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1型糖尿病自我保健上上策
定价:39.00元
作者:刘超
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67904187
字数:0
页码: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本书汇集多学科专业人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了关于科学应对1型糖尿病的基本知识,采用问答的模式,通俗易懂地介绍了1型糖尿病的概念,胰岛素的使用,对病情的监测管理,饮食和运动的原则以及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心理健康等问题。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内容提要
暂无相关内容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通常,非虚构的健康读物总是聚焦于饮食和药物,而对于一个需要终身自我管理的慢性病患者来说,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糖尿病倦怠感”(Diabetic Burnout)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一点,而是非常坦诚地讨论了如何在生活中保持积极心态。作者不仅提供了应对焦虑和抑郁的技巧,比如正念呼吸练习的具体步骤,还详细分析了如何与家人、朋友进行有效沟通,让他们理解你的病情,而不是成为你的“监管者”。我记得有一节讲的是“如何体面地拒绝不健康的食物诱惑”,它提供了一套成熟的社交脚本,让我这种社恐患者在聚餐时能够优雅地应对各种询问和压力。这种对“社会生活适配性”的探讨,体现了作者对1型糖尿病患者全方位生活的深刻洞察力,这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学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转换得非常自然流畅,这也是我喜欢它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在阐述复杂的生化反应时,会用一种严谨、近乎学术的精确性,但当你阅读到生活习惯调整的部分时,它的语气会立刻变得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邻居在分享秘诀。例如,在讲解如何准备“低碳水”的紧急零食包时,它推荐的食物清单非常贴合实际,不是那种只在高端有机商店才能买到的昂贵替代品,而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健康选择,比如特定的坚果组合或者低糖奶酪棒。这种“从高处俯瞰理论,再落到地面实践”的叙事节奏,让读者在感到被专业知识武装起来的同时,又不会被知识的厚度压垮。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医学知识“去魅”,变成了一套任何人都能理解和执行的日常工具箱,对于那些时间有限、只想快速掌握核心技巧的忙碌人士来说,效率极高。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也绝对是加分项。很多健康书籍要么内容详实但阅读体验极差,要么图文并茂但内容空泛,但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设计者显然深谙“信息图表的力量”。当我第一次看到关于“复杂碳水化合物与简单碳水化合物的升糖指数(GI)对比图”时,我瞬间就理解了为什么有些食物吃了血糖飙升得快,有些则相对平稳。图表设计简洁明了,色彩运用得当,既不会让人眼花缭乱,又能把复杂的代谢过程可视化。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专门辟出一章讲解了如何“阅读”和“解读”持续性葡萄糖监测(CGM)的数据。我以前对着那些曲线图总是一头雾水,但书里用生动的比喻,把血糖的“爬坡”、“平台期”和“俯冲”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教你如何通过曲线的形状来预判接下来的血糖走向。这种工具书的实用性,是教科书无法比拟的,我甚至把其中几页打印出来,贴在了我的食物称旁边,成了我日常备查的“小抄”。
评分关于技术应用和未来展望的部分,也写得相当有前瞻性。我是一个科技爱好者,非常关心胰岛素泵和闭环系统(人工胰腺)的发展。这本书对现有主流胰岛素泵的优缺点进行了中立的对比分析,甚至连不同品牌CGM传感器的佩戴舒适度和数据准确性都有细致的讨论,这在很多官方资料中是很难找到的“内幕消息”。作者还非常专业地评估了下一代连续血糖监测技术(比如无创或微创技术)的成熟度以及它们可能给患者生活带来的颠覆性改变。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如何管理今天的病情,更是在为未来的技术升级做知识储备。这给了我一种强烈的“与时俱进”的感觉,让我对未来的治疗前景感到乐观,而不是被困在当前的治疗模式中感到沮丧。这种对前沿科技的梳理和解读,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专业价值。
评分这本关于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指南,真是为像我这样刚被确诊的患者量身定做的。我记得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那种迷茫和无助感一下子就被书名中“上上策”这三个字给吸引住了。它不像那种冷冰冰的医学教科书,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是朋友般的口吻来跟你交流。作者在开篇就花了不少篇幅来解释“1型糖尿病”到底意味着什么,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定义,而是深入到细胞层面,让你明白身体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知识的普及非常到位。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胰岛素剂量调整的部分,它没有给出一个“万能公式”,而是基于大量的真实案例,教你如何根据自己的日常活动量、碳水化合物摄入以及血糖波动规律,像“微调乐器”一样去精细化管理。比如,它详细描述了如何在高强度运动前后调整基础胰岛素的比例,以及在生病或压力大时,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会产生哪些微妙的变化。读完这部分,我不再是盲目地遵从医嘱,而是开始真正拥有了“掌控感”。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患者的真实心声和应对策略,这些鲜活的例子,远比枯燥的文字更有说服力,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种情感上的支持,对初期的心理建设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