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1928-1949以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

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1928-1949以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文华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科学史
  • 科学文化
  • 中央研究院
  • 近代中国
  • 科学共同体
  • 文化史
  • 历史研究
  • 社会史
  • 学术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社科
ISBN:9787516199374
商品编码:2964160850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1928-1949以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
  • 作者:夏文华
  • 定价:80
  • 出版社:中国社科
  • ISBN号:978751619937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3-01
  • 印刷时间:2018-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83
  • 字数:320千字

编辑推荐语

夏文华著的《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1928-1949以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试图通过提出一个“科学文化共同体”,把塑造科学文化的主体人员统摄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观——科学文化——的群体,通过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如实呈现科学文化塑型过程中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各自的贡献,揭示科学文化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本书提出科学文化共同体,*大的目的是尝试把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纳入同一个研究群体,进而阐释他们在科学文化发生、发展、传播中的共同作用。

内容提要

《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1928-1949以 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由夏文华著。
     在民国时期,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得以建 立,科学文化也随之步入理性发展轨道,以现代科学 的专业知识为载体,塑造了一种新的文化类型。通过 对“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的整体考察,可以看 出: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发生、发展主要通过共同体 成员的实践完成,共同体成员在不同领域的科学文化 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为中国现 代科学文化注入了别样的内容,对中国现代科学与科 学文化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目录

引言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问题
三 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与后续研究
**部分 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一章 提出科学文化共同体的必要、可能与意义
第一节 提出科学文化共同体的必要
第二节 提出科学文化共同体的可能
第三节 开展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性质、结构与研究内容
第一节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结构与维系
第三节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的社会学分析
第三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核心成员的分析
第一节 中央研究院的核心行政人员
一 中央研究院院长
二 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三 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所长
第二节 中央研究院的核心研究人员
一 专任研究人员
二 兼任研究人员
三 国外研究人员
第三节 中央研究院的评议人员
一 两届评议员分析
二 首届院士分析
第四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地缘、亲缘、学缘、业缘分析
第一节 共同体成员的地缘关系分析
一 籍贯分布特点与原因
二 地缘关系对共同体的维系
第二节 共同体成员的亲缘关系分析
一 科学文化精英家世的基本情况
二 家世对科学文化精英的影响
三 共同体成员之间亲缘关系的个案分析
第三节 共同体成员的学缘关系分析
一 学缘结构特点与原因
二 学缘关系对共同体的维系
第四节 共同体成员的业缘关系分析
一 职业分布特点与原因
二 业缘关系对共同体的维系
第五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社会学分析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院士”与“会员”之比较
第二节 “院士”与“会员”的年龄分析
第三节 “院士”与“会员”的籍贯分析
第四节 “院士”与“会员”的留学情况分析
第五节 “院士”与“会员”的任职情况分析
第六节 “院士”与“会员”的去向
第六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社会学分析的两个案例
第一节 竺可桢的科学文化实践轨迹与社会使命


探索现代中国知识图谱的形成:科学、文化与国家建构的互动轨迹(1928-1949) 本书旨在深入探析1928年至1949年间,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形成、发展及其复杂互动。这一时期,恰逢中国社会经历剧烈转型,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内忧外患的挑战、以及国家重建的艰辛,共同塑造了科学与文化在国民身份认同、现代化进程以及政治权力结构中的独特地位。本书以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通过对其内部运作、学术产出、人才流动、以及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关联进行细致梳理,力图呈现一个更为立体、 nuanced 的现代中国知识图谱的生成过程。 一、 时代背景:风云激荡中的知识力量 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时代的开启。在此之前,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开启了中国走向共和的新篇章,但随后便是军阀混战、政治动荡。进入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充满了变革的渴望与现实的困境。一方面,西方科学技术与思想的传入,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与批判,科学被视为开启现代化的关键钥匙。另一方面,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日本的侵略以及国内政治的复杂性,使得“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被空前激发。 中央研究院的成立,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承载着推动中国科学现代化、提升国家学术水平的重大期望。它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机构,更是一个汇聚了当时顶尖知识精英、肩负着国家文化建构使命的象征。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央研究院,就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现代知识体系是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土壤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二、 中央研究院:现代中国知识精英的汇聚地 中央研究院自成立之初,便汇聚了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学者和思想家。严谨的学术氛围、相对优渥的研究条件,以及国家层面的支持,使得这里成为吸引和培养顶尖人才的磁场。本书将深入考察中央研究院下设的各个研究所(如历史语言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生物研究所、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等)的建立与发展,分析其学科设置的特点、研究方向的选择,以及在各自领域内取得的学术成就。 例如,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王国维、赵元任等学术巨擘的引领下,通过考古发掘、文献整理与理论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现代化转型。他们的研究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精华,更引入了西方科学的实证方法和理论框架,开创了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范式。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央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如竺可桢(地质学)、叶企绍(物理学)、曾昭伦(化学)、秉志(动物学)等,尽管面临研究条件的艰苦和资源的匮乏,却依然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不仅致力于基础理论的研究,更积极将科学知识应用于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等领域。 本书将着重分析这些研究所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起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同时,也将探讨中央研究院在人才培养、学术规范建立、以及对外学术交流方面的贡献。 三、 科学与文化的交织:现代化叙事的构建 科学在现代中国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在1928-1949年间,科学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启蒙与现代化使命。它被视为摆脱愚昧落后、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是塑造新国民、建立新社会的关键力量。本书将深入分析科学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是如何被理解和推广的,以及它如何与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对话与融合。 中央研究院的科学家和学者们,不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耕耘,也积极参与到社会科学普及、科学教育推广等活动中。他们的著作、演讲、以及通过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都在向社会大众传递着科学的精神、方法和思想。这种科学启蒙运动,对于打破传统的迷信观念、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以及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本书也将考察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科学的传入并非全盘否定,而是与中国固有的价值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互动。知识分子们在引进西方科学的同时,也在尝试探索一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者“中西文化融合”的道路,试图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央研究院作为核心的学术机构,其研究方向、学术成果,以及知识分子的论述,都深刻地反映了这种文化上的探索与建构。 四、 知识共同体的形成与演变:机遇与挑战并存 “共同体”的概念,不仅指物理上的聚集,更强调成员之间共享的价值、规范、身份认同以及相互的交流与互动。1928-1949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在中央研究院这样的核心机构工作的学者,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专业性以及共同使命感的知识共同体。 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这一知识共同体的形成与演变: 人才的流动与网络: 分析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如何相互吸引,形成学术合作,以及跨地域、跨机构的知识网络。战乱与迁徙如何影响知识共同体的稳定性与地域分布。 学术规范与评价体系: 探讨中央研究院在建立现代学术规范、期刊评价体系、以及学术成果评审机制方面的努力,这对于形成专业化的知识共同体至关重要。 政治与学术的张力: 深入分析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下,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中央研究院作为国家设立的机构,其运作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同时,知识分子也试图在政治浪潮中保持学术的独立性。这种张力如何塑造了知识共同体的行为模式与思想表达。 内部分化与外部影响: 考察在共同体内部,不同学派、不同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之间的争论与合作。同时,也要关注外部社会力量(如教育界、出版界、工业界、以及民间团体)对知识共同体的影响,以及知识共同体如何回应社会的需求与挑战。 国家认同与民族命运的思考: 知识共同体在面对国家危机、民族复兴的伟大命题时,如何通过学术研究来回应、建构和引领。他们对“中国道路”、“中国现代化”的探索,本身就是对国家认同和民族命运的深层思考。 五、 历史的遗产与启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进入新的篇章。在此之前,中央研究院及其所代表的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为中国现代化的奠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们的学术成果、人才培养、以及对科学精神的弘扬,都为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希望能够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启示。在当前中国迈向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重温和反思1928-1949年间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我们理解当下、启迪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深入研究中央研究院这一独特的历史样本,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在一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代,知识精英如何扮演着引领社会发展、塑造民族精神的关键角色,以及科学与文化如何在国家建构的宏大叙事中,交织出复杂而动人的旋律。 本书力求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以严谨的学术方法为指导,力求呈现一个真实、生动、且具有深刻洞察力的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它将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20世纪前半叶中国知识图景的窗口,理解中国如何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1928-1949以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史上一段不为人知的宏伟画卷。作者以中央研究院为视角,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艰难环境中如何构建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科学文化共同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中央研究院与社会各界联系的深入剖析。它是否展现了科学家们如何走出象牙塔,与企业家、教育家、甚至普通民众进行交流,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如何影响社会思潮?我也对书中关于“共同体”内部的互动机制非常感兴趣。例如,学术会议、学术刊物、以及非正式的学术聚会,在当时是如何发挥作用,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这本书是否能揭示出,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央研究院的学者们是如何在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的命运之间找到平衡点,他们又是如何通过协同合作,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学术机构的研究,更是一部关于一群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如何用科学和文化武装自己,并肩前行,铸就民族脊梁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1928-1949以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光是听名字就觉得内容会非常扎实,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前后那段动荡却又充满思想活力的历史时期非常感兴趣。那个年代,尽管战火纷飞,物资匮乏,但一批批有识之士却在默默地为中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奠定基石。中央研究院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一定承载了那个时代最前沿的科学探索和思想碰撞。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中央研究院内部的运作机制、学术氛围,以及科学家们在国家危难之时如何坚守学术阵地,如何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形成一个怎样的“科学文化共同体”。这本书是否能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科学家们的日常工作状态,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它是否能呈现出那个时期中国科学界与其他文化领域,比如文学、艺术、思想界之间的互动与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堆砌,更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让这段历史活起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过去。

评分

从《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1928-1949以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这本书的标题来看,其研究的切入点非常有深度。中央研究院作为民国时期中国科学和文化研究的最高殿堂,其内部的生态系统无疑是中国现代知识界发展的一个缩影。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们走进中央研究院,不仅仅了解其官方层面的建制和研究成果,更能深入探究其“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和内部运行机制。它是否能够描绘出,不同学科的学者是如何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空间里,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学术氛围?它是否能展现出,在这个共同体中,学术的自由度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得以维持,又是如何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科学文化”的界定,以及中央研究院在这一定义下,如何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构建一个既有科学精神,又富含人文关怀的学术体系。这本书能否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充满动荡和挑战的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通过构建这样一个“科学文化共同体”,在思想的沃土上播撒现代文明的种子,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

评分

拿到《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1928-1949以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这本书,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否真正“讲好”中央研究院的故事。很多时候,学术著作容易流于枯燥的史料堆砌,缺乏生动的叙事和人物的刻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跳出这个窠臼,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现中央研究院作为中国现代科学心脏的跳动。它是否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些在寂静的实验室里,在简陋的会议室里,科学家们脑海中闪过的智慧火花?它是否能描绘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是如何相互启发,形成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在1928-1949这三十年间,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我想知道中央研究院的学者们是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既坚守学术的纯粹性,又回应时代的呼唤。这本书是否能深入剖析中央研究院内部的权力结构、资源分配,以及不同派别之间的学术争论和合作模式?它能否展现出,一个“科学文化共同体”是如何在物质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依靠精神的凝聚力和共同的理想,凝聚起一批批杰出的知识分子,共同为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评分

读罢《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1928-1949以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眼见证了中国科学文化界如何艰难前行,如何孕育出强大的生命力。作者以中央研究院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宏大的考察框架,让我看到了一个由无数科学家、学者、思想家汇聚而成的庞大而复杂的“共同体”。书中对研究机构的组织架构、学术研究的方向和成果、以及人员的构成与流动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中央研究院如何吸引和培养人才的部分,以及在战乱时期,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保障研究的持续性。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不仅仅聚焦于学术本身,更深入地探讨了科学与文化、政治、经济之间的交织与互动。例如,当时国民政府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如何影响了中央研究院的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成果如何被应用到国家建设和军事防御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个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它让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集体智慧和奉献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现代科学发展道路的艰辛与不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