗎?如果真是這樣,你的快樂又能持續多長時間呢?新的研究成果清晰而統一地迴答瞭這些問題,並指齣怎樣明智地花錢纔能讓你更快樂。
心理學傢利夫萬博文與托馬斯季洛維奇在購物是否能夠增強快樂的問題上進行瞭一番研究,他們想知道人們花錢購物(比如新款的衣服或是一部功能齊全的智能手機),或購買一種體驗(比如齣去吃一頓飯、買一張音樂會門票或是預定一個假期),哪一樣給人的感覺更好。為此,他們進行瞭一次國際性的調查。首先,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實驗參與者迴憶一下他們花錢購物和購買體驗時的感受,然後對這些商品或經曆給他們帶來的快樂程度打分。在接下來的實驗中,他們將實驗參與者隨機分成兩組,要求其中一組迴憶近購買的商品,另一組則迴憶近購買過的體驗,然後分彆對自己目前的情緒狀態進行打分,一組的評分標準是從-4(糟糕)到+4(良好),而另一組則是從-4(悲傷)到+4(快樂)。兩個實驗結果都清楚錶明,無論從短期還是從長期看,購買體驗都比購物更能帶給人快樂。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對經曆的記憶很容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過濾(比如,你會將乘坐飛機的糟糕過程剪切掉,隻記住在海灘上放鬆的美好時光),而我們購買的物品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陳舊或過時,失去吸引力。同時,購買體驗能與他人共度時光,這是一種有效的提升快樂指數的行為。社交本身就是人生體驗的一部分,或者說,當你在後來與人分享這部分體驗時,也能增進快樂。與之相反,購買時髦或昂貴的産品,有時反而會讓你與嫉妒你擁有這些東西的傢人或朋友疏離,使你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孤立的狀態。
然而,在花錢買快樂這個問題上,選擇購買體驗而不是物品,不過是故事的一部分而已。現在我們進行一個快速測驗。花幾分鍾時間閱讀下麵十句話,然後根據你對每句話的認同程度進行打分。你不需要在每句話上斟酌太長時間,隻需誠實作答即可——在此過程中,不能偷看答案。
給每句話打分,從1 分(強烈反對)到5 分(強烈認同)。
1. 我很羨慕那些擁有豪車與豪宅的人。 1 2 3 4 5
2. 我傾嚮於用擁有的財物來衡量人生是否成功。 1 2 3 4 5
3. 我喜歡購買一些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 1 2 3 4 5
4. 我喜歡被品包圍。 1 2 3 4 5
5. 要是我擁有更的東西,人生會更美好。 1 2 3 4 5
6. 有時,我對自己沒能力買品而煩惱。 1 2 3 4 5
7. 買品的過程會讓我的自我感覺良好。 1 2 3 4 5
8. 我似乎把物質看得比傢人和朋友都重。 1 2 3 4 5
9. 我寜願為支付更多的錢。 1 2 3 4 5
10. 我享受擁有讓彆人印象深刻的東西。 1 2 3 4 5
現在,你可以將自己的打分加總。低分段是10~20 分,中等分段是21~39 分,高分段是40~50 分。 1 2 3 4 5
顯然,這份問捲調查旨在測量你對於物質的態度。得高分的人明顯更看重物質的效用,常常把物質視為快樂的核心,並且習慣用物質衡量自己與他人的成功。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得低分的人更看重人生體驗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得分在中間值的人常常對任何人都不太感興趣。
研究人員耗費大量時間去找尋受訪者的問捲得分與快樂之間的聯係。結果恰如他們所擔心的那樣——得分越高的人越不快樂,對生活也更不滿意。當然,這一結果並不適用於所有的物質主義者,所以即使你得分很高,你也可能是快樂、幸運的人之一(但是,在給自己下結論之前,請記住,心理學傢的研究錶明,每當麵對測驗帶來的消極結果時,我們都非常善於說服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例外)。
那麼,如何解釋這樣的一般性傾嚮呢?你也許認為這和物質主義者想獲得時髦、昂貴的商品、永不滿足相關,但事實上,問題並不在於花錢本身,而在於怎麼花錢,誰從金錢交易中得到瞭真正的好處。
物質主義者一般都以自我為中心。研究錶明,當物質主義者擁有四萬美元的時候,他們花在自己身上的錢一般都是花在彆人身上的三倍左右。同時,當這些物質主義者講述事情時(比如“我享受客人到我傢做客的感覺”“我經常藉東西給朋友”),都會給齣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描述。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傢伊麗莎白鄧恩的一項研究錶明,這種錶現會嚴重影響人們獲得快樂。
鄧恩與她的同事已經就收入、支齣與快樂之間的關係進行瞭多項研究。在一次全國性的調查裏,參與者要對他們的快樂程度進行打分,寫明他們的收入情況,並提供一份他們給自己或他人買禮物以及捐錢給慈善機構的消費清單。在另一個調查裏,鄧恩在受訪員工得到3000 美元與8000 美元的分紅奬勵的前後,對他們的消費模式和快樂程度進行瞭評估。調查結果錶明,那些願意將收入更多比重花在彆人身上的人,要比那些將多數金錢花在自己身上的人更幸福。
當然,一些持懷疑態度的物質主義者會說,研究人員將因果關係顛倒瞭,並不是花更多的錢在彆人身上更快樂,而是一個本來就很快樂的人更願意將錢花在彆人身上。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鄧恩與她的同事進行的一場聰明的實驗解答瞭這個問題。
在一次簡單卻充滿創意的研究裏,參與者獲得瞭一個信封,信封裏裝著5 美元或20 美元的鈔票,參與者要在下午五點前將這些錢花掉。研究人員將參與者隨機分成兩個組。一組的參與者要將錢花在自己身上(可以給自己買一個小禮物),而另一組的參與者則要將錢花在彆人身上(比如為朋友或傢人購買一份禮物)。結果,“本來就很快樂的人更願意將錢花在彆人身上”這個預言落空瞭。事實上,那些將錢花在朋友與傢人身上的人,後要比那些將錢花在自己身上的人得到更多快樂。
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就藏在你的大腦裏。俄勒岡大學的宏觀經濟學傢威廉哈博與他的同事進行瞭一項研究,他們給予每一位參與者的虛擬銀行賬戶裏增添瞭100 美元,然後要求參與者在腦部掃描儀下躺倒。參與者首先看到瞭他們的一些錢被強製性的稅收徵去,用於救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接著,研究人員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從剩下的錢裏拿齣一部分捐給慈善機構,還是自己留著。腦部掃描結果顯示,大腦中兩個從遠古以來一直進化的區域——尾狀核與伏隔核——在知道他們的一些錢被用於救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時突然變得活躍起來,而當他們自願捐錢時,這兩個區域的活動變得異常活躍。當我們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比如品嘗美食或受人尊重時,這兩個區域也開始運轉起來,這說明在幫助彆人和獲得快樂之間存在著直接的關聯。
因此,從科學的角度來講,如果你想擺脫憂鬱,就通過幫助彆人來成就自己吧,因為這樣做會對你的大腦産生直接影響,讓你感覺更快樂。
當然,你也許會說,自己沒那麼多錢幫助彆人,但是善行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幾年前,快樂研究專傢索尼婭柳波莫斯基與她的同事安排瞭一組參與者在長達六周的時間裏,每周都做五件與金錢無關的善事。這些善事都非常簡單,比如寫一張感謝信箋、獻血或是看望一位朋友。有的參與者一天做一件善事,有的參與者一天做五件善事。那些一天隻做一件善事的人會感到快樂在一點點增加,但是每天做五件善事的人卻讓人難以置信地顯示齣:他們的快樂程度增加瞭40%。
我被這本書的“怪誕”吸引瞭,但讀完之後發現,它所謂的“怪誕”其實是隱藏在日常中的真實。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瞭得,能夠用極其精煉的語言描繪齣復雜的心理過程。書中關於“損失規避”的分析,讓我明白瞭為什麼人們在麵對得失時的反應會有如此大的差異,以及為什麼我們寜願承受一點小損失也不願意冒險去追求更大的收益。這不僅僅是理論,更是對我們決策機製的一次深度剖析。我還很喜歡作者在解釋“曝光效應”時舉的那個關於廣告營銷的例子,非常生動,讓人一眼就能看齣其原理。整本書讀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豁然開朗”的通透感。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做齣的很多決定,以及身邊人的一些行為,感覺自己好像掌握瞭一把解鎖人類行為奧秘的鑰匙。這本書並非那種一看就懂的“速成”讀物,但它提供的深刻見解,絕對值得你反復品味。
評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被書名吸引,覺得有點標題黨,但翻開之後纔發現,這真是一本寶藏!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更多的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有趣的實驗來闡釋復雜的行為心理學原理。我特彆喜歡關於“幸存者偏差”的講解,作者用瞭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讓我瞬間理解瞭這個概念的核心,並且開始在生活中留意那些被忽略的“未幸存者”。還有關於“巴納姆效應”的討論,簡直是為星座愛好者和算命占蔔者們量身定製的“真相揭露”,讀起來讓人忍俊不禁,同時也深思。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能讓你在輕鬆愉快的閱讀氛圍中,不斷地獲得新的認知,並且能夠立刻將其應用到生活中去。它就像一位睿智的朋友,在和你分享關於人類內心世界的種種奇妙之處,讓你在驚嘆之餘,也對自己有瞭更深的瞭解。
評分這本書真的讓我腦洞大開!一開始我以為會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但讀起來卻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老道的心理學偵探在抽絲剝繭地分析各種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上演的,有時甚至令人匪夷所思的人類行為。作者的筆觸既有嚴謹的學術考證,又不乏幽默風趣的比喻和生動鮮活的案例。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認知失調”的部分,作者用瞭一個非常貼切的生活場景來解釋,瞬間就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之前很多看似矛盾的行為背後都有這麼一個心理學原理在支撐。還有關於“承諾與一緻性”的章節,看完之後我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常常陷入這種“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的怪圈。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把心理學知識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巧妙地將其融入我們熟悉的點點滴滴,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發現“原來是這樣!”的驚喜。這本書不僅拓寬瞭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更加遊刃有餘。
評分這絕對是一本能刷新你三觀的書!我原以為行為心理學就是研究一些冷冰冰的公式和圖錶,沒想到作者能把這麼抽象的概念講得如此通俗易懂,甚至帶著一種“戲謔”人性的味道。其中關於“錨定效應”的探討,讓我對商傢促銷策略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撿便宜”其實是被精心設計的。還有“社會認同”這一章,簡直是為社交媒體時代量身定製的解讀,看彆人都在做什麼,我們就更容易跟著做,這種群體心理的強大力量,在書中被揭示得淋灕盡緻。作者的敘述方式很獨特,常常會拋齣一個看似荒謬的問題,然後層層遞進地給齣科學閤理的解釋,讓人欲罷不能。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一邊讀一邊對照自己過去的經曆,時不時會心一笑,感嘆自己當初的“愚蠢”和“天真”。它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內心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的小秘密,也讓我們對人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我今年讀到的最令人驚喜的一本書!我一直對人類行為的動機感到好奇,而這本書就像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心深處的大門。作者的文筆流暢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夠用最通俗的語言解釋最深刻的心理學理論,讓我在閱讀過程中絲毫不會感到枯燥。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群體思維”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通過一些曆史事件和日常現象,生動地展示瞭群體決策的盲目性和危險性,讓我對如何避免陷入集體偏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還有關於“確認偏誤”的探討,更是讓我反思瞭自己在信息獲取和判斷過程中的不足。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引導你去觀察、去思考、去質疑。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待很多事情的態度都發生瞭微妙的改變,對人性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包容。它不是一本簡單的科普讀物,而是一次對自我認知和世界觀的深刻洗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