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列车无线调度通信和站场无线通信设计
定价:14.00元
售价:10.2元,便宜3.8元,折扣72
作者:李闰生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113127480
字数:
页码:1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列车无线调度通信和站场无线通信设计》首先对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和站场无线通信系统作了基本介绍;其次,着重讲述了设计要求、场强计算及测试、组网计算及抗干扰措施等内容;随后,列举了有关设备技术指标等详细资料。
《列车无线调度通信和站场无线通信设计》可作为铁路勘察设计单位通信专业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供通信工程施工人员和运营维护人员参考使用。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极具层次感,从宏观的系统规划入手,逐步深入到各个子系统的具体实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安全性和可维护性的系统性论述。在描述站场无线通信的接入控制和用户认证时,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标准的加密算法上,而是结合了铁路特有的多方接入和优先级划分需求,提出了定制化的安全策略。此外,书中对网络运维和故障诊断工具的探讨也颇为详尽,这对于保障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它似乎在传递一个信息:设计不仅仅是初期的部署,更重要的是后期的生命周期管理。书中对无线信道质量实时监测和预测性维护的介绍,为我们提供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转变思路。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理论深度足够,工程实践性极强的著作,它不仅能教会你如何设计出符合规范的系统,更能指导你如何设计出一个在极端压力下依然能够稳如磐石的铁路通信基础设施。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白说,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门槛稍高,但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通信协议和电磁波打交道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作者在论述站场无线通信时,没有停留在通用的Wi-Fi或私有网络对比上,而是直接切入了铁路特有的高移动性、高带宽需求以及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挑战。其中关于移动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的部分,我尤其欣赏,它详尽描述了从一个基站切换到另一个基站时,如何保证调度指令不丢失、语音不中断的精妙设计。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对铁路安全运营的深刻理解。我注意到书中对现有标准(如GSM-R的演进路径)的批判性分析,并提出了基于新一代技术的优化建议,这表明这本书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总结,更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它不是那种只罗列规范的教条,而是充满了实践智慧的结晶,能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自己过去的设计思路是否还有提升空间。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对“设计”二字的强调。很多技术手册侧重于“规范”和“标准”,但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方法论”和“工程实践”。比如,在讨论列车无线调度通信时,它花了大篇幅去讲解如何进行链路预算和覆盖预测,并且引入了针对隧道、桥梁等复杂地形的修正模型。这些都是教科书里一笔带过,但在实际工程中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干扰源分析的部分,铁路沿线的电力牵引系统、大型机械设备都可能成为强干扰源,作者是如何量化这些干扰并提出有效的隔离和抗干扰措施的,这对我后续的场站优化工作有直接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结构清晰,从宏观的网络架构到微观的器件选型和信道编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像一套精密的信号流图。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参考书,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查阅和对照的“工程兵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一看就知道是本硬核的技术书籍。我之前在铁路系统工作过一段时间,深知无线通信在调度和站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市面上关于这个领域的书不少,但大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内容陈旧。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它似乎紧密结合了最新的技术标准和实际应用场景。比如,我对其中关于LTE-R技术的应用探讨很感兴趣,它不仅讲解了原理,还深入剖析了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如何保证调度的实时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它对干扰抑制和网络切片的描述,非常细致,这对于设计一套健壮的通信系统至关重要。拿到手翻阅时,那些详细的系统架构图和关键参数表格,让人感觉作者是真正的一线工程师,而不是纸上谈兵。这本书为我们这些需要进行具体系统选型和设计的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参考蓝本,它教会的不是简单的“是什么”,而是深刻的“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我期待能从中学习到更前沿的故障排查思路,毕竟,在铁路这种高安全要求的环境中,任何通信中断都是不可接受的。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值得专业人士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对“可靠性”的执着追求。在涉及行车安全的关键业务(如列车运行图调整、紧急停车指令)的无线承载上,任何冗余不足的设计都是玩忽职守。我看到书中详细阐述了双链路备份、异构网络融合以及快速切换协议的实现细节,这些内容远超一般通信设计的基础范畴。它甚至涉及到了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潜力,显示出作者对未来趋势的把握。而且,不同于一些脱离实际的理论推导,这本书似乎总能将复杂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的信号衰减、时延抖动等工程指标挂钩。我尤其欣赏它对电磁兼容性(EMC)问题的重视,这在高速运行的列车和密集部署的站场设备中是不可避免的挑战。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设计一套成功的铁路无线系统,需要将通信工程、土木工程乃至安全管理学融会贯通,缺一不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