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无线电频谱拍卖机制研究 | 作者 | 尹华川,万晓榆,张炎 |
| 定价 | 79.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480439 | 出版日期 | 2016-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28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对于政策制定者和行业高管而言,这本书的实用性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学术研究方法的启发。作者在构建研究模型时所采用的严谨的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在对某一具体机制进行评价时,作者总是先清晰地界定评价标准(效率、公平、激励相容等),然后运用量化工具进行检验,最后再结合定性的政策背景进行解释。这种“量化为骨,质性为翼”的研究路径,确保了结论的可靠性和解释力的全面性。它教导读者,即便是面对高度复杂的现实问题,也需要建立起清晰、可证伪的分析框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堂生动的实证研究方法课。
评分初翻阅起来,作者的行文风格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逻辑推进能力。不同于许多技术性著作常见的晦涩难懂或过度口语化,这里的文字像是经过精密的算法雕琢,每一个段落的衔接都像是精心设计的电路板,流畅且富有导向性。特别是对复杂博弈论模型的阐述部分,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抽象的数学符号和复杂的市场假设,通过清晰的中文表述和层层递进的推理,最终转化为读者可以直观理解的经济学含义。这种“翻译”能力非常难得,它既保留了学术的精确性,又极大地降低了非本专业人士的理解门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历史案例的分析角度,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事件复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政策制定背后的权力制衡与利益博弈,这种洞察力,让原本枯燥的制度文本焕发出了鲜活的现实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厚重大气的感觉。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学术气息,以深沉的蓝色为主调,辅以抽象的线条和数字元素,恰到好处地烘托了“频谱”与“机制”这类专业主题的严肃性。内页纸张的选用也看得出出版方的用心,触感细腻,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大段的图表和公式也毫无模糊之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易感到疲劳。光是捧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谨治学态度,这对于一本深入探讨国家级资源配置制度的著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学术艺术品,体现了对知识本身的尊重。这种高标准的物理呈现,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门槛,让读者在尚未深入内容之前,就对其价值有了初步的肯定。从物质层面来说,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学术专著所能达到的水准,让人更加期待内部论述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借鉴国内外文献时的广度令人称奇。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列表本身就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学术地图。它不仅涵盖了电信经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还巧妙地引入了金融市场设计、公共资源管理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对频谱拍卖机制的分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信监管范畴,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市场设计理论框架之下进行审视。例如,在讨论“信息不对称”对竞拍结果的影响时,作者引用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为理解竞拍者的非理性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这远比停留在奥曼、米尔格罗姆等人的经典模型上要深入得多。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扎实的研究积累。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前瞻性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当今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频谱资源作为稀缺的公共资产,其有效配置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速度。作者没有满足于对现有国际经验的简单罗列,而是着眼于本土化的特殊国情,对现有拍卖机制的内在缺陷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审视。其中对于“价格发现”效率与“社会福利最大化”之间潜在冲突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它不仅仅是在讨论“如何卖地”那样的资源变现问题,更是在追问“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这一宏大命题。这种超越性的思考,使得本书的结论不再是短期政策建议,而是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理论构建,对于未来信息通信行业的监管和规划,无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