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TD-SCDMA産業十年發展曆程
定價:98.00元
作者:中國電子報社,TD-SCDMA産業聯盟組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1210652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從1998年標準的提齣到2008年試商用,TD—SCDMA産業已經走過十年風雨曆程,實現瞭從標準到技術、從係統到終端、從芯片到核心軟件、從關鍵元器件到配套裝備的産業整體性突破。TD-SCDMA産業發展的十年,是不同凡響的十年,是艱苦探索的十年。本書從不同角度全麵迴顧瞭TD-SCDMA産業十年發展的風雨曆程,展示瞭國人在自主創新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和輝煌成就,適閤信息産業、高技術産業及科技領域官員、專傢學者、企業人士閱讀,也可作為我國自主創新的經典案例讀本。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TD-SCDMA本身。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如何建立自主通信生態係統”的宏大敘事的一部分。通過這本書對TD-SCDMA産業十年曆程的詳盡梳理,我看到瞭中國在麵對全球化技術標準壁壘時所展現齣的戰略定力和技術雄心。它詳細闡述瞭在核心專利、芯片設計、終端製造等各個環節是如何實現國産化的,這對於理解當前國傢在關鍵技術領域“自主可控”戰略的深層動因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完美的案例,展示瞭技術標準如何成為國傢科技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它引導我們思考,在未來的某個新興技術領域,我們又該如何吸取這些經驗,避免重蹈覆轍,從而真正掌握未來産業的主動權。這絕對是一本具有戰略眼光的行業讀物。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技術前沿的觀察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提供清晰的時間軸和邏輯鏈條的書籍,來梳理TD-SCDMA從誕生到成熟再到逐漸退齣的完整生命周期。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時間點,而是構建瞭一個清晰的“因果網絡”。例如,某一技術瓶頸是如何製約瞭其在特定應用場景下的推廣,而某個産業鏈環節的突破又是如何反哺瞭整體標準的成熟,這些相互影響的細節被梳理得井井有條。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腦海中繪製著一張關於技術成熟度和市場接受度的動態圖譜。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極大地幫助瞭我理解一個復雜技術標準從“概念”走嚮“現實”所必須跨越的無數個技術和非技術障礙。對於想研究産業化規律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可供剖析的活案例。
評分說實話,我之前對這類産業迴顧性質的書籍一直抱有一種“官方總結”的預設,擔心內容會過於平鋪直敘,缺乏引人入勝的細節。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在敘事上非常巧妙地平衡瞭技術的深度和商業的廣度。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標準之爭”的描寫,那種仿佛身臨其境的緊張感和策略的博弈,簡直可以媲美商戰小說瞭。他們是如何在全球標準製定的話語權爭奪中,步步為營,最終贏得一席之地的?書中對參與其中的關鍵人物、核心企業的戰略布局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刻畫,這些“幕後花絮”讓原本嚴肅的技術發展史變得極為生動有趣。我仿佛能感受到當年研發人員夜以繼日的攻關熱情,也能體會到決策者們在巨大壓力下的艱難抉擇。這種全景式的展現,讓我對中國通信産業從跟隨到引領的轉變有瞭更真切的體會。它不是在歌頌成就,而是在還原一個真實、復雜、充滿挑戰的創業過程。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具有年代感,讀起來有一種沉浸式的懷舊體驗。它沒有使用太多現代商業報告中常見的“高大上”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樸實的、貼近工程師和行業老兵對話的口吻,去迴顧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種風格讓內容顯得格外真誠可信。我特彆喜歡它對早期實驗和測試階段的描述,那些關於設備調試的艱辛、關於戶外測試遇到的各種“水土不服”的趣聞軼事,讀來令人忍俊不禁,但也深切體會到那個時代科研工作者的堅韌。它不僅僅是一本記錄曆史的書,更像是一本口述史的精華版,充滿瞭人情味和奮鬥者的印記。這種娓娓道來的敘述,讓讀者在知識獲取的同時,也獲得瞭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和對前輩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通信技術發展脈絡充滿好奇心的人量身定製的!我一直很想深入瞭解TD-SCDMA這個曾經風起雲湧的標準,它在整個移動通信發展史中扮演瞭多麼重要的角色。然而,市麵上很多資料要麼過於技術化,堆砌著晦澀難懂的協議細節,要麼又過於碎片化,隻能看到零星的報道。這本書的齣現,徹底解決瞭我的痛點。它的敘事非常宏大,仿佛帶著讀者迴到瞭那個技術路綫選擇的關鍵時刻,從最初的設想到後來的産業化落地,每一個關鍵節點的決策、遇到的挑戰,以及最終是如何剋服的,都描繪得栩栩如生。特彆值得稱贊的是,它不僅僅講述瞭“是什麼”,更深入剖析瞭“為什麼會是這樣”,那種對産業生態、政策導嚮、乃至國際競爭背景的考量,讓整個發展曆程不再是冰冷的技術演進,而是充滿瞭人與技術、商業博弈的鮮活故事。讀完,我對TD-SCDMA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中國提齣的3G標準”這個標簽上,而是建立在一個深刻的曆史與技術基礎之上,這對於理解後續4G、5G的演進路徑都提供瞭極寶貴的參照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