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平闆顯示釋疑手冊(輯)
定價:36.00元
作者:王海宏焦峰
齣版社:東南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6416872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我國自投入平闆顯示産業以來,産值規模不斷擴大,湧現齣中電熊貓、*方、華星光電、天馬等一大批**的企業,他們不斷進取、勇於創新,解決瞭我國平闆顯示麵闆*度依賴進口的狀況。在陸續建成 6代綫、8.5代綫等一批高世代産綫後,我國在世界先進麵闆製造領域的話語權不斷提升,目前基本形成中日韓三足鼎立的局勢。
産業的發展需要不斷地吸納**的人纔,每年都有大批的**大學畢業生投身於平闆顯示行業,他們迫切需要學習專業相關知識,掌握工作技能。市麵上已經有一些關於平闆顯示專業的書籍,但往往隻是告訴讀者“是這樣”,而不會解釋“為什麼是這樣”,而理解“為什麼是這樣”纔能牢固地掌握知識。基於這樣的原因,王海宏,焦峰編*的《平闆顯示釋疑手冊(**輯)》以目前主流的顯示技術(如液晶顯示、 OLED顯示、電子紙顯示等)為主,試著以問答的方式介紹顯示麵闆在設計、生産以及使用中的各種疑問,對於入門者可以輕鬆地閱讀,對於專業者可以發現之前未曾注意的真相。
目錄
問 液晶顯示模式有哪些第2問 RGBY和RGBW有何區彆第3問 sRGB和NTSC色域有什麼區彆第4問 什麼是8 bit和10 bit第5問 RGBW UHD與傳統的4 K×2 K麵闆有何不同第6問 什麼是動態對比度第7問 什麼是分辨率第8問 什麼是畫麵比率第9問 什麼是麵闆有效顯示區和開口率0問 什麼是液晶響應時間1問 窄邊框技術主要有哪些2問 為什麼TN顯示器一般選擇常白模式而沒有選擇常黑模式3問 為什麼彩膜采購規格書會分共通采購規格書與個彆采購規格書4問 什麼是薄膜晶體管5問 什麼是非晶矽和非晶矽TFT6問 什麼是多晶矽和多晶矽TFT7問 什麼是4Mask工藝8問 什麼是Fanout9問 什麼是ESC第20問 什麼是薄膜應力第21問 JAS高段差所帶來的問題是什麼第22問 如何形成非晶矽TFT第23問 如何形成低溫多晶矽第24問 為什麼高開口像素設計需要使用有機絕緣層(JAS)第25問 什麼是金屬氧化物薄膜晶體管第26問 什麼是金屬配綫的颱階覆蓋率第27問 為什麼數據綫金屬采用Ti/A1時接觸孔需要特殊設計第28問 為什麼像素要設置存儲電容第29問 麵闆中的ESD防護有哪些第30問 什麼是濃密D綫不良第31問 如何預防濃密D綫不良第32問 為什麼TFT工藝需要使用無堿玻璃第33問 為什麼彩膜側ITO薄膜要比陣列側ITO薄膜厚第34問 什麼是Mask拼接曝光第35問 什麼是WOA第36問 為什麼需要使用銅製程第37問 為什麼Mask上需要增設保護膜第38問 為何NMOS需要LDD摻雜而PMOS不要第39問 如何製作CF第40問 什麼是黑色矩陣第41問 什麼是黃光區第42問 為什麼要設置主輔PS第43問 光掩膜版是怎麼製作的第44問 為什麼彩膜常使用負性光刻膠第45問 為什麼要設置擋水牆(槽)第46問 什麼是COA技術第47問 什麼是彩膜疊層PS第48問 什麼是彩膜角段差第49問 什麼是液晶殘像第50問 框膠塗布的工藝要求有哪些第51問 什麼是Mura第52問 PDLC是如何實現光綫控製的第53問 為什麼使用負性液晶會增加FFS模式的透過率第54問 為什麼印刷式配嚮時是基闆移動而不是配嚮滾輪移動第55問 液晶滴下對盒厚有什麼影響第56問 不同液晶滴下位置的液晶滴下圖形如何選擇第57問 什麼是VA光配嚮技術第58問 什麼是液晶摩擦取嚮機理第59問 什麼是液晶手性添加劑第60問 什麼是光配嚮技術第61問 什麼是灰階反轉第62問 什麼是迴踢電壓第63問 什麼是激光修復第64問 液晶殘像發生的機理及對策方嚮是什麼第65問 什麼是液晶串擾第66問 什麼是柵信號削角第67問 液晶麵闆閃爍不良的原因是什麼第68問 什麼是COF技術第69問 什麼是DBEF第70問 什麼是UV固化第71問 什麼是Hotspot第72問 什麼是麵闆薄化第73問 導光闆的基本功能和製造工藝有哪些第74問 什麼是RGB OLED和White OLED第75問 為什麼OLED會使用RGB PenTile排列第76問 為什麼OLED像素驅動需要2T 1C結構第77問 OLED采用底發光結構的原因是什麼第78問 為什麼透明顯示搭配裸眼3D技術好采用液晶透鏡模式第79問 三星S-Pen是什麼第80問 什麼是裸眼3D技術第81問 什麼是藍相液晶第82問 什麼是量子點顯示技術第83問 什麼是全貼閤技術第84問 什麼是石墨烯第85問 什麼是銅布綫觸控第86問 什麼是透明顯示技術第87問 什麼是無彩膜場序列液晶技術第88問 什麼是懸浮觸控第89問 什麼是銀納米綫第90問 為什麼手機屏幕很難做到無邊框第91問 為什麼屏幕都是長方形的第92問 電子墨水為什麼沒有在手機上得到很好應用第93問 主流電容觸控技術有哪些第94問 什麼是Clear Black技術第95問 什麼是MEMS顯示器第96問 什麼是觸控反饋技術第97問 什麼是單層觸控屏和多層觸控屏第98問 什麼是電子紙顯示技術第99問 什麼是防窺膜00問 什麼是2.5D和3D屏幕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整體風格上看,這本書傳遞齣一種“老派匠人精神”的韻味。它不追逐熱點概念,不刻意迎閤“快速入門”的市場趨勢,而是沉下心來,專注於解決那些長期睏擾行業的技術瓶頸。我在閱讀關於驅動電路熱管理的那一小節時深有體會,作者詳細分析瞭高亮度顯示模組在長時間工作下,邊緣部分亮度衰減快於中心部分的現象,並將其歸因於PCB走綫熱阻的不均勻性。隨後,作者提齣瞭幾種非傳統的散熱方案,比如在特定區域增加導熱墊或者優化覆銅麵積的建議。這種深度挖掘到材料和結構層麵的分析,絕對不是速成型技術人員能夠輕易得齣的結論。這讓我聯想到上世紀末期那些經典的技術手冊,它們不追求數量上的龐大,而追求內容上的“硬核”,每一個知識點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這本書正是繼承瞭這種精神,讀起來讓人感覺每頁都充滿瞭實打實的經驗積纍。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低,它確實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電子工程基礎知識,如果你是完全的門外漢,初次接觸可能會感到吃力。它更像是麵嚮有一定經驗的工程師和技術院校高年級學生的工具書,而不是一本輕鬆的休閑讀物。不過,正是這種對專業性的堅守,使得這本書具有瞭長久的參考價值。我尤其喜歡書中穿插的幾個“經驗陷阱”提示框,這些通常是用醒目的圖標標記齣來的,裏麵總結瞭許多血淚換來的教訓,比如“切勿在未進行ESD保護的情況下直接對TFT陣列闆上電”之類的警告。這些安全和實踐層麵的忠告,遠比書本上的理論公式重要得多,它們幫助讀者避開瞭無數可能導緻昂貴硬件報廢的錯誤操作。總的來說,對於任何想在平闆顯示領域深耕,並希望從“知道怎麼做”上升到“理解為什麼”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手冊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的價值遠超其封麵所暗示的範疇。
評分這本《滿58包郵 平闆顯示釋疑手冊(輯)》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樸實,甚至可以說有點“老派”,讓人聯想到那種教科書式的嚴謹。我本來對這種名字直白到近乎土氣的書籍抱有疑慮,擔心內容會是陳舊過時的技術堆砌,畢竟平闆顯示技術日新月異,半年前的資料可能就有些滯後瞭。然而,翻開內頁,我發現它更像是一本“技術實戰心法”的匯編,而不是冰冷的技術規格手冊。作者們似乎深知一綫工程師和技術愛好者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的那些令人抓狂的“疑難雜癥”。比如,關於液晶麵闆在不同環境溫度下的響應時間漂移問題,書中並沒有用大段的理論公式來搪塞,而是圖文並茂地展示瞭幾個典型的故障波形圖,並直接給齣瞭幾種常見的驅動電路優化方案,這些方案的描述非常具體,甚至提到瞭特定元件的選型建議。這部分內容對於我正在進行的一個嵌入式顯示驅動項目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它沒有過度美化技術細節,而是直麵瞭量産和調試中的痛點,這種務實的態度,在當前很多浮於錶麵的技術讀物中是很難得的。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僞影”和“串擾”的章節,分析得絲絲入扣,讓人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仿佛作者就坐在旁邊手把手指導一樣。
評分讀完前幾章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的知識深度遠超其略顯低調的標題所暗示的範疇。它並非僅僅停留在“什麼是LCD”、“OLED的基本原理”這種科普層麵,而是直接切入瞭更深層次的物理光學和電學交叉領域。例如,在討論像素驅動與均勻性校正時,作者引入瞭對半導體材料摻雜不均對電場分布影響的分析,這部分內容即便是研究生階段的課程也可能隻是點到為止。這本書的處理方式是,先用一個實際的均勻性偏差案例引入,然後深入剖析其背後的載流子遷移率差異,最終引齣實際可操作的LUT(查找錶)調整策略。這種“問題導嚮——理論溯源——實踐解決”的邏輯閉環構建得極其流暢。而且,書中對各種新技術的介紹並非簡單羅列,而是著重對比瞭它們在功耗、色域覆蓋、以及製造良率方麵的權衡取捨。對於一個需要做齣技術選型決策的工程師來說,這種多維度、立體的比較分析,遠比單純的參數對比要有價值得多。我甚至覺得,這本書可以作為進階顯示技術培訓課程的參考教材,因為它不僅告訴你“是什麼”,更告訴你“為什麼是這樣”,以及“如何應對隨之而來的問題”。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校對工作也值得稱贊,這在技術書籍中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環節。很多技術書籍的插圖模糊不清,公式符號混用,嚴重影響閱讀體驗。但《滿58包郵 平闆顯示釋疑手冊(輯)》的圖錶清晰度非常高,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復雜信號時序和波形對比的部分,綫條銳利,標記明確。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引用的許多標準和規範都有明確的齣處標識,這體現瞭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在閱讀關於時序控製器(T-CON)與源極驅動器(Source Driver)通信協議的章節時,我發現作者對LVDS和eDP等主流接口的電氣特性描述得非常細緻,這對於硬件層麵的調試人員來說至關重要。他們沒有使用過於晦澀的行業“黑話”,而是用精確的工程術語來描述,確保瞭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準確理解其意圖。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整本書讀起來非常“可靠”,讓人願意相信書中所述的每一個數據點和每一個步驟都是經過反復驗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