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华著的《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1928-1949以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试图通过提出一个“科学文化共同体”,把塑造科学文化的主体人员统摄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观——科学文化——的群体,通过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如实呈现科学文化塑型过程中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各自的贡献,揭示科学文化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本书提出科学文化共同体,*大的目的是尝试把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纳入同一个研究群体,进而阐释他们在科学文化发生、发展、传播中的共同作用。
《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1928-1949以 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由夏文华著。
在民国时期,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得以建 立,科学文化也随之步入理性发展轨道,以现代科学 的专业知识为载体,塑造了一种新的文化类型。通过 对“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的整体考察,可以看 出: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发生、发展主要通过共同体 成员的实践完成,共同体成员在不同领域的科学文化 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为中国现 代科学文化注入了别样的内容,对中国现代科学与科 学文化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引言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问题
三 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与后续研究
**部分 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一章 提出科学文化共同体的必要、可能与意义
第一节 提出科学文化共同体的必要
第二节 提出科学文化共同体的可能
第三节 开展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性质、结构与研究内容
第一节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结构与维系
第三节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的社会学分析
第三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核心成员的分析
第一节 中央研究院的核心行政人员
一 中央研究院院长
二 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三 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所长
第二节 中央研究院的核心研究人员
一 专任研究人员
二 兼任研究人员
三 国外研究人员
第三节 中央研究院的评议人员
一 两届评议员分析
二 首届院士分析
第四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地缘、亲缘、学缘、业缘分析
第一节 共同体成员的地缘关系分析
一 籍贯分布特点与原因
二 地缘关系对共同体的维系
第二节 共同体成员的亲缘关系分析
一 科学文化精英家世的基本情况
二 家世对科学文化精英的影响
三 共同体成员之间亲缘关系的个案分析
第三节 共同体成员的学缘关系分析
一 学缘结构特点与原因
二 学缘关系对共同体的维系
第四节 共同体成员的业缘关系分析
一 职业分布特点与原因
二 业缘关系对共同体的维系
第五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社会学分析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院士”与“会员”之比较
第二节 “院士”与“会员”的年龄分析
第三节 “院士”与“会员”的籍贯分析
第四节 “院士”与“会员”的留学情况分析
第五节 “院士”与“会员”的任职情况分析
第六节 “院士”与“会员”的去向
第六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社会学分析的两个案例
第一节 竺可桢的科学文化实践轨迹与社会使命
《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1928-1949以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史上一段不为人知的宏伟画卷。作者以中央研究院为视角,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艰难环境中如何构建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科学文化共同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中央研究院与社会各界联系的深入剖析。它是否展现了科学家们如何走出象牙塔,与企业家、教育家、甚至普通民众进行交流,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如何影响社会思潮?我也对书中关于“共同体”内部的互动机制非常感兴趣。例如,学术会议、学术刊物、以及非正式的学术聚会,在当时是如何发挥作用,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这本书是否能揭示出,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央研究院的学者们是如何在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的命运之间找到平衡点,他们又是如何通过协同合作,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学术机构的研究,更是一部关于一群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如何用科学和文化武装自己,并肩前行,铸就民族脊梁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1928-1949以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光是听名字就觉得内容会非常扎实,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前后那段动荡却又充满思想活力的历史时期非常感兴趣。那个年代,尽管战火纷飞,物资匮乏,但一批批有识之士却在默默地为中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奠定基石。中央研究院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一定承载了那个时代最前沿的科学探索和思想碰撞。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中央研究院内部的运作机制、学术氛围,以及科学家们在国家危难之时如何坚守学术阵地,如何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形成一个怎样的“科学文化共同体”。这本书是否能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科学家们的日常工作状态,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它是否能呈现出那个时期中国科学界与其他文化领域,比如文学、艺术、思想界之间的互动与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堆砌,更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让这段历史活起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过去。
评分从《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1928-1949以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这本书的标题来看,其研究的切入点非常有深度。中央研究院作为民国时期中国科学和文化研究的最高殿堂,其内部的生态系统无疑是中国现代知识界发展的一个缩影。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们走进中央研究院,不仅仅了解其官方层面的建制和研究成果,更能深入探究其“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和内部运行机制。它是否能够描绘出,不同学科的学者是如何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空间里,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学术氛围?它是否能展现出,在这个共同体中,学术的自由度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得以维持,又是如何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科学文化”的界定,以及中央研究院在这一定义下,如何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构建一个既有科学精神,又富含人文关怀的学术体系。这本书能否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充满动荡和挑战的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通过构建这样一个“科学文化共同体”,在思想的沃土上播撒现代文明的种子,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
评分拿到《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1928-1949以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这本书,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否真正“讲好”中央研究院的故事。很多时候,学术著作容易流于枯燥的史料堆砌,缺乏生动的叙事和人物的刻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跳出这个窠臼,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现中央研究院作为中国现代科学心脏的跳动。它是否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些在寂静的实验室里,在简陋的会议室里,科学家们脑海中闪过的智慧火花?它是否能描绘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是如何相互启发,形成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在1928-1949这三十年间,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我想知道中央研究院的学者们是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既坚守学术的纯粹性,又回应时代的呼唤。这本书是否能深入剖析中央研究院内部的权力结构、资源分配,以及不同派别之间的学术争论和合作模式?它能否展现出,一个“科学文化共同体”是如何在物质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依靠精神的凝聚力和共同的理想,凝聚起一批批杰出的知识分子,共同为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评分读罢《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1928-1949以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眼见证了中国科学文化界如何艰难前行,如何孕育出强大的生命力。作者以中央研究院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宏大的考察框架,让我看到了一个由无数科学家、学者、思想家汇聚而成的庞大而复杂的“共同体”。书中对研究机构的组织架构、学术研究的方向和成果、以及人员的构成与流动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中央研究院如何吸引和培养人才的部分,以及在战乱时期,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保障研究的持续性。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不仅仅聚焦于学术本身,更深入地探讨了科学与文化、政治、经济之间的交织与互动。例如,当时国民政府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如何影响了中央研究院的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成果如何被应用到国家建设和军事防御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个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它让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集体智慧和奉献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现代科学发展道路的艰辛与不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