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与无线通信 9787302461845

移动与无线通信 97873024618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颜春煌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工程
  • 无线通信
  • 移动通信
  • 信号处理
  • 通信原理
  • 电磁场与电磁波
  • 信息论
  • 无线网络
  • 通信系统
  • 天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1845
商品编码:2964962640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移动与无线通信 作者 颜春煌
定价 79.00元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2461845 出版日期 2017-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28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移动与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每个人的生活,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应用与技术,广泛且深入地探讨核心内容。全书共分5篇20章,内容包括解析电磁波的秘密:正确认知电磁波的无线通信作用和生物效应;认识无线通信的术语:1G、2G、3G与4G,合作式通信与中继技术,无线宽带上网;了解无线通信的环境:详解基站、无线基站与天线塔台等无线通信设施;移动与无线通信的应用: SMS、MMS、MVPN、公共无线局域网络、WiMAX、LTE、NFC、RFID以及移动商务等相关应用与开发技术; 移动与无线通信技术:App、移动定位服务或云服务。本书每章前有学习概念的提示,章末附常见问题和课后习题,适合作为移动与无线通信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手机应用开发、云计算课程的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台湾大学高级讲师,出版多部作品。

   目录

目 录

篇 认识电磁波

章 认识围绕着我们的邻居——电磁波 1

1.1 简易电磁学 2

1.2 认识电磁波 4

1.2.1电磁波的来源 4

1.2.2电磁波的种类 5

1.2.3电磁波的传播 5

1.3 从电磁波的应用开始认识无线通信 8

1.3.1电磁波的应用——卫星与太空通信 8

1.3.2电磁波的应用——数字电视的原理 10

1.3.3与个人计算机有关的无线通信小常识 11

1.4 电磁波的生物效应 12

1.4.1电磁波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危害 12

1.4.2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电磁波的危害 13

1.5 科技新发展——电磁波屏蔽材料 13

常见问题 14

课后习题 14

第2章 承载信号的传输介质 15

2.1 传输介质的种类 16

2.2 导向介质 17

2.2.1双绞线 17

2.2.2同轴电缆 19

2.2.3光纤 20

2.3 非导向介质 25

2.3.1红外线 25

2.3.2无线电微波 25

2.3.3无线电波 26

2.4 可靠的通信方式 26

常见问题 27

课后习题 27

第二篇 通信的原理与技术

第3章信号与通信 30

3.1 认识信号 30

3.1.1信号的特征 31

3.1.2数据与信号之间的转换 35

3.2 无线通信里使用的信号 36

3.2.1无线电频谱 37

3.2.2有线世界里的无限资源与无线世界里的有限资源 38

3.3 传输的减损 38

3.3.1衰减 39

3.3.2延迟失真 40

3.3.3噪声 40

3.3.4信道容量与奈奎斯特带宽 41

3.3.5香农容量公式 41

3.4 无线电波传输的原理与特性43

3.4.1理论上预测的模型——大规模的传播模型 43

3.4.2理论上预测的模型——小规模的传播模型 47

3.5 无线电信号强度的迷惑 56

3.5.1电压驻波比 56

3.5.2EIRP的定义 57

3.5.3测量的单位 57

常见问题 59

课后习题 60

第4章 隐藏在信号中的信息 61

4.1 通信信道的特征 62

4.1.1频域的特征 62

4.1.2时域的特征 63

4.1.3数字通信信道的基本限制 64

4.2 数据与信号的转换 65

4.2.1数字数据转换成数字信号 65

4.2.2数字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 66

4.2.3模拟数据转换成数字信号 67

4.2.4模拟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 68

4.3 调制技术简介 68

4.3.1模拟调制技术 69

4.3.2数字调制技术 70

4.3.3数字调制技术的分类 75

常见问题 78

课后习题 79

第5章 通信工程:多路复用与交换80

5.1 网络的形成 80

5.1.1交换的起源 81

5.1.2交换与多路复用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 82

5.1.3多路复用的起源 82

5.2 架构网络的通信技术 83

5.2.1多路复用技术 84

5.2.2通信的协调 85

5.2.3交换技术 85

5.3 多路复用与交换的设备 87

5.3.1多路复用器 87

5.3.2交换机 89

5.3.3网络接口 90

5.4 容量工程 91

5.5 移动交换中心 92

常见问题 93

课后习题 93

第6章 无线通信的多路访问技术94

6.1 共享传输介质的原理 95

6.2 有趣的隐藏节点问题 97

6.3 无线访问技术简介 98

6.3.1无线多路访问技术的简单分类 98

6.3.2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99

6.4 各种多路访问技术 99

6.4.1频分多址 100

6.4.2时分多址 101

6.4.3扩频多址 102

6.4.4空分多址 104

6.4.5正交频分多路复用 104

6.4.6其他多路访问技术 107

6.4.7多样性的概念 107

6.5 蜂窝系统的容量 108

常见问题 108

课后习题 108

第三篇 从有线通信网络到无线通信网络

第7章 电信网络 110

7.1 从我们自己家里的电话谈起110

7.2 通信系统的架构 111

7.2.1通信网络的由来 113

7.2.2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114

7.3 通信网络与电信服务 115

7.3.1电信网络的服务与市场化 116

7.3.2国际电信法规变革一览 117

7.4 无线网络与传统电话网络相连118

7.4.1互连的组成 119

7.4.2互连的操作 119

7.4.3互连的类型 119

7.5 通信运营商互连 120

7.6 展望电信网络的未来 120

7.6.1PSTN的发展 120

7.6.2VoIP的原理 121

7.6.3无线智能网络 123

7.7 企业电话系统的规划 124

7.8 无线交换机 125

7.9 无线本地回路 126

7.9.1无线本地回路的系统与架构 128

7.9.2WLL所采用的各种技术 129

7.9.3市场上WLL的设备与系统 130

常见问题 130

课后习题 131

第8章 计算机网络 132

8.1 数据通信与网络模型 132

8.1.1通信网络模型 133

8.1.2标准化 138

8.2 常见的分类法 138

8.3 局域网 139

8.3.1局域网协议与标准化 139

8.3.2共享传输介质的原理 140

8.3.3局域网的未来发展 141

8.4 广域网 141

8.5 网络软件系统 143

8.6 鸟瞰计算机网络世界 144

8.7 网络的规划 145

8.7.1需求分析与环境评估 147

8.7.2规划方法 149

常见问题 150

课后习题 151

第9章 无线通信网络 152

9.1 无线通信的定义与简单的分类152

9.1.1无线通信网络简介 153

9.1.2从覆盖范围来看无线通信网络 154

9.1.3无线网络的架构 155

9.1.4无线网络的主要介质 156

9.2 无线通信网络的历史 157

9.3 无线通信的产品 159

9.4 无线通信的网络模型 159

9.5 无线通信的服务与覆盖的范围164

9.6 与无线通信相关的标准165

9.7 无线通信应用的分类 167

9.8 无线网络中的隐私与安全问题167

9.8.1隐私与安全问题 168

9.8.2无线病毒的作用 168

9.8.3蜂窝手机的危机 168

9.8.4与网络安全相关的协议 168

9.9 建立无线通信的背景知识170

常见问题 170

课后习题 170

0章 无线通信系统的工程实践172

10.1电路与元件设计的层次 172

10.1.1元件 173

10.1.2电路 174

10.2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 174

10.3无线通信网络的工程 175

10.3.1无线通信系统的塔台 175

10.3.2基站 177

10.3.3天线的作用与种类 179

10.3.4天线与基站的外观 184

10.3.5无线通信工程的设计工具 186

10.4客户端设备的演进 187

10.4.1手机 187

10.4.2个人数字助理 189

10.4.3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 189

10.5无线通信网络的设计实例 189

10.5.1网络设计与构建的实例 190

10.5.2无线网桥191

10.5.3无线通信改造工程的实例 193

常见问题 195

课后习题 195

第四篇 无线通信的代次发展

1章 无线通信的代次 198

11.1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198

11.2代 199

11.3第二代 199

11.4第2.5代 201

11.5第三代 202

11.5.1各种已经发展出来的3G标准 203

11.5.2开发3G标准的组织 205

11.63.5G 206

11.73.75G 207

11.8什么是 4G 208

11.9各代次特征的整理 209

11.10无线生活的起源 210

11.10.13G/4卡上网 210

11.10.2如何申请移动宽带的服务 211

11.10.3移动网卡的外观与安装 211

11.11建立无线通信系统的常识 212

11.11.1无线电广播的原理 212

11.11.2电视广播的原理 213

11.11.3家庭无线电服务是什么 213

11.12网络规划的实例 214

11.13网络的设计 216

11.13.1计算机网络的设计 216

11.13.2网络设计的方法 217

11.14计算机网络的构建 221

11.14.1计算机网络构建工程 221

11.14.2网络部署以后的工作 222

常见问题 222

课后习题 223

2章 无线广域网 224

12.1个人通信服务 224

12.1.1个人通信服务简介 225

12.1.2常见的PCS 226

12.2寻呼网 228

12.3GSM 229

12.3.1GSM的架构 229

12.3.2GSM网络的基本特性 231

12.3.3GSM提供的服务 232

12.3.4GSM的网络信令机制 233

12.3.5GSM的移动性管理 234

12.3.6GSM的漫游机制 235

12.3.7GSM网络的管理与应用 236

12.3.8GSM构建的实践 237

12.4CDMA2000 239

12.5UMTS网络 240

12.6无线数据通信简介 243

12.6.1早期的发展 245

12.6.2分组无线网络 245

12.7蜂窝数字分组数据 246

12.8GSM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247

12.8.1GPRS网络的架构 248

12.8.2GPRS手机 250

12.8.3连上网络 251

12.8.4GPRS的面面观 252

12.9从CDMA来看无线数据通信 253

12.10其他无线数据通信系统 254

12.11与应用系统相关的协议 255

12.12移动性管理 256

12.12.1转接 257

12.12.2漫游管理 260

常见问题 261

课后习题 262

3章 无线局域网 263

13.1认识各种与我们切身相关的无线网络 264

13.2IEEE 802网络技术概观 266

13.3802.11网络的架构 268

13.3.1802.11 网络的基本结构 269

13.3.2802.11网络的类型 270

13.4802.11网络的工作方式 275

13.4.1802.11的网络服务 275

13.4.2移动性的支持 277

13.5无线局域网的应用 278

13.5.1应用的分类 278

13.5.2Wi-Fi是什么 279

13.6802.11 WLAN标准的比较 280

13.7组成部件 281

13.7.1PoE设备 281

13.7.2其他常见的附件 282

13.8基础设施设备 287

13.8.1无线接入点 287

13.8.2无线网桥 289

13.8.3无线工作组网桥 290

13.8.3无线家庭网关 291

13.8.5企业无线网关 292

13.9客户端设备 293

13.9.1薄形卡片 293

13.9.2无线网络的转换器 294

13.9.3支持USB接口的客户端 294

13.9.4传统的PCI与ISA扩展卡 295

13.9.5安装与设置 295

13.10认识Wi-Fi 296

13.10.1让Wi-Fi成为简易的上网方式 297

13.10.2让Wi-Fi成为安全的网络通道 299

13.10.3移动性的支持 300

13.10.4网络的管理问题 301

13.10.5Wi-Fi的商业模式 301

13.10.6认识 WISP 302

13.10.7企业对于Wi-Fi的运用 302

13.11下一代无线局域网 303

13.11.1无线局域网与Wi-Fi的普及 303

13.11.2IEEE 802.11的发展经过:回顾与整理 303

13.11.3进入下一代无线局域网的关键技术 304

13.11.4延伸学习 306

常见问题 306

课后习题 306

4章 短距离无线通信 307

14.1自组网络 308

14.2红外线 309

14.3蓝牙的起源 311

14.3.1蓝牙协议栈 313

14.3.2蓝牙技术的使用与管理 318

14.3.3蓝牙的市场与未来发展 320

14.4认识ZigBee 322

14.5专属短距离通信 323

常见问题 323

课后习题 324

5章 无线宽带技术 325

15.1 从固网的概念谈起 326

15.2固定式的无线通信技术 327

15.2.1本地多点分配业务 327

15.2.2多路多点分配业务 330

15.3无线城域网 332

15.4无线宽带技术简介 333

15.4.1无线宽带技术的发展 334

15.4.2无线宽带技术的历史 335

15.4.3无线宽带的市场与应用 336

15.5WiMAX与其他无线宽带技术的比较 337

15.5.1蜂窝系统 337

15.5.2Wi-Fi系统 337

15.5.3其他相关的技术 338

15.6无线宽带系统与WiMAX面临的挑战 338

15.6.1商业发展上的挑战 338

15.6.2技术发展上的挑战 338

15.7长期演进 338

15.7.14G发展的关键角色 340

15.7.2从UMTS到LTE 340

15.7.3从LTE到LTE-Advanced 341

15.7.4技术的特征 341

15.8协同通信与中继技术 343

15.8.1协同通信 343

15.8.2中继技术 343

常见问题 347

课后习题 347

第五篇 移动与无线通信的应用

6章 移动因特网和移动IP350

16.1因特网的由来与简介 350

16.1.1从网络到因特网 351

16.1.2IP地址与域名 352

16.1.3TCP/IP网络协议 353

16.1.4因特网的架构 355

16.2因特网的重要协议与原理 356

16.2.1MAC层上的寻址357

16.2.2较高层上的寻址 359

16.3因特网中IP地址的概念 361

16.3.1IP地址的分级 361

16.3.2IP地址与网络结构的关系 362

16.4因特网ARP协议简介 363

16.4.1为什么要有ARP 363

16.4.2冲突域与广播域的概念 366

16.4.3揭开网络通信的奥秘 366

16.5认识路由机制 368

16.5.1路由器的种类 368

16.5.2路由器作用的原理 368

16.5.3路由机制的稳定性 369

16.6移动因特网 370

16.7移动IP与IPv6 373

16.7.1移动IP工作的原理 373

16.7.2IPv6对于移动计算的支持 375

16.8移动IP的研究发展 376

常见问题 376

课后习题 376

7章 基于位置的服务与移动商务377

17.1“移动定位”的定义 377

17.2位置识别技术 379

17.2.1定位技术的种类 380

17.2.2移动定位系统的类型 383

17.2.3移动定位的标准化 386

17.2.4定位技术的应用 387

17.3LBS应用的实例 388

17.4移动商务 388

17.4.1电子商务简介 389

17.4.2移动商务的定义 391

17.4.3促成移动商务的技术 393

17.4.4无店铺商户的概念 393

17.4.5支持移动商务应用的网络架构 396

常见问题 396

课后习题 397

8章 射频识别技术 398

18.1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398

18.1.1RFID的概念 399

18.1.2RFID标签 401

18.1.3RFID普及面临的挑战 403

18.1.4思考RFID的应用方向 406

18.1.5增广见闻 407

18.2RFID的应用案例 409

18.2.1天津海关引入RFID技术 409

18.2.2中国物联网RFID应用案例 410

18.3近距离无线通信 411

18.3.1技术特征 411

18.3.2技术的应用 413

常见问题 413

课后习题 413

9章 无线通信平台的软件开发技术与安全问题 414

19.1无线通信的技术与应用 415

19.2无限可能的无线通信 416

19.2.1移动和无线计算网络 417

19.2.2无线通信服务 418

19.3JINI与无线世界 418

19.3.1网络精灵JINI 419

19.3.2无线世界 422

19.4无线通信的开发工具 423

19.4.1手机上执行的程序要如何开发 424

19.4.2J2ME 424

19.4.3WAP与WML 425

19.4.4i-mode 428

19.4.5其他语言与工具 428

19.5以WEP为例介绍无线网络安全 429

19.5.1WEP的基本原理 430

19.5.2WEP的运行 431

19.5.3WEP的问题 435

19.6WPA 437

19.6.1加密的作用 437

19.6.2无线局域通信加密安全的演进 437

19.6.3家用的无线路由器 438

19.6.4通信安全后操作系统才会安全 440

19.7WTLS 440

19.8建立安全的网络商务环境 440

常见问题 441

课后习题 441

第20章 无线通信未来的发展(4G及以上) 443

20.1从应用的趋势谈起 444

20.1.1从短信服务到多媒体短信服务 444

20.1.2公共无线局域网 444

20.1.3移动虚拟专用网络 445

20.1.4移动家庭与移动生活 447

20.2对于无线与移动通信的推动 447

20.3无线传感器网络 451

20.3.1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 451

20.3.2传感器网络的架构 451

20.3.3传感器网络的设计 452

20.3.4传感器网络的协议 453

20.4无线通信的未来 456

20.4.1移动通信的代次交替 457

20.4.2什么是MMS 459

20.4.3无线版权管理 460

20.4.4移动学习 460

20.5二维码 461

20.6云计算 462

20.6.1云计算的层次化架构 464

20.6.2云计算的特性 465

20.6.3云生活的想象 465

20.7认识物联网 466

20.7.1物联网的定义 466

20.7.2物联网的应用 468

20.7.3与物联网一起生活的一天 469

20.8软件定义无线电 470

常见问题 471

课后习题 471

参考文献 472


   编辑推荐
完全针对移动与无线通信主题设计,广泛且深入地探讨核心内容,并结合*应用与技术,如LTE、无线局域网的发展、软件定义的无线电、物联网、云计算、App、NFC、Femtocell、MIMO等。

   文摘







   序言

移动与无线通信:连接世界的脉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沟通的便捷与高效已成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从最早的无线电报到如今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移动与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部技术革新的史诗,更是一部人类连接彼此、跨越时空界限的壮丽篇章。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移动与无线通信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刻的行业图景。 第一部分:无线通信的基石——从模拟到数字的飞跃 万事万物皆有其源头,无线通信的探索之旅始于对电磁波的认知与驾驭。早期的无线电技术,以其划时代的意义,打破了物理距离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递。然而,模拟信号的固有缺陷,如易受干扰、信号衰减严重、频谱利用率低下等,也限制了其发展。 数字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为无线通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数字信号的强大纠错能力、高保真度以及对频谱的高效利用,为更复杂的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技术以及多址技术奠定了基础。本书将追溯这一重要转折点,详细阐述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根本区别,以及数字信号在提高通信质量、扩大通信容量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深入探讨常见的数字调制技术,如幅键控(ASK)、频键控(FSK)、相键控(PSK)以及更先进的QAM(正交幅度调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 第二部分:蜂窝移动通信的演进——从1G到5G+ 蜂窝移动通信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在于将服务区域划分为若干个蜂窝状的小区,每个小区由一个基站覆盖,小区之间可以重复使用频率,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频谱资源的利用效率。本书将系统地梳理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从最初的模拟制式(1G)到如今的第五代(5G)及未来的展望。 1G时代: 模拟技术的先驱,实现了语音通信的移动化,但存在容量小、易受干扰、安全性差等问题。 2G时代: 数字通信的黎明,以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为代表,引入了数据传输能力(如短信),通信质量和安全性显著提升。我们将解析GSM的信道结构、帧结构以及语音编码技术。 3G时代: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以WCDMA(宽带码分多址)和CDMA2000为代表,实现了高速数据传输,为移动上网、多媒体通信奠定了基础。本书将重点介绍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核心原理,以及它如何实现更高效的频率利用。 4G时代: LTE(长期演进)技术的成熟,大幅提升了移动数据传输速率,为高清视频、在线游戏等富媒体应用提供了可能。我们将详细解析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它是4G及以后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以及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如何通过多天线配置显著提升数据吞吐量和通信可靠性。 5G时代: 极速、低时延、广连接,5G以其三大应用场景(eMBB、mMTC、uRLLC)开启了万物互联的新时代。我们将深入探讨5G的核心技术,包括新的帧结构、更灵活的频谱使用、网络切片技术,以及它如何支持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等前沿应用。 第三部分:无线局域网与新兴无线技术——连接的延伸 除了蜂窝移动通信,无线局域网(WLAN)和各种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同样在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Wi-Fi技术: 作为室内和近距离无线连接的主流技术,Wi-Fi的不断升级(如Wi-Fi 6、Wi-Fi 6E)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书将介绍Wi-Fi标准的演进,包括IEEE 802.11系列标准的关键技术,如OFDM、MU-MIMO(多用户MIMO)等,以及它们在提高速率、降低时延、增强容量方面的贡献。 蓝牙技术: 蓝牙作为短距离无线通信的代表,广泛应用于耳机、智能穿戴设备、车载系统等。我们将探讨蓝牙技术的不同版本及其特点,以及其在设备互联互通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IoT)通信技术: 随着物联网概念的兴起,一系列低功耗、广覆盖的无线通信技术应运而生,如LoRa、NB-IoT(窄带物联网)、Sigfox等。本书将分析这些技术的设计理念、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卫星通信: 尽管不如地面移动通信普及,但卫星通信在偏远地区、应急通信、全球覆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将简要介绍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第四部分: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深度解析 要实现高效、可靠的无线通信,离不开一系列核心技术支撑。本书将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的剖析: 信道编码与解码: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噪声和干扰,信道编码技术通过在信息中加入冗余,使得接收端能够检测并纠正错误,从而提高通信的可靠性。我们将介绍前向纠错(FEC)编码的基本原理,如卷积码、里德-所罗门码,以及现代通信系统中广泛使用的Turbo码和LDPC码。 多址技术: 在有限的无线频谱资源下,允许多个用户同时接入网络是蜂窝移动通信的核心问题。本书将详细讲解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码分多址(CDMA)以及正交频分多址(OFDMA)等多种多址技术的原理和优劣。 无线资源管理: 如何高效地分配和调度有限的无线资源,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业务需求,是无线网络性能的关键。我们将探讨功率控制、切换管理、负载均衡等无线资源管理策略。 网络架构与协议: 从接入网到核心网,移动通信系统拥有复杂的网络架构和一系列通信协议。本书将介绍典型的网络架构,如3GPP的标准,以及涉及的信令流程和关键协议。 第五部分:未来的展望——智能、融合与创新 移动与无线通信技术的脚步从未停止,未来正朝着更加智能化、融合化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6G与未来通信: 6G被认为是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将进一步提升速率、降低时延,并可能融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实现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并支持全息通信、数字孪生等颠覆性应用。 人工智能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AI技术在网络优化、资源调度、故障预测、安全防护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将推动无线通信网络的智能化升级。 天地一体化通信: 将地面蜂窝网络、卫星通信、无人机通信等多种网络形式融合,构建无缝覆盖、高可靠性的通信体系。 安全性与隐私保护: 随着通信应用的日益广泛,网络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成为重中之重,本书也将探讨相关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生动的语言,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移动与无线通信世界的窗口。无论是通信专业的学生,还是对这项技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是一份有价值的参考。让我们一同走进移动与无线通信的世界,感受连接的力量,预见科技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有品味,封面那种磨砂质感拿在手里就很舒服,而且那个色调搭配得恰到好处,既专业又不失现代感。我本来还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到“移动与无线通信”这个领域,但翻开目录那一刻就放心了,章节划分逻辑清晰得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从最基础的电磁波理论开始,一步步构建起整个通信系统的框架。作者在讲解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这一点对我这个正在准备参加相关技术认证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比如,在介绍信道编码的那一章,他没有停留在枯燥的数学公式推导上,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不同编码方案在城市高楼遮挡环境下的实际性能差异,甚至还配有仿真图例,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的威力。阅读体验极为流畅,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学生,也能被作者引导着逐步深入,不会有那种“掉队”的恐慌感。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新兴技术趋势的捕捉能力,书中对5G乃至未来6G的一些前沿概念的探讨,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支撑,又充满了对未来发展的乐观和审慎的思考,让人读完后对整个行业的前景豁然开朗。

评分

坦率地说,我当初购买这本书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这个领域每年都有新的突破,很难有一本书能做到内容永不过时。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的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地基”。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深入剖析物理层和MAC层的基础原理,这些底层逻辑是无论技术如何演进都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我对其中关于“扩频通信”和“OFDM”的章节印象尤其深刻。作者对OFDM的原理讲解,从傅里叶变换的角度切入,循序渐进地展示了如何将一个复杂的宽带信道分解成多个窄带正交子载波,这一过程的阐述严谨而又富有启发性。我甚至发现,作者在讲解如何优化功耗管理时,提供的建议和思路,可以立刻应用到我们现有的一些低功耗物联网设备的设计优化中去。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出了仅仅是“理论参考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技术实现指南,它教会你如何思考,而不是仅仅告诉你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我之前读过几本偏重于理论推导的教材,读完后感觉知识点很零散,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整合。然而,这本书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教你造一座通信大楼。它的叙述方式非常“务实”,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动辄就是无穷级数的展开,而是更倾向于解释“为什么”和“怎么做”。例如,在讲解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时,作者并没有陷入复杂的矩阵代数泥潭,而是巧妙地利用空间复用和阵列增益的概念,让读者明白了为什么多根天线能带来性能的飞跃。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各种标准和协议的介绍,比如Wi-Fi的迭代发展,不是简单地罗列参数,而是深入分析了每个标准背后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妥协点,这种洞察力非常宝贵。我甚至发现,书中的一些插图和图表,比如频谱效率和传输速率的对比图,清晰度极高,即便是打印出来作为学习笔记使用,也毫无压力。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工具书,而不是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那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说呢,有点像一位非常耐心、知识渊博的导师在给你讲课,语调沉稳,但字里行间透着对细节的极致关注。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关键概念出现时所采用的“设问-解答”的结构。比如,当谈到“频率选择性衰落”这个难题时,作者先提出了“为什么在高速移动中信号会‘忽强忽弱’?”这个问题,然后才引入脉冲响应和信道脉冲响应函数的概念进行解释,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引导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主动性。而且,作者在处理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比如“时分多址(TDMA)”和“频分多址(FDMA)”的差异,总是会通过一个简洁的类比来帮助记忆,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区分不同技术栈的工程师来说,效率提升巨大。我翻阅过其他几本同领域的书籍,它们通常将这些内容放在很靠后的附录里,而这本书却将其作为核心知识点进行阐述,足见其对构建扎实基础的重视程度。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友好,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在技术细节中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优点。与其他专业书籍动辄使用的小号宋体不同,这本书的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除了核心的理论内容,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每个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与扩展阅读”部分。这些思考题往往不是那种可以简单通过查阅书本就能得到答案的选择题,而是需要读者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才能解答的开放性问题,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练习,我能够更好地将书本上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编排设计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高效获取和巩固知识的优质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