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喪葬
定價:25.00元
作者:趙芳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4963
字數:
頁碼:18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喪葬》不僅介紹瞭古代的思想觀念、禮製風俗、喪葬觀念和禮俗,而且還敘述瞭古代社會的演進過程。在書中,你可以瞭解:由於我國古代厚葬之風盛行,古人不僅修建瞭大量規模不一的墓葬,而且還把大量的財富理進瞭墳墓。除金銀殊寶以外,還有大量的生産工具、生話用具、工藝品,幾於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從墓葬中,我們可以找齣它所蘊捨的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乃至政治經濟方麵的豐富內涵。
內容提要
喪葬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喪葬》介紹瞭古代的禮製風俗、喪葬觀念和禮俗,瞭解群眾所蘊含的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乃至政治經濟方麵的豐富內涵,感受到那中國古代喪葬所濃縮和凝聚的古代社會曆史文化的精髓之光。
目錄
章 喪葬習俗的起源
節 喪葬由來
靈魂的産生
靈魂的宗教和文化意義
靈魂信仰導緻喪葬齣現
喪葬的內涵與演進脈絡
厚葬:古代的主流喪葬觀
薄葬:閃爍著理性之光的喪葬觀
古人關於死的種種稱謂
第二節 古代喪具的演變
古代葬具演變的等級化
各式各樣的喪具
土棺
革棺
石棺
甕棺
木棺
船棺
第二章 喪葬習俗
節 臨終喪儀的基本儀式
臨終
備壽衣、壽材
臨終守孝
易簀(上床闆)
屬纊與初哭
招魂(復)
備倒頭飯,點隨身燈,燒倒頭紙,焚返魂香
改服
治棺
第二節 等級森嚴的喪葬禮規
死者棺槨的使用規定
死者用鼎的規定
死者的墓地規模
其他喪葬禮規
第三節 喪葬禮儀程序
初終
小殮
大殮
齣殯
下葬
五服製度詳解
第四節 喪葬中的種種禁忌
禁忌的分類
治喪期間的禁忌
守喪期間的禁忌
第三章 古代安葬方武與葬法
節 常見的安葬方式
墓葬
火葬
水葬
天葬
懸棺葬
第二節 奇特的葬法
樹葬
腹葬
野葬
塔葬
衣冠葬
割體葬
第四章 古代祭把習俗
節 追悼亡靈的祭祀
祭祀的起源
傳統祭祀
傳統祭祀的祭品
祭品的處理方式
第二節 形形的祭祀風俗
紙馬——雲車風馬
清明與上墳
中元節 與盂蘭盆會
羹飯為鬼食
第五章 古代墓葬與基地
節 墓葬的起源和發展
墳墓的起源、演變
古代墓葬滄桑變遷
第二節 形態各異的墓式
至高無上的帝陵
民間各種墓式
第三節 墓葬製度和習俗
曆史上的相墓術
墓地選擇的風水觀念
民間墓地選擇的主要原則
民間的墓地選擇方式
墓誌與墓誌銘
墓碑起源於豐碑
鎮墓獸及其曆史流變
事死如生的墓葬明器
形形的墓葬明器
曆代墓葬棺槨製度流變
曆代盜墓縱橫談
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文摘
《中國古代喪葬》:
靈魂的宗教和文化意義靈魂不僅是一種宗教現象,也是一種十分復雜而又古老的文化現象。比如基督教、佛教等都有類似於靈魂的思想或觀念。基督教就相信死後復活,《約翰福音》第五章說:“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同時,基督教也相信永生。佛教雖然強調生老病死的“苦”,但也相信通過行善、積德和修煉,可以解除這種苦;佛教也相信輪迴,相信。這些現象說明,宗教中存在著類似我們今天所說的靈魂信仰。同時,靈魂也是一種復雜而又古老的文化現象。說它復雜,是因為不同民族和地區的人們對於靈魂的解釋是不一樣的,關於靈魂的由來、去嚮,它的存在,它與人、神、動物、植物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沒有人可以說清楚。而說它古老,則是因為在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之前,有關靈魂的信仰,便在人類的一些文化形態中得到瞭錶達。這種錶達,在喪葬習俗上錶現得尤其明顯和直觀,它錶明有關靈魂以及靈魂信仰與喪葬習俗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眾所周知,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就相信人是有靈魂的,至今,也有不少人仍然堅持這種觀點。在原始人看來,人是由肉體形態和非肉體形態構成的。肉體的部分,人自身是可以看到的,但是非肉體的部分,是無法察覺的。事實上,從某個方麵來說,非肉體的部分比肉體的部分更重要。因為隻有肉體沒有精神,人是無法存活的。古人認為所有的動植物也是有肉體和非肉體形態。英國文化人類學傢泰勒將這種所有的動植物及人類普遍存在的靈肉可以分離的信仰,稱為“萬物有靈論”。事實上,靈魂觀念以及靈魂信仰是古人在生産力極其低下以及對世界、對自我認識非常有限的基礎上形成的對生命想象的看法,缺乏科學依據。
靈魂信仰導緻喪葬齣現靈肉可以分離,靈魂可以不依賴肉體而存在。因此,沒有任何理由認為,靈魂會與肉體一樣隨著人的死亡而消失。在古人的想象中,靈魂在肉體死亡之後以另一種人類看不見的形式永恒存在,並且對人類保持著影響。中國人關於靈魂護佑或祖先庇護的信仰或觀念,就由此生發而來。恩格斯說:“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並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於是就産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於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從這個時候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係。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肉體而繼續活著,那麼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設想它本身還會死亡;這樣就産生瞭靈魂不死的觀念”。恩格斯這段的論述告訴我們,在科學技術和生産力極其低下的古代社會裏,人們認為靈魂是不死的。既然靈魂是不死的,人們就必須善待靈魂;要善待靈魂,同樣必須善待原來靈魂的寄生肉體。因為,善待瞭靈魂的肉體,可以讓靈魂獲得安慰,靈魂得到瞭安慰就能使活著的人得到平安和護佑。正是在這種靈魂信仰,尤其是靈魂不死信仰的支配下,對於死者開始瞭有意識的保護並摒棄瞭更原始的棄屍方式,原始的喪葬文化或習俗就産生瞭。
考古發現,原始的埋葬與靈魂信仰或靈魂不死的觀念有著直接的關係。正是這種信仰,形成瞭考古發現中有關喪葬文化靈魂信仰的解釋。在離現在10萬年左右的歐洲舊石器時代中期,已有瞭人類有意識的埋葬。到舊石器時代晚期,有意識地埋葬死者已是普遍的習俗。在歐洲除瞭用石頭圍葬死者外,還有隨葬品和閤葬墓。凡此種種都說明埋葬是有意識的。因在法國南部加龍河上遊圖盧茲附近的奧瑞納剋山洞發現而得名的奧瑞納文化,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他們對屍體進行特殊處理的方式是將之染成彩色,這種方式與距今1.8萬多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下室中的埋葬文化有著極其相似的地方。山頂洞人將人居住的上室與埋葬所用的下室區分開來,在這一區域除發現三具完整的人頭骨和一些軀乾外,在人骨的周圍散布著赤鐵礦的粉末及一些隨葬品。這一現象說明,至少在山頂洞人時期,兩個世界的觀念已經産生,而隨葬品的齣現毫無疑問地錶明,原始人對來世有著一種強烈的期待,這是靈魂觀念或靈魂信仰支配下的一種喪葬習俗。
……
序言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古代社會史的研究者,我對趙芳老師的《中國古代喪葬》一書寄予厚望。喪葬文化不僅是社會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理解古代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甚至經濟運行的重要切入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史料堆砌,在理論框架上有所創新,能夠為我們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來理解古代喪葬的復雜性。比如,如何將喪葬儀式與社會等級製度、宗法製度、宗教信仰以及民間信仰進行更深入的勾連?喪葬消費在古代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其對生産力發展的影響,是否也能有所探討?此外,我對書中關於喪葬藝術的研究也十分關注。古代墓葬的建築形製、壁畫、雕塑、隨葬品等,無不展現瞭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審美追求。如果本書能結閤考古學、藝術史等學科的成果,進行跨學科的整閤研究,那將是對古代喪葬文化的一次全麵而深刻的解讀。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大量紮實的考古資料和精闢的理論分析,為學界提供有價值的研究範本。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這個一直以來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與“生”和“死”相關的議題感到好奇的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期盼已久的禮物。我總覺得,一個人如何看待死亡,很大程度上決定瞭他如何活。中國古代的喪葬文化,承載著幾韆年來我們民族在麵對生命終結時的智慧、情感與哲學思考。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個時代,人們是如何告彆親人的?那些繁復的儀式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情感寄托和對來世的樸素願望?這本書是否會帶我走進那些古老的墓穴,感受那些沉睡韆年的生命氣息?它能否揭示齣,從皇室貴族的隆重祭祀,到平民百姓的簡樸告彆,這種種差異背後,反映瞭怎樣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我期待的不僅僅是一本冰冷的學術專著,更希望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民族的根源,理解那些代代相傳的生死觀,從而更好地理解當下,理解生命本身的意義。
評分這本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是翻看目錄和前言,就感覺是一部非常紮實的學術著作。作者趙芳的積纍和研究功底可見一斑。中國古代喪葬文化,這個主題本身就承載瞭太多曆史的厚重與人性的思考,不僅僅是儀式和習俗的記載,更深層地反映瞭一個時代的社會結構、思想觀念、倫理道德,甚至是人們對於生死輪迴的終極追問。我尤其對其中關於不同朝代、不同階層喪葬習俗的演變與差異的梳理很感興趣。想象一下,從先秦時期的原始質樸,到漢代的厚葬之風,再到唐宋的世俗化與精緻化,每一個時期的變化都摺射齣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宗教信仰的變遷以及文化融閤的進程。這本書如果能將這些脈絡梳理清晰,輔以齣土文物、墓葬形製、文獻記載等旁證,那將是多麼令人振奮的學術成果。而且,商業齣版社的齣版質量嚮來有保障,裝幀設計和排版印刷都讓人賞心悅目,這對於閱讀體驗的提升也至關重要。期待能夠從中獲得對中國傳統文化更深刻、更全麵的認知,也希望它能為相關領域的學者和愛好者提供寶貴的參考資料。
評分作為一個對曆史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對《中國古代喪葬》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源於對我們民族文化根源的好奇。喪葬,作為人生的終點,卻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不僅僅是告彆,更是對生者如何理解生命、尊重逝者的一種體現。我很好奇,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中國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有沒有形成獨特的“生死觀”?這本書是否會探討那些埋藏在地下的陵墓,它們不僅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當時社會階層、宗教信仰、審美情趣的無聲訴說。我希望作者趙芳能夠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看似枯燥的曆史細節變得生動起來。例如,通過講述一些具體的喪葬故事,或者解讀一些墓葬中的壁畫、隨葬品,來揭示古代人們在麵對死亡時的情感、儀式以及對來世的想象。能夠讀到這樣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著作,對我而言是一種莫大的享受,也希望能藉此機會,重新審視和理解我們民族特有的生死智慧。
評分最近聽聞趙芳老師的新書《中國古代喪葬》即將問世,心中頗為期待。我一直認為,研究喪葬文化是窺探一個民族精神世界的一扇重要窗口。它不像政治史、經濟史那樣直觀,卻往往蘊含著更為深刻的人文關懷和哲學思考。想象一下,從嬰兒呱呱墜地到老人魂歸黃泉,生命的全過程都伴隨著一係列的儀式和觀念,而喪葬無疑是其中最為莊重、也最能觸及心靈的部分。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剖析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喪葬習俗上的差異性,以及這些差異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根源?比如,南方和北方在喪葬儀式上可能存在顯著的不同,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又會給主流文化帶來怎樣的衝擊與融閤?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鮮活的案例,不僅僅是泛泛而談的理論,而是通過對具體墓葬的考古發現、對史籍記載的細緻解讀,來展現古代中國人“事死如事生”的倫理觀念,以及他們對於“孝”道的深刻理解。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喪葬禁忌、喪服製度、以及民間喪葬習俗的描寫充滿興趣,這些細節往往最能反映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信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