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飞秒激光在透明介质中的传输与超连续光辐射特性
定价:79.00元
售价:57.7元,便宜21.3元,折扣73
作者:宋晓伟,陶海岩,林景全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18115062
字数:
页码:1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飞秒激光在透明介质中的传输与超连续光辐射特性》介绍了飞秒激光超连续辐射的研究进展和物理机制以及著者近年来在飞秒激光超连续辐射领域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其中包括飞秒激光大气及低压氮气填充毛细管中超连续辐射,飞秒激光在铜溶液以及水掺杂纳米银粒子液体中产生超连续辐射,石英玻璃及氟化钡晶体中飞秒激光成丝及超连续辐射,同时也对飞秒超连续辐射对PIN探测器工作性能影响效果进行了阐述。
  《飞秒激光在透明介质中的传输与超连续光辐射特性》可供从事与光学学科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科研人员学习和参考,也可作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应用物理专业本科生的教材。
宋晓伟,博士、副教授。1996—2000年在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工作。2001—2005年曾经在日本筑波大学物理系以及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金刚石研究中心从事半导体激光技术的研究工作。2008年9月回国到长春理工大学理学院任教并在超快光学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现从事飞秒激光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展了飞秒激光成丝及其超连续辐射,飞秒激光材料表面功能性微纳结构的制备等实验研究工作。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或承担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级科研项目等6项。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合着烫金的书名,予人一种沉静而又蕴含着巨大能量的感觉。初翻开扉页,那种特有的油墨香气混合着纸张的质感,立刻把我拉入了一个严肃的学术氛围之中。我原本是抱着对前沿物理学的好奇心来接触这本书的,虽然我对其中一些更偏向理论深处的数学推导还未完全消化,但从导论部分对飞秒激光这一“光之利刃”的描绘,就足以感受到作者在信息梳理上的功力。特别是对不同时间尺度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宏观描述,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基础框架。这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在相关领域算作“跨界”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住问题的核心脉络,不至于在术语的海洋里迷失方向。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纯理论说教,而是努力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着宏观现象和微观机理,这对于任何希望系统性了解该领域的初学者来说,都是极大的福音。那种对知识体系的尊重和严谨性,从排版布局的细微之处都能窥见一二,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质量的坚持。
评分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令人称赞的平衡点。它既没有完全沦为纯粹的理论推导集,也没有变成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作者在阐述完精妙的物理模型后,往往会紧接着给出一些实际应用领域的案例或展望,虽然这些案例可能不是最前沿的,但它们清晰地展示了这些基础理论是如何指导我们进行实际的介质损伤阈值评估或者光纤通信系统设计。我注意到,其中对于材料特性的讨论,比如折射率的非线性依赖关系,处理得尤为审慎,作者清晰地指出了不同材料(如熔融石英、玻璃等)在超快非线性响应上的异同,这对于工程应用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设备的设计寿命和可靠性。这种对“为什么要做”和“如何做”的巧妙融合,使得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娓娓道来。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是近年来我读到的学术专著中最为精良的之一。很多描述复杂光场演化的过程,如果仅靠文字是难以想象的,但这本书中的插图清晰、准确,曲线的细节和颜色标记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难度。例如,那些关于自聚焦和光丝形成过程的截面图,层次分明,让人一眼就能捕捉到能量在径向和轴向上的分布变化。更值得称赞的是,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和规范性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这对于后续希望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其可靠的索引。整本书阅读下来,没有任何因为低质量的印刷或模糊的图示而产生的挫败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反映了作者和出版团队对学术传播应有态度的尊重,让人愿意反复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提取出新的价值。
评分我花了大量时间沉浸在关于“超连续光辐射”那几章的内容里,不得不说,作者在描述这一现象时的文字功底极为出色,简直像是在描绘一幅光影的交响乐。他没有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线宽展宽概念上,而是深入剖析了脉冲在非线性介质中传输过程中,时间与空间、频率与强度之间那种微妙的、动态的耦合关系。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解释自相位调制(SPM)和交叉相位调制(XPM)这些核心机制时,总是能够找到非常精妙的比喻,将抽象的物理过程具象化。比如,他用河流的湍流来类比光脉冲在介质中的“能量重分布”,使得原本晦涩的数学公式突然间变得有了生命力。读到后半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站在了实验台前,亲眼目睹着那束原本纯净的激光是如何被“撕裂”成一个包含着极宽光谱的“白光”,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是很多教科书难以企及的。这需要作者极强的教学能力和对物理直觉的深刻把握。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结构设计,体现了作者极强的逻辑性和叙事连贯性。它遵循了一种非常清晰的“由表及里,由简入繁”的路径。开篇对于飞秒脉冲的产生和基本表征,就像是为后续所有复杂讨论打下了坚实的地基,确保了读者不会因为对“输入”不了解而对“输出”感到困惑。而当讲到光在透明介质中的非线性效应时,作者似乎突然切换了一种更具探索性的口吻,鼓励读者去质疑已有的模型,去思考边界条件的变化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我特别留意了对“克尔介质”特性的讨论,其中对于高阶非线性项的引入和其对脉冲整形的影响分析得细致入微。这种层层递进的组织方式,让我的学习曲线非常平滑,每学完一个章节,都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轻轻地推开了一角,而不是被一堵高墙生硬地拦住。这种对学习者体验的关怀,在严肃的专业书籍中是难能可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