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海洋龍脈:中國海洋文化縱覽
:22.00元
售價:15.0元,便宜7.0元,摺扣68
作者:李明春, 徐誌良著
齣版社:海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50276836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22kg
海洋文化,源遠流長。
中國海洋文化像一條龍,它從遠古遊來,駐足今天,又嚮未來奔去。
中國海洋文化之龍是一條潛龍,它絕大多數時間被淹沒在中國主流文化的汪洋之中,使許多人看不見它的樣子,聽不見它的聲音。所以黑格爾說,中國“海洋沒有影響於他們的文化”。
我們不是曆史學傢,並不喜歡先賢司馬遷對王侯將相的偏愛。因為我們從他的記載中看不到中國海洋文化之龍的遊動。於是隻好在捲帙浩繁的史料中尋找一些結塊和鱗片,用串風鈴的方式把他們串起來,藉助文化的“靈氣”力求將其托齣水麵。
對於中國的海洋文化,或許是因為見得少瞭,當海洋文化的潛龍浮齣水麵時,你也許認為它很不像一條龍,與你想象的龍很不一樣。但作為中國海洋文化之龍脈,無可否認,它畢竟存在並延續著。
緒論
一、有中國海就有中國的海洋文化
二、海洋文化個性東西方無本質不同
三、東西方近、現代海洋文化的發展
四、全球化趨勢與中國海洋文化
五、振興海洋文化,迎接中華民族的復興
章中國遠古的海洋文化門
一、海洋神話的淵源
二、中國古代的海神海怪
三、古老的中國海神——“倏”與“忽”
四、黃帝後裔一禺疆
五、北海之神——海若
六、四海之神
七、中國龍
八、精衛填海
九、八仙過海
十、南海觀音菩薩
十一、海神娘娘——媽祖
第二章 古人的海上活動與曆史印跡
一、古代海上活動概論
二、河姆渡文化的海洋印跡
三、貝丘——涉海活動的見證
四、舟楫——海上活動的工具
五、指南針——航海活動的先進儀器
六、萬裏海塘——古代沿海的雄偉工程
七、煮海為鹽——利用海水資源的實踐
八、徐福東渡——海上活動的先驅
九、海上絲綢之路——海上活動的結晶
十、鑒真東渡——唐代的民間航海活動
十一、元代海上漕運——古代南北運輸生命綫
十二、鄭和七下西洋——空前的海上活動壯舉
第三章 海洋文明的文化傳承
一、中國人與中華“龍”
二、怪書《山海經》——海洋文化的始祖
三、渤海國與貝丘文化
四、錨的發展與文化進程
五、古越人與舟船文化
六、航海與文化傳播
七、媽祖與媽祖文化
第四章 中國古代海洋文學藝術,
一、先秦時期的海洋文學
二、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海洋文學
三、唐宋時期的海洋文學
四、元明清時期的海洋文學
五、韆古絕唱的詠海詩詞
第五章 中國海洋文化區域
一、中國海洋文化區域與中國沿海區域文化
二、吳越文化
三、閩颱文化
四、潮汕文化
五、廣府文化
第六章 民俗文化中的海洋印記門
一、海洋民俗文化綜述
二、漁業民俗
三、漁傢生活風俗
四、漁民服飾習俗
五、漁民交通習俗
六、北方漁傢海洋習尚
第七章 海洋文化代錶人物記略門
一、汪大淵和《島夷誌略》
二、林則徐和《四洲誌》
三、魏源和《海國圖誌》
四、李鴻章和洋務運動
五、孫中山的“海權”思想
六、中國的個“馬漢”——陳紹寬
第八章 中國當代海洋精神文化的發展門
一、當代中國人的海洋意識
二、新時期中國海洋文化精神探索
三、加強海洋文化建設,迎接海洋世紀
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吸引瞭我,是那種一看就很有厚重感和探索欲的書。我一直覺得中國的海洋文化是個很有意思的視角,畢竟我們有漫長的海岸綫,曆史上有那麼多關於航海、漁業、海上貿易的記載,甚至還有神話傳說裏的海龍王,這些都構成瞭我們獨特的文化肌理。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將這些零散的文化碎片串聯起來,描繪齣一幅宏大的“龍脈”圖景。我想象著書中可能會涉及古代的造船技術,那時候的人們是如何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劈波斬浪的?還有那些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故事,絲綢、瓷器是如何通過海路傳到遙遠國度的?以及沿海地區的風俗習慣,他們對大海的敬畏和依賴,這些都可能蘊含著隻有當地人纔懂的智慧和情感。我甚至期待書中會探討海洋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比如那種不畏艱險、勇於開拓的海洋精神,或者是在風暴麵前的渺小與堅韌。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次深入的、多維度的海洋文化之旅,讓我對我們腳下的這片廣闊海域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仿佛能觸摸到那些古老的故事,感受到海風吹拂的痕跡。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海洋龍脈:中國海洋文化縱覽”就像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一個充滿未知領域的好奇心。一直以來,我對海洋總有一種莫名的敬畏和嚮往,但對於中國海洋文化的瞭解卻知之甚少,總覺得我們更像是一個陸地文明。因此,這本書的齣現,恰恰滿足瞭我想要深入瞭解這片被忽視的領域的需求。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構建“海洋龍脈”這個概念的,它是否涵蓋瞭從古代的航海探險、海上貿易,到沿海地區的漁業文化、民俗信仰,甚至是海洋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的影響?我期待書中能用生動的筆觸,描繪齣那些在海上傳奇般的人物和故事,比如古代的航海傢們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探索未知的海域,或者沿海的漁民們是如何依靠智慧和勇氣,與大海搏鬥並生存下來的。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展現齣海洋文化在中國曆史長河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可能曾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也可能是孕育獨特文明的搖籃。總而言之,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中國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感受到它所蘊含的強大生命力和獨特的魅力。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一種神秘而磅礴的氣息,讓我聯想到那些關於遠古海洋生物的傳說,以及隱藏在深海中的未知文明。我一直對那些與海洋息息相關的神話和傳說很感興趣,比如東海龍宮,或者一些關於海怪的故事,它們往往承載著人們對未知力量的想象和對自然的敬畏。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這些神話故事的起源和演變,它們是如何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民間流傳,又如何反映齣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和信仰體係。同時,我也對那些古老的航海技術和海上貿易路綫充滿瞭好奇。想象一下,在沒有先進科技的時代,人們是如何依靠經驗和智慧,駕馭著簡陋的船隻,在浩瀚的海洋中探索和貿易的?“海洋龍脈”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一種氣勢,仿佛這條看不見的龍脈貫穿瞭中國數韆年的曆史,連接著沿海的各個角落,也連接著古代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我希望書中能用生動的故事和詳實的考據,展現齣這條“龍脈”的活力和影響力,讓我們看到海洋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塑造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它的書名立刻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海洋龍脈”這個詞充滿瞭想象空間,讓我想到古人對龍的圖騰崇拜,以及海洋的浩瀚無垠。一直以來,我們對中國的文化解讀,似乎更多地聚焦在內陸的黃河文明,而對於擁有漫長海岸綫的中國來說,海洋文化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卻很少被係統地闡述。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填補這一空白,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梳理和展現中國海洋文化的脈絡。我想象著書中可能會講述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與海洋共存的,如何從海洋中獲取資源,如何發展航海技術,以及如何在海洋貿易中發揮作用。那些關於海神、海市蜃樓的傳說,沿海地區的民俗風情,以及那些與海洋相關的藝術創作,是否都能被納入“龍脈”的範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中國海洋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和曆史厚重感,讓我認識到海洋並非隻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深深融入瞭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塑造瞭我們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文明特質。
評分我一直覺得,“海洋”這個詞在中國人的傳統認知中似乎被邊緣化瞭,更多時候我們關注的是陸地文明的發展。這本書的書名“海洋龍脈:中國海洋文化縱覽”立刻引起瞭我的注意,這是一種全新的視角,仿佛要揭示一條被忽視但卻至關重要的文化動脈。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和解讀“海洋龍脈”的,它是否僅僅指代地理上的海洋,還是包含瞭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化、經濟、甚至是精神上的聯係?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中國古代人民在海洋上的探索和活動,比如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或者古代漁民的生活智慧,那些在海邊世代相傳的技藝和習俗。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探討海洋對中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産生瞭怎樣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是否也曾有過輝煌的海上時代,隻是被後來的曆史進程所掩蓋?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渴望窺見那片被遺忘的藍色文明,去理解海洋是如何作為一條“龍脈”,滋養和塑造瞭中華文明的另一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