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创造学与创新管理
定价:38.00元
作者:姚凤云,朱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3022346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5篇28章,系统阐释了创造的涵义、特征、原动力、意义、要素,创造力的构成、能级、分类、辨析、开发、个性心理品质,创造学的性质、研究目的、原理和内容、产生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过程、形式及内容;创造技法的原理及应用;创新管理的涵义、目标、特点、背景、必要性、阶段、条件、任务、原则、类型、职能,创新管理体系的涵义、架构、类型、策划、文件、建立及试运行、保障条件,创新管理模式的涵义、背景、应用的必要性、遵循的原则、发展趋势和几种新模式;创新管理的具体实践内容。
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体现出较强的知识性、引导性、技能性、实用性。学习本教材,能很好地提高创造理论水平和创新管理能力,对创造型人才,特别是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启迪和促进作用。
本书可作为大学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作为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教材,还可作为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和自学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团队的敏捷性和响应速度,市面上很多资料都把“敏捷”神化了,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非常冷静和批判性的视角。它揭示了“敏捷陷阱”——即盲目追求速度而牺牲了深度思考的危险。作者通过几个经典的失败案例说明,只有当流程与组织的“心智模型”相匹配时,敏捷才能真正发挥效力。书中关于“知识资产化”的讨论尤其吸引我,它提供了一套方法论,用以衡量和固化那些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非专利性的隐性知识。这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发现,书中的很多论点都是相互印证的,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闭环,使得整个阅读体验非常扎实、不虚浮。如果你想了解如何在高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创新引擎,而不是仅仅追求一两个爆款项目,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它让你从更宏观的组织健康度角度去看待创新活动。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非常强,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每一章都是一个高潮。作者对于“失败的价值”的论述,简直是一剂强心剂,尤其对于那些身处高压创新环境中的人来说。他没有回避创新过程中的血淋淋的现实,而是把每一次挫折都视为宝贵的“数据点”,这一点非常接地气。我特别喜欢它对“快速原型与迭代”这一流程的详细拆解,它没有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深入到了资源分配、风险对冲的具体操作层面。相比市面上很多只会谈论“愿景”的书籍,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超乎想象。我特意记录下了其中关于“最小可行性产品(MVP)”的几种不同应用场景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的背景设定非常多元,涵盖了从软件开发到实体产品制造的广阔范围。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也值得称赞,那些复杂的概念图被设计得清晰明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可以放在手边,随时翻阅,并能从中汲取即时行动力的操作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焦点仅仅放在技术迭代上,而是将创新视为一种深刻的“人类行为学”课题。作者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家般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引领变革的人物在群体中是如何运作、如何获得共识、以及如何瓦解既有的权力结构的。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其中关于“社会网络中的信息流动”和“影响力扩散模型”的部分。这不仅仅是管理学,更像是社会科学的硬核分析。它强调,技术再先进,如果不能在人类的社会结构中有效传播和被接受,那么所有的“创造”都将是空中楼阁。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张力,让你在阅读中不断地被挑战,比如,它会质疑我们对“市场需求”的传统理解,认为很多真正的突破性需求是被现有市场机制所“压抑”或“遮蔽”的。读完之后,我对自己过去几年在市场调研中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产生了强烈的反思,迫使我要去探索那些目前“不存在”的需求蓝海。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能让所有自满于现状的专业人士警醒。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个时代量身定做的!我手里拿着它,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决策大门的新窗户。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智慧和前瞻性的眼光。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对当前商业环境中“新旧交替”的本质把握得极其精准。书中对于那些看似微小、实则蕴含颠覆性力量的“边缘创新”的剖析,让我对那些市场上的黑马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欣赏它在探讨“组织惯性”时所使用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庞大系统如何自我麻痹,拒绝进化。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跨界融合”模型的论述,那套分析框架似乎能解构任何看似毫不相干领域的连接点,帮助读者从“点状思维”跃升到“网络化思维”。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开始审视我团队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试图找出那些被我们忽略的、隐藏在日常工作流程下的结构性创新机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让你懂得“如何像一个真正的变革者那样去思考”。它提供的不是食谱,而是烹饪艺术的精髓。
评分坦率地讲,这本书的哲学思辨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关注“如何做”,更深挖了“为什么做”的底层驱动力。书中探讨“创造力”的来源时,引用了几段晦涩但极富启发性的哲学论述,这让我停下来思考了很久。它将创造力不再视为天赋异禀的少数人的专利,而是看作一种可以通过系统性训练和环境塑造来培养的能力。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认知冲突管理”的那一章印象深刻。在快节奏的协作环境中,如何既能保持观点的激烈碰撞,又不对团队关系造成永久性伤害,作者提供了一套精妙的沟通机制。这套机制的核心在于将“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推向了一个更深的层次——即“共享对错误的容忍度”。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沉稳,充满了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洞察力,读起来让人心安,感觉像是在和一位经验老道的智者对话。它教会我,真正的创新往往源于对既有秩序的“温柔的破坏”,而不是蛮横的颠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