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徐静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WN]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徐静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静波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化
  • 文化研究
  • 徐静波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社会文化
  • 风俗习惯
  • 民族文化
  • 亚洲文化
  • 文化形态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图华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8347
商品编码:2964239496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

定价:88.00元

作者:徐静波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502983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尊重自然,体现材料的真味饮食为媒,以“和食”观“和魂”

内容提要


我们熟悉的寿司、天妇罗、刺身、乌冬面等传统日本食物*初是什么样子?“怀石料理”“会席料理”如何发展成为今日的样貌?外来饮食又对日本传统料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梳理了大量中日文献、考古成果,结合在日本的亲身经历,从日本上古时代的饮食生活讲起,论述了日本料理如何由带有浓郁东亚大陆色彩的饮食,发展至具有鲜明列岛特色的日本料理。

除了料理本身,本书亦对与料理密切相关的调味料、饮食器皿、食摊、料理屋及料理书刊进行了论述,并对日本料理发展背后的“公家文化” “武家文化”、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等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正如作者所言,本书的内容是日本饮食,但重点不在饮食本身,而是通过饮食表象探讨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及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领域的关联。

目录


章 日本饮食文化的源流与特点 001

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与重点 003

第二节 日本的自然风土 与食物 007

第三节 日本饮食文化与东亚区域的关联 015

第四节 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 019

第二章 上古时代日本人的食生活 041

节 农耕社会以前日本人的食生活 043

第二节 农耕文明的 传来与弥生文化的展开 051

第三章 大陆色彩浓郁的饮食样态:奈良和平安时期 069

节 东亚大陆文化的影响与公家文化的形成 071

第二节 以王公贵族阶层为中心的都城居民的饮食生活 082

第三节 日本饮食文化独特性的初期展露 086

第四章 日本料理的早期展开:镰仓和室町时期 101

节 武家文化的登场与镰仓时期的饮食 103

第二节 室町时代日本料理格局的初步形成 116

第三节 海外来风:精进料理和南蛮料理 127

第五章 日本料理的完成期:江户时期 149

节 江户时代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勃兴 151

第二节 食摊的出现和料理屋的发展 155

第三节 料理书刊的兴盛 166

第四节 怀石料理、会席料理与高级料亭 176

第五节 陶瓷业的发达与餐食器皿的艺术化 189

第六节 都市和地方食生活的差异 203

第七节 酱油的诞生、砂糖生产的开始和食物种类的增加 209

第八节 江户时代 终完成的诸种传统日本食物 227

第六章 从传统走向近代:日本饮食文化的重大变革 281

节 西式饮食在明治日本的登陆 283

第二节 中华料理的全面传入 317

第三节 战争时期民众饮食生活的窘迫状况 335

第七章 现代日本人食生活面面观 345

节 战后极度的“粮食难” 347

第二节 走向“饱食”的 时代:外来饮食的影响 356

第三节 形形的新料理 376

第四节 日本料理在海外 409

第八章 日本的酒文化 437

节 日本酒的源与流 439

第二节 清酒的林林总总 455

第三节 烧酎(烧酒)在现代的崛起 472

第四节 洋酒的传入与日本化 489

第九章 日本的茶文化 515

节 日本茶与中国的渊源及茶文化传来的阶段 517

第二节 茶文化传来的第二阶段及茶道成立以前的饮茶习俗 534

第三节 茶道的成立与演变 557

第四节 当今日本人的饮茶生活 572

注 释 589

参考文献 608

作者介绍


徐静波,出生于上海,曾在神户大学、京都大学等日本多所大学担任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研究领域为中日文化关系、中日文化比较。著作有《梁实秋——传统的复归》《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1946)》《和食的飨宴》《观知日本》《上海の日本人社会とメディア1870—1945》(合著)等8种,译著有《白河夜船》《蹇蹇录》《日清、日俄战争》等12种,编著有《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等11种。

除了料理本身,本书亦对与料理密切相关的调味料、饮食器皿、食摊、料理屋及料理书刊进行了论述,并对日本料理发展背后的“公家文化” “武家文化”、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等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正如作者所言,本书的内容是日本饮食,但重点不在饮食本身,而是通过饮食表象探讨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及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领域的关联。

文摘



序言



[WN]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徐静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日本文化深邃之境:日常的肌理与精神的回响 提起日本文化,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樱花盛开的浪漫、武士道精神的凛然、动漫游戏的热闹,或是京都古寺的宁静。这些元素无疑是构成日本文化图景的重要部分,但它们仅仅是冰山一角,如同繁星点点,却无法勾勒出整片星系的壮阔。真正触及日本文化肌理的,是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是那些渗透在无形中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是那些由历史沉淀、地域特色和时代变迁共同雕琢出的,更为深邃、更为本土化的文化形态。 本书,并非要向读者展示那些已经被广泛认知、成为国际符号的日本文化面向。相反,它试图拨开表象的迷雾,带领我们深入探究那些更为原初、更为隐秘,却又深刻影响着日本人行为模式、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的文化根源。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或许不那么耀眼,却足够真实,足以让我们重新理解“日本”这个概念的文化维度。 一、时间之流中的乡土情结与时间意识 日本文化深受其岛国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地域的独立性与乡土的深厚情感构成了其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石。本书将着重探讨这种“乡土情结”如何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作用。从日本各地独特的神社祭典、地方传统工艺的传承,到家庭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再到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与归属感,都折射出一种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是集体记忆的载体,也是个体精神世界的锚点。 与此同时,日本人的时间意识也值得深入挖掘。不同于西方线性、快节奏的时间观念,日本文化中对时间的体验更为细腻与多元。书中将分析“物哀”美学中蕴含的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以及“侘寂”美学对事物短暂与不完美之美的欣赏。这些观念并非抽象的哲学理论,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道中的仪式感、园林艺术中的四季轮回、甚至是对待事物的耐心与精益求精的态度。我们将审视这种时间观念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被重塑,又如何在一些传统领域得以保留,并探讨它对日本人生活节奏、工作方式乃至人际交往的影响。 二、无形的力量:礼仪、潜规则与人际关系的网络 日本社会以其高度发达的礼仪文化而闻名,但礼仪的背后,是更为复杂的社会规则与人际交往的潜规则。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看不见的手”,它们如何塑造日本人的行为举止,如何维系社会秩序,又如何在个体与集体之间搭建起微妙的平衡。 我们将探讨“读空气”(空気を読む)这种能力在日本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沟通方式和决策过程。从职场中的“根回し”(事前的疏通),到社交场合的“忖度”(揣摩他人心意),这些看似含蓄的沟通方式,实则构成了日本人际交往的核心。我们将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理解它们如何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发挥粘合剂的作用,同时也会审视它们可能带来的压抑和僵化。 此外,家庭、学校、公司等不同社会单元内部的等级制度与人际关系网络,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我们将解析“先輩・後輩”(前辈与后辈)关系,以及“本音・建前”(真实想法与场面话)的二元性,理解这些在表面和谐之下涌动的复杂情感和权力结构。通过对这些无形力量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为何日本人常常表现出高度的集体自觉,以及个体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自我定位。 三、审美的变奏:从极致到朴素,从和风到现代 日本的美学观念丰富而多变,其独特性常常令人着迷。本书将超越对和服、浮世绘等传统艺术的简单介绍,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日本审美意识的演变。 我们将深入探讨“侘寂”(Wabi-sabi)和“幽玄”(Yugen)等核心美学理念,理解它们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建筑、甚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从茶碗的不完美之美,到枯山水园林的空寂之意,这些审美取向都反映了日本人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和对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日本现代设计与艺术中的审美创新。从极简主义的现代建筑,到充满创意与想象力的当代艺术,日本文化如何在吸收外来元素的同时,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民族审美基因。我们将分析这些设计和艺术作品如何与传统美学产生对话,如何体现当代日本社会的精神面貌,以及它们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 四、精神的栖息地:宗教、信仰与心灵的寄托 在日本,宗教并非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力量。本书将探讨日本神道教和佛教等传统信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日本人的生死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我们将关注神社与寺庙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社区的文化中心和人们精神寄托的场所。从新年参拜的祈福,到人生仪式的举行,再到对自然神灵的敬畏,这些宗教实践构成了日本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我们也将审视现代社会中,日本人如何在传统信仰之外,寻找新的精神寄托。从对动漫、游戏角色的情感投入,到对某些明星、偶像的追捧,再到对健康、养生的关注,这些看似分散的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对“意义感”和“归属感”的普遍追求。本书将尝试理解这些新的精神“栖息地”,并分析它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张力。 五、社会脉络中的个体与集体:适应、融合与反思 日本社会以其高度的集体主义和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而著称,但个体在日本社会中的位置和发展,也经历着复杂的演变。本书将探讨个体如何在强大的集体规范下寻找自我,以及这种集体主义文化如何塑造日本人的工作伦理、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我们将分析日本社会中存在的“本音”与“建前”现象,以及“同调压力”对个体选择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日本社会近年来涌现出的各种“脱离”或“边缘”的群体,以及他们对传统社会规范的反思和挑战。 本书还将在一定程度上触及日本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消化到创新,再到本土文化在全球化中的传播与影响,我们将看到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与演进的日本文化形象。 结语 《[WN]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试图呈现的,是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日本。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符号的堆砌,而是一次对日本文化肌理的细致梳理,一次对隐藏在日常之下的精神世界的深入探寻。通过对乡土情结、时间意识、无形规则、审美变奏、精神寄托以及个体与集体关系的 multifaceted 考察,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超越既有的认知框架,发现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可能,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这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发现之旅,去感受那些细微之处流淌着的,深沉而动人的日本文化之韵。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时,脑海里立刻闪过无数关于日本的碎片化记忆和印象。想象一下,从古老的寺庙到现代的摩天大楼,从武士道精神的传承到宅男文化的兴起,日本文化本身就充满了各种看似矛盾又和谐共存的张力。而“另一种形态”这个词,无疑是点睛之笔,它暗示着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大众熟知的那些皮毛,而是挖掘出了一些更隐秘、更根本的东西。我好奇作者会从哪些独特的角度切入?是否会涉及日本的地理环境对文化塑造的影响?比如,岛国民族的集体主义意识,或是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又或者,作者会着重探讨当代日本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某些新兴文化现象,例如,在老龄化和少子化背景下,年轻人是如何构建新的身份认同和价值体系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出刻板印象,用一种全新的、更具洞察力的眼光去审视日本。我想,这或许是一次思想的旅程,让我能够真正走进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为何会以那样的方式思考、生活和表达。

评分

阅读《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这个书名,总能引发我对于“究竟何为日本文化”的深层思考。我们常常看到日本在科技、动漫、制造业上的成就,但这些仅仅是表象。我相信,真正构成一个民族文化底色的,是那些更难以言喻、却又根深蒂固的东西。作者徐静波,本身就是一位长期关注和研究日本的学者,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专业性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探讨一些我们不太了解的日本社会现象,比如,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背后,日本社会可能存在的精神困境,或者是一些在西方文化影响下,日本文化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和融合的案例。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我们打破对日本文化的浅层认知,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繁华都市和传统庭院之下的,更为真实和复杂的文化肌理。或许,它会涉及一些关于日本人的“寂静”和“留白”的审美,或是对“匠人精神”的更深层次解读,这些都可能是我此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层面。

评分

《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这个书名,立刻让我想到了那些关于日本的、既熟悉又陌生的画面。熟悉的是那些被媒体广泛报道的符号,陌生的是,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它们背后的文化逻辑?我想,这本书的标题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承诺的“另一种形态”,意味着要打破那些固有的、可能已经陈旧的认知框架。我期待作者能够带来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比如,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本社会的“非主流”文化,或者是在全球化浪潮中,日本文化是如何保持其独特性,又或者是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的。或许,书中会涉及一些关于日本社会结构的独特之处,比如,某种特殊的等级制度,或者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模式,这些都可能深刻地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进行一次深入的挖掘,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正让日本文化具有独特魅力的元素。

评分

这本《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书名一出,就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徐静波这个名字,我虽然不算耳熟,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倒是颇有分量。一直以来,我对日本文化的印象,多半停留在动漫、寿司、和服这些比较表层的符号上,似乎总觉得隔着一层膜,难以触及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次的书名,明确地告诉我,这不仅仅是关于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日本文化元素,而是要探索一种“另一种形态”,这让我非常期待,究竟会揭示出怎样的日本社会肌理和精神内核。我设想,作者可能不仅仅会罗列现象,更会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历史渊源、社会结构,甚至是哲学思考。比如,他是否会从一些被忽略的民间信仰、地方传统,甚至是现代日本社会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入手,来构建一种全新的视角?我想,这本书或许会颠覆我之前对日本文化的单一认知,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复杂,甚至可能有些出人意料的日本。我甚至想象,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日本节日、习俗,或者是在日常生活里,日本人所秉持的某种独特的处世哲学,这些都可能成为我重新认识这个国家的重要线索。

评分

对于《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这个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们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很多时候可能停留在非常表面化的层面。例如,我们知道日本有武士道,有花道、茶道,有动漫,有和食,但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那些构成日本民族性格和精神内核的要素。徐静波这个名字,让我觉得作者的视角可能会更具学术性和深度,而不只是泛泛而谈。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探讨一些日本社会中,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比如,他们是如何理解“成功”和“失败”,如何看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于“美”和“丑”的独特感知。我想,这本书的关键之处在于,它能引导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日本,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细节中的、却又极其重要的文化信息,从而形成一种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