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信息论与编码(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定价:35.90元
作者:陈运,周亮,陈新,陈伟建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21277009
字数:
页码:208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本书系统介绍和论述了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论的起源、发展及研究内容;香农信息论的三个基本概念:信源熵、信道容量和信息率失真函数,以及与这三个概念相对应的三个编码定理;解决通信系统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三类编码: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安全编码――密码的基本方法,以及密码安全性与信息论的关系等内容。为了便于教学和读者自学,每章后面都附有习题。
目录
第1章 概论t(1)
1.1 信息的概念和分类t(1)
1.1.1 信息的概念t(1)
1.1.2 信息的分类t(4)
1.2 信息论的起源和发展t(4)
1.2.1 信息论创立的理论基础和
技术条件t(4)
1.2.2 信息论的诞生和发展现状t(5)
1.2.3 信息论的未来发展趋势t(6)
1.3 信息论的研究内容t(7)
1.3.1 通信系统模型t(7)
1.3.2 信息论研究内容t(7)
思考题t(8)
第2章 离散信源熵t(9)
2.1 基本概念t(9)
2.2 离散信源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t(9)
2.2.1 单符号离散信源的数学模型t(10)
2.2.2 自信息量及其性质t(10)
2.2.3 信源熵及其性质t(13)
2.3 多符号离散平稳信源熵t(19)
2.3.1 多符号离散平稳信源的
数学模型t(19)
2.3.2 离散平稳无记忆信源熵t(20)
2.3.3 离散平稳有记忆信源熵t(22)
2.3.4 马尔可夫信源的极限熵t(25)
2.3.5 冗余度、自然语信源及
信息变差t(29)
习题t(31)
第3章 无失真离散信源编码t(33)
3.1 基本概念t(33)
3.2 离散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t(33)
3.2.1 定长编码定理t(34)
3.2.2 变长编码定理t(35)
3.2.3 码字可译条件t(36)
3.3 香农编码t(38)
3.4 费诺编码t(39)
3.5 赫夫曼编码t(40)
3.6 游程组合编码t(44)
习题t(47)
第4章 离散信道容量t(49)
4.1 互信息量和平均互信息量t(49)
4.1.1 单符号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t(49)
4.1.2 互信息量及其性质t(49)
4.1.3 平均互信息量及其性质t(52)
4.1.4 各种熵之间的关系t(62)
4.2 单符号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t(63)
4.2.1 单符号离散信道容量定义t(63)
4.2.2 几种特殊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t(64)
4.2.3 离散信道容量的一般计算方法t(69)
4.3 多符号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t(71)
4.3.1 多符号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t(71)
4.3.2 多符号离散信道容量定义t(72)
4.3.3 离散无记忆扩展信道的信道
容量t(73)
4.3.4 独立并联信道的信道容量t(75)
4.4 网络信息论t(76)
4.4.1 多址接入信道的信道容量t(77)
4.4.2 广播信道的信道容量t(79)
4.4.3 相关信源的边信息和公信息t(80)
习题t(82)
第5章 纠错编码t(85)
5.1 纠错编码的基本概念t(85)
5.1.1 差错控制系统模型及分类t(85)
5.1.2 纠错编码分类t(86)
5.1.3 译码准则t(87)
5.1.4 信道编码定理t(88)
5.2 线性分组码t(88)
5.2.1 线性分组码的基本概念t(88)
5.2.2 线性分组码的编码t(88)
5.2.3 线性分组码的译码t(89)
5.2.4 典型码例t(92)
5.3 循环码t(95)
5.3.1 循环码的基本概念t(95)
5.3.2 循环码的描述t(96)
5.3.3 循环码的伴随多项式与检错t(101)
5.3.4 BCH码与RS码t(102)
5.4 卷积码t(104)
5.4.1 卷积码的矩阵描述t(104)
5.4.2 卷积码的多项式描述t(107)
5.4.3 卷积码的状态转移图与
栅格描述t(109)
5.4.4 维特比(Viterbi)译码算法t(112)
习题t(117)
第6章 连续信源熵和信道容量t(121)
6.1 连续信源熵t(121)
6.1.1 连续信源熵的定义t(121)
6.1.2 几种特殊连续信源的信源熵t(123)
6.1.3 连续信源熵的性质和定理t(125)
6.2 熵功率t(129)
6.3 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t(131)
6.3.1 连续信道的数学模型及信道
容量定义t(131)
6.3.2 加性连续信道容量计算和
香农公式t(131)
习题t(133)
第7章 信息率失真函数t(135)
7.1 基本概念t(135)
7.1.1 失真函数与平均失真度t(136)
7.1.2 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定义t(139)
7.1.3 信息率失真函数的性质t(140)
7.2 离散信源信息率失真函数t(143)
7.2.1 离散信源信息率失真函数的
参量表达式t(144)
7.2.2 二元及等概率离散信源的信息率
失真函数t(146)
7.3 连续信源信息率失真函数t(150)
7.3.1 连续信源信息率失真函数的
参量表达式t(150)
7.3.2 高斯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t(151)
7.4 信息价值t(154)
7.5 信道容量与信息率失真
函数的比较t(157)
习题t(157)
第8章 限失真信源编码t(159)
8.1 基本概念t(159)
8.2 保真度准则下的信源编码定理t(159)
8.3 量化编码t(160)
8.3.1 佳标量量化编码t(160)
8.3.2 矢量量化编码t(164)
8.4 相关信源编码t(167)
8.4.1 预测编码t(167)
8.4.2 差值编码t(169)
8.5 变换编码t(172)
8.5.1 子带编码t(172)
8.5.2 小波变换t(173)
习题t(175)
第9章 密码安全性的信息论测度
方法t(177)
9.1 基本知识t(177)
9.1.1 保密通信系统模型t(177)
9.1.2 密码基本概念t(178)
9.2 密码算法的安全性测度t(178)
9.2.1 完善保密性t(179)
9.2.2 解距离t(180)
9.3 古典代替密码的安全性分析t(180)
9.3.1 加法密码的安全性分析t(181)
9.3.2 乘法密码的安全性分析t(183)
9.3.3 仿射密码的安全性分析t(185)
9.4 边信息泄露的互信息分析t(186)
9.4.1 数据加密标准简介t(186)
9.4.2 DES算法的边信道安全性分析t(188)
习题t(191)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陈运,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信息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主持编写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数学基础还算扎实,但对信息科学的底层逻辑充满好奇的工程小白量身定做的。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啃完了前三章,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温度”。他不是那种冷冰冰地堆砌公式,而是总能在关键概念出现之前,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或者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应用场景来铺垫。比如讲到香农熵的时候,他没有直接抛出那个复杂的对数公式,而是先探讨了“不确定性”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信息量应该和概率成反比。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让我这个“公式恐惧症患者”竟然能沉下心来理解背后的数学原理,而不是简单地抄写公式了事。尤其是对于那些涉及概率论和离散数学的章节,作者似乎深知读者的痛点,总会在最容易混淆的地方加入“特别提醒”或者“深入理解”的小节,这些地方真的帮我避免了好几次掉进概念的陷阱里。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相当出色,图表的清晰度和代码示例的准确性都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这对于需要对照学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评分我是一名刚刚进入通信行业不久的研究生,手头上的参考书已经堆得像座小山了,但真正能让我静下心来反复阅读的,这本书绝对名列前茅。我特别欣赏它在“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之间的逻辑过渡处理。很多教材会把它们割裂开来,让读者感觉像是学了两门不相关的课程,但这本书巧妙地将信息论作为统一的理论框架,把压缩和纠错视为对信息这同一实体进行不同维度的优化。这种宏观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整个通信系统架构的理解深度。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信道容量”的推导部分,作者没有使用那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极限过程,而是通过构建一系列简化的模型,让你逐步逼近那个著名的香农公式。这种“化繁为简”的教学智慧,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快速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设计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的广度与深度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作为一本规划教材,它必须覆盖足够多的基础内容,但这本书在确保覆盖面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对核心概念的深度挖掘。我个人对信息安全领域的内容一直很感兴趣,这本书中关于“最小均方误差”和“最大似然译码”的讨论,虽然是基于经典信息论的框架,但其蕴含的统计决策理论基础,对于理解现代密码学中的随机性检测和现代信号处理中的估计理论非常有启发性。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和精确,很少有夸张的描述,每一个结论的提出都有坚实的数学基础支撑。这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参与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我经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合上书本,尝试自己复现书中的关键证明,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似乎也在鼓励读者这样做。它培养的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理论的构建者”。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课程要求,最初的期望值并不高,以为又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论教材。然而,翻开之后,我立刻被它对“编码”部分的处理方式所吸引。这本书在谈论线性分组码、卷积码以及后来的Turbo码和LDPC码时,其逻辑的连贯性和例子的丰富性令人惊叹。它没有满足于仅仅介绍算法步骤,而是深入到代数结构层面,解释了为什么这些特定的矩阵和生成多项式能够产生出色的纠错能力。比如,在介绍译码算法时,作者非常细致地对比了不同算法的复杂度与性能增益,这一点对于我们进行硬件资源受限下的算法选型至关重要。我甚至发现,书中给出的几个小型编解码器的手算示例,其清晰度甚至超过了我导师上课时做的板书推导。这套教材的严谨性,使得它不仅仅是本科生的参考书,对于想系统回顾和查漏补缺的专业人士来说,也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评分我是在准备一个与数据压缩相关的项目时,才开始系统性地使用这本《信息论与编码》。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最新进展的收录和整合,特别是关于算术编码和LZW算法的现代应用案例。很多老版本的教材往往停留在早期的霍夫曼编码阶段,但这本书很及时地引入了更高效的无失真压缩方法,并且用非常直观的例子演示了它们如何在实际的图像和文本文件中工作。此外,书中关于离散信道模型和连续信道模型在信息论处理上的异同点的探讨,也让我对信息传输的通用模型有了更统一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一个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是一部完整且具有生命力的知识体系的呈现。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导师,在你迷茫时指明方向,在你遇到困难时提供清晰的路径图,引导你一步步穿过理论的迷雾,最终看到清晰的工程应用前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