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5G传输关键技术
定价:69.00元
作者:王映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1213027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随着智能终端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未来移动网络需要满足更高的数据传输能力要求。在无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5G系统需要研究高效的无线传输关键技术,建立新型的无线传输体系,解决移动通信网络面临的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问题。本书将重点介绍面向5G的无线传输关键技术,结合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成果,对新型编码调制、大规模多天线、新型多址接入、终端间直通、全双工、信道建模等关键理论和技术进行全面介绍和详细分析,为读者呈现出5G无线传输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
目录
章 5G移动通信发展概述1
1.1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状况2
1.2 5G系统发展愿景与需求6
1.2.1 5G发展趋势和驱动力6
1.2.2 5G愿景8
1.2.3 5G面临的需求和挑战9
1.2.4 5G系统的性能指标10
1.2.5 5G标准化进展13
1.3 5G系统的无线传输关键技术17
1.4 本章小结19
1.5 参考文献20
第2章 新型无线信道建模23
2.1 无线信道建模24
2.1.1 3种基本电波传播机制25
2.1.2 无线信道建模26
2.1.3 基本传输场景30
2.2 大尺度衰落模型34
2.2.1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34
2.2.2 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与对数正态阴影衰落35
2.2.3 室内传播模型36
2.2.4 室外传播模型37
2.2.5 室外到室内传播模型39
2.3 小尺度衰落模型40
2.3.1 小尺度衰落参数40
2.3.2 小尺度参数分布模型43
2.3.3 小尺度衰落建模45
2.4 3GPP 3D信道模型46
2.4.1 GBSM信道建模46
2.4.2 信道模型的参考坐标系48
2.4.3 大尺度衰落模型50
2.4.4 小尺度衰落模型52
2.4.5 3D信道模型仿真56
2.5 5G新场景无线信道建模64
2.5.1 高频段信道建模64
2.5.2 D2D信道建模71
2.5.3 V2V信道建模73
2.6 本章小结77
2.7 参考文献78
第3章 大规模天线技术87
3.1 技术背景88
3.1.1 MIMO技术的发展历程88
3.1.2 massive MIMO技术原理和发展动态90
3.1.3 massive MIMO技术应用场景92
3.2 massive MIMO基本理论93
3.2.1 多用户massive MIMO系统模型93
3.2.2 massive MIMO上行链路信道容量95
3.2.3 massive MIMO下行链路信道容量97
3.2.4 massive MIMO容量仿真99
3.3 massive MIMO检测技术101
3.4 massive MIMO传输方案104
3.4.1 恒包络预编码104
3.4.2 低复杂度预编码算法106
3.4.3 数模混合波束赋形111
3.4.4 三维扇区化115
3.5 massive MIMO信道状态信息反馈117
3.5.1 基于码本的隐式反馈方案117
3.5.2 基于信道互易性的反馈方式120
3.5.3 基于压缩感知的反馈方式121
3.5.4 预感知式反馈方式123
3.5.5 数模混合波束赋形的信道状态信息获取125
3.6 导频污染及参考信号设计127
3.7 massive MIMO能效优化129
3.8 大规模天线协作130
3.9 大规模天线阵列校准131
3.10 本章小结134
3.11 参考文献137
第4章 高效空口多址接入141
4.1 多址接入技术发展现状142
4.1.1 蜂窝移动通信多址接入技术综述142
4.1.2 5G移动通信多址接入技术的挑战143
4.2 图样分割多址接入144
4.2.1 PDMA技术的理论和系统模型144
4.2.2 PDMA发送端关键技术158
4.2.3 PDMA接收端关键技术166
4.2.4 PDMA技术后续进一步研究的内容171
4.3 其他新型多址接入172
4.3.1 功分非正交多址接入172
4.3.2 稀疏码分多址接入176
4.3.3 非正交波形179
4.4 本章小结185
4.5 参考文献185
第5章 新型编码调制189
5.1 编码调制技术发展现状190
5.1.1 现代信道编码技术190
5.1.2 编码调制的原理与方法194
5.1.3 编码调制系统的性能度量参数198
5.1.4 编码调制技术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201
5.2 编码与信号星座成形203
5.2.1 编码增益与成形增益203
5.2.2 信号星座成形方法204
5.2.3 几种简单的成形方法206
5.3 多元LDPC编码212
5.3.1 多元LDPC码的基本概念及因子图表示213
5.3.2 多元LDPC码的译码214
5.3.3 多元LDPC码的基本构造方法225
5.4 多元LDPC编码调制229
5.4.1 多元LDPC编码调制系统模型229
5.4.2 联合迭代检测译码算法231
5.5 极化码及极化编码调制236
5.5.1 Polar码的基本概念与原理236
5.5.2 Polar码的编码方法与译码算法241
5.5.3 Polar编码调制系统245
5.6 编码调制与超奈奎斯特传输相结合248
5.6.1 超奈奎斯特技术的基本原理248
5.6.2 FTN的解调算法250
5.6.3 频域FTN技术252
5.6.4 FTN技术展望253
5.7 本章小结254
5.8 参考文献254
第6章 C同频同时全双工259
6.1 同频同时全双工技术原理260
6.1.1 全双工基本原理260
6.1.2 全双工技术的发展现状261
6.2 全双工系统自干扰消除技术262
6.2.1 天线干扰消除262
6.2.2 射频干扰消除266
6.2.3 数字干扰消除270
6.2.4 器件非理想特性对干扰消除的影响和解决方法271
6.3 全双工技术应用场景分析273
6.3.1 点对点通信273
6.3.2 中继273
6.3.3 无线局域网274
6.3.4 蜂窝系统275
6.3.5 保密通信277
6.3.6 认知无线电277
6.4 全双工系统容量278
6.4.1 点对点通信系统容量278
6.4.2 多用户系统容量279
6.4.3 爱尔兰容量281
6.4.4 中继全双工系统容量283
6.5 全双工系统资源分配286
6.5.1 双工模式选择286
6.5.2 天线模式选择286
6.5.3 功率分配287
6.5.4 多用户系统资源分配287
6.6 全双工技术与MIMO的结合288
6.6.1 波束成型288
6.6.2 多流MIMO288
6.6.3 空间调制290
6.7 本章小结292
6.8 参考文献293
第7章 终端间直通传输297
7.1 概述298
7.1.1 终端直通技术的发展历史299
7.1.2 应用场景300
7.1.3 标准化进展302
7.2 终端直通关键技术304
7.2.1 D2D同步技术304
7.2.2 资源管理312
7.2.3 干扰管理318
7.2.4 高层关键技术325
7.3 终端直通组网技术330
7.3.1 D2D与蜂窝组网330
7.3.2 多跳协作通信与中继331
7.3.3 D2D通信在车联网中的应用334
7.4 本章小结339
7.5 参考文献341
缩略语345
作者介绍
王映民,教授级高工,工学博士,在大唐电信集团多年主持新技术研究和标准化工作,专注于TD-SCDMA/TD-LTE及其演进系统的基础技术研究、国际标准化推进和产品开发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006年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2010年度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四届中国金奖等多项荣誉。申请发明200余项。
文摘
序言
这部著作的深度和广度确实令人惊叹,它仿佛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未来通信技术核心的神秘大门。作者对技术原理的剖析细致入微,从宏观的系统架构到微观的信号处理,每一个环节都阐述得清晰有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物理层创新点的那部分讲解,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晦涩的理论概念,被赋予了生动的比喻和直观的图示,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精髓。书中对不同多址接入技术在5G场景下的适应性与瓶颈分析,更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实践经验,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空中楼阁。阅读过程中,我能真切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的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能够引导工程师和研究人员进行前沿探索的指南。它对于频谱效率提升的各种新颖思路,如波束赋形、大规模MIMO的优化调度策略,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前瞻性的展望,让我对未来网络的性能极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具建设性的思考方向。这本书无疑是当前5G技术研究领域中一本不可多得的权威参考资料,其知识的密度和前瞻性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书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限制的洞察力。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当前已商用或即将商用的5G标准特性的描述上,而是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对下一代无线通信演进路径的预测与技术储备上,例如对太赫兹通信潜力的初步探讨,以及更灵活的频谱共享机制的研究。这种“面向未来”的视角,使得本书的生命周期被极大地延长。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网络资源智能调度的部分,它引入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理念来优化资源分配,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叠加,更是一种范式的转变。作者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分析了将AI引入无线网络所面临的工程挑战,例如数据采集的难度和模型实时训练的延迟问题。这种对技术落地障碍的坦诚讨论,比空泛的乐观描绘要宝贵得多,因为它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研发的真正难点所在。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兼具深度、广度、前瞻性和实操价值的杰出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架构设计堪称一流,它遵循了一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起始部分对前代技术(如4G LTE)的不足做了精炼的回顾,从而自然地引出了5G技术必须解决的核心挑战,这种铺垫非常到位,极大地增强了后续内容的代入感。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机制的论述。在高速率、低延迟的网络环境下,安全威胁的复杂性也呈指数级增长,书中对物理层安全(如干扰抑制)和网络层安全(如身份认证与密钥管理)的综合探讨,显示了作者对整个通信安全生态的深刻理解。此外,不同章节之间的衔接非常流畅,每一个技术模块的介绍都似乎在为下一个更复杂的模块做着必要的知识准备,使得读者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不必为理解的断裂而感到挫败。这种精心打磨过的阅读体验,使得学习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篇幅相当可观,但每一页的价值都得到了充分体现,绝对称得上是重量级的学术成果。作者在阐述核心技术时,往往会引用大量的最新研究论文作为支撑,构建起一个强大的学术引用网络,这对于希望进一步深挖特定子领域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来说,简直是黄金矿藏。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对新型天线技术——比如毫米波频段下的波束控制与跟踪算法——的详尽描述,这部分内容极具前瞻性,并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在城市峡谷环境下的实际性能衰减模型。书中对这些前沿领域处理的细致程度,远超同类书籍的一般介绍性论述,更接近于一份高水平的综述报告。虽然某些数学推导的复杂度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通信理论基础,但作者提供的注释和解释,总能及时地拉回那些即将迷失的读者,展现出一种对广大技术群体负责任的态度。
评分读完这本有关现代高速无线通信的书籍,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构建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没有陷入对已有标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而是着重于解析“为什么”和“如何实现”这些关键问题。例如,在探讨新型编码和调制方案时,作者不仅仅介绍了它们的基本原理,更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仿真结果,对比了它们在不同信道环境下的性能表现,这种实证精神令人信服。其中关于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融合的章节,更是紧扣当前产业界的热点与痛点,提出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解决方案雏形。文字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温度的叙述方式,避免了纯粹教科书的刻板,让技术讨论变得更具可读性。对于从事系统集成或设备开发的工程师来说,书中对接口协议和关键算法实现的深入剖析,提供了宝贵的实战参考价值,让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迅速定位到技术栈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攻克。可以说,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