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光网络速成教程
:16.00元
售价:10.9元,便宜5.1元,折扣68
作者:(美)谢泼德 牟春波,闻和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8-01
ISBN:9787115104410
字数:211000
页码:24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书详尽地介绍了正在兴起的光网络,包括它的发展动力、发展趋势、外部环境、所涉及的各种关键技术及其优势等多方面的知识。本书共分4章:第1章从网络的发展规律讲述了光网络产生的原因、意义和优势,并介绍了光网络的构成;第2章介绍了光网络中光源、信道、接收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特性及种类;第3章重点讲述了光网络中的各种关键技术;第4章细致地陈述了光网络市场的格局和市场中各类厂商的处境和他们所提供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读者能够了解并掌握光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市场环境,并能清楚地获知目前光网络较成熟的解决方案及应用。
本书叙述平实,内容详尽,适合作为通信专业人员的参考读物,对从事光网络及其应用研究的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史蒂文·塞帕德是一位职业作家和教育家,对国际电信有专门研究,并在世界各公司教授技术课程。曾经作为HILL的合作者,他著有《电信合并》,也由MCGRAW-HILL发行。他现居住在佛蒙特州的威利斯顿。
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这一点非常适合系统学习者。它不像市面上某些资料那样东拉西扯,而是围绕着“光”如何承载“信息”这个核心,层层递进地构建知识体系。特别是对光缆的敷设和维护这一块的描述,虽然篇幅不多,但提到了很多实际工程中的注意事项,比如最小弯曲半径、接续的熔接参数控制等,这些都是书本上不常深入讨论的实践细节,读起来感觉非常接地气。然而,我必须指出,书中对软件定义光网络(SDN for Optical Networks)这一新兴领域的介绍非常简略,几乎只有一小节的提及,这对于一本号称“速成”的现代教程来说,未免有些保守了。毕竟,未来的光网络管理必然会与SDN深度融合,期待未来版本能增加这方面的内容,让读者不仅学到传统光网络的知识,也能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这本书目前更像是一份可靠的、关于传统光传输系统的参考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挺简洁大方的,那种蓝白相间的配色,给人一种专业又沉稳的感觉。我本来对光网络这个领域了解不多,感觉很深奥,但看到“速成教程”这几个字,心里还是有点期待的。拿到书的时候,首先翻阅了一下目录,结构安排得还算合理,从基础概念到后期的应用都有涉及。不过,说实话,刚开始看第一章的时候,还是觉得有些吃力。那些光纤的基本原理、传输特性之类的术语,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理解起来需要反复琢磨。我记得里面提到一个关于光纤损耗的图表,画得挺清晰的,但要真正把那些数值和现实中的应用联系起来,还是需要花点心思去消化的。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很规范,注释也比较丰富,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去啃下这些硬骨头。如果能配上更直观的动画或实例演示,可能效果会更好。我期望后续的内容能更侧重于实际操作和故障排除,而不是纯理论的堆砌。
评分我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新技术充满好奇,所以买了这本书想了解一下光网络的发展趋势。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很不错,纸张摸起来挺舒服的,阅读体验感良好。内容方面,它在开篇对光通信发展历史的回顾还是挺有意思的,让我对整个行业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但是,当我读到PON(无源光网络)那部分时,发现内容更新得略显滞后了。现在FTTH部署非常普遍,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XG-PON或者NG-PON2的技术细节和部署挑战,而这本书似乎停留在较早期的技术阶段。这使得这本书在“前沿性”上稍稍欠缺了一些火候。此外,书中很多插图的清晰度一般,尤其是一些电路原理图,放大后细节还是有点模糊,这对于需要依赖视觉辅助学习的读者来说是个小小的遗憾。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严谨,学术气息挺浓的。我是在备考一个网络认证考试时买的,主要目标是快速过一遍知识点。从章节的组织来看,它确实覆盖了光通信领域的主流技术,包括WDM、OTN等。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光放大器原理的讲解,图示非常细致,让我明白了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是如何工作的,这在以前的阅读中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但是,我得说,这本书的“速成”似乎是建立在读者已经有一些电子信息基础的前提上的。很多公式的推导过程被简化了,虽然节省了篇幅,但对于想深究其原理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不够过瘾。而且,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相对较少,让人在想要进一步查阅特定领域时,找不到深入的方向。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个知识框架的搭建者,而不是一个细节的深入挖掘者。
评分我是一名在职工程师,工作涉及到一些网络维护,但光网络部分确实是我的短板。选择这本书,主要是看中了它标题里的“速成”,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对核心概念有个清晰的认识。读完前三章后,我的感受是,它确实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作者对不同类型的光纤(单模和多模)的区别阐述得比较到位,尤其是关于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的解释,虽然有些地方略显学术化,但对于理解为什么需要在特定场景下选择特定的光纤,帮助还是挺大的。不过,我个人更希望看到一些业界主流设备厂商的配置示例,比如华为或者思科的光传输设备配置流程,这样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现在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教科书的精简版,理论深度足够,但实战性略显不足。可能对于马上要考试或者需要打理论基础的人来说很适用,但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来说,可能需要再找一些配套的实验手册来辅助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