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跨文化民俗志: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二
:60.00元
售价:43.8元,便宜16.2元,折扣73
作者:董晓萍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202008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与《跨文化民俗学 : 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一》是姊妹篇,但又有不同的任务。在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论的系统中建设民俗志,有两个目标:一是给具有*性和独特性的民俗文化研究留有一席之地,二是面对无解的多元,保持乐黛云和金丝燕所注重的“文化间距”与多义项的“共存”的学术理性,我相信这是更高层的人文科学精神活动。
本书研究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期钟敬文留学日本和留日前后中日学者公开发表的民俗学著述。这批中日学者著述都有对话性的问题,连他们的学术资料系统也有对话性的要求,对话的形式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呈现出跨文化理论的对话性方法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当时对话的主要方法,是双方互相约稿,或者就某个观点直接发表文章,求教与答疑一来一往,追求真理的精神与平等的对话意识共存,这符合我们直到今天也在讲的跨文化学方法论的基本特点,本书从钟敬文和他的同时代中日学者超出各自学科背景的事实出发,去描述和分析这批文献;从他们解决问题的历史收获出发,去理解他们的不乏争议、却积极求同存异的过程,这应该是在跨文化视野下研究问题的好处。
前言}绪论{章民俗志的发展期(1927-1933)5
节钟敬文在国内与日本学者对话的民俗学著述13
第二节同时期日本学者著述的中译文日83
第三节同时期其他中国学者的著述与译文127
第二章民俗志的收获期(1934-1936)I49
节钟敬文在日本的民俗学著述日I53
第二节同时期日本学者著述的中译文240
第三节同时期其他中国学者的著述与译文296
第三章民俗志的转折期(1937-1945)318
节钟敬文杭战时期著述题录321
第二节其他中国学者抗战时期的著述与译文378
第三节同时期日本学者的中译本论文与创作380
后记398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89年在北京
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自1994年起,先后在美国衣阿华大
学、芬兰约恩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远东学院、法国
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做博士后、高访和从事合作研究。国际
民俗学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教
育部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
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民俗学、民间文艺
学、数字民俗学和跨文化学。
主要著作有《华北民间文化》、《乡村戏曲表演与中
国现代民众》、《田野民俗志》、《说话的文化》、《不灌
而治》、《全球化与民俗保护》、《现代民俗学讲演录》、
《现代民间文艺学讲演录》、《北京民间水治》、《数字钟
敬文工作站》、《民俗学科建设报告书》、《中国民俗文化
软实力发展战略专论》、《民俗非遗保护研究》和《穿越文
化层》等。
《跨文化民俗志: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二》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求知欲。我一直对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发生在亚洲内部的学术互动。想象一下,在那个变革的年代,钟敬文先生如何带着中国的民俗学知识,踏上日本的土地,去审视和理解那里的民间文化。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如何在日本的田野调查中,接触到那些鲜活的民俗事象,比如当地的祭典、歌谣、传说,甚至是一些地方性的信仰习俗。这本书的“跨文化”定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对日本民俗的简单介绍,更会探讨中国和日本在民俗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和借鉴。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书中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比如他如何分析一个日本的民间故事,或者如何记录和解读一个地方性的仪式。这种“个案研究”的方式,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见解,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细微的差异和共通之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次学术上的探索,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旅程。
评分初见《跨文化民俗志: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二》这本书名,我的思绪便被深深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民俗研究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史诗。我脑海中浮现出钟敬文先生,这位杰出的学者,在异国他乡,面对与自己文化截然不同的日本,是如何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去捕捉、去理解那些根植于日本民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特别想知道,他在研究过程中,是否会对比中日两国在某些民俗现象上的异同?这种对比是否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从而丰富我们对民俗本质的认识?本书的“留日个案研究”字样,预示着故事将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和地点,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有详细的文献梳理和实地考察的记录,展现钟先生如何在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建立起自己的研究路径。而且,“跨文化”这个词,更让我联想到的是,他如何将日本的民俗研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交流背景下进行解读,从而揭示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上的学术交流特别着迷,尤其是那些在东西方文化交汇时期发生的深刻互动。《跨文化民俗志: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二》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想象着,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深造,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文化浸润。他是否在日本的寺庙、乡村、市井之间穿梭,观察着那些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的习俗,甚至是人们的日常行为模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他如何在日本的社会土壤中,挖掘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现象。同时,我也好奇他在面对日本独特的文化语境时,是如何运用他的民俗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并从中获得哪些新的启示。这本书的“个案研究”几个字,更是让我期待具体而生动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探讨。我希望能够读到他如何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捕捉到那些最真实、最鲜活的民俗细节,并将它们转化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这不仅仅是关于民俗学本身,更是关于一个学者如何在跨文化的背景下,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并为民俗学的研究做出贡献。
评分这本《跨文化民俗志: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二》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文化交融和民俗研究的强烈兴趣。想象一下,在二十世纪初,一位中国学者远赴日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用他独特的视角去观察、记录和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这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学术深度的故事。我非常好奇钟敬文先生是如何在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克服语言、文化上的隔阂,深入到日本的社会肌理中去的。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他在日本接触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仪式和习俗?我期待能看到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比如他对日本某个地方的节日庆典的观察,或是对某个民间故事的收集和解读。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的是,当中国传统的民俗观念与日本本土的文化碰撞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钟先生又是如何在这场跨文化的交流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民俗研究方法的?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学者的研究方法感兴趣,更是对两种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过程感到好奇。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不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场充满智慧与洞察的旅程。
评分当我看到《跨文化民俗志: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二》这个标题时,脑海中瞬间涌现出无数关于文化交流的画面。我想象着,在那个时代,中国学者远赴日本,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是为了在文化的土壤中,寻找新的思想火花。钟敬文先生作为一位民俗学家,在日本的经历,必然是一场深刻的跨文化体验。我十分好奇,他是否在研究日本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祭祀习俗时,能够从中发现与中国相似的母题,或者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些差异和相似性,又会如何影响他对民俗本质的理解?“个案研究”的字样,更是让我对书中将要呈现的具体案例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够读到他如何在一个具体的日本社群中,进行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捕捉到那些鲜活的、生动的生活细节。这本书的“跨文化”属性,让我相信它不仅仅是一份单纯的学术报告,更是一次关于文化对话和理解的深刻探讨,它将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民俗研究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