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理论及应用
定价:39.00元
作者:王殊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8112421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面论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理论与应用,在系统阐述无线传感器网络当前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以来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论述和总结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应用及所面临的诸多技术挑战。全书分为5篇,共22章。内容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特点;无线传感器网络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的通信协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控制、节点定位、时间同步、网内信息处理和网络安全等核心支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传感器节点、资源、任务、数据、网络部署、初始化和维护等自组织管理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仿真、硬件开发、操作系统、软件开发、ZigBee系统开发以及有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实例。
本书既可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广大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网络、通信、计算机、电子和自动化等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学习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其对“工程实践”的关注程度。现在的很多学术著作,要么过于偏重纯数学建模而脱离实际,要么就是简单地堆砌代码示例,缺乏对底层设计权衡的深入探讨。然而,这本著作成功地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例如,在讨论网络路由协议时,它没有停留在经典的Ad hoc网络路由算法上,而是花了大篇幅来探讨在实际复杂电磁环境中,异构传感器网络中数据包的丢弃率与路由跳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引用了他们团队在某真实工业园区进行的长时间压力测试结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专门开辟了一小节,讨论了传感器部署密度与网络覆盖概率之间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配有非常直观的仿真对比图。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项目预算和资源分配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宝典。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设计一个好的路由”,而是“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设计一个足够好的路由”。这种务实精神贯穿全书,让人读起来感觉非常踏实。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现代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细密的网格图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让人感觉内容一定非常硬核和前沿。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公式和定义,但翻开第一页我就发现自己错了。作者显然在内容的组织上花了大心思,开篇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通过一系列非常贴近实际生活的应用场景来引入概念,比如智能农业中的环境监测、甚至是城市管网的实时预警系统。这种“问题导向”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关于数据采集节点的能耗优化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现有的算法,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能源采集方式(如太阳能、振动能收集)在不同部署环境下的实际性能衰减曲线,甚至还附带了一些现场测试的数据图表,这些细节的处理,远超出了我阅读同类技术书籍时的预期。它不只是在“告诉”你理论,更是在“展示”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可行的工程方案。读完前几章,我立刻感觉自己对无线通信协议在低功耗网络中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比单纯背诵协议标准要有价值得多。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知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它不像一本参考手册,你查找完某个公式就可以合上;相反,它更像是一部引导你进行系统设计和问题分解的指南。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考方式都有了潜移默化的转变。我开始习惯于从“网络生命周期”的角度去评估一个设计决策的长期影响,而不是仅仅关注短期的性能指标。比如,在评估一个安全加密方案时,它会引导你去考虑密钥更新的开销、电池寿命的影响,以及在硬件资源受限时如何实现抗物理攻击的对策。这种全方位的风险评估能力,是教科书很难直接传授的宝贵财富。那些关于测试床搭建和长期维护经验的分享,虽然篇幅不算长,但其信息密度极高,对于避免初级工程师常犯的重复性错误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了解理论的工具,更是提升工程决策能力的催化剂。
评分语言风格上,这本书的行文非常严谨,但又不失清晰的逻辑引导。我之前读过一些国内翻译过来的专业书籍,常常会遇到术语翻译生硬、句子结构晦涩的问题,读起来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清作者的本意。这本书显然是由深谙技术内涵的专家撰写或精心校译的,每一个技术名词的使用都精准到位,段落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仿佛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尤其是在阐述复杂算法(比如基于时间同步的能效调度算法)时,作者常常会使用类比的方式来辅助理解,例如将同步窗口的抖动比作交响乐团中不同乐手的节奏偏差,这种生动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同时又不会削弱其专业性。我特别欣赏它对“局限性”的坦诚。很多书籍只强调技术的优点,但这本书在每种关键技术介绍后,都会坦诚地指出其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的主要瓶颈和未来研究方向的空白,这种开放和批判性的态度,对于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评分从内容覆盖的广度来看,这本书的视野相当开阔。它没有将“传感器网络”局限在传统的低速、小数据量的监测领域,而是触及了许多新兴的热点方向。比如,我原本以为它只会简单提及物联网(IoT),但实际上,书中对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栈——包括LoRa、NB-IoT等——在传感网络中的适配性进行了细致的横向对比分析,这种跨领域的技术整合讨论,非常具有前瞻性。此外,关于数据融合与边缘计算的结合部分也写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探讨了如何在资源受限的传感器网关上部署轻量级的机器学习模型来进行实时异常检测,这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更宏大的技术全景图,让我明白了当前研究的瓶颈往往出现在不同技术栈的交界处,而本书恰恰在这些交界点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