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Protel DXP 2004 SP2实用教程
定价:33.00元
作者:李与核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3022705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将理论讲解与实例演示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使用protel dxp 2004sp2进行印制电路板设计的知识,包括protel dxp 2004sp2基础知识、原理图设计环境的设置、原理图设计、原理图的后期处理、层次原理图设计、原理图元件的操作、生成相关报表文件、pcb设计基础、pcb电路板设计、pcb后期制作及生成相关报表、元件封装与元件库等内容。每章都通过对任务、上机实训中典型例子的分析和操作,引导读者掌握与电子电路原理图设计及pcb设计密切相关的知识。
本书可作为职业院校电子类、机电类、电气类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没有读过这本具体的《Protel DXP 2004 SP2实用教程》,但光是看到书名就能想象到它深入浅出的讲解风格。我记得我刚接触PCB设计那会儿,市面上的教程往往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零散的软件操作手册,让人摸不着头脑。我特别希望有一本书能系统地梳理从原理图输入到最终Gerber文件输出的完整流程,尤其对于像Protel DXP 2004 SP2这种经典且功能强大的设计套件,更需要一个权威的、实战性强的指南来引导新手跨越初期的技术门槛。想象一下,如果这本书能详细剖析元件库的建立、多层板的布线策略、以及如何进行严格的电气规则检查(ERC)和设计规则检查(DRC),那简直是PCB设计学习者的福音。一个好的教程不仅要教你“怎么做”,更要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在高速设计中,走线的阻抗匹配和等长处理的底层逻辑,如果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清晰的图文解析,相信能帮助无数工程师少走弯路,真正掌握这门手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会用的层面。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真正将“教程”提升到“方法论”高度的书籍。很多自学PCB设计的同仁都会面临一个困境:软件会用了,板子也能画出来,但一旦遇到稍微复杂点的问题,比如信号完整性初步考虑或者电源完整性布局,就束手无策了。我猜想,一本优秀的《Protel DXP 2004 SP2实用教程》理应包含对这些高级主题的“启蒙式”介绍。它不需要像专业信号完整性书籍那样深奥,但至少要能指导读者在DXP环境中,如何通过设置特定的设计规则,初步规避常见的信号衰减和串扰问题。此外,高效的层次化设计管理能力也是专业人士的标志之一,如果这本书能细致讲解如何利用多原理图文件和层次化结构来管理大型项目,并确保数据同步的可靠性,那无疑大大提高了读者的工程实践能力。这种对设计质量的强调,而非仅仅是“能出图”的教程,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评分阅读技术书籍时,图文的排版和示例的清晰度是决定阅读体验的关键因素。鉴于2004年的软件背景,要清晰地展示当时的界面和操作流程,对编辑的功力要求极高。我设想,这本书的内页应该是彩色的,关键的对话框和布线效果图必须是高分辨率的,确保读者能够准确无误地跟进每一步操作。更重要的是,书中的示例项目应该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复杂度,能够涵盖主流电子产品设计中会遇到的所有核心环节。例如,一个包含BGA封装、需要进行阻抗控制的四层板项目,如果能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原理图的完整性审查,到PCB布局的元件摆放原则,再到最后的CAM输出,形成一个闭环的实战演练,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它不仅仅是教会你使用工具,更是帮你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可复用的电子产品设计流程思维框架。
评分对于一个追求效率的工程师来说,快捷键和自定义工作流的优化是节省时间的利器。如果这本教程仅仅是按照软件的菜单栏顺序来讲解功能,那它的实用性会大打折扣。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挖掘了Protel DXP 2004 SP2中那些不那么显眼但极其强大的自动化功能。比如,批处理修改元件属性、自定义报告的生成、或者高级的差分对布线辅助工具的使用技巧。一个真正“实用”的教程应该像一位资深的导师,带着你一起探索软件的深层潜力,教会你如何根据自己的工作习惯去定制界面和工具栏,从而将重复性的劳动最小化。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高手秘籍”或者“陷阱提示”,明确指出在这个特定版本中哪些操作容易出错,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设置来避免返工,那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避雷宝典,能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效率和信心。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很多技术书籍的通病就是内容更新太慢,或者侧重点偏差。对于像Protel DXP 2004这个版本,虽然现在可能有更新的软件出现,但理解其核心的设计哲学和操作逻辑是永恒的基石。我理想中的一本“实用教程”绝不仅仅是软件界面的截图堆砌,它必须包含大量真实的工程案例分析。比如,如何处理一个包含模拟和数字电路的混杂电路板的设计挑战?如何高效地管理复杂的元件封装和层叠结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深入讲解设计验证的技巧,比如仿真接口的设置,以及如何利用设计数据与结构工程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协作。这种从宏观架构到微观细节的全面覆盖,才能称得上是“实用”。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在那个时代(2004年左右)流行的设计规范和行业最佳实践,对比今天的设计趋势进行探讨,那它的价值将远超一本单纯的操作手册,而是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和方法论的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