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金融论丛(2013)
定价:35.00元
售价:23.5元,便宜11.5元,折扣67
作者:李扬,李光荣 总编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14126921
字数:380000
页码:3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金融论丛.2013》主要内容包括:综合经济篇,金融监管篇,银行管理篇,区域金融篇,信托信用篇,保险市场篇。
目录
综合经济篇
我国非公募慈善基金会资金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
我国非公募慈善基金会筹资研究
我国非公募慈善基金会运营管理分析
美国智库发展的内外驱动力
国际收支不平衡与人民币升值何时休
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中“热钱”规模的测算
对于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效应分析和政策建议
上市公司再融资品种的改革创新研究
快速再融资制度:国际经验与借鉴思考
上市公司再融资申请被否决原因的特点分析
地方如何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工作
从美国大选看商品价格走势
大商品价格调整推动国内资金面持续宽松
中国货币条件指数的构建及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金融监管篇
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刍议
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及内涵
金融消费者的征信权利保护
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六项基本原则及其启示
域外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及其借鉴
对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的框架性思考
金融机构薪酬机制监管改革的国际
进展及其启示
银行管理篇
银行理财市场的现状、风险及监管对策——以上海为例
“稳增长”调控使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势在必行
银行跨境风险监管改革的国际趋向及对策建议
基于raroc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贷款定价的比较优势研究
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战略思考
基于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的邮储银行发展
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区域金融篇
当前我国金融中心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我国金融中心发展的目标定位、主要机遇与对策研究
我国金融中心的评价与预测
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失败案例研究
北京发展首都金融中心的优势和挑战
信托信用篇
养老信托业务的国际比较研究
我国养老信托运营的监管制度研究
标准普尔与美国“叫板”的策略分析
对地方债进行信用评级的可行性辨析
三大评级机构的发展之路
商品调整推动信用利差继续收窄
从欧债危机看上权债务评级和金融市场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保险市场篇
我国台湾银保专业化评鉴
保险销售误导:信息不完全下的博弈
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顶层设计
销售渠道专业化探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中国金融论丛(2013)》的当月,恰好正值国内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书中收录的那些洞见,仿佛是为我当时脑海中纷繁复杂的思绪找到了锚点。我尤其对其中几篇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的文章印象深刻。作者们运用了多维度的数据分析,从信贷扩张、地方政府财政以及居民购房意愿等多个角度,细致剖析了导致房价持续攀升的内在逻辑。他们并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单一因素,而是呈现了一个相互交织、层层递进的复杂体系。比如,有一篇论述就详细分析了土地财政如何诱发地方政府过度举债,进而通过信贷宽松刺激房地产投资,最终形成局部性过热的金融风险。读罢此文,我才真正理解了“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这句话在中国的具体语境下所包含的深意,以及其中潜藏的脆弱性。同时,书中对于金融创新与监管之间平衡性的探讨,也让我对金融自由化与风险防范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们列举了许多国内外金融危机发生的案例,并从中提炼出对中国金融体系具有警示意义的教训。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次深度而富有启发性的学术研讨会中,聆听了多位专家的精彩演讲,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不得不说,《中国金融论丛(2013)》中的一些篇章,如同给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疑难杂症”开出了“对症下药”的处方。我在阅读一篇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文章时,被作者严谨的研究方法和独到的见解所折服。文章通过对过去几轮不良资产剥离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政策性债转股的效率低下、资产管理公司的专业能力不足,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等。作者并非仅仅罗列问题,而是提出了许多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比如构建更加市场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机制,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及加强对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和激励。此外,书中对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普惠金融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挑战。那些关于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创新,解决小微企业和农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论述,让我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包容性和韧性有了新的认识。整本书在批判中不失建设性,在理论探讨中不乏实践指导意义,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具有思想深度的财经读物之一。
评分在我翻阅《中国金融论丛(2013)》时,一本关于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演进的书,无疑是最令我着迷的部分。作者们以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梳理了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脉络。他们详细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监管机构的设立、职责的划分以及监管政策的调整,是如何与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化的进程相互映照的。特别是关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过渡的论述,我感觉像是看到了中国金融市场从“分而治之”走向“统筹协调”的必然选择。文章中对于“一行三会”时代监管的利弊分析,以及对未来大金融监管格局的展望,都具有极强的预见性。其中关于金融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的章节,更是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巴塞尔协议等国际监管框架在中国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本土化挑战,以及中国监管者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这本书让我理解到,中国的金融监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中发展壮大,这种动态演进的过程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
评分阅读《中国金融论丛(2013)》的过程中,我被其中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论述所深深吸引。篇章中对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在复杂的国际金融格局中争取话语权、提升货币影响力的战略性思考,让我眼前一亮。作者们不仅梳理了人民币在贸易结算、投资和储备领域的现有基础,还大胆预测了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一篇深入分析了美元霸权下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人民币要打破这一格局,需要克服哪些制度性障碍,如资本账户的可兑换性、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任度等。这些论述并非空泛的理论设想,而是结合了大量历史数据和现实案例,比如对“金砖国家”货币合作的探讨,以及对亚洲区域货币合作前景的展望。我从中看到了中国金融战略的深谋远虑,也体会到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书中对于“软实力”在货币国际化中的重要性,比如文化影响力、法律体系的健全以及透明度的提升等方面的强调,也让我认识到,金融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扩张,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评分《中国金融论丛(2013)》中,有一部分关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投资者保护的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们深刻剖析了中国股市从初步建立到日益成熟过程中,所经历的几次重大波动,并将其归因于信息披露不充分、内幕交易频发以及市场操纵等问题。他们不仅指出了这些现象存在的严重性,更从法律法规、监管手段以及市场参与者行为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加强投资者保护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例如,在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论述中,作者们详细分析了国内外优秀上市公司的披露标准,并提出了改进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具体方案,包括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建立更为严格的违规惩罚机制。此外,书中对中国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的探讨,也让我对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整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逻辑,以及在不断完善中走向成熟的复杂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