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0-2011:中国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2010-2011:evaluation on the financial petitive strength of China's financial center cities | 作者 | 王力,黄育华 |
| 定价 | 59.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27287 | 出版日期 | 2011-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8.513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通过分析金融发展度、经济持续力和基础设施支持力三大主因素,对全国31个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客观比较了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实力和相关因子的得分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对各金融中心城市进行聚类排序。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Ⅰ 总报告:发展综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书名——《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0-2011:中国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2010-201》——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信息: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读物,而是一份有明确时间界定(2010-2011年)且内容聚焦于“金融竞争力评价”的专业性报告。我之所以被吸引,是因为在那个时期,中国金融业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报告名中的“竞争力评价”四个字,暗示着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会运用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不同城市在金融领域的实力进行量化分析和排名。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在2010-2011年,哪些城市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它们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措施,如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发展特色金融业务、构建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优化营商环境等,来构建和提升自身金融竞争力的。我猜测,报告可能会对上海、北京、深圳等传统一线城市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同时也会关注一些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发展潜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某个城市是如何在特定时期实现金融竞争力的快速提升,或者分析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教训,以供未来的城市发展和金融战略规划参考。
评分在仔细研究了这本书的书名——《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0-2011:中国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2010-201》之后,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份充满数据和分析的学术性著作。2010-2011年,是中国金融业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并寻求新发展的重要节点。因此,我对这份报告将如何评估当时中国各大金融中心的“金融竞争力”感到非常好奇。我设想,报告的作者们一定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和整理关于中国主要金融城市在金融市场规模、金融机构数量与质量、金融创新能力、金融人才储备、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的详实数据。我期待的是,这份报告能够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提炼和升华,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价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报告能够清晰地展现出,在2010-2011年间,中国哪些城市在金融竞争力的各个维度上表现最为突出,它们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又是什么。同时,我也希望报告能够客观地指出,那些在竞争力榜单上相对靠后的城市,其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总而言之,我期待这份报告能成为理解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演变的重要参考。
评分我最近关注到这本书的书名——《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0-2011:中国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2010-201》。单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是一份对中国金融版图进行深度剖析的报告,聚焦于2010年至2011年这个相对聚焦的时间段,并且特别强调了对“金融竞争力”的评价。这让我立刻联想到,报告很可能在当时为中国各大金融中心,比如上海、北京、深圳等,进行了一次详细的“体检”。我期待它能揭示出,在那个金融业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期,哪些城市在吸引金融资本、培育金融机构、推动金融创新、优化金融环境等方面表现出色。我设想,报告的作者团队一定运用了一套严谨的评估框架,可能包含了如市场容量、交易额、金融产品丰富度、人才聚集效应、国际化水平、政策支持力度等多方面指标,来量化各城市的金融竞争力。我非常希望能够通过这份报告,看到一个清晰的2010-2011年度中国金融中心竞争力的排名,并深入理解每个城市的独特优势以及它们在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是否有一些新兴金融中心在这两年间异军突起?传统的金融中心又采取了哪些策略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地位?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而这本书名似乎正指向这些问题的答案。
评分我拿到这本《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0-2011:中国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2010-201》,第一感觉是它可能会是一份非常扎实的行业研究成果。书名中的“2010-2011”这个时间跨度,恰好是全球金融危机后不久,中国金融业开始加速改革和开放的关键时期。我特别好奇,在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两年里,报告是如何描绘中国各大金融中心的竞争态势的。它是否会深入分析,在人民币国际化、资本市场改革、金融监管政策调整等一系列重大背景下,不同城市是如何应对的?我猜测,报告应该会围绕“金融竞争力”这个核心概念,构建一套严谨的评价体系。这套体系可能包含了资产规模、交易活跃度、创新产品数量、人才密度、国际化程度、营商环境等多个维度。我希望能看到,报告能够将这些指标量化,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主要金融中心,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乃至其他一些正在崛起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进行细致的排名和对比分析。例如,它可能会详细列举出每个城市在不同竞争力维度上的得分,并对得分高的城市给予肯定,同时也会指出其潜在的风险或发展瓶颈。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在那个特定时期,哪些城市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了超越预期的发展,又有哪些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乍一看确实能吸引到对中国金融领域发展趋势感兴趣的读者。书名中“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和“2010-2011”这两个关键词,立刻勾勒出了报告的研究时段和核心议题。我之所以对它产生好奇,是因为过去几年,中国的金融业经历了飞速的变革,从一线城市的金融街到新兴金融区域的崛起,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故事。而“中国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这个副标题,更是直接点明了报告的核心工作——对不同金融中心进行量化评估。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剖析那些在2010-2011年间,在金融资源集聚、金融创新能力、金融市场活跃度、人才吸引力以及监管环境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城市。它或许会通过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清晰的中国金融中心版图,揭示出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在国家金融战略中的定位。我尤其期待能够了解到,在那个时间段,上海、北京、深圳等传统金融中心是如何巩固其地位的,同时,其他城市又有哪些“黑马”在快速崛起,它们的崛起路径又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如果报告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比如某个城市是如何通过引进特定金融机构、发展某项特色金融业务,从而提升其竞争力的。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金融格局演变的窗口,提供一些有深度、有数据的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