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衛星光通信
定價:88.00元
作者:馬晶,譚立英,於思源著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1810351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可供衛星通信、光通信以及相關學科的科技工作者參考,也可作為大學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相關課程的參考書。
目錄
章 衛星光通信研究進展及應用背景
1.1 概述
1.2 衛星光通信研究進展
1.2.1 美國衛星光通信研究進展情況
1.2.2 歐洲衛星光通信研究進展情況
1.2.3 日本衛星光通信領域研究進展情況
1.2.4 中國衛星光通信領域研究概況
1.3 衛星光通信應用背景
參考文獻
第2章 衛星光通信終端光學係統設計物理基礎
2.1 概述
2.2 衛星光通信終端所處光學環境
2.2.1 星光背景噪聲分析
2.2.2 各鏈路星光背景仿真實驗
2.2.3 太陽背景噪聲分析
2.3 衛星光通信終端所處溫度場環境
2.3.1 在軌溫度場環境特點
2.3.2 在軌溫度場分布特性研究
2.3.3 在軌溫度場對係統性能影響的研究
2.3.4 45°反射鏡在軌溫度場分布對係統性能影響的仿真分析
2.4 衛星光通信終端所處輻射場環境
2.4.1 在軌輻射場環境特點
2.4.2 器件抗輻射要求
參考文獻
第3章 衛星光通信終端光學係統特點
3.1 概述
3.2 衛星光通信終端係統-
3.2.1 跟瞄子係統
3.2.2 通信子係統
3.2.3 其他子係統
3.3 光束發射子係統光學特點
3.3.1 光束發射子係統任務特點
3.3.2 光束發射子係統結構特點
3.3.3 光束發射子係統光學性能要求
3.4 跟瞄接收子係統光學特點
3.4.1 跟瞄接收子係統任務特點
3.4.2 跟瞄接收子係統結構特點
3.4.3 跟瞄接收子係統光學性能要求
3.5 通信接收子係統光學特點
3.5.1 通信接收子係統任務特點
3.5.2 通信接收子係統結構特點
3.5.3 通信接收子係統光學性能要求
參考文獻-
第4章 衛星光通信終端光學子係統設計
4.1 概述
4.2 光學天綫係統設計
4.2.1 光學天綫基本技術指標
4.2.2 摺射係統
4.2.3 反射係統
4.2.4 摺反係統
4.3 光束發射子係統光學設計
4.3.1 光束發射子係統光學基本技術指標
4.3.2 像差對光束發射子係統性能的影響
4.4 跟瞄接收子係統光學設計
4.5 通信接收子係統光學設計
4.5.1 反射式光學發射天綫中多個局部畸變對誤碼率的影響
4.5.2 透射式光學發射天綫中多個局部畸變對誤碼率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5章 光束捕獲、跟蹤和通信技術物理基礎
5.1 概述
5.2 軌道確定與預測
5.2.1 利用地麵觀測數據確定軌道
5.2.2 利用GPS數據預測軌道
5.3 激光大氣傳輸理論
5.3.1 大氣對激光傳輸影響概述
5.3.2 大氣激光衰減
5.3.3 大氣激光摺射
5.3.4 大氣對光束發射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6章 光束預瞄準和捕獲掃描技術
6.1 概述
6.2 坐標係建立
6.2.1 星上瞄準坐標係的建立
6.2.2 瞄準機構方位軸坐標係
6.3 瞄準理論
6.4 提前瞄準
6.5 預瞄準和角度獲取方法
6.5.1 基於GPS和星敏感器的衛星光通信跟蹤瞄準角度預測方法-
6.5.2 基於星載GPS的星間激光通信快速收斂光束跟蹤方法
6.6 捕獲理論
6.7 影響捕獲性能的因素分析
6.7.1 預瞄準誤差
6.7.2 衛星平颱振動
6.7.3 捕獲探測性能
6.8 捕獲掃描實現技術方法
6.8.1 掃描方式
6.8.2 掃描範圍選取
6.8.3 掃描重疊角設置
6.9 大氣對光束瞄準的影響
6.9.1 大氣對光信號偏差檢測的影響
6.9.2 大氣對通信信號探測的影響
6.9.3 大氣影響補償方法
參考文獻
第7章 光束跟蹤和振動補償技術
7.1 概述-
7.2 跟蹤理論
7.2.1 單嚮跟蹤
7.2.2 雙嚮跟蹤
7.3 影響跟蹤和振動補償因素分析
7.3.1 探測器的測角誤差
7.3.2 係統誤差
7.3.3 衛星平颱振動
7.4 穩定跟蹤控製及振動補償方法
7.4.1 瞄準角度誤差的約束條件
7.4.2 大均方差的約束條件
7.4.3 再生縱橫單嚮凸圖像形心方法
7.4.4 閾值分割法的選擇
7.5 跟蹤和振動補償地麵仿真模擬技術
7.5.1 實驗方案
7.5.2 衛星平颱振動的模擬
7.5.3 實驗裝置
7.5.4 實驗過程描述
7.5.5 實驗結果與分析
參考文獻
第8章 激光通信技術
8.1 概述
8.2 衛星激光通信鏈路性能需求分析
8.2.1 星地激光通信鏈路
8.2.2 星問激光通信鏈路
8.2.3 深空探測激光通信鏈路
8.2.4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激光通信鏈路
8.3 直接探測通信技術
8.3.1 直接探測原理
8.3.2 APD(雪崩光電二極管)探測器
8.4 相乾探測通信技術
8.4.1 空間背景光噪聲影響
8.4.2 相乾通信技術
8.4.3 相乾接收技術
8.4.4 相乾探測的信噪比
8.4.5 多普勒頻移對相乾通信的影響
8.5 魯棒自差接收方法
8.6 光縴耦閤效率
8.6.1 光縴耦閤的基本理論
8.6.2 光縴耦閤影響的理論模型
8.6.3 耦閤效率和優耦閤參數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對曆史上的幾次重大科學革命感到好奇,所以毫不猶豫地選擇瞭這本《17世紀的科學啓濛運動》。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稱奇。作者並沒有僅僅關注那些耳熟能詳的巨匠,比如伽利略或牛頓,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繪當時整個歐洲知識圈層的生態。我非常喜歡其中關於“沙龍文化”和“秘密社團”的章節。這些非官方的研究組織,如何在大環境的壓力下,秘密地進行知識的交流和實驗,簡直比任何偵探小說都來得刺激。書中對早期科學儀器製造的描述也極為詳盡,從玻璃吹製的技術瓶頸到望遠鏡的校準誤差,每一個細節都展現瞭那個時代探索者的艱辛。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把科學史寫成瞭一部充滿人性掙紮和集體智慧演進的史詩。它讓我明白瞭,科學的進步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直綫,而是充滿瞭妥協、爭議和非凡的毅力。讀完之後,我對那個時代充滿瞭敬意。
評分最近讀完的這本《古典文學中的情感密碼》簡直是一股清流。它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文學分析的刻闆印象,完全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學院派腔調。作者的文筆非常優美,簡直可以稱得上是散文級彆的評論。她選取瞭幾個非常經典的古代篇目,比如某位唐代詩人的詠物詩和某部宋詞中的閨怨之作,然後用現代心理學的視角進行剖析。最精彩的部分,是她對“隱忍的哀傷”這一主題的挖掘。她指齣,古代文人在錶達情感時,由於社會規範的約束,往往會將最濃烈的情感包裹在最平淡的意象之下。通過大量的文本細讀和對比,作者成功地揭示瞭那些被曆史煙塵掩蓋的、真實而滾燙的人類情感。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沉浸,仿佛作者正坐在你對麵,溫柔而堅定地為你解讀那些韆年前的文字。它不僅提升瞭你對古典文學的鑒賞力,更重要的是,它讓你重新認識瞭古人的內心世界,那種細膩和敏感,與我們並無二樣。
評分這本《星際穿越的奧秘》真是讓人欲罷不能!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宇宙畫捲。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超光速旅行理論的探討,那些復雜的物理學概念,在作者的闡述下變得生動易懂。比如,書中對蟲洞穩定性的假設和推演,雖然是基於目前的理論前沿,但那種充滿想象力的構建方式,完全抓住瞭讀者的心。它不僅僅是一本科幻小說,更像是一本披著科幻外衣的硬核科普讀物。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纔啃完,閤上書的那一刻,感覺自己的思維都被提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書中關於時間悖論的討論,更是讓我久久不能平靜,作者巧妙地引入瞭一個全新的時間維度模型,完美地解決瞭傳統時間旅行理論中的諸多矛盾。而且,書中對未來文明形態的預測,也極具前瞻性和批判性,讓人在驚嘆於科技進步的同時,也對人類自身的命運有瞭更深層次的反思。如果說有什麼遺憾,可能就是結尾處略顯倉促,我多麼希望作者能再多花些筆墨去描繪那個遙遠星係的文明圖景啊!
評分說實話,最初拿起這本《城市規劃的未來藍圖》時,我有點擔心它會像很多同類書籍一樣,充斥著枯燥的圖錶和晦澀的術語。然而,這次我徹底被“打臉”瞭。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以一位虛擬的城市規劃師的視角,帶我們穿梭於幾個想象中的“未來城市”之間。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垂直農場”和“模塊化居住空間”的詳細設計。作者沒有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深入到瞭材料學、能源循環利用的細節。比如,書中關於雨水收集係統與地熱能結閤的描述,簡直是一份可以付諸實踐的工程報告。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忍不住停下來,在腦海中構建這些場景,想象生活在那樣一個高效、環保的城市裏會是怎樣一番體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把宏大的城市願景,拆解成瞭每一個可以觸摸、可以理解的單元。它激發瞭我對身邊環境的關注,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現在的城市建設,離那個理想的“藍圖”還有多遠的距離。絕對值得所有關注可持續發展和未來生活方式的讀者細細品味。
評分說實話,這本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數字化保護策略》的書,起初讓我有些提不起興趣,因為它聽起來太技術化瞭。但當我真正進入閱讀狀態後,纔發現其內容的創新性和緊迫性遠超我的預期。書中著重探討瞭如何利用三維激光掃描和虛擬現實技術,來“凍結”那些正在迅速消亡的傳統手工藝流程。作者在書中提供瞭一個非常詳盡的案例研究——某項失傳已久的織錦工藝的重建過程。從原材料的采集標準到每一根紗綫的拉伸力度,都被記錄在瞭數字模型中,甚至連工匠操作時的身體姿態都有捕捉。這種“數字永生”的概念,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震撼。它讓我們看到瞭,傳統文化不再是易碎的、隻能靠口耳相傳的媒介,而是可以通過尖端科技進行可靠備份和傳播的寶貴資源。這本書不僅僅是給技術人員看的,它更像是一份對未來文化傳承者的“行動指南”,嚴肅、務實,卻又充滿瞭對人類文明火種的深切關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