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后革命时代的文化主题--列宁文化思想研究
定价:59.00元
售价:21.8元,便宜37.2元,折扣36
作者:韦定广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0100984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的研究与写作,缘自20年前的一次偶然阅读。
1978年后,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可能出于政治辩护的需要,经常有“”学者引用列宁晚年《论合作社》中的一段话作为依据: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的任务大体结束以后,俄共(布)应该将工作重心转移向“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为了与我们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相呼应,许多人将此处加引号的“文化”解释为经济。1990年我读到了这一观点,但有点好奇:明明是“文化”,怎么能解释为经济呢如果指的是经济,列宁又为什么不直接使用“经济”这个更容易明白的概念呢好奇心驱使我找出列宁的原文,在仔细阅读后发觉:“文化”就是文化,而且只有作文化来理解才能真正体现列宁在文中提出的“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的深刻蕴含。
目录
自 序
导 论 文化视野下的“主义”与“问题”
一、俄罗斯文化:组合与积淀
1.东正教信仰
2.蒙古人入侵的“文化基因”
3.村社传统
4.西方化及其矛盾
二、文化与社会变迁的西欧视角
1.社会变迁不同类型及相关分析
2.社会:传统与现代
3.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马克思和韦伯
4.“不通过”及其文化根据
三、“东方”及其“文化”:列宁的思考与贡献
1.“东方”及其在俄罗斯
2.作为概念的“文化”:列宁及其他
3.学术层面的不足与意义
四、“读懂列宁”:面对“主义”与“问题”困惑
五、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
1.“文化自觉”:知性与感性
2.思想创造及其梳理的内在逻辑
章 传统与现代:1893--1916年思想论战的文化纬度
一、民粹主义:反现代的乌托邦
1.“全欧洲浪漫主义的俄国变种”
2.“错误的”“社会主义乌托邦”
二、资本主义:一种“肯定的巨大文化力量”
1.“合法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派别
2.文化进步性:相比较的结论
3.资本主义:作为文明及其文化
三、民族、民族主义中的文化:一般与特殊
1.“国语”能否“强制”
2.民族文化:一种还是两种
3.民族文化自治:“极不现实的空想”
4.文化国际化与“国际主义文化”
第2章 “革命”及其文化“后遗症”
一、革命与文化关系的不同阐释
1.马克思的认识:政治文化心理
2.“革命”的必然性与特殊性
3.文化对革命的不同影响
二、“文盲帮助了革命”
三、“用谁的手建设主义”
1.隐型文化:从乐观到清醒
2.后革命时期文化:状况及其地位
四、“滞后”或“脱节”:革命后文化制约问题
1.是“滞后”,还是“脱节”
2.文化制约革命:性质与道路
第3章 经济建设的文化困境及其选择
第4章 俄共(布)执政的文化“被征服危险”
第5章 社会变迁中的文化建设:“革命”或启蒙
结束语 历史的验证及其思考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到“列宁文化思想研究”这几个字,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那个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伟大革命家。列宁的思想,尤其是他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看法,在俄国革命及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革命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变革,更在于对国民精神和文化认同的重塑。而列宁,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实践者,无疑在这方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好奇的是,在那个充满了理想主义与现实挑战的时期,列宁是如何看待文化的作用的?他认为文化应该服务于革命事业,还是应该保持其独立性?他的思想在实践中又是如何被理解和应用的?“研究”这个词语也暗示着作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索,可能涉及到对原始文献的梳理,对不同学派观点的辨析,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那个复杂的思想世界,去理解列宁的文化战略,以及他的思想是如何塑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景观,并可能对后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和出版社信息,都让我觉得它是一部颇具分量的学术著作。我热衷于阅读那些能够帮助我理解宏大历史进程和复杂社会现象的书籍,而“后革命时代的文化主题”这个宽泛而深刻的表述,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革命的余波往往会绵延很长时间,并在文化领域留下深刻的印记。我常常思考,在经历了一场颠覆性的社会变革之后,人们的精神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旧有的价值体系如何被挑战,新的文化符号又如何被创造和接受?“主题”这个词语则暗示了书中可能对后革命时期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了归类和梳理,从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议题。这对于我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脉络,无疑会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究,在革命的喧嚣过后,那些静水流深般的文化思潮是如何涌动,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认知和情感。
评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遇到一本专注于特定历史时期和思想流派的学术著作,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我一直对那种能够深入挖掘历史真相,并对其进行系统性分析的作品情有独钟。“后革命时代的文化主题”这个书名,为我打开了一个关于历史演变和文化转型的广阔思考空间。我常常在想,当一个社会经历剧烈的政治变革之后,文化领域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哪些旧有的表达方式会被保留,哪些又会被革新?新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和形成的?“列宁文化思想研究”则将我的关注点聚焦在了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及其思想体系上。列宁作为一位重要的革命领袖,他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看法,无疑对那个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列宁的理论框架下,后革命时代的文化是如何被构建和发展的,以及他的思想在实践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传递出的学术严谨性所吸引。书名中的“研究”二字,预示着这是一部基于深入考察和分析的作品,而非泛泛而谈的理论概述。我一直对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特别是文化层面的演变抱有浓厚的兴趣。后革命时代,这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意味着旧秩序的瓦解与新秩序的建立,而文化,作为社会精神的载体,在这段时期往往会经历最剧烈的动荡与重塑。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个转型时期,文化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如何与政治权力互动、以及如何在新的社会结构下寻求自身发展路径的答案。特别是“列宁文化思想”这一具体的切入点,让我对作者的研究方向充满了好奇。列宁的理论和实践,对二十世纪的革命和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我想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列宁是如何看待文化在构建新型社会中的作用,他的思想体系又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文化政策和艺术实践中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有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力量,淡雅的色彩搭配上端庄的字体,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内容产生了期待。我一直对革命后的社会转型及其对文化领域的影响深感兴趣,而“后革命时代”这个词语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思考空间。它不仅仅是指历史上的某个特定时期,更是象征着一种从颠覆到重塑、从激进到渐进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作为社会肌体最敏感的触角,必然会经历剧烈的洗礼与演变。我常常思考,当旧有的秩序崩塌,新的思想和价值体系如何在一个全新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又会孕育出怎样的独特花朵。这种跨越式的转变,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文学作品的风格,更是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乃至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个核心,让我不禁想要深入其中,去探究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沉淀下来的、具有时代烙印的文化主题,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后革命”的背景下被重新解读和构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