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电子线路
定价:33.00元
作者:夏术泉,艾青,南光群著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5640313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通信电子线路”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书内容包括7章,即绪论,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谐振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与解调,角度调制与解调,反馈控制电路,并在每章中增加了典型电路的仿真实例。
本书可作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高校本科学生教材,也可作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1.1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 通信发展史概述
1.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1.3 通信系统的类型
1.1.4 通信系统中的信道与信号
1.2 通信系统中发射与接收
1.2.1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1.2.2 发射设备
1.2.3 接收设备
1.3 无线电波的频段划分
1.4 通信电子线路学习要点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研究项目
第2章 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2.1 LC谐振回路
2.1.1 串、并联谐振回路的基本特性.
2.1.2 负载和信号源内阻对谐振回路的影响
2.1.3 谐振回路的接入方式
2.1.4 LC谐振回路的分析与仿真
2.2 单调谐放大器
2.2.1 原理电路
2.2.2 性能指标
2.2.3 放大器等效电路及计算
2.2.4 实例分析与仿真
2.3 双调谐放大器
2.3.1 原理电路及等效电路
2.3.2 性能指标计算
2.3.3 实例分析与仿真
2.4 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级联
2.4.1 多级单调谐放大器
2.4.2 参差调谐放大器
2.5 高频调谐放大器的稳定性
2.5.1 调谐放大器的稳定性分析
2.5.2 提高稳定性的方法与实例
2.6 集中选频放大器
2.6.1 石英晶体滤波器
2.6.2 陶瓷滤波器
2.6.3 声表面波滤波器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研究项目
第3章 谐振功率放大器
3.1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3.1.1 基本原理电路分析
3.1.2 集电极余弦脉冲电流分析
3.1.3 功率和效率的计算
3.1.4 晶体管放大器导通角与效率的关系
3.2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分析
3.2.1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动态特性
3.2.2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三种工作状态及其判别方法
3.2.3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外部特性
3.3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实用电路分析及仿真
3.3.1 直流馈电电路
3.3.2 输入、输出匹配网络
3.3.3 实例电路分析与仿真
3.3.4 其他功率放大器介绍
3.4 倍频器
3.4.1 丙类倍频器的工作原理
3.4.2 实例电路分析与仿真
3.5 功率合成与分配
3.5.1 传输线变压器介绍
3.5.2 功率合成器
3.5.3 功率分配器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研究项目
第4章 正弦波振荡器
4.1 反馈型振荡器原理
……
第5章 振幅调制与解调
第6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
第7章 反馈控制电路
附录A
附录B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遇到的一个主要困境是其对“现代”技术的阐述与实际工程应用的脱节感。书中似乎停留在上个世纪末或者本世纪初的技术前沿,对当前普遍使用的先进半导体工艺和高速数字处理技术几乎没有提及。例如,在讲解射频前端设计时,它花了大量篇幅讨论分立元件的匹配和噪声对策,这在一些低频或对成本极其敏感的应用中或许还有用武之地。然而,对于当今主流的基于SOI或GaAs工艺的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的讨论却少得可怜,更不用说针对5G甚至更高频段所必须考虑的电磁兼容性(EMC)和高速信号完整性(SI)问题了。我本希望看到有关先进的S参数分析、电磁场仿真软件(如HFSS或CST)的应用指导,或者至少是对现代功率放大器(PA)的线性化技术,如DDDS或Cartesian反馈的深入解析。结果,这些内容要么是只言片语,要么干脆完全缺失。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掌握了一套非常扎实的“复古”电路设计理念,但一想到要将其应用到任何一个需要处理Gbps速率或者工作在毫米波频段的项目上,我立刻意识到,我还需要去寻找另一套完全不同的、与时俱进的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是那种带着磨砂质感的深蓝色,中央用银色的字体印着书名,显得相当的专业和沉稳。我本来还挺期待内容能像它的外表一样,给我带来一些硬核的电子学知识的。刚翻开目录,确实能看到一些熟悉的术语,比如“晶体管级联”、“反馈网络”之类的,让我心头一热,以为终于能找到一本可以深入研究底层原理的宝典了。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很快就感觉有些不对劲了。它似乎将重点放在了一些非常宏观的概念上,更像是一本面向管理层或者初级项目经理的概览手册,而不是面向工程师的深度技术指南。比如,对于一个关键的放大器电路,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系统集成”和“成本效益分析”,却对BJT和FET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具体电流增益和噪声系数的推导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让我感觉非常受挫,就像是买了一块顶级的牛排,结果发现餐馆只提供了沙拉酱和餐巾纸,却把如何煎出完美焦脆外壳的关键技术藏起来了。我期待的是能够拿着万用表和示波器,跟着书本一步步拆解电路,理解每一个元件为什么会这样选择,而不是泛泛而谈的流程图和漂亮的方框图。对于追求技术细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可能远低于预期,更像是一份高级的、略显老旧的产品说明书。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可能是“理论的空中楼阁”。作者似乎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了建立一个宏大且完美的理论体系上,却完全忽视了现实世界中电子元件的非理想特性和环境对电路性能的干扰。比如,在讨论运算放大器的稳定性时,书中仅仅是基于理想的传递函数进行了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的分析,得出了一个看似完美的结论。但对于实际应用中,电源轨的纹波如何通过共模抑制比(CMRR)耦合到输出端,或者温度漂移如何影响其失调电压,这些至关重要的实际问题却被彻底忽略了。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教会我如何“救火”的书——如何诊断实际电路中的莫名其妙的振荡、如何处理PCB布局带来的串扰、如何通过增加旁路电容解决高频噪声尖峰。这本书提供的,更像是一份来自真空中的完美设计蓝图,虽然赏心悦目,但一旦拿到一块真实的PCB板,你就会发现,现实的物理世界远比书本上的数学模型要“狡猾”得多,而这本书,似乎对这种“狡猾”视而不见。
评分这本书的图表质量和排版一致性问题,严重影响了阅读体验。可以理解,作为一本厚重的专业书籍,在成本控制和印刷精度上难免会有取舍,但某些图示的粗糙程度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例如,在讲解滤波器设计那一章,书中所附的几个阶梯式有源滤波器示意图,线条模糊不清,元件的符号标注也时常出现印刷错误,有的电阻符号画成了电容,有的接地符号画成了悬空点。更糟糕的是,正文中的公式引用和图注编号经常发生错位。我经常需要对照着好几个页面,才能确定图3-15中提到的那个“优化后的反馈系数”究竟对应的是正文第87页哪个晦涩难懂的段落。这种细节上的疏忽,让读者很难对作者的严谨性产生信心。毕竟,在电子工程领域,一个细微的符号错误可能就意味着整个电路的功耗或性能完全跑偏。这种缺乏细节校对的出版物,让人觉得作者和编辑团队在出版前,可能根本没有亲自动手去验证过书中所描绘的任何一个实际电路。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老实说,让我感觉像是回到了大学时代,那种为了凑字数而进行的冗长描述。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使用大量的修饰语和被动语态,使得原本可能清晰的物理过程变得异常晦涩难懂。举个例子,当他描述一个LC振荡器的起振条件时,他没有直接给出简洁的巴克豪森准则,而是铺垫了长长一段关于“信号在回路中能量的持续供给与损耗之间的微妙平衡”的哲学思辨。初看之下,这种文风似乎带有一种文学色彩,试图将枯燥的电子学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但一旦你需要快速定位某个公式或设计参数时,就会陷入无尽的文本海洋中。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试图从其中找到关于锁相环(PLL)中VCO的调谐灵敏度(K_vco)的明确公式,结果只找到了一段关于“频率合成技术在现代通信基站中扮演的决定性角色”的宏大叙事。这种对核心知识点的不聚焦,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对于希望快速查阅和应用公式进行实际设计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时间黑洞,你必须拥有极大的耐心,才能从这些华丽的辞藻中挖掘出哪怕一点点干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