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菊图谱续 9787030485540

名菊图谱续 978703048554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复华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图鉴
  • 园艺
  • 花卉
  • 名菊
  • 续集
  • 中国传统文化
  • 园林
  • 科普
  • 植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85540
商品编码:2963514250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名菊图谱续

:198.00元

售价:144.5元,便宜53.5元,折扣72

作者:武复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030485540

字数

页码:24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名菊图谱续》是作者在《名菊图谱》的基础上完成的又一本图文并茂的作品。《名菊图谱续》依托作者数十年的栽培经验,采用以图说文、以文辅图的形式,对600余个中外名菊品种进行了鉴定和描述,将这些品种按照花瓣类型与开花特征分为5个瓣类、27个花型,每个品种详细介绍菊花的瓣类、花型、花色、叶形、花期等特点。文后附有艺菊造型欣赏,展示菊花的造型艺术;满天星图片,穿插了历代咏菊诗词,反映了菊花的个性特征。全书图片均为作者亲自拍摄,入眼精美,文字简洁,是菊花鉴赏和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名菊图谱续》可供从事植物学、园艺学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广大菊花爱好者参考,也可作为鉴赏家、美术工作者的工具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前言
编写说明
平瓣类·荷花型
1.玉壶春
2.唐宇秋荷
3.紫荷莲
4.清水莲
5.染指荷
6.小帅旗
7.小粉莲
8.紫琅白莲
9.金莲映月
10.舞荷莲
11.荷塘月色
12.红莲洒金
13.红姑采莲
14.染荷
15.瑞莲红
16.南苑荷花
17.沽水紫莲
18.熏风荷香
19.滦水明珠
平瓣类·芍药型
20.佛面桃花
21.古都风貌
22.绿竹图
23.大乔
24.雏鹅黄
25.黄梅
26.朱砂荷
27.茄兰
28.红魁
29.朱砂牡丹
30.满园春色
31.战红花
32.清水做骨
33.瑶池粉
34.桃园春色
35.神傅
36.墨紫芍药
37.紫玫瑰
38.枫林晚照
39.安阳公主
40.红烛金光
41.西山红叶
42.桃的艳
43.早紫荷
44.粉芙蓉
45.翡翠云
46.龙凤冠
47.西苑桃林
48.黄佛笑面
49.碧玉牡丹
50.金冠红樱
51.桃红
52.紫芍药
53.金雀归巢
54.粉翎羽
55.白荷玉冰
56.肉芙蓉
57.矮脚鹤
58.花秋水芙蓉
59.朱砂红霜
60.墨紫牡丹
61.梨花雪
62大红牡丹
63.小白牡丹
64.红绒木
65.墨兰霜
66.红虎
67.雁岭春
68.风吹红莲
69.黄莲
70.水绿带
71.金芍药
72.小红莲
73.宫梅争艳
74.金巢
75.紫金牡丹
76.玉麒麟
77.桃花江
78.墨菊
79.关山红雀
80.杏林春色
81.白牡丹
82.黄支排
83.黄腊
84.白芍药
85.春风桃红
86.五色梅
87.小白莲
88.红莲染金
89.早大粉
平瓣类·宽瓣型
90.岸天守阁
91.新玉光院

平瓣类·平盘型
平瓣类·翻卷型
匙瓣类·剪绒型
匙瓣类兼有平瓣类·球型
匙瓣类兼有平瓣类·舞球型
匙瓣类兼有平瓣类·莲座型
匙瓣类兼有平瓣类·匙荷型
管瓣类兼有平瓣类·疏管型
管瓣类兼有匙瓣、平瓣类·卷散型
管瓣类·翎管型
管瓣类·舞环型
管瓣类·飞舞型
管瓣类·钩环型
管瓣类·小钩环型
管瓣类·散射型
管瓣类·垂珠型
管瓣类·垂帘型
管瓣类·散发型
管瓣类·松针型
桂瓣类·平桂型
桂瓣类·匙桂型
桂瓣类·管桂型
畸瓣类·毛刺型
畸瓣类·龙爪型
艺菊
满天星
作者少年时期菊花绘画
后记


《名菊图谱续》 前言 盛世收藏,雅玩风行,赏菊之风自古以来便在中国文人雅士间广为流传。一株株姿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菊花,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品。从唐代陆凯折梅赠远,到宋代周敦颐的“独占秋色”,再到明清时期对菊花的细致栽培与鉴赏,菊花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名菊图谱续》的编纂,正是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传统。在《名菊图谱》成功问世之后,我们深感社会各界对菊花艺术的浓厚兴趣与热切期盼。因此,我们汇集了更为广泛的菊花品种资源,邀请了国内顶尖的菊花专家、植物学家、摄影师以及资深花艺师,历时数载,精益求精,力求将这部续集打造成一本集科学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菊花典藏。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谱,更是一部菊花的百科全书,一扇通往菊花世界的窗口。我们希望通过对各种名贵菊花的深入描绘,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菊花的起源、演变、栽培技术、鉴赏要领以及其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本书涵盖了从传统名品到现代新品的各类菊花,力求展现菊花家族的壮丽与多样。 在内容编排上,我们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同时注重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的易得性。本书将菊花按照科属、花型、花色等维度进行分类,并配以高清精美的实物图片,力求还原菊花最真实、最动人的神采。每一种菊花都附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包括其名称、别称、拉丁学名、形态特征、栽培要点、适宜生长环境、历史文化渊源等,力求做到信息全面、准确、实用。 我们相信,《名菊图谱续》的出版,将为广大菊花爱好者、园艺工作者、植物研究人员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珍贵的参考资料,并进一步激发大家对菊花艺术的热情,共同传承和发展中华菊花文化。 正文 第一章:菊花的起源与演变 菊花,学名Chrysanthemum morifolium,为菊科(Compositae)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观赏植物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菊花的祖先——野菊——就已经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 野菊的起源与驯化: 最初的野菊,大多为舌状花,颜色以黄、白为主,花型也较为简单。古人对野菊的认识,最初可能源于其药用价值,如清热解毒、明目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其观赏价值,并开始进行选择性栽培和杂交。这一过程漫长而复杂,通过不断的人工干预,逐步培育出了具有更多瓣、更多样花色和花型的栽培菊花。 中国古代菊花的发展: 汉代: 汉代是中国菊花栽培的初步发展时期。史书中已有关于“草芙蓉”等名称的记载,可能指的是早期的菊花品种。 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菊花的栽培和观赏开始兴盛。文人雅士们开始将菊花视为高洁、隐逸的象征。曹植在《菊花赋》中描绘了菊花的形态和风姿,显示了其在当时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唐代: 菊花的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品种也更加丰富。盛唐时期,赏菊成为文人雅集的重要活动,唐诗中留下了大量描绘菊花的佳作,如白居易的“篱畔秋酣一 mês”等。 宋代: 宋代是中国菊花发展的高峰期。菊花的栽培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出现了许多新的栽培方法,如嫁接、扦插等。品种也极其繁多,并出现了专门论述菊花的书籍,如《菊谱》。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将菊花的精神内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菊花的栽培和鉴赏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各地的菊花会盛行,出现了许多专业的菊花艺人。品种不断创新,花型、花色、花径、花期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涌现出如《花镜》、《菊乘》等菊花专著,详细记载了菊花的品种、栽培方法和鉴赏标准。 菊花的传播与国际化: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外交流的增加,菊花逐渐被引种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在17世纪,菊花被传至欧洲,并迅速风靡。在欧洲,经过园艺家的不断培育和改良,又发展出了许多新的品种,与中国的传统菊花共同构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菊花大家族。 第二章:菊花的分类与形态特征 菊花家族庞大,品种繁多,为便于认识和研究,我们通常将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本书主要采用国际通用的菊花分类方法,并结合中国传统分类习惯,将菊花分为以下几大类: 1. 按花型分类: 这是最直观、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根据花朵的结构形态进行划分。 平瓣类(Flat-flowered Types): 花瓣平展,形似盘状。 大丽型(Decorative): 花瓣宽大,层层叠叠,覆盖整个花心,如“大丽菊”。 芍药型(Peony): 花瓣肥厚,排列紧密,层数较多,形似牡丹或芍药,如“红芍药”。 俊朗型(Spider): 花瓣细长,扭曲或卷曲,形似蜘蛛腿,如“蜘蛛菊”。 管状型(Tubular): 花瓣呈管状,直立或卷曲,如“龙船花”。 垂丝型(Quill): 花瓣呈细长的管状,末端向内卷曲,下垂,形似垂丝,如“垂丝菊”。 荷花型(Lotus): 花瓣呈碗状,内层花瓣向内卷曲,形似荷花,如“荷花菊”。 虾夷型(Anemone): 花心有管状花瓣,外围有舌状花瓣,形似海葵,如“海葵菊”。 假平瓣型(Incurved): 花瓣向内卷曲,但整体花型仍保持平展,如“内卷菊”。 豁瓣型(Irregular): 花瓣形态不规则,有卷曲、扭曲、开叉等,如“豁瓣菊”。 盖心类(Showy Types): 花瓣围绕花心,内层花瓣向内卷曲,形成凸起的中心。 莲座型(Pompon): 花瓣短而密,层层叠叠,形成球形或半球形,如“乒乓菊”。 匙型(Spoon): 花瓣舌状,末端匙形,向内卷曲,如“匙菊”。 反卷型(Irregular Incurved): 花瓣向外反卷,但内层花瓣仍保持向内卷曲的趋势,如“反卷菊”。 剑瓣型(Feather): 花瓣细长,呈剑状,向内卷曲,如“剑瓣菊”。 波浪型(Wavy): 花瓣呈波浪状,起伏不定,如“波浪菊”。 雄鸡冠型(Cockscomb): 花瓣扁平,互相叠压,形成鸡冠状,如“鸡冠菊”。 飞舞型(Feathery Spider): 类似蜘蛛型,但花瓣更纤细,且向外飞散,如“飞舞菊”。 2. 按花色分类: 菊花的花色极其丰富,几乎涵盖了色彩的全部范畴。 红系列: 鲜红、朱红、桃红、玫瑰红、紫红、褐红等。 黄系列: 金黄、浅黄、柠檬黄、橘黄、鹅黄等。 白系列: 纯白、乳白、玉白、象牙白等。 紫系列: 深紫、浅紫、紫红、葡萄紫等。 绿系列: 翠绿、黄绿、墨绿等。 复色系列: 双色(Bicolor): 花瓣两面颜色不同,或花瓣基部与尖部颜色不同。 晕色(Variegated): 花瓣颜色由中心向外渐变,或形成晕圈。 镶边(Margined): 花瓣边缘有不同颜色的镶边。 杂色(Mottled): 花瓣上有斑驳的杂色。 3. 按花径分类: 特大型(Very Large): 花径大于20厘米。 大型(Large): 花径15-20厘米。 中型(Medium): 花径10-15厘米。 小型(Small): 花径5-10厘米。 微型(Miniature): 花径小于5厘米。 4. 按花期分类: 早花品种(Early Blooming): 秋季早期开放。 中花品种(Mid-Season Blooming): 秋季中期开放。 晚花品种(Late Blooming): 秋季晚期或初冬开放。 第三章:名菊鉴赏与栽培 3.1 名菊鉴赏要领 鉴赏菊花,不仅是欣赏其外观之美,更在于品味其内在的精神。一个优秀的菊花品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形态完美: 花朵饱满、舒展,花瓣排列整齐,比例协调,无畸形或残缺。 色彩鲜艳: 花色纯正、鲜明,无杂色或褪色现象,色彩搭配和谐。 姿态优美: 植株株型挺拔,枝叶繁茂,整体观感端庄大气或灵动飘逸,与花朵相得益彰。 花期持久: 花朵开放后能保持较长时间的观赏期,体现生命力的顽强。 香气宜人: 部分品种具有淡雅清幽的香气,为观赏增添嗅觉上的享受。 品种珍稀: 某些稀有品种,因其独特的历史渊源、育种难度或艺术价值,本身就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文化内涵: 菊花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蕴含着高洁、坚韧、隐逸等精神品质。了解其文化典故,能更深刻地理解其艺术价值。 3.2 菊花栽培技术 精湛的栽培技术是培育出优秀菊花的关键。《名菊图谱续》中的大量插图,正是无数园艺家辛勤耕耘的成果。以下为菊花栽培的基本要点: 选址与土壤: 菊花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排水性好的微酸性或中性沙质壤土。避免在粘重、低洼、易积水的地块种植。 繁殖方法: 扦插: 最常用的繁殖方法,一般在春季进行。选择健壮的枝条,剪成10-15厘米的段,插入湿润的沙土中,保持温度和湿度,约20-30天即可生根。 分株: 在秋季菊花凋谢后,将母株掘出,小心地将根部带土分成若干丛,每丛带有2-3个芽,即可栽种。 嫁接: 主要用于培育特殊花型或异色品种。将优良品种的芽或枝条嫁接到砧木上,待成活后进行培育。 施肥管理: 菊花是喜肥植物,需肥量大。 基肥: 栽植前,在土壤中施入腐熟的有机肥。 追肥: 生长季节,每隔10-15天追施一次腐熟的饼肥水或复合肥。在孕蕾期,可增施磷钾肥,促进花芽分化和花朵发育。 修剪整形: 摘心: 在生长季节,通过多次摘心(剪去顶端嫩芽),促使植株多分枝,形成饱满的株型。 修剪: 及时剪去枯枝、病枝、弱枝和过密的枝条,保持株型通风透光。 整枝: 根据栽培目的,对枝条进行疏密、长短的调整,以塑造理想的株型。 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 白粉病、锈病、褐斑病等。应注意通风,保持植株健康,及时清除病叶,必要时喷洒杀菌剂。 常见虫害: 蚜虫、红蜘蛛、蓟马等。可采用物理方法(如人工捕捉)或喷洒杀虫剂进行防治。 越冬管理: 大部分菊花品种在寒冷地区需要保护越冬。可将盆栽菊花移至冷床、温室或室内,保持温度不低于5℃,减少浇水,使其休眠。 第四章:菊花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 菊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诗词中的菊花: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以菊花为题,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菊花的高洁、坚韧、傲霜之姿,成为他们寄托情怀、抒发志向的载体。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之美,到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豪迈气概,再到杜甫的“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庭秋草愁”的深沉情感,菊花在诗词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蕴。 绘画中的菊花: 菊花也是中国画的重要题材之一。画家们通过笔墨丹青,描绘出菊花的形神之美。水墨菊花的写意风格,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菊花的清雅脱俗;工笔菊花则精雕细琢,展现出花瓣的细腻质感和色彩的丰富层次。菊花在绘画中常与其他元素组合,如竹、梅、兰等,形成“四君子”的经典意象,象征着高尚的品格。 其他艺术形式: 菊花的形象还广泛应用于书法、陶瓷、刺绣、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成为中华传统艺术的重要元素。 结语 《名菊图谱续》的完成,是无数心血的凝聚,是对中华菊花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与传承。我们希望通过此书,让更多人走进菊花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美丽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资深爱好者,还是初次接触菊花的新朋友,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启迪和享受。 愿本书能够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你我的桥梁,让这抹秋日的绚烂,在更多人的心中绽放。 《名菊图谱续》 9787030485540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名菊图谱续》,可以说是将中国传统菊花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作为一名长期的花卉爱好者,我深知要系统地梳理和呈现一种植物的文化内涵,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智慧。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重点仅仅放在菊花的形态美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菊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例如,书中对“墨菊”的介绍,不仅仅描述了其独特的颜色和形态,更是将其与“遗世独立”的君子品格联系起来,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升华。书中的插图,每一幅都经过了精心的构图和色彩搭配,仿佛每一片花瓣都经过了艺术家的精心雕琢,充满了生命力。我常常会在阅读时,被某一张图所吸引,然后沉浸在其中,去感受那份来自古老土地的芬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菊花的窗口,更在于它让我们有机会去品味一种深沉的文化底蕴。

评分

拿到《名菊图谱续》的那一刻,我便被它强大的气场所折服。这不仅仅是一本图谱,更像是一部沉淀了岁月精华的艺术品。作者对菊花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植物学范畴,而是上升到了对生命、对美、对哲学的思考。书中每一幅图,都经过了精心构图和细腻描绘,仿佛每一片花瓣都蕴含着生命的故事,每一个花蕊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反复翻阅着那些关于不同菊花品种的介绍,对它们独特的生长习性、栽培技巧以及历史渊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黄巢”系菊花的描述,那种在乱世中依然保持高洁品格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的内容极其丰富,但又不显得冗杂,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经过了精心的选择和打磨,力求将最完美的一面呈现给读者。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欣赏的书,更是一本能够启发人思考,能够涤荡心灵的书。

评分

《名菊图谱续》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案头之宝”。在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精美的装帧和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每一页纸张都经过了精心的选择,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制清晰而细腻,让每一幅菊花的描绘都显得栩栩如生。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不同菊花品种的细致描绘,不仅仅是外观上的区别,更是在文字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对于那些历史悠久的品种,书中会追溯其起源,讲述它们是如何从野外被发现,如何被文人雅士所喜爱,甚至是如何成为某个历史时期园林艺术的代表。这种深入的挖掘,让我对菊花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学欣赏,而是上升到了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暂停下来,仔细对比图片和文字描述,仿佛真的在亲手触摸那些盛开的生命,感受它们独特的气质。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菊花信息,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让我想要进一步去了解那些与之相关的诗词、绘画,以及那些与菊花结缘的伟大人物。

评分

这部《名菊图谱续》,光是拿到手里,那沉甸甸的分量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大气,淡雅的色彩勾勒出数种经典名菊的轮廓,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将那份雅致与雍容直接呈现在眼前。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那些根植于中国土壤的艺术形式,而菊花,无疑是中国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赞歌,是隐逸高洁的象征。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书墨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清雅气息,瞬间将我拉入了一个沉静的世界。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精美的插图,每一幅都仿佛凝结了画师的心血与匠心,色彩的运用、光影的描绘、花瓣的脉络,无一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不仅仅是对菊花形态的记录,更是一种对生命之美的极致展现。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这些名菊背后的故事,它们是如何孕育、生长,又承载了怎样的历史与文化意蕴。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图谱,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花卉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多了一份向往和憧憬。

评分

《名菊图谱续》的出现,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菊花的图谱,它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百科全书。我喜欢书中的那种严谨而又不失艺术性的风格。每一幅菊花的描绘,都力求精准还原其形态特征,但又在细节处融入了艺术家的巧思,使得每一株菊花都仿佛拥有了独特的灵魂。我尤其钟情于书中关于“一丈红”菊花的描述,那种鲜艳的色彩,那种旺盛的生命力,仿佛也点燃了我内心对生活的热情。除了精美的插图,书中对于菊花的文化解读也极为深刻。它不仅仅是在介绍菊花的品种,更是在讲述菊花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地位,以及它所承载的民族精神。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一同在菊花盛开的时节,吟咏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

评分

这部《名菊图谱续》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作为一名长期以来对园艺,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名花的爱好者,我曾阅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这部作品的出现,无疑将我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的每一张图片都经过了极其细致的打磨,无论是色彩的还原度,还是花瓣纹理的细腻刻画,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水准。我常常会花上很长的时间,盯着其中一幅图,试图去理解画师是如何捕捉到菊花最动人的那一瞬间的。那微风拂过时花瓣的颤动,晨露在花蕊上闪烁的光泽,甚至是阳光照射下形成的微妙阴影,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不仅体现在图画上,在文字的编排和内容的呈现上,也同样可见一斑。我尤其喜欢那些对不同菊花品种的详细介绍,它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名称和特征,更深入地探讨了每个品种的起源、培育历史、以及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这使得我在欣赏菊花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感。

评分

这部《名菊图谱续》,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传统花卉艺术的博大精深。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情有独钟,而菊花,无疑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符号。本书的出现,将我对菊花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被书中那些精美绝伦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每一幅都仿佛凝结了画师的心血与匠心,将菊花的姿态、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花上很长的时间,盯着其中一幅图,试图去理解画师是如何捕捉到菊花最动人的那一瞬间的。除了视觉上的享受,书中对于菊花品种的介绍也极其详实,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名称和特征,更是深入地探讨了每个品种的起源、培育历史、以及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这使得我在欣赏菊花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感。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仅是一本图谱,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美、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评分

《名菊图谱续》的出现,让我对中国传统花卉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了我最初的期待。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书,应该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书中那些精美绝伦的菊花图,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姹紫嫣红的秋日花园,感受着生命最纯粹的美丽。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图片的呈现,而是通过细腻的文字,将每一株菊花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那些关于菊花的传说、关于菊花的诗词,都如同甘泉一般,滋润着我的心灵。我被其中关于“寿星”系菊花的描述所深深打动,那种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优雅与从容,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的编排也极其用心,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但又不显得拥挤,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享受到一种宁静而致远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部《名菊图谱续》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位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花卉文化的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一直深信,真正的文化传承,在于细节的打磨和知识的深度挖掘,而这部作品,恰恰展现了这种精神。书中对每一株名菊的描绘,都力求做到极致的精准和艺术性。我尤其欣赏其在色彩运用上的大胆与细腻,那些柔和的过渡,那些微妙的光影变化,都将菊花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除了精美的插图,书中对于菊花品种的介绍也极为详实。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名称和形态特征,而是深入地探讨了每个品种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我被其中关于“寒香”系列菊花的描述所深深吸引,那种在严寒中傲然绽放的勇气和坚韧,仿佛也传递给了读者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关于菊花的知识,更是在感受一种古老的东方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评分

读完《名菊图谱续》的初篇,我的内心便涌动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菊花的书,它更像是一部穿越时空的艺术史,一部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百科全书。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书,是可以带你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当我翻开书页,看到那些精美绝伦的菊花图,我仿佛置身于江南的园林之中,闻到了阵阵清幽的花香,看到了秋日阳光下,那层层叠叠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也同样令人折服,他们不仅仅是客观地描述菊花的形态,更是赋予了每一朵花生命和灵魂,通过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它们的故事,它们的情感,它们与文人墨客的情缘。我被那些关于菊花的诗词歌赋深深吸引,仿佛也跟着古人一起,在菊花盛开的时节,吟咏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菊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文化符号的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