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婚丧杂谈(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定价:32.0元
售价:23.4元,便宜8.6元,折扣73
作者:徐忱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3457548
字数:191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婚姻和丧葬是世界上两种具家庭氛围的习俗。从古至今,从东到西,从皇帝到庶民,婚丧习俗可谓千姿百态。唐宋的皇室婚礼什么样?清民的国葬什么样?英日的皇室婚丧礼俗什么样?东西方各大民族的婚丧习俗什么样?本书一一告诉您。
徐忱,1969年生。辽宁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查阅张学良口述历史资料。辽宁省老教授协会人文社科委员会副秘书长,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撰写出版的著作有:《张学良》(52.8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版)、《黎元洪全传》(42.6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版)、《黎元洪画传》(10万字,中华书局版)、《张学良图传》(33.3万字,团结出版社版)。发表论文多篇。
四、考验婚女娶男嫁 考验婚,也称赘婚或服务婚。对偶婚向个体婚过 渡的过程中,出 现了一种女娶男嫁的婚姻形式。在这个婚姻形式时期 ,男子被“娶” 到女子家,并且要为女方家劳动。劳动过程中,男方 的一切都要接受 女方家长或家族的监督,女方家长或家族还要对男子 进行各种各样的 考验。考验的目的是评判男子是否具备种地、盖房、 打猎、捕鱼等各 种生活技能。如果考验成功,男子才会获得允许与女 子结婚。考验期 可长可短,没有定规。
相传舜帝就曾经接受过考验婚的考验。
舜,姓姚,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舜在年 轻的时候,就以 孝顺继母闻名天下。尧帝当时正在为继承人的事情发 愁,便征询四方 诸侯长老(四岳)的意见。四岳异口同声地推荐了舜 。要做尧帝的继 承人,必须娶尧帝的两个女儿为妻。于是尧帝就用耕 历山、渔雷泽、 陶河滨、作什器、跑生意等五种方法考验舜。
耕历山。历山, 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 垣曲县东南。远古时 候,历山及其周围被 一片茂密的森林覆盖 着,当地的人们还不 会耕作,每日都是上 树摘果饱腹;当地的 人们还不会盖房,终 年都是穴居避寒暑; 当地的人们还不会 树开山,只能远望巍 峨的历山叹息没有一 条登山路。
舜受尧帝的考验 来到历山脚下,眺望 万丈绝壁和通向山顶 的被巨石粗的大树覆盖的山路,眼神里没有一丝畏惧 。他拍拍自己心 爱的坐骑——毛驴的头,告诉它要勇敢;他拍拍黄牛 和黑牛的背,告 诉它们要坚强。于是,他们向山顶进发了。
一路上,舜树开山,披荆斩棘,经历千辛万苦 ,终于到了历山 高峰。舜在峰顶上开辟出面积达五千亩的土地,后 世的人们称其为 舜王坪。舜请黑牛和黄牛在土地上拉犁耕作,请毛驴 拉磨磨谷。当地 的人们看到丰收的谷物,都啧啧称奇,纷纷向舜学习 耕种。
舜还用泥土和树木建造了结实的房子。当地的人 们看到舜的房子 可以遮风避雨,纷纷向舜学习盖房技术。从此,当地 人们抛弃了穴居 生活,住进了舒适的房子。
尧帝看到舜耕历山的成绩,暗暗点头。不过他还 是不放心,又给 舜出了第二个题目——渔雷泽。
渔雷泽。雷泽湖,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东南 部阎什镇、鼓楼 镇和引马乡一带。雷泽湖湖水清澈,芦苇繁茂,水草 翠绿,是天然的捕 鱼之所。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前来,希望有所收获。
由于各地捕鱼方式 不同,人们带来的材有大有小,有圆有方,所 捕的鱼也就有多有 少。于是,雷泽湖边,经常可以看到捕鱼人争吵、打 架,甚至还有人因 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尧帝看到这种情况,就派舜去治 理。
舜来到雷泽湖边,仔细查看众人捕鱼的工具和方 法。舜很快发现 有的人占据好渔场,所以捕到的鱼就多;有的人渔网 大,所以捕到的 鱼就多;有的人鱼饵味美,所以捕到的鱼就多。于是 ,舜教会那些捕 鱼少的人捕鱼技巧,还找到好渔场供他们捕鱼。
由于舜的努力,在雷泽湖捕鱼的人都能满载而归 。人们不仅学 会了捕鱼,还学会了舜的谦恭、礼让、助人的品德。
渔民之间的关系 也因此大为改善,人们互相帮助,礼尚往来,雷泽湖 边一片和谐的景 象。尧帝看到这一切,频频点头,但他还是不放心, 就给舜出了第三 道题目——陶河滨。
陶河滨。河滨位于今山东省滨州市的古河济地区 ,河是指黄河, 济是指济水。今天的济宁市就是原来济水中间北上的 地方,现在黄河 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小清河,就是古济水故道。
舜来到河滨,发现这里的人靠烧制陶器为生。人 们靠交易陶器换 取粮食和,但由于条件和技术所限,人们制陶的 技术还未成熟, 所烧制的陶器不仅外形缺乏美感,而且易碎易漏,无 法长期使用。
舜拜访当地好的制陶师,学习上乘的制陶技术 。他还不断用 自己的智慧,研究创新,终于创造出独特的制陶方法 。他反复试验, 仔细摸索,技艺不断提高。渐渐地,他烧制的陶器不 仅美观,而且耐 用。周围的邻居看到舜制作的陶器,都爱不释手,啧 啧赞叹。舜非常 大方,每次烧制成功的陶器,都会慷慨地赠送给上门 索要的邻居和乡 亲,甚至外地的人也闻讯而来。舜对远来的客人不仅 热情招待,还把 好的陶器赠与他们。人们都非常爱戴舜。有一天, 舜所做的一切, 被当地掌管烧陶的窑头发现了。窑头认为舜破坏了祖 传的烧陶方法, 欺师灭祖,还会影响窑头的生意,就命人将舜抓起来 ,捆在树上,还 用鞭子抽打舜,扬言要烧死舜。
那些爱戴舜的人们闻讯纷纷赶来向窑头求情,希 望保留舜的性 命。窑头见求情的人越来越多,挤满了河滨,生怕惹 了众怒,于是 向舜提出条件:后烧制一次陶器,如果能烧出精美 的陶器,就饶过 他,否则要受到严厉惩罚。
舜听到这个要求,心中暗自高兴。他自信满满地 走向窑厂,亲自 操作,观察火候,注意细节。两天后,陶器出窑了。
周围的邻居和那 些爱戴舜的人们看到从窑厂里出来的精美陶器,都赞 叹不止。
窑头听到喝彩的声音,也走了进来。当他看到舜 制作的陶器时, 惊呆了。他从未见过如此的陶器,陶质细腻,造 型优雅,用手指 一弹铮铮有声。窑头还发现陶器的破损率非常低,自 己的手艺无法和 舜相比。于是,窑头宽恕了舜。
从此以后,舜烧制陶器的手艺闻名天下。当地的 百姓也因为学会 了舜制陶的技术,制作的陶器越来越精美。很多人慕 名而来,只为求 得河滨地区的一件陶器。
尧帝目睹舜的表现,笑着点点头,但他还是有些 不放心,又接连 给舜出了两道题目——作什器、跑生意。什器就是家 用生活用具。舜 在寿丘学习制作什器,在负夏即历山镇做生意。舜诚 实可信,童叟无 欺,获得当地人民的信任和爱戴。
尧帝非常满意舜的表现,于是,把两个女儿嫁给 了舜,还让舜成 了他的继承人。
……P10-14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婚礼的繁文缛节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提亲、说媒,到定亲、迎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和古老的习俗。比如,在提亲时,男方需要准备“聘礼”,这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承诺。而“三书六礼”更是将婚礼的流程细致化,每一个字、每一个仪式都承载着长辈的祝福和对新人未来生活的期许。我尤其对“压轿”环节印象深刻,新娘在花轿中,有“压轿钱”的习俗,寓意着新人进门后生活富足,也能化解一些可能存在的“冲煞”。婚礼当天的热闹更是不用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一对新人的结合。而婚礼后的“闹洞房”,虽然在现代看来可能有些许不雅,但其背后却有着驱邪避凶、祝福新人早生贵子的美好愿望。这本书让我感觉仿佛穿越回了过去,亲身体验了那些古老而又充满人情味的婚礼场景,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婚姻的重视和祝福,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本书的作者在描写这些习俗时,语言生动形象,细节丰富,仿佛就在眼前发生一样,让我对这些古老的传统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于“人情”的描绘。无论是喜事还是丧事,终究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才是这些习俗最核心的灵魂。书中通过对各种婚丧场合的生动描写,展现了亲朋好友之间的关怀、支持和慰藉。在婚礼上,大家共同分享新人的喜悦,为他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在丧礼上,大家互相分担悲伤,共同为逝者祈祷。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在某些地区,邻里之间在丧事中会主动帮忙操办,减轻家属的负担,这种守望相助的情感,让人倍感温暖。而婚俗中,亲友的“祝福”和“添彩”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注重集体、重视情谊的传统美德。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虽然时代在变迁,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在重要的人生节点上所需要的社群支持,是永恒不变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民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人情感连接和文化传承的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对于丧葬习俗的探讨,让我对生命终结的仪式有了更为敬畏的理解。从临终关怀、报丧,到入殓、守灵,再到出殡、安葬,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慰藉。我一直觉得,丧葬不仅仅是告别,更是一种对生命过程的总结和对来世的期盼。书中对于“遗体处理”的描述,从简单的土葬到后来的火葬,以及各种形式的祭奠,都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对于死亡的认知和态度。尤其是“守灵”的习俗,子女和亲属围在逝者身边,回忆往事,倾诉思念,这种情感的交流和情感的寄托,对于生者来说是重要的心理抚慰。而“出殡”的仪式,更是集聚了亲友,共同送别逝者,那种庄重而又肃穆的气氛,让人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珍贵。“烧纸钱”、“祭品”等习俗,虽然在外人看来可能不理解,但其核心却是希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衣食无忧,安宁祥和。这本书让我对“生死大事”有了更深的思考,也理解了这些看似繁琐的仪式背后,蕴含着中国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生命的尊重。作者的描述非常细腻,将那些冰冷的仪式赋予了温暖的人情味,让我对这些古老的传统产生了更深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中国社会中与“婚”和“丧”相关的各种民俗文化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了这些看似遥远的传统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习俗,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渊源、社会功能以及人们的情感寄托。例如,在婚俗部分,书中不仅仅讲述了婚礼的流程,还深入分析了“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社会背景,以及“嫁妆”、“彩礼”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这些分析让我理解了为何在过去,婚姻更多的是家族的结合,而非仅仅是个人的选择。而在丧葬部分,书中对于“孝道”的阐释也让我印象深刻,各种丧葬仪式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更让我惊奇的是,书中还提到了许多现在已经鲜为人知的“杂谈”部分,可能是一些更具地方特色、更小众的习俗,或是人们在婚丧过程中流传的一些有趣故事和观念。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广阔,让我看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也让我对这些古老的传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参加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对于中国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书中的婚丧习俗,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中国人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的生动体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讨吉利”的描述,无论是婚礼上对“喜”字的运用,还是丧礼中对“福”字的避讳,都充满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灾祸的规避。还有那些关于“禁忌”的说法,虽然有些在现代看来可能不合逻辑,但它们背后却蕴含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对生活秩序的维护。比如,书中提到的某些日子不宜嫁娶,某些物品不宜摆放,都反映了古人试图通过一些外在的约束来达到内在的平衡。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变迁”的探讨很感兴趣,作者似乎也在暗示,这些古老的习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被改造、被接受或被遗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情感、信仰和生活智慧的史书,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