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武汉光电论坛系列文集(第2辑)
定价:49.80元
售价:33.9元,便宜15.9元,折扣68
作者:叶朝辉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609655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本书为《武汉光电论坛系列文集》第2辑,主要收录了半导体结构中的慢光快光:物理机制及应用;杂化材料在能源和光电领域中的应用;原子级时间与空间尺度的电子加速、轨道操控与阿秒脉冲产生;新一代先进光源和新型光阴极材料的特性及应用研究;从电动力学到量子电动力学:纳米光电子器件等文章。本书由叶朝辉主编。
本书为《武汉光电论坛系列文集》第2辑,主要收录了半导体结构中的慢光快光:物理机制及应用;杂化材料在能源和光电领域中的应用;原子级时间与空间尺度的电子加速、轨道操控与阿秒脉冲产生;新一代先进光源和新型光阴极材料的特性及应用研究;从电动力学到量子电动力学:纳米光电子器件等文章。本书由叶朝辉主编。
第27期 半导体结构中的慢光快光:物理机制及应用
第28期 基于锗硅芯片的光电子学前景与挑战
第29期 适用于超短脉冲产生和开关的InGaAs量子点器件
第30期 用光学方法解释线粒体功能:总结与展望
第31期 高速光子信号的相干操控研究
第32期 杂化材料在能源和光电领域中的应用
第33期 太赫兹射线——新的射线
第34期 表面等离子体和人工电磁介质纳米光子器件
第35期 微环谐振器
第36期 原子级时间与空间尺度的电子加速、轨道操控与阿秒脉冲产生
第37期 计算机存储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38期 电磁斗蓬理论与黎曼几何、压缩测量新理论
第39期 聚合物纳米线制作和纳米光子器件组装
第40期 飞秒激光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第41期 新一代先进光源和新型光阴极材料的特性及应用研究
第42期 自旋转移矩:纳米尺度的自旋电子学
第43期 有机光电转换器件的研究进展
第44期 新波段光纤激光器及其应用
第45期 变革型纳米光子学
第46期 光设施:使命与挑战
第47期 高保真图像/视频处理技术
第48期 光开关纳米材料:合成与生物医学应用
第49期 从电动力学到量子电动力学:纳米光电子器件
第50期 强激光场驱动下原子动力学和相干辐射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第51期 自由曲面光学系统设计及其应用
第53期 强场原子物理
第54期 分子医学:加快药物研发市场化和图像引导治疗的新范式
第55期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在功能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第56期 金属聚炔烃和金属磷光类化合物:新型多功能材料在光学器件中的应用
第57期 微纳结构中的量子光辐射和固态腔QED
第58期 纳米技术,纳米光子学,生物光子学:在能源、保健、环境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挑战
第59期 周期量级长波长光源、非线性光学以及阿秒科学
《宇宙的低语:深空探测中的光通信挑战与机遇》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宏大而又令人振奋的阅读体验。它并没有局限于实验室内的微观粒子研究,而是将视角拉伸到了星际尺度,探讨了在极端恶劣的深空环境下,如何利用高能激光进行稳定、高带宽的数据传输。书中对“大气湍流对激光束的影响”这一部分的论述尤为精彩,作者们并未简单地罗列传统补偿算法,而是引入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模型,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解决方案的鲁棒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案例时所体现出的严谨性,每一个理论推导后面,都有NASA或ESA的实际任务数据作为支撑,使得所有的论述都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阅读完毕后,我甚至产生了一种想要转向空间科学研究的冲动,因为它完美地诠释了“光”这一基础物理现象,如何成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终极信使。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铺陈细节,时而如磅礴大气般描绘未来蓝图,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一般技术报告的枯燥感。
评分这本汇集了多位行业专家的《生物医学成像的新范式:光声成像与多模态融合》,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光学成像局限性的认知。以往我们总觉得,在活体组织深层成像时,光线的散射会扼杀掉所有的分辨率和对比度,但光声(Photoacoustic, PA)技术的出现,正如作者们所言,是“用光激发声波,以声波探测深度”。书中对超声换能器阵列的几何排布优化,以及如何从采集到的超声信号中反演出高分辨率的光吸收体分布图,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数学建模和仿真分析。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临床转化”部分所展现的谨慎与洞察力,他们没有过度美化技术,而是坦诚地指出了当前PA技术在肿瘤边界识别中的假阳性问题,并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改进方向。整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是纯粹的理论教科书,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医疗技术研发者的行动纲领,激励着我们将实验室的成果尽快转化为挽救生命的工具。它让我对“光”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未来潜力充满了无限的敬畏与期待。
评分最近阅读的这本《计算光学与图像复原:超越衍射极限的视觉魔法》,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把开启“数字显微镜”大门的万能钥匙。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将傅里叶光学、波前整形理论与现代的迭代优化算法(如稀疏约束恢复、深度神经网络预测)进行了无缝的集成。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软件计算的力量,去弥补硬件本身的物理缺陷,例如在低信噪比或高散射环境下重构出清晰的三维图像。其中关于“相位恢复”那一章节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们通过引入贝叶斯框架,系统地分析了数据缺失对最终图像质量的非线性影响,这比传统的直接反演方法要稳健得多。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典型的“理论-实践-前沿展望”三段论,逻辑链条极其清晰,即使是复杂的反问题求解,也能被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对于那些希望从传统光学转向计算成像方向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从原理到实践的一站式指南。它强有力地证明了,在21世纪,光学的未来不再仅仅依赖于制造更精密的镜片,更依赖于编写更聪明的算法。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微纳结构光学元件的设计与制造工艺》,可以说是一次对“精细控制”的极致探索。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停留在基础的光栅和透镜理论,而是深入到了纳米尺度的光子晶体、超表面(Metasurfaces)的制造缺陷与良率控制上来。我作为一名从事半导体光刻工艺的工程师,最关注的便是“可制造性”问题。这本书中关于电子束光刻(E-beam Lithography)在亚20纳米结构中对衬度与套刻误差的控制策略,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之谈。尤其是作者们详细对比了不同刻蚀液对高深宽比结构侧壁粗糙度的影响曲线,这些数据对我当前的工艺优化方案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文集的风格非常务实,充满了工程师的智慧,大量的流程图和实测的扫描电镜(SEM)照片,直观地展示了从CAD设计到最终成型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可能遇到的挑战与对应的解决方案。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微纳光学领域,理论的完美和实际的产出之间,往往隔着一道由工艺控制难度筑成的巨大鸿沟,而这本书,就是帮你跨越这道鸿沟的桥梁。
评分这本名为《光影流转:现代光学前沿探索》的文集,简直是为我这种热衷于光电子技术革新的“发烧友”量身定做的。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纯理论著作,没想到,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展现出极强的应用导向性。特别是其中关于超材料在电磁波调控方面的最新进展那几章,作者们用近乎“诗意”的笔触,将复杂的矢量场方程转化为了清晰可感的空间结构描述,让人眼前一亮。我记得有一篇专门探讨了基于量子点的新型显示技术,它不仅详细分析了量子点尺寸对发光波长的精确调控机制,还大胆预测了未来柔性电子屏幕在能源效率上的革命性突破。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我正在进行的小型实验项目,发现书中的某些理论指导,或许能为我目前遇到的光耦合效率瓶颈提供全新的思路。它的排版设计也非常考究,图表清晰、注释详尽,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学生,也能借助这些深入浅出的解析,迅速抓住核心脉络。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一线与光打交道的人来说,这样的高质量技术汇编,无疑是工作台上不可或缺的参考宝典。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场前沿思想的深度对话,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审视和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