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
定价:88.00元
作者:徐静波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502983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尊重自然,体现材料的真味饮食为媒,以“和食”观“和魂”
内容提要
我们熟悉的寿司、天妇罗、刺身、乌冬面等传统日本食物*初是什么样子?“怀石料理”“会席料理”如何发展成为今日的样貌?外来饮食又对日本传统料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梳理了大量中日文献、考古成果,结合在日本的亲身经历,从日本上古时代的饮食生活讲起,论述了日本料理如何由带有浓郁东亚大陆色彩的饮食,发展至具有鲜明列岛特色的日本料理。
除了料理本身,本书亦对与料理密切相关的调味料、饮食器皿、食摊、料理屋及料理书刊进行了论述,并对日本料理发展背后的“公家文化” “武家文化”、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等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正如作者所言,本书的内容是日本饮食,但重点不在饮食本身,而是通过饮食表象探讨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及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领域的关联。
目录
章 日本饮食文化的源流与特点 001
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与重点 003
第二节 日本的自然风土 与食物 007
第三节 日本饮食文化与东亚区域的关联 015
第四节 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 019
第二章 上古时代日本人的食生活 041
节 农耕社会以前日本人的食生活 043
第二节 农耕文明的 传来与弥生文化的展开 051
第三章 大陆色彩浓郁的饮食样态:奈良和平安时期 069
节 东亚大陆文化的影响与公家文化的形成 071
第二节 以王公贵族阶层为中心的都城居民的饮食生活 082
第三节 日本饮食文化独特性的初期展露 086
第四章 日本料理的早期展开:镰仓和室町时期 101
节 武家文化的登场与镰仓时期的饮食 103
第二节 室町时代日本料理格局的初步形成 116
第三节 海外来风:精进料理和南蛮料理 127
第五章 日本料理的完成期:江户时期 149
节 江户时代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勃兴 151
第二节 食摊的出现和料理屋的发展 155
第三节 料理书刊的兴盛 166
第四节 怀石料理、会席料理与高级料亭 176
第五节 陶瓷业的发达与餐食器皿的艺术化 189
第六节 都市和地方食生活的差异 203
第七节 酱油的诞生、砂糖生产的开始和食物种类的增加 209
第八节 江户时代 终完成的诸种传统日本食物 227
第六章 从传统走向近代:日本饮食文化的重大变革 281
节 西式饮食在明治日本的登陆 283
第二节 中华料理的全面传入 317
第三节 战争时期民众饮食生活的窘迫状况 335
第七章 现代日本人食生活面面观 345
节 战后极度的“粮食难” 347
第二节 走向“饱食”的 时代:外来饮食的影响 356
第三节 形形的新料理 376
第四节 日本料理在海外 409
第八章 日本的酒文化 437
节 日本酒的源与流 439
第二节 清酒的林林总总 455
第三节 烧酎(烧酒)在现代的崛起 472
第四节 洋酒的传入与日本化 489
第九章 日本的茶文化 515
节 日本茶与中国的渊源及茶文化传来的阶段 517
第二节 茶文化传来的第二阶段及茶道成立以前的饮茶习俗 534
第三节 茶道的成立与演变 557
第四节 当今日本人的饮茶生活 572
注 释 589
参考文献 608
作者介绍
徐静波,出生于上海,曾在神户大学、京都大学等日本多所大学担任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研究领域为中日文化关系、中日文化比较。著作有《梁实秋——传统的复归》《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1946)》《和食的飨宴》《观知日本》《上海の日本人社会とメディア1870—1945》(合著)等8种,译著有《白河夜船》《蹇蹇录》《日清、日俄战争》等12种,编著有《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等11种。
除了料理本身,本书亦对与料理密切相关的调味料、饮食器皿、食摊、料理屋及料理书刊进行了论述,并对日本料理发展背后的“公家文化” “武家文化”、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等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正如作者所言,本书的内容是日本饮食,但重点不在饮食本身,而是通过饮食表象探讨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及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领域的关联。
文摘
序言
我拿到这本《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时,脑海里立刻闪过无数关于日本的碎片化记忆和印象。想象一下,从古老的寺庙到现代的摩天大楼,从武士道精神的传承到宅男文化的兴起,日本文化本身就充满了各种看似矛盾又和谐共存的张力。而“另一种形态”这个词,无疑是点睛之笔,它暗示着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大众熟知的那些皮毛,而是挖掘出了一些更隐秘、更根本的东西。我好奇作者会从哪些独特的角度切入?是否会涉及日本的地理环境对文化塑造的影响?比如,岛国民族的集体主义意识,或是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又或者,作者会着重探讨当代日本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某些新兴文化现象,例如,在老龄化和少子化背景下,年轻人是如何构建新的身份认同和价值体系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出刻板印象,用一种全新的、更具洞察力的眼光去审视日本。我想,这或许是一次思想的旅程,让我能够真正走进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为何会以那样的方式思考、生活和表达。
评分阅读《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这个书名,总能引发我对于“究竟何为日本文化”的深层思考。我们常常看到日本在科技、动漫、制造业上的成就,但这些仅仅是表象。我相信,真正构成一个民族文化底色的,是那些更难以言喻、却又根深蒂固的东西。作者徐静波,本身就是一位长期关注和研究日本的学者,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专业性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探讨一些我们不太了解的日本社会现象,比如,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背后,日本社会可能存在的精神困境,或者是一些在西方文化影响下,日本文化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和融合的案例。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我们打破对日本文化的浅层认知,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繁华都市和传统庭院之下的,更为真实和复杂的文化肌理。或许,它会涉及一些关于日本人的“寂静”和“留白”的审美,或是对“匠人精神”的更深层次解读,这些都可能是我此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层面。
评分《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这个书名,立刻让我想到了那些关于日本的、既熟悉又陌生的画面。熟悉的是那些被媒体广泛报道的符号,陌生的是,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它们背后的文化逻辑?我想,这本书的标题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承诺的“另一种形态”,意味着要打破那些固有的、可能已经陈旧的认知框架。我期待作者能够带来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比如,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本社会的“非主流”文化,或者是在全球化浪潮中,日本文化是如何保持其独特性,又或者是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的。或许,书中会涉及一些关于日本社会结构的独特之处,比如,某种特殊的等级制度,或者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模式,这些都可能深刻地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进行一次深入的挖掘,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正让日本文化具有独特魅力的元素。
评分这本《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书名一出,就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徐静波这个名字,我虽然不算耳熟,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倒是颇有分量。一直以来,我对日本文化的印象,多半停留在动漫、寿司、和服这些比较表层的符号上,似乎总觉得隔着一层膜,难以触及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次的书名,明确地告诉我,这不仅仅是关于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日本文化元素,而是要探索一种“另一种形态”,这让我非常期待,究竟会揭示出怎样的日本社会肌理和精神内核。我设想,作者可能不仅仅会罗列现象,更会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历史渊源、社会结构,甚至是哲学思考。比如,他是否会从一些被忽略的民间信仰、地方传统,甚至是现代日本社会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入手,来构建一种全新的视角?我想,这本书或许会颠覆我之前对日本文化的单一认知,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复杂,甚至可能有些出人意料的日本。我甚至想象,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日本节日、习俗,或者是在日常生活里,日本人所秉持的某种独特的处世哲学,这些都可能成为我重新认识这个国家的重要线索。
评分对于《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这个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们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很多时候可能停留在非常表面化的层面。例如,我们知道日本有武士道,有花道、茶道,有动漫,有和食,但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那些构成日本民族性格和精神内核的要素。徐静波这个名字,让我觉得作者的视角可能会更具学术性和深度,而不只是泛泛而谈。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探讨一些日本社会中,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比如,他们是如何理解“成功”和“失败”,如何看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于“美”和“丑”的独特感知。我想,这本书的关键之处在于,它能引导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日本,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细节中的、却又极其重要的文化信息,从而形成一种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